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描寫動物的散文彙總

描寫動物的散文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導語: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平等對待動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描寫動物的散文,供各位閱讀和借鑑。

描寫動物的散文彙總

  1、寒號鳥

一隻鳥陷入到無休止的歌唱之中。命運賦予它歌唱的嗓子,以及一顆為歌唱而忘懷一切的心靈。從它生命的春天開始,從給人無限幻想的新綠開始,到它生命的秋天。芳草已然枯萎,青枝已然凋零。此時無家可歸的人將永生流浪。一隻鳥在歌唱。表面聽來,它的歌聲與眾鳥無異,同一切具有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的其它生物(包括人類)一樣,為著活著的本能而歌唱。我要做巢,我要做巢。表面聽來,這是一隻把行動賦予語言的幻想家,一個浪漫的現實主義者。但冬天來了,寒冷的現實使它的羽毛也失去了溫柔。這隻一生都沒有去築現實的巢的歌唱家,其哀惋的歌唱卻震撼著一個詩人的心。

這個詩人也許是愛倫·坡,也許是陶淵明,也許是任何一位貧寒一生的詩人。他象這隻寒號鳥一樣,把自已的一生用於艱難的歌唱。對於他而言,生活是更艱難的,相反詩歌顯得如此簡單,他樂於以歌唱代替現實生活。歌唱就是他的生活。他也感到了寒冷的來臨,一隻現實的巢是如此重要,必不可少。如果他不需要溫曖,但可以溫曖他的愛人和孩子。他們更需要。但詩人感到了畢生的歉疚。他只能歌唱:我要做巢,我要做巢。而巢在心靈的樹上開花結果呢!

這樣的人其實他的心中總是有冬天。

這樣的人其實他的心中總是有春天。

這樣的人少年老成,又一直擁有一顆童心

時間和空間在他的生命中是無隔的,他活在自已的青春裡,孤獨又自得,痛苦又歡樂,有所求又無所求。世界都與之無關。但他分明關切著整個世界。

我要做巢,我要做巢。因為世界上有多少人死在貧困繚倒中。正是他們提醒了詩人冬天的冷酷。而多少人間的幸福關在一隻小小的鳥巢裡,給他以歌唱的安慰。他也相信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更能從他的歌聲中得到小小的慰藉。

這就是寓言《寒號鳥》的全部。那隻在冬天還在歌唱的鳥最終死在了寒冷的冬天。這結局可想而知。它不會苛且偷生,躲在人家的屋簷底下,仰人鼻息生活;更不會鵲巢鳩佔,剝奪他人的勞動成果。它死於自己的懶惰中,實際上,它死於它的理想中。

我要做巢,我要做巢,詩人的靈魂在歌唱。

  2、悲傷的燕子

誰看到一隻燕子開啟翅膀

露出了潔白的軀體

飽含著熱淚飛行

這個夏天,我看到了一隻燕子的悲傷。這一隻女性的燕子,幾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她停歇在另一邊牆壁的木緣上,或者一根橫樑上。哀慟的頭耷拉在她的肩。她的伴侶,堅強的丈夫,也無法給她更好的安慰。她甚至拒絕安慰,嘶叫著咬開她承受著更大痛苦的愛人,與他背向而立。

這情景如此深地感染我。這悲慟幾乎比人類的悲劇更為強烈。我不可承受,更由於我的過失造成了這一慘禍:我把風桶放在燕巢底下,我給了貓臺階。它扒毀了建築在牆壁上的燕窩,並吃掉了那些敖敖待哺的雛鳥。那些可憐的小鳥,羽毛還沒長全。我多少次看著它們張開嘴歡叫著,迎接它們遠去捕食的爸媽回來;又有多少次,這一雙燕子沉浸在餵食的歡樂中,把它們全部的愛獻出。

它們來這個貧寒的家已經十年了。帶來幸福與歡樂。每年春天回來,冬天到更遠的南方。一群群兒女從這簡陋的巢中飛出再也沒回來看看媽媽。而這一雙燕子大約要在此終其一生。這就是它們的家,一生的歸宿。

而現在,我不知道今年冬天飛去之後,明年春天它們是否還會回來。它們回來,又會在何處安歇,它們新的孩子又在何處度過一段弱小的生命歲月?

事情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它們從最初的呆滯中緩慢復甦,但直至今日仍無法擺脫無盡的憂鬱。我起初還等待著它們重新建築愛巢,象其它動物一樣,從不被厄運所制。但直到今天,它們讓那破碎的巢保持原樣。每天哀傷地注視著它,一動不動。我終於有所明白。我的心在劇烈地痛。我實在不知該為它們做些什麼。除了悵悔與祈禱。

我不可能懲罰一隻貓。這一雙燕子的眼裡也沒有仇恨。只有哀傷,無盡的哀傷。它們依舊外出覓食,然後回來。它們是在為它們的孩子守喪。因為它們自己已沒有未來。從今以後,歡樂何在?

  3、蟬蛻

噢,蟬在等待,並非麻木了。

在一片黑暗中,它躲過喋喋不休的哄響,逝去了一切感覺,微睡。起初並不知道為什麼歇在這棵冰冷的樹丫上,冷風吹過來,它感到死亡之神的腳步聲從遠方要來了,這才清醒,它在等待。

一層層的脫皮,像是幾個世紀的蟬。在每個新的季節裡,都會有幾個夜晚坐在這兒靜靜地昏然。至於黑暗過去,光明到來,它的故事將如何演繹,它不知道。對於它而言,生命的兩個極端是誕生和死亡。生命的本質也即此。“我生活著只為本質而活”,其他是現象,現象可以忍耐,可以變化,可以消失。死亡又怎樣呢?它同樣不能否定“曾生”,“曾生”於存在而言又是死的本質。

又是一陣解脫的快感。它感覺到空氣在心肺中迴盪。而身無重量,有些暈眩了。只有在這個時候它才靜默著,只有在這個時候,它才清楚,為什麼一生都在歌唱。

  4、飛奔的螞蟻

螞蟻在飛奔。此刻的螞蟻,失去了悠閒。它逃避著突如其來的人為災難,傳遞著恐怖的訊息。但關於災難的記憶是短暫的。不久,它們又聚集在捕獲物四周,效座極低地搬運起來。方向大致是正確的。因為儘管捕獲物的四周都是朝各個方向拉的螞蟻,但堅持正確方向的螞蟻仍居多數。局面便能一直保持明朗。但我仍忘不了它們受到騷擾之時保持的`警覺性。它們奔跑的速度在視野中顯得如此快,很難讓人想到它們仍是螞蟻。箭一般的速度,這絕不誇張。

五年前的夏天,我發現一隻紅色的螞蟻爬行在大地上。它觸動為愛情所傷的心靈。我寫下了那個夏天唯一的詩篇<<更小的螞蟻>>。我剋制自己的淚水,客觀地抒情。把那種小而美的動物比喻成愛情的小小的創傷。它最能使人原諒。那是我唯一所見的紅色螞蟻,它一定是螞蟻小公主,被一陣風吹到孤立的境地,它尋找但一無所求;它傾聽但聽而不聞。我內心無限的呼喚必須有所抑制。它太小了,小得我們不能不為之心動,又屏息靜聲,擔心我的呼吸把它吹離我的視野。但稍不留神它仍從我的視野中消失。從此,我看到的便是大片大片的灰塵。那無疑是螞蟻的沙漠。這隻美麗的紅色螞蟻最終命運如何我不得而知,但以後,對於螞蟻,我分外關注,並賦予了熱情。

螞蟻的世界最小。它忙忙碌碌,默默無聞,組織嚴密,團結協作。而個人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毫無私心,一意為公。因為它們認識到自己的弱小而變得謙恭。螞蟻的小不知該為之悲嘆還是為之慶幸。誰更關注它?它自有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不求聞達,但求平安,整日好像僅為生計奔忙。想及我們人類自身,除了為生計忙碌,又有什麼真是值得為之忙碌的?螞蟻的生活可謂最本能的生活了。它由此能夠獲得最大的原宥。

螞蟻的力量也是神奇得讓人震驚。這力量的來源只能在於它生存的需求。它有一條通向它生命之巢的道路。儘管它最易迷路,但從來沒聽說過一隻螞蟻沒找到它的家。以此它是如此消遙自在,在大地上不停地尋找,毫無方向地尋找。又總是找到了它的食物。它的尋找比我們的散步還要來得愜意,就算一陣強烈的風讓它再也回不了家鄉,在空中它也能自由旅行,在異地他鄉它也能保持原本的生活,它仍然是一隻美而小的螞蟻。

經過我靈魂深處爬行的

那隻更小的紅色螞蟻

此刻翻越視窗

停歇在長春藤上

五年前,我的詩中這樣寫道。現在我看見飛奔的螞蟻,有一種可恥的悲天憫人的情懷。上帝已經不關心人類了,我有什麼理由,有什麼閒情來看一隻面臨災難的螞蟻的飛奔?那首關於螞蟻的詩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一片葉子讓它度過一生。

請給我和螞蟻一片葉子。

  5、一隻鳥籠裡的鳥

一隻鳥籠裡的鳥面臨著重新來臨的自由,只是蜷縮著,不再開啟翅膀。它想,我已經不會飛了。或者,遼遠的天空過於空曠,我害怕迷失於一片虛無之中。或者,我已依戀這鳥籠,這畢竟是一處好的安身立命之所。啊,樹林裡的鳥已經太多了,卻還沒能實現計劃生育,它們的巢都已變得像蜂窩了。

這隻鳥蜷縮著,它想象著那可憐的自由,並且從中獲取依稀的快感。我可以出去,也可以不出去,這種自由豈不是飛翔的鳥所享受不到的?為什麼我必須飛,以致飛得汗流浹背?難道僅因為我是一隻鳥?現在我可以是一隻鳥,也可以是一頭豬。做一頭豬又怎樣不行?豬的幸福又豈是一隻鳥所能臆測的?

它蜷縮在籠裡,開始放縱地叫。它說,叫才是我的第一本能。才是我的物質。正如人類的色性一樣。飛翔只是為了尋找食物,鳴叫才是快樂之源。我叫喚著我的自由,我慶賀著我的新生,我把自己的喉嚨弄啞。我的腰開始痛。

於是它邊叫邊耷拉在籠中一角,它奄奄一息地叫著,兩眼無光。忽然它看到了藍天,它用眼的餘光看到了藍天。廣闊的天一塵不染,它好像等待著鳥的飛翔。一隻鳥的飛翔,那麼輕盈,那麼迅捷,一隻鳥的身體在空中舞蹈著,它的歌聲和穿過林間的風聲應和著,它偶爾遺落的羽毛,給大地溫柔的一擊,萬物都感到了一絲綿綿的顫慄。一隻鳥籠裡的鳥這樣想了想,又安睡了。

它躺在床上,不是為了做夢,而是為了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