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中秋散文:月到中秋

中秋散文:月到中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自古以來,金秋十五夜的圓月,象徵著家庭團圓、和睦、美滿、幸福,頃注了普通百姓的幾多期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中秋散文:月到中秋


  【月到中秋1】

節日總像一首歌謠,快忘記它時,它又在耳邊響起了。和鄉村不同,行走在都市的街頭,節日總是被別人提醒,然後我們像沉醉歲月溝壑許久的人一樣猛地記起,並下意識地抬頭望著明淨的星空,那輪月亮如哲人一般俯視著大地和蒼生,那輪月亮圓缺的轉換使我們不由得停下腳步,靜下心來,等待著又一箇中秋圓月的到來。

在很久以前,出差在外的父親在中秋到來之前,精心地挑選了一盒月餅,將它寄給了家鄉的母親,那個時候,幾十元是個不小的數字,母親捨不得吃,又將它送給了母親的姐姐——我的姨母。姨母也捨不得吃,但又捨不得送人,於是放了些時日。等孩子們饞得實在忍不住纏著母親開啟那盒月餅時,月餅已經長了綠毛。姨母很不高興,她認為是母親把壞了的月餅送給了她,母親也很冤枉,她根本就沒開啟過那盒月餅。最終的謎底是由父親揭開的,原來是賣月餅的人黑著心把去年剩下的月餅賣給了他。

一個插曲,不管月餅是好是壞,但心是真的;不管月餅是貴是賤,情是真的。我想,那時的父親一定在異鄉的夜晚仰望著星空,並真心地祝福著家鄉的親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多好的詩句,望著想著,想著望著,那心早已融合了。

我清晰地看到,離中秋還有一段時間,但月餅已經大張旗鼓地上市了。雖然人們對月餅的感情早已淡化了,但是當又一輪圓月掛在天穹時,多少人恆久的、脆弱的內心深處有一絲愁緒,像漲潮的海水蔓延,像很久不曾聽到的一首老歌,不經意地忘記了,又被不經意地記起了。忘記時沒覺得有多愁,聽到時卻情緒高漲或者低落,這是節日的情愫。

中秋時,更多的月餅開始在街頭奔走,人們提著各種包裝精緻的手提袋走親訪友。那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成為人們情感寄託和表現的方式,中秋,其實就是情感迴歸的日子。節日於是更多的成為一個名分,一個藉口。在這樣一個節日到來的時候,更多的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打撈感情,或者滌盪感情,或者表露感情,愛如潮水,情如大海

團聚、團圓,在又一箇中秋到來時,中國大地被情感淹沒,歡聲笑語在街巷間傳遞,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在朗月下敞開心扉,共享天倫,這樣的日子真的很好。

中秋節是個團圓的日子,也是個思鄉的日子。

謹捎去我的祝福:願天下有情人花好月圓;願千家萬戶幸福安康;願我的親人康康健健!

  【月到中秋2】

傳統的節日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春節和元宵節,就是中秋節了。

中秋的記憶,很大一部分得益於我的姥姥。那時候,姥姥的村裡每年中秋都要殺羊,各家自願隨份子,每年媽媽都提前和姥姥或三姨說好,給隨一份。而姥姥的生日是八月十四,因此,每次媽媽去給姥姥祝壽,都會帶一份羊肉回來,或生或熟,多數時候是生的,十五的時候我們就有一頓香噴噴的羊肉水餃了。羊肉雖然好吃,但有一股很大的羶味,用過的鍋碗筷,很難除味,聽人說絲瓜葉能去除這種味道,於是,吃過水餃,大人從院中的絲瓜藤上扯下幾片絲瓜葉刷洗鍋碗,我們也跟樣學樣,摘下一片葉子,放進嘴裡,把牙齒抹一遍,再哈一口氣互相聞聞,好似那羶味真會薰到人一般。

晚飯後的月餅,記憶裡永遠都是餡裡滿是紅絲綠絲的那種,兄妹們每人兩個。月餅是媽媽早就買好的,就放在土坯房牆上預留的小方洞裡。洞口有蓋,並不上鎖,有時候,媽媽拿出月餅卻發現月餅不夠數了,不用問,又是二姐偷著吃了。有時候我就疑惑,為什麼二姐就能知道媽媽放月餅的地方呢?雖然我也知道媽媽每年都會提前買好,也見過好幾次媽媽從牆洞裡拿出月餅,可是到下一年,我又不知道媽媽會把月餅放在哪兒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秋的秋味便越來越濃。中秋正是三秋大忙的時候,也正是掰玉米的當口,除了羊肉與月餅,院子裡那一大堆等待扒皮的玉米也成了中秋夜的一份子。土地承包到戶之後,人們收玉米的方式由過去生產隊那種只往家裡運不帶外皮的玉米棒子,漸漸轉變為帶著外皮運回家,晚飯後全家人就圍坐在玉米堆旁扒玉米,撕開外皮,去掉紅纓,再掰去外面一部分老皮,把內層的皮留一部分,向後攏起,等扒到一定數量,就用留下的玉米皮象編辮子一樣把玉米編在一起,掛到樹上或搭好的木架上晾晒,等冬天農閒時再脫粒。飯後,母親總是急匆匆地坐到玉米堆前開始扒玉米,我們也僅是水足飯飽吃完月餅之後,才坐攏來扒玉米。至於明天天氣如何,這堆玉米什麼時候扒完,好似都與我們無關。

這漸濃的秋味因外出求學和參加工作,漸漸淡出了我的記憶,想不到,當它再次來到我的面前,竟讓我有些難以接受。

前幾年,同事介紹我進入幾家海外文學網站,在那裡,我“網遇”了一批海外華人,她們敘寫的充滿小資情調的生活讓我難以置信,於是,我就敘寫我的生活,以期告訴她們什麼才是真實的生活。後來的後來,我終於明白,她們的生活和我的生活一樣,都是真實的存在。儘管生活有著天壤之別,我在那裡玩的很愉快,直到那一次中秋假期。

那一次,中秋在國慶假期裡,我回老家呆了幾天。這幾年哥哥和姐姐的身體狀況都大不如從前,正是三秋大忙,我想著能幫一點算一點,只是沒有想到,最輕閒的摘花生都讓我疲累不堪。回到家裡,看到網友們為祝賀中秋節賦詩填詞、屬文歌唱,實實讓我感覺到了不同:文人雅士對月思親念友,暢敘歡欣,田間地頭的農人,誰又有閒心抬頭多看一眼那被雅士們寄予了諸多美好心願的所謂嬋娟?莊稼的豐收固然令人欣喜,可是,中年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疲乏越來越難以消除,渾身的土,滿身散架般的累,倒頭就無夢的睡,兩種生活的差異讓我心悲不已,以致難以舒懷。如今,我慢慢明白,儘管我們的生活不同,可我們都被時間推到了生活的最前沿,無論閒適還是辛勞都是家庭的頂樑柱,我們這個年齡代表的就是付出。

曾經的我們,如同埋頭拉犁的大牛身邊的小牛,偶爾有幾步合上大牛的步伐,拽動一下犁鏵,可是多數時候只是清閒的跟從;如今的我們,是拉動犁鏵的大牛,我們的腳步將決定犁鏵前進的速度,更會影響身旁清閒如我們當年的小牛。

月到中秋,人到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