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小學生畢淑敏散文集讀書心得

小學生畢淑敏散文集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寫散文,多數時候都離不開事件。那麼你真的知道要怎麼寫散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生畢淑敏散文集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畢淑敏散文集讀書心得

小學生畢淑敏散文集讀書心得1

畢淑敏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讀她的文章是一種超級的享受,在享受中你會對生活、對生命、對自然的感性認知和理性、有神閒氣定的思考。

讀畢淑敏寫的《孩子,我為什麼打你》,讀完以後心裡被她的文字淋漓盡致的感染和震撼。畢淑敏用冷靜有哲理和飽含愛的語言,以對孩子談話的立場,真實地剖析了自己在“打孩子”時的痛苦心理,敘說著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摯而又明理的厚愛。文中寫道:“而對你熟睡中像合歡一樣靜謐的額頭,我向上蒼髮誓:我要盡一個母親所有的力量保護你,直到我從這顆星球上立開的那一天……” “每次打過你之後,我都要深深地自責”,“我願在打你的同時,我的手指親自承受力的反彈,遭受與你相等的苦痛。” “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為久遠悠長。因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得?”這些語言文字深情而飽滿,在冷靜的思考後,娓娓道來,就像母親打了孩子後,又撫著孩子的痛處悲聲啜泣一樣,使我讀後心裡為之震顫。

讀畢淑敏寫的《回去問媽媽》,文中寫道:“給母親一個機會,讓她重溫創造的喜悅;給自己一個機會,讓我深刻洞察塵封的記憶;給眾人一個機會,讓他全面蒐集關於一個人一個時代的故事……”文中講述了她無意間聽到母親說的一次經歷,猛然發覺要珍惜現在,塊與母親多交流你不知道的點滴感動。 “母親”,那是多麼美好的稱呼,它是愛的凝聚,更是鼓勵我前進的力量。

讀畢淑敏寫的《狂野與城市》,文中寫道:“……人們把城市像巨釘一樣楔入狂野,並以此為據點,頑強地繁衍著後代,創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狂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溫文爾雅地接受著。但狂野一旦反撲,人就一籌莫展了……”畢淑敏寫出了舒緩寧靜的狂野與激烈喧囂不己的城市的差別,其實鄉村不過是城市發育的.低階階段,再簡陋的鄉村,也是城市的一脈兄長。這篇文章畢淑敏是文章真情與真知於一體,細膩與大氣與一體,集平凡與深刻於一體,集耀彩與華章於一體。

讀畢淑敏寫的《提醒幸福》,文中寫道:“……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當幸福即將來臨的時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感官的享樂,人卻無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韻律。靈魂的快意同感官的舒適像一對孿生兄弟,時而相傍相依,時而南轅北轍。幸福是一種心靈的震顫。它會像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不斷地訓練。簡言之,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它出現的頻率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少。人們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馬車過去很遠,撿起地上的金鬃毛說,原來我見過它……”畢淑敏在《婚姻鞋》寫道:“……腳比鞋重要,這是一條真理,許多多的人卻常常忘記……” 。 “當鞋確實傷了腳,我們不妨赤腳趕路……”

讀畢淑敏的文章,讀到的感覺是她的文字神閒氣定,字裡行間流露的是冷靜和善意。她的文章頗多,她的散文涵蓋了對文化的的思考,對藝術的感覺,對人生體悟等多種型別;她的文章多數反映出她對生活、對生命、對自然的感性認知和理性的思考;她的多數文章反映出她在散文創作上有著天生的親和力,她的敏感、細膩、唯美的特質,帶給散文自然、優美、直達人心的魅力。因此,王蒙說:“畢淑敏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集道德、文學、科學為一體的思維寫作方式和行為方式。”

我愛讀畢淑敏的文章,畢淑敏的文章很多,但篇篇都是精品,任何一個人進入她的創作園地,感覺到的是自然,是真善美!

小學生畢淑敏散文集讀書心得2

在寒假中我讀了《畢淑敏散文集》,其中有一篇散文《我很重要》,對我感觸極大。

對於今天這個寬廣無窮的世界來說,一個人實在是太渺小,太脆弱了。而讀了畢淑敏老師的《我很重要》之後,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我對於我媽媽和我爸爸來說,他們有了一個兒子;我對於我們家來說,我增添了許多的歡樂;對朋友來說,他們有了一個知己;對以後的社會來說,也許我們能夠推動新時代的潮流,創造出更驚人的偉業……可見,我們的意義是多麼重要啊!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確,不管我們以後從事什麼,我們對於整個世界都有價值,我們不應該自卑,總說:我不重要。要自信地說:我很重要!我們對於親人,朋友,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都是唯一的。

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不論我們身處何處,不論我們的地位多麼卑微,不論我們的事業多麼坎坷,不論我們的身份多麼渺小,但這不等於我們不重要!

我們往往以對社會的'貢獻來作為自己是否重要的標準,但我不這麼認為,只要別人因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們就是無比幸福,無比重要的

小學生畢淑敏散文集讀書心得5篇終於寫完畢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謝謝!

小學生畢淑敏散文集讀書心得3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表達了我們對父母、對長輩的尊重。然而,現在的我們,有幾個人真正的做到了孝呢?我讀了畢淑敏的《孝心無價》這篇文章,有了很多的感觸。

這篇文章主要表達了畢淑敏對“孝”的理解。我對她文章中的語言有著自己的理解,有著自己的感悟。“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得掛年,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父母說過長達以後要孝順他們,可這句話是有期限的,我們卻都忽略了這一點,總想著拼命的學習、工作,總想以更好的條件來孝順自己的父母,從而使我們對父母的孝一拖再拖,但人生是短暫的,父母可能在我們盡孝之前離開我們。

那是對父母深深的'愧疚,是在我們心中永遠無法彌補的對父母造成的傷害。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兩個關於“孝”的例子,其中一個是苦孩子求學的故事,他的家庭十分困難。

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母親只有去賣血供他上學……我認為他很自私,或許他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生活更好,但他在實現這個理想的過程中已經對母親造成了莫大的傷害,這種傷害是無法癒合的。

孝,其實很簡單,它可以是父母勞累時遞過來的一杯熱茶,可以是父母工作一天回到家後吃到的噴香的飯菜,可以是父母辛苦時的捏肩捶腿……無論這種行動是大是小,是輕是重,只要是我們發自內心的,這就是孝,就是我們對父母無限的愛!

小學生畢淑敏散文集讀書心得4

開啟《畢淑敏散文集》,習慣性的隨便翻了幾下,不免覺得歡喜,畢竟是散文,不長,正適合我。因為我看一些文學作品的時候,喜歡短小精悍,也許與本人性格有關:不把簡單的複雜化,更要把複雜的搞簡單。譬如一些所謂的名著大作,其內容多多,五花八門。最終尾處讓人一猜便透,其旨只一,何必長篇大論。說是別人舞文弄墨吧,又讓人覺得自己有嫉賢妒能之意圖,話又說來,名人們不都是這樣成為名人的嗎?此時,頓覺自己妒賢之嫌更為凸顯。說句題外話,我最佩服的名人有兩種:科學家、體育競技者。

《畢》的首篇《有愛的日子》我讀了兩遍,現在的孩子確實如此。很多少爺、小姐身在樂中不知樂,還說父母太狠了(當然是個別,卻在蔓延中),咎其原因,畢淑敏作了分析,無論是心理學、教育學、A學、B學、現有事例、自己親歷道出了愛在孩子心裡的暗淡。又讀了幾篇,寫下了稍稍感觸:

一、愛如空氣,亦然無色無味,卻能讓人覺觸。

夏天,有風的餓時候,我們更覺一陣涼爽,那時由於空氣流動;冬日,有風的時候,我們便覺十分凜冽,那也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大都不喜歡夏日無風,冬日風起,不怕,現在有了新產品——空調,夏天,依然涼風陣陣,冬日卻也暖意融融,不過又有了新產品——空調綜合症。

說來道去,還是大自然的空氣好,順其自然,熱了我會扇扇;冷了我會加衣,平平常常。夏日有風不是一種更高更自然的享受嗎?冬日有風,長髮披在五彩的.冬服上飄悠,不是一種異樣、更獨特的美嗎?愛如空氣,仍無色無味,何必去刻意改變它、何不感受那份自然呢?

二、愛如空氣,也許本有色、本有味,只是感觸不到。

我們說空氣無色無味,我說它有色有味,我叫它空氣色,空氣味。為何呢?既然無色,為何它能遮擋我的視線?味有酸、甜、苦、辣、鹹,空氣呢,只是我們嗅不到而已,究其根源,為何嗅不到,原因很簡單,人打一出生接觸最多的就是空氣,可以說是無時不刻,有味也會變無味(正如在廁所裡呆上半年),已全麻木。眾所周知,空氣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含量較多,對於人類來說是最重要的,若從兩個中間選一個更重要的要數氧氣了,愛就是這樣,為了獲得更多的氧氣,忽略了二氧化碳。眾人皆知,無二氧化碳何來之氧氣,也許同等重要,正如人生中的成功與失敗、苦與甜……

愛如空氣,本有色,本有味,為何不好好感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