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九年級作文 > 爲學續寫的初中1

爲學續寫的初中1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爲學續寫的初中1
蜀之鄙二僧,繼澎端淑作《爲學》一文後,名聲大噪。貧者因有毅力且信念堅定而備受敬仰;富者卻因一味追求物質條件而受人指責。富者不服,決定二人再下南海以一決高下,貧者欣然允諾。
   次日,貧者手持一飯鉢,腰繫一水瓶,揹負一布囊,內有一串佛珠、一本經書及單衣若干。既而,東下南海。
   富者卻伐木造舟,購置乾糧及防寒衣物,以確保萬無一失。
   一月後,貧者四處講經、化緣。渴,飲溪水;俄,食野菜;心亂,則打坐唸佛,倘徉于山水風雨間。行程已過半。
   而此時,富者正駕舟始下南海。舟內有二箱,其一內置乾糧;其一內置斗笠、蓑衣、草鞋。木舟輕小決捷,順水而下,大有“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風範。富者思曰:此次吾必勝貧僧,順流而行,豈不快哉?
   二十日後,富者至普陀山,而貧者未至。富者喜。十日後,貧者至。富者曰:“汝歷時六十日而至此,而吾歷時僅二十日,吾乃贏者。”貧者笑曰:“吾雖慢於汝,單吾有一問,汝順流而下,何所見,所聞,所獲,所感?”富者耳赤,低頭曰:“順流而下,只見蒼天偶有鷹飛過;只聞水聲時有魚躍起,除此之外,亂石、野草、鳥鳴,僅此而已。吾只顧趕路而無所獲,所感。”貧者抿嘴一笑,曰:“此乃爲何吾慢於汝之原因。見蒼天陰霾,猶見民間之疾苦;聞子規啼叫,猶聞百姓之怨言;看游魚飛鷹,猶獲佛家之真諦;遇亂石雜草,猶感人世之淒涼。藉此宣揚佛教,以撫民心,同時不忘鑽研經書,領略佛主賜予的自然之美。”富者亦有慚色。
   澎端淑又作一文《爲學》雲:“人之爲學,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欲速則不達。爲學無捷徑,欲快,則所獲甚淺;循序漸進,學以致用,學思結合,方能使所獲深入廣博。”
   數日後,二人啓程返蜀。貧者見富者駕舟甚快,欲向富者借舟;富者見貧者步行所得甚多,亦欲步行。因富者借其舟與貧者,二人同日出發。
   貧者逆水行舟,卻因體弱單薄,無力撐篙,一篙鬆勁,便一退千里。一日恰遇暴風雨,小舟顛簸於河上,別具“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的險狀。不久,小舟夾在亂礁石中,貧僧的兩隻木箱也不知所向。無奈之下,只得棄舟而行。貧者硒幹單衣,從腰間解下飯鉢與水瓶,一路講經、化緣。
   卻看富者,因心寬體胖,每日走走歇歇。不到十日,便無力再走。一日遇暴月。雨,富者已至山腳,筋疲力盡,又擔心山路甚滑,便截斗笠,披蓑衣,臥于山腳下。翌日清晨,方醛、站起來蹣跚而行。至一小河邊,欲淨手洗面,忽見一小舟橫外於一亂礁石間,甚是眼熟。富者如獲至寶,上前一瞧,原是貧者之棄舟。富者甚是納悶,也未多想,便駕舟而上。雖是逆水行舟,但因身強體壯,駕舟時頗有乘風破浪之勢。
   數月後,二人同至蜀中之寺。二人皆問對方經歷,皆笑而不語。(初中作文)
   至此,澎端淑寫下第三篇((爲學》。文曰:“人之爲學,應因人而異,切不可生搬硬套。對於不同學科,也應靈活思辮,切不可一成不變地學習。”
   數十年後,二僧皆國寂,留二子。一日,寺內住持下達一任務前去南海學佛傳經。貧僧曾將步行之利弊語於其子,富僧亦然。因貧僧之子欲找善駕舟者結伴而行;富僧之子欲找善步行者結伴。次日,貧僧之子至富僧之子處曰:“吾欲隨汝之南海,何如?”曰:“此乃吾之所想。”於是二人同行。遇水,則富僧之子駕舟;遇山,則貧僧之子背箱拖舟而行。二人共賞美景,共讀經書,共談佛學,共撫民衆。不久,二人在佛教上的造詣大有長進。
   澎端淑之子聞之,作《爲學》一篇,雲:“兩人爲學,實乃一互幫互助過程,宜取長補短,方能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