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記敘文作文 > 傍晚的佛初中記敘文650字

傍晚的佛初中記敘文65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尤其是佔有重要地位的記敘文,記敘文是一種以記敘爲主要表達方法的寫人、記事、繪景、狀物的文體。那麼大家知道優秀的記敘文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傍晚的佛初中記敘文65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傍晚的佛初中記敘文650字

傍晚的佛初中記敘文 篇1

已然四目皆空,佛從菩提下起身,緩緩踏過九步,步步生蓮。

駐足,久久凝望那潑墨在天邊的油彩,落日的光暈將山的一端塗抹至天際,漸行而漸淡。

晚風撩起他的袈裟,他只是以同一種姿態縱目遠眺。

雲被風吹亂了些許,天空的顏色開始變得不那麼均勻,塊狀的色彩攢聚在一塊兒,像是美人不小心哭花了的妝容,別有一番風味。

身後的菩提隨風搖曳,原本斑斕明媚的色彩開始變得有些濃重,像是起了一層霧,瀰漫在每個角落,又像是一層輕紗,籠住了天空的畫板。

遊客自遠方踏雲而來。佛點了點頭,客也彎腰致意,無需多費口舌,各自心中便已如明鏡般瞭然。

一把陳壺,泡上二月的新綠,空心似爐火,烹煮雲水生涯,用春水煎茶,以蓮花爲座,時光在茶中,過的波瀾不驚。佛不語,客冥坐,彷彿在畫中已定格千年。

緣分再深也會面臨別離,佛目送客遠去,直至消失在視野中。

天像是被壓低了不少,雲朵是山水畫家潑墨時的傑作,或舒或卷,姿態萬千。空氣變得溼潤起來,佛深吸一口氣,又緩慢地呼出,是雨的味道,山雨總是那麼令人嚮往。佛閉上雙眼,立在無所遮蔽的曠地,他嘴角微揚,以淡淡的喜悅期待着即將到來的洗禮。

一點,兩點,三、四點,倏地,雨水將森林湖泊全部掠過,猛地扎入大地的懷抱。

袈裟被雨淋溼,蓮花在雨中頓然有了出水的驚豔。佛依舊不動,靜默地在雨中,合着雙眼,空着心,聽着天籟的聲音。

他聽見新草抽出地面的聲響,它在雨中輕輕呼吸;有幾片花瓣悄然落地,落地處似乎有蝴蝶扇動翅膀的聲音;小小的蟲子從樹上落下,掉進低矮的灌木,窸窸窣窣。

忽聞一陣腳步,佛擡眼,是行人在雨中匆匆穿行,腳上粘着春泥,趟過一灘灘水地,濺起一連串水花,噼噼啪啪。

佛將雙手合十。目光似看着行人,又似看着更遠的方向,他微微動脣,只一句低聲呢喃:“阿彌陀佛。”

天斂去雲雨,將暮色四合,佛消失在了夜色中。

一切看似平淡,卻只因,哪怕歲月流轉,依舊波瀾不驚。

傍晚的佛初中記敘文 篇2

夕陽高高的掛在天空,被餘暉照應的雲朵似小綿羊一般正在找尋回家的路,太陽的光透過雲層照射到佛寺的大門上。頓時,這寺下,這世間,我感到自己存在的渺小。

隨着人羣不停地挪動腳步,接着又停下,這種重複,何時能結束!站在擁擠而蜿蜒的人潮中,我有些不耐煩。即使在集天下名僧於一方土地、吸日月精華於一片樹林的嵩山少林佛門淨地,我始終無法心無旁騖。於是乎,看着劇場裏衆僧的表演,心裏頭只想一個問題,怎麼跟電影裏拍的差不多呢?

我走進嵩山少林寺的內院,滿眼翠綠的古樹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向我訴說它的現在和過往。被時間碾過的年輪靜靜地潛藏着,所有被翻修的`古老建築,呈現着現代科技與古典工藝的完美融合。歷史過往中的大火的痕跡都已不復存在,展現給世人的,是氣勢不凡輝煌榮耀的一個少林寺。

我靜靜地看着這院子。的確,找不出痕跡與傷疤證明它曾經被無情的大火蔓延,但卻真真切切地發生過。爲什麼呢?熙熙攘攘的訪客走了一批又來一批,導遊的聲音漸漸清晰,漸漸模糊,他們不是爲了佛而停住腳步的信徒,而是隨大流想了解這個宗教淨地的.過客。我悲哀地走出庭院奔向大殿,那些匆匆的過客是否知道火災背後的故事呢?他們又真正“看”到了些什麼呢?

佛像是金色的,它常年不變地保持着耀眼的光輝,可是,有哪一尊佛在佑護我呢?我不是無神論者,卻也不太相信神的存在。不過還是執了三炷香虔誠地插在了厚重的香爐鼎中。回到大殿,我實在沒有勇氣當衆下跪,只是在心中萬分誠摯地拜了三拜。我低頭又仰起,佛像依然平和地、靜靜地俯看着我,彷彿要將我的內心看穿。也許,這就是妙處吧,讓人無法與它同高,無法正視它。它,只是一尊動不了的塑像,真的可以庇佑人嗎?我在心中申辯,搖着頭繼續邁步。

到了僧人居住的地方,這裏每間房大門都緊閉,無一例外。可是導遊的話卻深深觸動了我,我頓悟於這鑲有金邊的嵩山之中。原來,佛只是人類的精神寄託;原來,佛是一種美好生活的嚮往;原來,佛法是所有僧人送給世界的禮物;原來,佛一直饋贈着我們。原來的原來似乎一瞬間解開了,萬古之世受人頂禮膜拜的原來在這裏,清心淨欲,普愛衆生,大愛無邊,大愛無痕。所以,是犧牲品又怎樣?是政治家的陰謀又怎樣?是沒有的不存在的又怎樣?佛法永遠不只是一座藏金閣的高度而已。它如同嵩山一般俯視衆人,人們寄希望於它,它饋贈給人們光明。

這方水土,這座庭院,那些進出的僧人學徒,那些長埋於此的合利子,那些古老的樹木,不顯山不露水地佔據世間的一席之地。它們始終存在於一些人心中。那種靜心的氛圍,也始終隱藏於遊人的凡心角落,缺了,便迷失,丟了,便煩躁。

這是嵩山少林,那是一顆佛存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