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有關六年級包糉子作文九篇

有關六年級包糉子作文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包糉子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六年級包糉子作文九篇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1

桂子開花,十里飄香,糉子成熟十里米香,親手包糉子!

下午我從英語班回來,一進門,一陣陣米香從廚房向我撲來,我似乎飄起來了,我慢慢地走進廚房,一進廚房門,只聽一聲喊:“哲哲,回來了!”我擡頭一看,頓時目瞪口呆,只見老媽手疾眼快,一分鐘就包了兩三個,我忽然想起了老師佈置的作業,便大聲說:“媽媽,讓我也包幾個糉子吧!”不行,起初媽媽堅決反對,但是在我的軟磨硬泡下,媽媽只好讓我試包幾個。

起初,我精神抖擻,拿着糉子葉開始包,可才包了兩個,就已經無精打采了,當我再拿下一個糉子葉的時候,媽媽按住了我的手,用有點請求的口吻說:“你別包了,去玩吧!”我低頭一看,頓時傻了眼,那兩個糉子哪像完好的糉子,簡直就像漏網之魚!一個個都咧嘴笑着,露出白白的米粒!另外一個則更誇張,一個糉子葉那麼大,可我只填了一丁點米,連蜜棗都沒有塞進去!

開始下鍋了,首先煮了十幾分鍾,又悶了半個小時,剛一開鍋,我馬上目瞪口呆,石化在一旁,好一會兒才緩過神來,我包的糉子只剩下了個糉子葉,餡都流到鍋裏了!

從包糉子這件事中,讓我懂得了天才是要付出1%的智慧與99%的汗水,功夫是一步一步練成的,就如媽媽包糉子手疾眼快的程度!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2

又到了傳統節日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糉子。

傳統節日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糉子的糉葉、糯米、綠豆等,到傳統節日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糉子。她拿起一些糉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糉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糉子包完後,她就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裏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裏抓起一條糉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裏,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糉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傳統節日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3

我喜歡吃那香噴噴的糉子,但是我從來就沒有學包糉子。今天我們就向老師來學習學包糉子。我的心裏又是緊張又是激動。

我們上樓,站在桌旁,那是我的心像揣了一隻小兔子上蹦下跳。不只是激動還是緊張。這時老師來了,只見她嫺熟地拿起三片糉葉,用兩個拇指向裏一卷,像漏斗一樣。在裝上米,再把棕子往上一蓋,接着插上一根糉葉……我看着老師那麼熟,心想:應該沒那麼難,但當我包時,糉子就像調皮的小孩不聽使喚,把米撒到了我的臉上。幸虧老師幫我制服了它。到了最後一步繫繩子,我覺得這是小意思,可它當我扣繩子時就當糉葉是滑滑梯,總往下滑,我氣極敗壞的對繩子說:“你學乖點,不然你就慘了!”

它好像聽懂了我的話,一個糉子大功告成。接着我又包了6個糉子,這下容易多了。

一回家我把糉子煮了,想:先把3個糉子給爺爺奶奶,再把2個給爸爸媽媽,自已留1個。爺爺奶奶誇我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在這次活動中,我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的真正的含義了!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4

今天,是一個值得紀念又值得回味的日子。在“六一”兒童節的前一天,我們的教室裏迴盪着一陣陣爽朗而經久不息的笑聲,教室裏迴盪着一股清新的糉子香。我們包糉子了。

今天我們都按照老師的安排,帶來了各自需要帶的東西:米、蘆葉、餡、勺子、線、盆子……

我也不例外,拿起搭好的蘆葉,小手輕輕一扣,一個糉子的“餡地”就出來了,我心想“嘿!這一點小活對我而言是小菜一碟。”接着,開始放餡了,我拿出勺子勺了米,放入餡地,就在我得意之時,一個疏忽,米都逃了出來。哎!只好重來了!

這一次,我謹言慎行,征服重重“關卡”,來到最後階段——綁線,綁線是包糉子中最難的,它講究方法,技巧。一開始,我也亂了手腳,心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我極力讓自己冷靜下來。開始試驗,找出技巧,通過多次試驗,我終於明白,綁線時要紮緊,還要把一些口紮緊,才能保證糉子在煮時不會變成蘆葉粥。

老師把我們包的糉子送到食堂去煮。傍晚,我吃着自己包的糉子,真開心呀!與此同時,我終於體會到了包糉子的麻煩,也明白了外婆平時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包糉子給我吃有多麼不易,我以後一定也包糉子給外婆吃。

到了傍晚,老師端來了一盆糉子,糉子的香味飄滿了教室,也飄進了我們的心裏……

通過了包糉子這件事,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冷靜,要去試驗,要去發現。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5

今天我起了個大早,陪媽媽到菜市場採購包糉子的食材,準備到外婆家聚會,順便大家一起包糉子。我們買了五花肉、蝦米、香菇、糯米及糉葉等材料,全家一同開車前往外婆家。

今年的端午前夕雖然吃了各式各樣的糉子,但還是覺得外婆包的糉子最好吃。爲了不讓這種美味失傳,媽媽特地爲了我們親自學習這項手藝,這樣我們在每一年的端午節,都可以吃到有“媽媽味”的糉子,而我也希望能把這項技術學習起來,才能讓美味傳承下去。

首先我們先把糯米泡水,糉葉清洗乾淨。接下來爆香紅蔥頭,放入切好的餡料在鍋裏炒香,再加入鹽、醬油和胡椒粉調味,這樣就完成了餡料的製作。比較特別的是,糉葉是選用綠色的新鮮竹葉,這樣才能夠將糉葉的香味蒸進糯米中,而且非常清爽不油膩!糯米也在鍋裏炒過產生黏性,接着就正式開始包糉子囉!

別小看這小小的三角形,要包得漂亮還真不容易呢!我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媽媽說:“別急!這對你來說太困難了些,長大再慢慢練習也不遲。”我們將包好的糉子蒸來試吃,果然美味可口!不但享受到“自已動手做”的樂趣,也不用擔心食材的安全與衛生,真是一舉兩得!以後每年的端午節,我都要和媽媽一起親自動手包糉子。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6

小時候,只要一到端午節,我多會求這奶奶給我做十幾個小糉子。可是去年端午節的時候奶奶卻對我說:“小旭呀,你也不小了,該學會自己包小糉子了。”我高興地點了點頭,因爲在我的眼裏,包糉子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開始包糉子了,奶奶幫我準備好了糉子餡和糉葉,她就開始一步一步地教我包糉子。奶奶說:“包糉子首先要把糉葉捲成你想要的糉子的大小”。奶奶一邊說一邊給我做示範動作,“接着在卷好的糉葉裏放上糯米,還要把糯米壓緊,這樣包出的糉子纔好吃,接着在中間放上一個小棗,最後把糉葉包起來用繩子紮好。”這樣,一個可愛的小糉子就包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了糉葉,把糉葉先捲成了非常小的一個“窩”,接着就照着奶奶教我的步驟包起了糉子。可是在奶奶手裏聽話的糉葉,到了我這裏卻不聽使喚了,還沒等我拿繩子扎,餡就全散了,第二個,第三個,……一連包了好幾個,都是如些,我有點泄氣了。原來糉子好吃,卻這麼難包呀!奶奶看出了我的變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做什麼事都會遇到困難,可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聽了奶奶的話,我不好意思放棄,只好接着包。不知道是第幾個了,我包的第一個糉子終於“問世”了,它雖然沒有奶奶包的好看,但是我還是非常高興,我總算學會了包糉子。一個下午過去了,我包了好多小糉子,後來包的比前面包的就好看多了,奶奶看了,一個勁地誇我心靈手巧。奶奶還把小糉子串在一起,據說這樣象徵着好運連連。

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而且還懂得了要不怕困難的道理。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7

以前五一放假時,我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蕪湖玩,但這個五一假期,我們選擇了不同的做法——包糉子。

早晨六點鐘時,我和媽媽一起去街上買了兩斤蘆葦葉,也就是糉葉啦!之後,我們又買了一些肉、紅豆和糯米,東西就算買齊了!

回家後,我們把蘆葦葉用自來水清洗了兩遍,又把糯米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和紅豆放在一起,用來做紅豆餡;另一部分和肉放在一起,用來做肉餡。

準備工作做好之後,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

先拿出一片事先洗好的糉葉,一手拿葉頭一手拿葉尾,在葉片大約15釐米處順時針轉兩圈,使葉片成爲一個錐形。然後再拿出兩片糉葉插入錐形的上部,用同樣的方法圈起來,糉子的外殼就算包好了!之後,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餡放進去,用筷子戳一戳,再用手把餡壓平。聽媽媽說,這樣做可以讓糉子更結實呢!而且煮熟之後吃起來有韌勁!最後到了最關鍵的了,那就是封糉口,你別小看這封糉口,可是有一定的難度喲!我一邊學一邊聽媽媽講解:“糉口有三個角,每一個都要捏的很仔細。捏鬆了糉子不好吃,捏的太緊了寄繩的時候容易把糉葉弄破,一破下鍋煮的'時候裏面的餡就會溢出,那就不美觀了!”我仔細的聽,認真的學,終於包出了個醜八怪!

糉子成功包完了,下面就是煮了。我可告訴你們煮糉子也是有學問的!快火、急火煮出的糉子可不怎麼樣。要麼吃着不香,要麼外熟裏生。糉子一定要和冷水一同下鍋,待燒開後調至溫火慢慢煮2—3小時即可。

晚上我們一家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我吃的是“醜八怪”,感覺比什麼山珍海味都好吃,味道實在是棒極了!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8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當聽到這樣一首首端陽節歌謠的時候,五月初五,端午節就已經悄悄地來了。

在6月19日,我有幸被邀請到食堂包糉子,我的心情如浪花一般歡騰:我終於能嘗試一下包糉子的感覺了!糉子有三角形、四角形、方形等等,各種各樣。首先,老師先要我們看食堂阿姨們怎麼包,他們用熟練的手腳,不一會就完成了一個糉子,看着這一幕,我真打心眼裏佩服她們,同時也默默地記着他們每一個動作。不久,就輪到我們自己嘗試着包糉子了:看着像小船兒一樣的一堆糉葉,我拿出兩片,把它們圈成一個漏斗形,再裝上一半漂洗過的糯米,可是正當準備放蜜棗的時候,突然,糉子漏米了,我手忙腳亂,誤打誤撞地把包到一半的糉子拆了,心情頓時失落極了:怎麼會這樣?該怎麼辦呀?這時,阿姨笑着走過來說:“你啊,裝餡的時候手抓太緊了,所以纔會導致糉子包到一半就露餡了!”然後,我又繼續包起糉子來,可是這個難題解決了,另一個難題又“攻”過來了,綁繩的時候綁得太鬆了,又讓糯米“逃走了”!眼見着別人一個個都快包好了,我緊皺着眉頭,焦急萬分,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不行,我得冷靜下來,得細心,好好檢查有沒有不嚴實的地方……然後,我拿起一根細繩,輕輕地,慢慢地綁緊。終於,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可算把糉子包好了。一個,兩個……越來越熟練了。我細細地端詳着糉子;它有棱有角,象徵着屈原正直的一生;糉子中間的蜜棗則象徵着屈原一片熾熱的忠心……經過一段時間的蒸煮,糉子出鍋了,我輕輕地打開糉葉,暗香四溢。

吃着這圓潤香甜的糉子,我不禁爲能成長在中國這樣一個優秀的民族而感到自豪!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9

又是一年端午到,看到媽媽在廚房裏忙着包糉子的身影,我心裏癢癢的,也想去試一試。跑進廚房,眼前一亮,哇!包糉子的材料可真豐富,有五花肉、糯米、紅豆、花生、蜜棗……看得我眼花繚亂。

我搬來凳子,在媽媽身邊坐下,默記着包糉子的步驟:先把三到四片糉葉捲成一個喇叭形,放入少許糯米和紅豆,然後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蜜棗或豬肉,最後用早已撕好的棕葉條把糉子較大的一頭捆紮好。

我一邊默唸方法,一邊學着包起糉子來。前面的程序倒不是很難,最後一步可成了攔路虎。我左手握着糉子的半成品,右手拿着棕葉條,剛想做一個纏繞的動作,沒想到左手一下就鬆了,糯米和餡兒撒了一地。媽媽趕緊安慰我:“萬事開頭難,慢慢學就會了。”接着,她特意放慢了捆紮的動作,一邊纏繞一邊交代要領:“把糉子攥緊點,捆綁時得用點勁。這樣纔不會撒,煮的時候也不會散開。”在媽媽的指點下,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好一個糉子。轉眼看看媽媽,居然已經包了一盤。我不着急,慢慢學,一會兒,基本能趕上媽媽的節奏了。真可謂“熟能生巧”!

媽媽看到我包的糉子,笑着說:“你包的怎麼像個三角形?不過還是蠻漂亮的,有創意!”我一看,還真是,媽媽包的是一個個圓錐形的糉子,有模有樣的。

該煮糉子了,媽媽往鍋裏放了一些水,然後放入一個金屬架子,把糉子一層一層壘上去。一個小時後,糉子出鍋了,一股濃郁的糉葉香撲鼻而來,聞着就想吃。我搶先嚐了一個,哇!好燙!我只好一小口一小口地吃,這樣反而更能品味到糉子的清香了。

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聞着濃濃的糉香,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