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善行的七年級作文示例

善行的七年級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篇一:善行

善行的七年級作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行,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題記

善,是無數平凡中的感動,是世態炎涼後內心尚未崩壞的地方,是一次等候,是一次停留,是一次體諒,是一次守望中的愛,一盞燈的溫暖。

開門後,你扶着手把,靜靜等候一位素不相識的人通過,你給予他微小的善意,他帶走你腳邊的風;大雨漂泊中,你踩下剎車,守護了母子的一片藍天;寒風凜冽,你爲盲人移開路上的單車,悄然點亮他的心路;你將出租車讓給心急如焚的陌生人,爲他爭取到重要的一分一秒。

善行,總是這樣悄然無跡。

只是一塊擰乾的毛巾,一頓簡單的飯菜,兩三分鐘的捶背,一次理髮,一件衣服,在14600多個日日夜夜,他說:“沒有他們,我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鄰居好似這個殘疾孤身老人的家人,用愛守望了幾十年的春夏秋冬。

深夜無人,城市的鋼筋水泥越發冰冷,只是那一盞陽臺的燈還亮着。善良的女屋主爲了樓下吃飯的環衛工人亮了一盞燈,他們正沐浴在這生疏城市中爲他們特意點亮的燈光中,“善”就這樣不事張揚的在這城市一角流淌。

老子說:“善行,無轍跡”,最上乘的善就想水,清澈透明,至柔無形,無聲無息地滲透到生活中所有的縫隙。

篇二:善待善行

孫老伯救人後要求宣傳一事,吸引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一時間衆說紛紜。有人以爲孫老伯做好事以求名,所行欠妥;有人以爲何女士知恩而不圖報,有悖良心;更有人站在國家和社會的立場,呼籲人們將關注點由對救人動機的質疑轉移到對善行本身的鼓勵上來。我認爲,這三種說法都有可取之處,但都不夠全面,他們分別表現了對待善行的三個角度:行善者、受助者和社會。

行善者應以純淨的良心播種善行。當我們把批評的矛頭指向孫老伯時,我們實際上叩問的是行善的動機。

行善的動機無外乎兩種,一爲求利,一爲求義。求利者爲金錢、名譽等個人收益行善,其本質是自私的,與“善”字相悖。求義者在良心的驅使下行善,他們的善行才符合道德的標準,才能真正地打動人心。大禹治水,三國家門而不入;孟子行俠仗義,以天下爲己任;墨子以博愛之心,爲民甘願赴湯蹈火。他們無不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對國家和人民的苦難感同身受,出於一種深廣的同情行善,他們的善舉也因此永遠爲人們銘記。反觀當下中國一些動輒“高調行善”的富人,他們對捐款爲自己帶來名譽的關注遠超過對捐款本身的關注。捐款固然值得提倡,但他們“善舉”包裝下的虛榮心卻令善行蒙塵。

因此,一個準備行善的人應時時刻刻拷問自己的良心,確保行善的冬季裏不摻一絲一毫利己的雜誌。用純淨的良心播種的善行才能開出愛與美的花朵。

受助者應以真誠的感恩回報善行。何女士的言行之所以會引發爭議,是因爲人們認爲她對孫老伯的質疑與批評雖然有正確的成分,但不應由她來作出。換言之,何女士對恩人缺乏足夠的感恩。我認爲,任何一個有良知的受助者都應該懷有感恩。感恩包括兩個方面:感激之情與報恩之心。感激之情是受助者對行善者所應懷有的最起碼的情感。一個對來自他人的幫助全無感激之人,他的冷漠與無情可想而知。而報恩是心懷感激者最爲自然和真誠的心願。報恩絕不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樣是冷冰冰的利益交換或例行公事式的敷衍,而是一個美好心靈對另一個美好心靈的迴應與共鳴。因此,報恩的.內容並不那麼重要,只要這種報答是出於真心,便已足夠。

感恩使善行圓滿。一個受助者真誠的感恩,是對行善者最溫暖的慰藉。

社會應以寬容與肯定呵護善行。社會對於善行的態度最具決定性;而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與坎坷的言論卻着實令人憂慮。正如在這起事件中,孫老伯的本意爲教育那些面對他人生命危險袖手旁觀的年輕人,何女士的行爲也不過是爲保護家人的隱私,但卻被媒體報道爲含義不明的“要求”宣傳、發帖“質疑”。而大部分不明所以的看客被媒體所誤導,根本不明實情就對當事人橫加指責;更有人純粹是借道德之名發泄自己心中的陰暗情緒,對當事人進行惡意的詆譭和謾罵。這些口無遮攔的看客因其數目龐大而使當事人百口莫辯,又因其身份隱蔽而使當事人無從回擊。被媒體曝光與所有人目光中的行善者與受助者承受着從四面八方襲來的污言穢語,原本美好的善行也因此腐化變質。

我們必須先明確一點:善行,無論其動機如何,一定值得肯定。因爲善行總勝過對他人困難的漠視,更勝過惡行。我們的社會遠沒有發展到需要質問行善動機的層次,現在的當務之急爲鼓勵善行,而非質疑善行。如果我們帶着有色眼鏡看待每一個善行,不僅使受助者尷尬,行善者寒心,從長遠看更會使求義者不敢行善,求利者不肯行善,我們呢的社會也會因此充斥着猜疑與冷漠,缺乏善良與真誠。一個缺乏善意的民族是可怕的。因此,社會必須對善行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使求利者願意爲善,求義者樂於爲善,這樣,我們的祖國就一定會發展爲真善美的春天。

善行需要善待。它需要行善者用純淨的良心去播種,受助者用真誠的感恩去回報,需要整個社會用寬容與肯定去悉心呵護。

請善待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