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七年級端午節作文4篇

七年級端午節作文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端午節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端午節作文4篇

七年級端午節作文1

四月花競巧,九子糉爭新。

——題記

每年的端午都是這個題記,只因覺得它就是端午的味道,花雖然不多了,但糉子還是熱騰騰地從蒸籠裏源源不斷地端出。

時事變遷,今年的端午下了一場很大的雨,浩浩蕩蕩的彷彿在爲端午蓄勢,綿綿不絕時則似乎在渲染這片江南的萬家燈火。雨成了它又一個別致的景象,多了幾份蕭瑟,猶如古人的遺風在啓迪人的心靈。

還是想到了屈原的長袖,猶如這雨幕,將整個天空捲起,你的眉宇間是你的不羈,再美的日月同輝也不能引起你對塵世的絲毫的眷戀。濤濤的江水在你身邊洶涌,翻騰,你閉眼縱身躍去,留給後人無限的追憶,深思。你的長袖化作了浪花,不知道那翻涌的波濤將你帶去了哪裏。

這樣的感情基調,讓端午更多了一點傳統和記憶,再後來,故事以“村民爲了不讓魚兒啄食屈原的身體,將米飯包在棕葉裏,然後投擲到江中,許下自己的期望,屈原活在每個人的心中。”這樣結尾了,於早便有了糉子,大人們會將這段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自已的孩子聽,孩子也大多會問:“爲什麼屈原要跳河呢?”媽媽笑笑摸摸孩子的腦袋,爸爸則意味深長地說,是因爲屈原看到了楚國的.滅亡,和自己雖忠於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聽信饞言而被流放,他看到人民疾苦,自己卻無能爲力,最終投汩羅江而死啊!媽媽說:“以後你也會像屈原這樣憂國憂發,以天下爲已任,對吧?”

“恩,我會的。”

而老者呢,眼中不再會那樣清澈的眼眸,但心中卻還是如同明鏡一般明亮,他們包着糉子,屈原的故事他們很容易就能想起,感動那些古仁人的情懷,眼角總是泛起那樣的光。糉葉變成歷史的長卷,在他們手中翻折,再折翻。

我拆開上面的封印,每一層都是一個變化的畫面,古人在上面走着,呼吸着,歷史從我的指縫中流過,變成一條銀白的長河,匯入窗外的雨際。有春秋爭霸,戰國七雄;有霸王別姬的悲壯,有贏政統一六國的英雄的豪邁,有唐代盛世的繁榮,有宋代詩詞的瑰麗,有元朝疆域的空前遼闊……它們流淌着,最後消失在時光的消逝之中。

這便是端午的味道,在糉香中的思緒不常想起卻總也不曾忘記。

屈原的長袖將這歷史的長卷收起,銀白色的光黯淡了下來。“與他們明年此時再見吧。”

我看向窗外,這雨勢似乎愈發地大了……

七年級端午節作文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然而作爲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就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作爲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就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思考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就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爲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就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盼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爲能夠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就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能夠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此刻,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糉子,這就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中國人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就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糉子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糉子還就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可就是在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之後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向到這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就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然後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七年級端午節作文3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隨着那首古老的端午童謠,端午來了,來到了飄香的糉子裏,來到了門前的艾葉裏,來到了孩子們的歡笑裏。端午的氣息溢滿了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無時不刻向人們詮釋它的存在。

在屈原縱身投入江中的一剎那,將端午定格在了每年的五月初五,而這個日子也成爲了親人們團聚歡慶的時光。按往年的慣例,我回到外婆家過端午。剛踏入院子,風就送來了一股淡淡的藥香,走上前看,原來,在堂屋門前兩側早已掛上了兩束艾蒿,給端午又添了幾分神奇的色彩。進屋一看,大家都擺好了過節的陣勢,各幹各的,真是熱火朝天,樂在其中。

我很快捲入到端午的洪流中去了,我領到了一小盆糯米,開始淘米,可能由於我是第一次包糉子吧,不懂得淘米的技巧。接滿水,馬上往水槽裏倒,水是倒完了,不過米也所剩無幾了。我端着近乎空空如也的盆子,向大人們“求救”。我第二次淘米還算成功,經大人們指點後,只犧牲了一小部分糯米。

自然,接着就是包糉子,我先用箬葉裹成一個上空的錐形,然後往裏灌米,再剪去多餘的葉片,往下一折,最後用兩個手指壓緊,把葉子別向左邊就完成了。我信心滿滿地完成了全過程,得意洋洋地給外婆看,可沒想到,外婆手一擺,斬釘截鐵地說:“絕對不行,重包。”我立馬像氣球被針紮了一樣,泄氣了,沒理由呀,我包得這麼認真……後來,我又包了幾次,都被外婆搖頭否決。我倒是越挫越勇,越不行越要包。我開始仔細觀察外婆和我包的糉子的區別,終於看出了端倪,原來,是我包糉子時沒將米壓緊,讓米粒有了可乘之機從箬葉裏逃出來。於是,我進行了改進,終於,工夫不負有心人,我包出了一個有模有樣而又緊實的糉子,那糉子四個尖尖的角,箬葉的走勢流暢,裏面的米鼓鼓的,似乎要爆裂出來,像一件精緻可愛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終於揚眉吐氣了一回。

接着,是祭祖,插上香、燭,點上紙錢,我們小孩子就挨個拜祭並許願。那火焰中的紙錢是我們的一片孝心,那飄着青煙的香是我們和天上長輩們溝通的橋樑,那火精靈跳躍的燭代表着家族的興旺,生活的紅火。

祭完祖,大家開始吃中午飯,那飄香的糉子讓人饞涎欲滴,鮮美的魚肉讓人難以忘懷……

端午的氣息淡了,歡樂也就要結束了,孩子們有些不捨,但我們可以懷着對端午的思念與憧憬,向端午的下一個里程碑進軍。

七年級端午節作文4

“小懶蟲!快起牀,這天就是端午節,媽媽和你一齊包糉子,你怎樣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着。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就是我昨日答應媽媽和她一齊包糉子的啊,然後想想能夠吃到美味的糉子,我還就是很快地起牀,跟媽媽學着包糉子。

媽媽拿出泡在水裏的糉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糉子四大步驟:①選料,選取好適宜的糉葉;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糉葉裏,包好;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糉子裏;④用線把包好的糉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心裏暗想原先包糉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然後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糉子就包好了,有棱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就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糉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糉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我的進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媽媽有說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着,可就是這糉子似乎看我就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糉子都沒爆好那小糉子似乎在嘲笑地說:“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糉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我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着些虛榮心努力的學着。果真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最後包好了第一個糉子。看着手中的這個小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裏就像就是手上捧着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糉子包好了,開始煮糉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糉子就好了,此時家裏到處都瀰漫着棕子的香味,最後能夠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這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包糉子的“手藝”,還嘗試了包糉子其中的快樂,真實一個難忘而愉快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