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通用20篇)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通用20篇)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

這本書,講述那北京一衚衕人乃至全中國在日侵華中的點點滴滴。

開始日本人剛一進城,大家暈暈乎乎,慌慌張張不知道要幹什麼。這時,“有主見”的人開始行動了,逃得逃,降得降。漸漸,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下,有人屈服了,有人的愛國心燃燒的更旺了。

這一個家、一個衚衕,像一個社會,有形形色色的人,有漢奸如冠曉荷,有愛國者如瑞全,也有那些愛國卻無動於衷也不知道要幹什的人。

我看到的,所有留在北京的人,都是爲生活,討飯吃,冠曉荷、小崔……,他們沒有錯,但對錯之分就看他們的行爲了。小崔,寧死也不給日本人拉車;冠曉荷,是死也要抱住日本人的大腿。

好人不多說,說說壞人。

瑞豐在一次遊行後竟撿起學生丟掉的日本糖,這不是無聊是什麼。竟然接受連學生都不要的、敵軍的禮物!當他當上了科長,那也只能無聊的天天“調戲”員工罷了。不過瑞豐還是被撤了職、老婆菊子跑了——去找個有權、錢的老公。

這就是她的貪婪、虛榮,沒有人情、親情的“表演”地,老公受點挫折不去安慰,卻火上澆油,跟別人跑了,似乎天底下錢、權纔是最重要的。

不過她也沒嫁給一個好人,她新丈夫是一個醜陋的小人——藍東陽——爲錢、權,不擇手段——攻擊愛國作家,拍馬屁,就是賭輸了錢也想法子要回來的人

衚衕中的另一家,冠家:

冠家太太,大赤包是所長——一個靠關係得來的職位,斂錢職位,一天的工作是威逼利誘妓女們交“保護費”,

而冠曉荷則是對太君“忠心耿耿”的“大好人”,只是找不到機會當個官。

在小說四分之三處,搞笑的一幕上演了,藍東陽——鐵桿漢奸向大赤包——日本的奴僕開了火。於是冠家——天子號良民一家只得浪宿街頭。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這一幕?不是天譴。想想他們爲什麼降日,不就是貪婪,想有錢、有權!所以才自相殘殺。

而大赤包被關到監獄,不久慘死,她代表那些狗仗人勢,壓榨人的漢奸,也是那種在與權、錢“爭鋒吃醋”中失落的一方。

瑞豐和冠曉荷一起在藍東陽面前當“李鬼”——特務。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瑞豐先被沒有耐心的冠曉荷“告發”,再被東陽送給“李逵”,他代表的是那些閒得無聊卻被自相殘殺的漢奸

而冠曉荷呢,卻很快得了病,隨後被日本人活埋,代表費力不討好的漢奸

藍東陽一家:

藍東陽在收到瑞全——抗日分子的信後病倒,隨後出任教育局局長,在日本長崎考察時被美國原子彈炸死,他象徵這那些在新科技、新時代中漸漸消亡的漢奸;

菊子,在東陽病時,帶着老公的錢逃跑,但又被日本人沒收,被迫賣淫,她象徵着那些在錢權和貪婪中逐漸墮落的漢奸。

爲什麼我只寫“壞人”呢?在我剛看完這書後,我想起了一位日本高級將領戰敗後的話,大意是:如果單靠日本的經濟、軍事,我們無法拿下這近半個中國。言外之意是某些人、中國人幫助了他們。

願漢奸不再有,願老舍筆下的故事不再有!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2

今天,我讀了一本我在幾個星期前買的《四世同堂》,覺得這本書特別的好看。

《四世同堂》主要講了在清政府結束統治後,日軍進犯中國,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衚衕的祁家爲主,錢家、冠家、及其他居民爲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交織在一起,深刻的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因爲我只看了一點,所以只知道大概。在《四世同堂》中,我最不喜歡的便是冠家了。冠家的人在日本人來襲時,不說反抗日本人反而巴結日本人,讓日本人把錢先生抓了起來,絲毫沒有愛國之心。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祁家的老三了,老三不僅是大學生,有着許多的知識和學問,還有愛國之心。在日本來襲時,依然和王連長一起出了城,投靠了中華民國軍隊。放棄了小家,爲了大家而奮鬥。

《四世同堂》這部300萬字的書籍,生動地展示了日本人在當時的可恨和普通人的場景,是一部不朽的名著。(王紹丞)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3

老舍先生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既是北平城中的百態人生,亦是抗日戰爭時期,一段厚重的歷史。正如老舍先生在開篇所寫“他們生,他們死,他們興旺,他們衰落”在這跌宕起伏的一路上,有多少人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又有多少人不失理想奮勇向前。在書中,老舍先生用一個個形象的詞彙生動的描述着每一位主人公,這些詞彙不僅能描繪出不同人物頗具特點的相貌,更能準確的勾勒出他們爲人處世的態度。面帶笑紋,老成持重的祁老人;

圓臉重眉,一團和氣的祁天佑;

深居簡出,謙恭和氣的錢默吟;

盡職盡責,樂於助人的李四爺,當然也有虛榮的冠曉荷和太太大赤包。如果說祁老人和他的大家族是一棵茂盛的大樹,那麼小羊圈衚衕便是一片林,大大小小的花草樹木間,有相互依存,也有獨自挺拔,更少不了旁逸斜出的雜枝殘葉。老舍先生用他略帶調侃的京腔京韻,寫活了抗戰時期北平市井小民的百態人生。

小羊圈衚衕,似乎與外界相隔離,它有着自己和諧溫馨的小環境,鄰里和睦,相互幫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但當日軍攻城,北平淪陷,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全都被打破。每個人都帶着些震驚,惶恐與不安,但也有一些爲此興奮並蠢蠢欲動的人。不用說小羊圈衚衕,單是從祁老人的家中,就會因年齡閱歷的不同而產生極大的分歧,有人逃避,有人親日,有人抗爭單從這一個家庭,一條衚衕的對待戰爭的理解與行動,便能映射出整個北平,乃至全中國人在日軍鐵蹄下,亡國奴的生活。

老舍先生用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寫活了那段沉重的歷史,用他飽含深情的文字,向我們展示着那段歷史中一個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細節。在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日軍暴行和叛國求榮者的譴責與批判,可以看到他對敢於奮勇抗爭的志士們的敬佩與讚許,也可以看到他對被迫成爲亡國奴的平常百姓的同情。老舍先生在文章結尾寫下“起風了”三個字,必是希望每一個看過這本書的人,都能明白,無論狂風暴雨,總會有陽光衝破雲層,重照大地的一天,清風仍會拂過,生活仍在繼續。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4

我慢慢吁了一口氣,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揹負着歷史的厚重,彷彿自己正置身於這個顛倒是非,硝煙瀰漫的北平……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爲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和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陰狠的大赤包、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爲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文夫婦、冠曉荷…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困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說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裏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漢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爲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己的靈魂。他們的風光,人們看着恨,但他們死,人們看着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爲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爲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爲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裏,只是後來的社會不同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並不代表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爲什麼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憋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說,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先生是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這在那個時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士。在全書緩慢的節奏中,錢老先生是個一個進程的神祕的形象,儼然爲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爲千千萬萬像錢老先生這樣的人,才終於站起來,走向光明!

中國人最痛恨日本人的,而看着“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己對日本人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又是無助的,新舊社會的交替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來。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悲壯。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爲什麼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於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向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光明的未來。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5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題記

說到冠曉荷,我認爲他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雖說他曾經很風光:討好日本人十分威風,大赤包作了處長,招弟作了特務,冠家有錢有勢……等等。他是如此信任日本人,想方設法的去給日本人送禮。但在我們竟沒想到的是冠曉荷死於他最敬愛的日本人手中,被最“親切”的日本人“消毒”活埋了。

這結局彷彿使我們意料之外的,又好像能被我們猜透。這也許就是他的命吧!

他死了,他可憐。

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冠曉荷也有令我痛恨的一面。當冠曉荷被抄家抓捕的時候,他還混志不清的說:“這一定不是日本人乾的,一定不是!我待日本人如親兄弟一般,日本人不會害我的!這其中一定有誤會,一定有!”看到這我心底裏的悲憤之情油然而生,他真可悲,真可恨。他不能面對現實,不能明辨是非是因爲是本人的矇蔽。而就是這種想要從日本人那升官發財的這種心理才讓他步入歧途,才讓他變得可恨。

冠曉荷爲了做官,爲了過上有品質的生活買過去做漢奸。別看他外表光鮮亮麗,溫文爾雅,顯得自己很有品位,有氣質,其實他的內心是骯髒的,行爲時噁心的,思想是齷齪的,實在可恨!他心中只有自己,非常自私,只要自己過上有錢有勢有地位的生活,國家亡了也與他無關,就哪怕世界毀滅了,他也不在乎,他心滿意足。這是因爲什麼呢?因爲他心中沒有“國家”這二字!

他賣國,他可恨。

這大概就叫做命中註定吧?我認爲這是因果報應!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6

瑞宣,我理解你的無助與彷徨;理解你的矛盾與自責;理解你在看着老三瑞全出城報國時的無能爲力;也理解你看到瑞豐當漢奸後的痛心疾首。

我知道,你有一副“善於僞裝”的面孔:你僞裝你的內心,卻有苦說不出;你僞裝你看着那些愛國志士毅然報國時自己的慌亂不安,卻強顏歡笑;你在看見那些爲國盡忠,壯烈犧牲的勇士時,故作毫不在意,卻心如刀絞;你看見大赤包冠曉荷之流的厚顏無恥,心裏恨不得將他們碎屍萬段,卻又不得不一忍再忍。

可是你知道嗎?若不是你在家中擔起照管全家的重任,瑞全如何能安心地在前線殺敵,你就是瑞全的堅強後盾,在背後默默的支持,在他要放棄時,是你給他勇氣和力量,支撐他的鋼鐵意志,拼盡全力保家衛國。

你沉穩冷靜,但這也給你帶來了許多煩惱。瑞宣,我想對你說,你不必自責,不必糾結,戰士們用他們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中國的勝利,你用你的責任和真心維護好了家園,我們這個苦難的民族終於熬過了最黑暗的日子,這裏面同樣也有你的一份功勞,你也是祖國的功臣!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7

在讀完《四世同堂》後我對抗日戰爭時期又多了幾分瞭解,曾經的我,都是從一些戰爭片中瞭解那個時代的,但是這一次,沒有英雄,更沒有數不盡的勝利。有的只是一條衚衕,有的只是一羣平凡的人們,有的只是亡國後的屈辱。在老舍的筆下,卻寫出了一副衆生相。

一、英雄

英雄,在我們的印象中往往都是少數,但在現實中,英雄卻無處不在。錢先生寧死都不屈於日本人,錢少爺用自己的生命換一車日本人的生命,瑞全寧願背井離鄉,也不願生活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他們,都是英雄。英雄不一定要力挽狂瀾,拯救世界。只要心懷正義,並做正義的事,這就是英雄。

二、平民

英雄很多,漢奸很多,但在抗日戰爭時期,最多的還是平民,他們即不敢當英雄,又不願當漢奸,祁老太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最關心的是他的家庭和柴米油鹽,但亡國後他也知道日本人可恨,可還有一些平民,他們不管什麼時候,只想着自己的日子不管國亡與否,只求明哲保身。這樣的做法看似很明智卻忘了一個道理“脣亡齒寒”,這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所有人都應該明白的一個道理中國亡了,你中國人會好過嗎?

三、漢奸

這種人,最蠢!站在民族大義上,他們幫敵人殘害自己的同胞,不得好死!他們也確實會不得好死,抗日戰爭中的那些漢奸,表面上風光一時,戰後不依舊遭唾棄。倘若敵人勝了,那他們的利用價值自然也完了,對於這種人,下場依舊是死,所以,何必爲了一時風光落個不得好死的下場呢。

說到這,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話:“不要槍桿子就要拿起槍桿子。“只有打跑了敵人才能過上安心日子。

看了三種衆生相,也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脣亡齒寒,不過,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說服一個人,應該從他的切身利益出發,而不是光講大道理。”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8

(一)

死亡,是個極其敏感的話題,人們都盡力迴避,更不敢面對。也許是因爲不捨,不捨這美好而又殘酷的世界。對於死亡,有人笑看其善變,有人忐忑其決絕。

錢仲石,算得上是一個悲劇人物,出場沒多久便拉一車日本人撞下山崖從而壯烈犧牲。在他與易車日本人同歸於盡的同時,特的死也拉響了北平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鳴笛。錢仲石的死,值嗎?雖然事後中國人遭遇了更加猛烈的屠殺,但他的死,值。若是沒有錢仲石的第一滴血,侵略者看到了僅是那些麻木了的中國人,一羣沒有抵抗意識的中國人。如此這樣下去,會令侵略和更瞧不起中國人,會在中國國土上更爲肆虐地燒殺搶奪。正因仲石以身殉國,才號召起千千萬萬愛國勇士奮起抵抗外來侵略者。仲石的死,重於泰山,值!

不久,錢孟石病故。就這麼一聲不吭地走了嗎?不曉得仲石的壯烈嗎?臉上掛不起笑紋嗎?不知道父親還在獄中嗎?他在死神來臨之時並沒有抵抗,而是老老實實地,永遠的,永遠的閉上了眼,臉上不帶有一絲絲怒氣。羞愧,由於,顧慮,因循,不得已孟石的死,不值。因爲他,錢家唯一的兒子也沒了,不得再延續下去,他的母親,也在他離開不久時,隨着兩個兒子,去了。

(二)

越是活得滿懷挫折激情,一生充滿精神創傷和心理危機者,越能清醒冷靜地對待死亡。錢太太就是這樣,她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見個生人都害怕的一個家庭主婦,然而,她一夜之間沒了兩個兒子,丈夫也被日本人抓去沒有任何訊息,錢太太知道錢默吟是九死一生。錢太太的生,沒有了指望和依靠,於是她選擇了死,沒有活下去理由的錢太太一頭撞死在自己兒子的棺材上而亡。錢太太的死,悲情,也最爲殉情。

死,如影隨人。至於幸與不幸,因人而異。不論不幸佔了多大的比重,活着,都應該活着,並以樂觀的態度對待死亡。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9

《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衆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衚衕爲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衚衕內的祁家爲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爲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妻子韻梅正是大部分普通百姓對待國家受到侵略表現的縮影。韻梅作爲北平城裏一個最普通的主婦,她不像祁瑞豐的太太“胖菊子”一樣沉溺於社交聚會,終日在北海,電影院遊玩,也不像冠曉荷的太太大赤包一樣終日爲謀得官職而社交奔波。終日與韻梅相伴的是柴米油鹽以及家庭瑣事,她不僅要照顧一整個四世同堂家庭的衣食起居,還要安撫祁老人以及婆婆的不安情緒。韻梅自小便被北平的傳統家庭觀念所耳濡目染,在戰爭初期,她並不瞭解所謂家國觀念,她只關心自己能否買到讓家人滿意的菜,而隨着日本對中國侵略的不斷深入,北平的糧食緊缺,讓普通人被迫只能靠根本不能下肚的共和麪果腹。爲了一家人的口糧,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韻梅不顧混亂與危險,一個人出門去購買劣質的共和糧,而她的小女兒妞妞甚至因爲拒絕吃共和麪而去世。種種打擊不斷刺激着韻梅,作爲一個普通女性,她無法正面與敵人抗爭,她寄希望於出走的老三瑞全身上,從沒有出過北平的韻梅在折磨困苦中把自己鍛鍊得更堅強,更勇敢,更負責。她的心由只關注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開拓到關注國家何時才能取得戰爭勝利。

韻梅的覺醒也正是大部分中國普通百姓經歷戰爭時的心路歷程,這種覺醒並不是在戰爭初期自發形成的,而是因爲安穩的生活被破壞而“後知後覺”。不僅只有韻梅如此,失去丈夫的錢默吟先生的兒媳婦也在等待公公出現的過程中逐漸覺醒。她們代表着最平凡的百姓,思想上受舊社會傳統封建的桎梏,災難來臨前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有沒有受到侵害。中國二十世紀初期的小農經濟決定了當時的中國百姓以自己的利益爲中心,家國觀念弱,國家意識淡薄,因此這部分中國人民在戰爭初期“站起來”是十分困難的,相對狹隘的思想阻礙他們在面對災難時作出反抗,他們只能在被迫接受殘忍現實的同時頑強生存。但是這類人並不能完全拯救置身水火中的中國,他們就像穆旦《讚美》中所描述的“我要以帶血的手與你們一一擁抱”,只代表着共赴國難的意識已經形成,而最後的結果卻是未知的。

與韻梅這類人不同的是,還存在另外一部分人具有先進的眼光以及強烈的鬥爭反抗意識。以祁瑞全、錢默吟爲首的一羣人正擁有着敢於反抗現實的勇氣。錢默吟在被冠曉荷陷害入獄後堅持咬緊牙關拒絕承認日本人強加於他身上的罪行,在出獄後面對兒子的死訊他選擇獨自忍受痛苦,在傷口痊癒後錢默吟先生選擇將兒媳婦託付給金三爺,而自己卻毅然投身於革命事業,致力於啓蒙有思想的新青年。高第、冠家姨太太尤桐芳就是受錢先生的啓蒙而反對冠曉荷與大赤包等人的賣國求榮行爲,而祁瑞全也正是受到未入獄的錢默吟先生的鼓舞而走出北平積極運動。祁瑞全代表着當時中國接受新式教育的新青年,他們熱情且富有激情,關注國計民生,視天下興亡爲己任,具有強烈的國家榮譽感。這羣年輕學生具有極高的熱情去鬥爭,但他們初期卻並不被大衆所理解支持,因此他們的活動進展緩慢,反抗效果不明顯。

即便如此,他們的愛國熱情卻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激勵身邊的有志青年們。在戰亂的年代,受多種因素影響而無法實現報國志向的人並不是少數,他們只能寄希望於自己的兒女或手足以獲得慰藉。

小羊圈衚衕裏的生死浮沉就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縮影,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回首過去,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更應該看見預示着光明的未來。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0

錢先生開始僅僅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酸腐書生,一家人彷彿生活在世外桃源,與鄰舍幾無來往,過着清貧而精神富足的生活,幾似陶公,關起門來成一統,道不同不相爲謀,似乎永遠不受周圍和社會的影響,如果不是收到異族的侵略和奴役,一定是甘於清貧甘於寂寞的另類。

錢先生的院子裏除了鮮花沒有別的(在那個年代裏,吃飯都是有了上頓下頓還沒有着落的),沒有餘糧,沒有祁老人家的鹹菜,沒有頂門的大缸,對外來的朋友也不抗拒,但對於賣國求榮者及敵人則絕不歡迎,拒門不納。

每天除了澆花就是看看書賞賞畫,吟吟不合時宜的古體詩,卻怡然自得,過着悠然南山的日子,把日子過成了自我。

二兒子仲石與敵人同歸於盡了,錢老人從自我中醒來,他爲之自豪,有悲憤、仇恨,但並不哀傷。

被抓也不屈服,只要有一口氣,就有對敵人的恨,而這恨和對侵略者的深惡痛絕竟支撐他放棄了墨守成規的一池死水似的生活,過着顛沛的隱祕的生活,去熱切的宣傳抗日,發放傳單,喚醒民衆,揭露日僞的醜惡嘴臉,反抗、鬥爭,是一個真正的勇士,不屈的鬥士。

從一開始單純的爲妻兒報仇,然後忘卻私仇,復國雪恥,由個人的英雄主義成爲了真正的愛國主義,由小我而大我,面對危險毫不畏懼,做到了有價值的活着,活成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像一株臘梅,像一棵青松,傲然獨立,展示了中國人的氣節,是中國文人面臨危難時挺起脊樑的典型形象。

《四世同堂》便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皇朝結束了。覆巢之下無完卵,國亡則家不存。這個原本離北平人很遠的'道理,北平人卻實實在在的明白了。現實的殘酷喚醒了錢先生、瑞宣、瑞全、高弟、桐芳等,溫文爾雅是救不了人們的,是抵抗不了暴虐的。於是當一個人沒有什麼可失去的時候,他也就開始強大了。原來的那個會作詩的人不見了,用曾經寫詩的手和知識寫鼓舞人心的傳單了,是更具有戰鬥力的詩!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1

《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衆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衚衕爲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衚衕內的祁家爲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爲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現抗日戰爭時期北平淪陷區普通民衆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分爲《惶惑》《偷生》《饑荒》三部,近百萬字。

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衚衕作爲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通過祁瑞宣、錢默吟、李四爺等衆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生動真切地反映了北平市民在抗戰中惶惑、偷生、苟安的心態,以及他們在這段屈辱的歷史裏所經歷的人性掙扎,再現了那個時代衆多普通人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

小說氣魄宏大、視野廣闊。在抗日戰爭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框架下,老舍先生用小人物們的故事記錄下整個民族的脈動,用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衚衕,濃縮了整個北平“亡城史”,也深刻地展現了戰爭時代廣闊中國的面貌,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微縮抗戰史。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規模較大、寫作時間教長的作品,也是迄今爲止爲數不多的描寫平民戰爭創傷的長篇小說,堪稱中國抗戰文學史上“力透紙背的書寫”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2

高中的時候,看過茶館的話劇,那個時候覺得老舍先生的東西還真是意識流啊,情節太零散,找不着主旨,後來問我娘,我娘說,老舍的東西可不就是看不懂麼,於是我就對老舍的東西死了心了。誰知道後來我家黃磊拍了四世同堂的電視劇,於是想說拿本書來惡補一下。

老舍在序裏面寫,這本書是他寫的最好的一本了,等到看完了全本,我着實的認同這一點,真的是一部很好的小說。其實在最開始描述整個大家庭狀況的時候,小說還是挺平淡的,小羊圈裏的人物也挺多的,甚至都記不清都有誰,不過隨着故事的發展,幾乎每個人的命運都得到了交代,並且結合着他們的家境,性格,形成了一個個獨立可是又緊密相連的故事。

而老舍對於北平人,或者說是老北京人的描述,是非常到位甚至傳神的,那種慵懶,自在,風雅,還帶一點不想生事的懦弱,都是北平人,那些淪落了的皇族底下的人,那些在皇城根下土生土長的人們,在炮火和壓迫之下,卻有着不同的表現,一類是吃日本飯,做日本官,想方設法飛黃騰達的漢奸們,另外一類是拋棄了琴棋書畫奮不顧身戰鬥的錢先生們。應當說,錢先生在四世同堂這部小說裏面是一個標誌性的人物,就像冠曉荷大赤包是漢奸的代表性人物一樣,錢先生是一個由儒雅平和的老先生,變身成爲戰鬥機一樣對敵人冷酷的革命者,在北平這樣一座死城裏,因爲有了這些錢先生們,才使得一部分人的心還活着,也正式因爲有錢先生,抗戰的最後纔會有高第等人的覺醒和反擊。

書中的男主人公,瑞宣,起初的時候我總覺得他太過懦弱,雖然他有思想,有理智,有氣節,可是也許是在幾千年的家庭觀下,他走不出那個家庭的牢籠,去爲更加偉大的事業奮鬥,而他那種文人特有的,對於名聲的執着也是讓我有寫不齒的,尤其是在書的快結尾,老三瑞全讓他去做老師,鼓舞學生的時候,他卻爲了怕別人當他是漢奸而想要拒絕,好在最後瑞宣還是做了他該做的事情,成爲了另一個錢先生。

老實說,雖然在書的前半段,北平淪陷了,日本人用一種可笑又可恨的策略來統治它,但可能是看過關於抗戰的東西太多了,心中還是沒有心潮澎湃的感覺,但是到了後半段,尤其是天佑死的時候,心中的不甘和恨卻被一層一層的激了起來,因爲他是那麼一個,跟斗爭、反抗等字眼毫不相關的人,他是老老實實的生意人,甚至是想要忍辱偷生就可以了的人,卻被日本人逼死了,死的那麼冤枉和不體面。

到最後,抗戰快要勝利的時候,本來以爲不會再有人死了,這個時候,一個家庭裏面最象徵未來的妞子死了,因爲不肯吃共和麪,其實開始這個小女孩不肯吃的時候,我還覺得她嬌生慣養和不懂得體諒,可是當妞子餓死了,我才發現是自己怪錯了,孩子並沒有錯,錯的不是那些發給人們共和麪,還不許老人孩子去領糧食的日本人麼?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3

老舍在北平陷落、抗日戰爭的巨大壓力下,能寫出這樣一部鴻篇鉅著,叫我欽佩不已。小說圍繞着一個名叫“小羊圈”的衚衕展開故事。戰爭的硝煙早已在中國蕩然無存,但從他的文字中,我卻認識到了曾經倍受折磨的中國,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平民百姓,還有隻爲自身利益而遭到報應的賣國賊。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老舍也常用帶着諷刺意味的語言,批判“刁民”。雖說書中有許多“意難平”,但結尾總是好的——抗戰勝利。

“園內的燈光照到大槐上,大槐的綠色又折倒她的白綢袍上,給袍子輕染上一點灰暗,像用鉛筆輕輕擦上的陰影。”老舍細節的描寫,讓讀者的腦海中,一下子浮現出夜晚寂靜,柔和的畫面。有影子,但不直接寫出來,而是比作鉛筆擦出來陰影,更是增添了藝術性,有一種優雅,輕盈的感覺。

“各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已經叫人夠看夠聞夠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聞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蘆形的大棗,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紅那樣大的白海棠,還有隻供聞香兒的海棠木瓜,與通體有金星的香檳子,再配上爲拜月用的,貼着金紙條的枕形西瓜,與黃的紅的雞冠花。”這是中秋節前後的北平,熱鬧的、富饒的北平。看到“清香甜脆”,我已經垂涎三尺;看到海棠木瓜,彷彿空氣中已經飄散着香甜味;再看到“枕形西瓜”,猜測它一定和枕頭一樣,又大又方。老舍文字的魅力是,僅憑描寫就能勾勒出你的想象——各式瓜果,五顏六色,琳琅滿目。

“天上已有了星,很小很遠,在那還未盡失去藍色的天上極輕微的眨着眼。”天漸漸地黑,送葬的一行人卻遲遲未歸,主人公瑞宣在門口張望着。天空僅剩的藍色,以及“很小很遠”的星星,彷彿微弱的希望,是瑞宣,也是北平的。星星“極輕微的眨着眼”,讀起來是俏皮的,卻也暗含着無力,像極了被日本欺辱的北平人。

“東陽的怒氣像夏天的雲似的涌上來。”“東陽把臭黃牙露出來好幾個,像狗打架時那樣。”“東陽滿臉的肌肉就像服了毒的壁虎似乎全部抽動着。”幾句話集合到一起,會發現,都是寫藍東陽生氣,可寫法都不一樣,興許就是老舍的寫作技巧。一個討人嫌的角色,於是老舍故意各種諷刺和貶低他,饒有趣味。有時緊張的情節多了,突然來幾個這樣可笑的句子,難道不是閱讀時的一種樂趣?

“小羊圈裏,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以一句話作爲文章結尾,有意猶未盡之感,也引發了我的聯想。“起風了”,也許北平的風吹過,帶走了凋零的枯葉,拂去了人們心上的惆悵,苟且偷生的人也隨風而去,小羊圈重新煥發出它頑強的生命力。

“亂世出英雄”,在我眼裏自然是指錢默吟錢先生了。錢先生是個詩人,從不惹事生非。可兒子撞死了一車日本人,專討好日本人的冠曉荷,告發錢先生並讓他入了獄,受盡毒刑,他有骨氣,堅決不出賣別人。期間,兒子和老婆也相繼去世。小羊圈裏的人都以爲他已死在獄中。他卻出來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錢先生即使奄奄一息,依然去找冠曉荷,宣告自己活着。鄰居們扶着他,撞進冠家的門,那些尋歡作樂的冠家人倒嚇了一大跳。錢先生靠着特有的智慧,骨氣和果敢,活到最後。我敬重他永遠不會退縮的意志,出生入死,忠於自己的國家和信念,骨子裏刻着中國人的魂。

合上厚厚的《四世同堂》,我只想告訴自己:無論什麼時候,不要依賴依附於他人,萬事唯有靠自己努力,而最重要的是——活着就一定要有骨氣。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4

讀完這本書,我彷彿置身於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四世同堂,全書是圍繞着小羊圈內生活的祁家、錢家、冠家在日本人入侵北京時所做的一切。

老舍詳細描述了祁家4代人的經歷。通過祁老人、瑞豐、瑞宣、韻梅、錢詩人、小文夫婦、李四爺、常二爺、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娣、冠曉春以及藍東陽等等數個有血有肉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

表現出來了在戰火紛飛,民族存亡之際,真善美和假惡醜之間的鬥爭。當你閱讀這本書,是你彷彿置身於那令人哀痛的時代。其中我最喜歡的角色瑞宣,他善良、正直、具有愛國思想卻又軟弱忍從,既想“盡孝”又想“盡忠”,在他身上體現傳統家庭觀念和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是非常強烈的,但,還好,最終還是從矛盾、苦悶解脫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我最敬佩而又心痛的角色是錢詩人,我始終忘不掉最開始描述錢詩人時,錢詩人的形象,尤其是那一口結實整齊的牙。可在錢詩人經歷了敵人嚴刑拷打之後,他滿口牙都被拔光。我不能想象他有多疼,但是看見一個年近六旬的老人經歷的此般事件後,我無法掩蓋我心中的痛惜。這僅僅是北京城裏一個小衚衕裏發生的事,卻是中國千千萬萬人在那個年代裏的縮影。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5

這個假期,我讀了《四世同堂》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抗戰時期的北平,刻畫出三種經典的人物形象。一種是捨身爲國,從北平逃出去參加抗戰的人物形象,一種是小人之心,留在北平爲了錢財去給日本人獻殷勤,做事的人物形象。一種是躲在家裏忍氣吞聲地爲了保全自己的一條性命的人物形象。然而,作者老舍就是用這三種人來揭露當時社會的面貌。

在這麼多人物當中我最喜歡的人是小三兒祁瑞全,最佩服的人是錢老先生。

在當北平有危難時,小三放的下哥哥,放得下母親,放得下招弟,逃出北平去抗日。這說明小三把國家放在心中第一位,看得比家人,愛情都重要得多。在他回到北平時,特地來找了哥哥,但是,幾年不見,並沒有與日益思念的哥哥念舊情,而是開門見山地說明讓哥哥來幫助他工作。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一開始不謀而合的兩個人現在大相徑庭,招弟成了日本人的特務。面對曾經的愛人,也就是現在的特務,小三沒有動用絲毫的感情,一心只想着爲國除害。他面對着招弟的勾引,毫不動搖,反而將計就計把招弟引入了山洞深處,用自己的雙手掐死了她。可以看出,小三大公無私,意志堅定的高尚品德。

錢伯伯雖然和小三的遭遇大相徑庭,但是,兩個人有着同樣的夢想。錢伯伯曾不幸被人害,關進了監獄裏。但他在獄裏不論受到怎樣的痛打,酷刑,就是不肯向日本人彎腰。在錢伯伯出獄以後,對抗日本人的心變得日益堅定。等他養好傷便在城裏鼓舞大家抗日。錢老先生雖然知道日本人的殘忍和他這樣做的後果,但是,他不怕被抓,不怕受刑,在北平城裏風餐露宿。雖然過的很辛苦,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天天早出晚歸的在城裏冒着生命危險給大家做着思想工作,默默地鼓舞着北平人。他以身作則,在日本人看戲時趁亂向臺下扔了一個手榴彈。他敢作敢當,有勇氣面對一切苦難。他一直在遵守一個自己的原則:不論如何,哪怕粉身碎骨,也決不爲日本人或漢奸做事。

賣國求榮的漢奸,讓我咬牙切齒。保家衛國的英雄,讓我熱血沸騰。這些愛國英雄身上散發出的光芒遮擋了黑暗,照耀着新中國。中國有着這種閃耀的保護圈,豈容他國侵略,搶走國土。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6

讀完《四世同堂》,有一種釋放感,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疑問:爲什麼中國人那麼逆來順受呢?爲什麼中國當時僅在短短半年內就淪陷了大半個?答案還是在這個封建社會制度上。三皇五帝,加上舊社會的黑暗腐敗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深深地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

他們膽小的只求自己平安,對國事漠不關心,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愚昧無知,但是我們能去怪他們嗎?爲什麼魯迅先生那麼喜愛青年?因爲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喜愛接受新事物,求進步,反傳統,想改造社會,有自己的是非觀,不會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比如老三瑞全。日侵略者佔領了北平,征服了大半個中國,卻永遠征服不了中國心。他們找來了一羣漢奸走狗,去散播什麼“中日親善”的鬼話,更加深了老百姓對侵略者的厭惡。我想在這裏說,中國不會亡,只要有一個有膽魄、有知識、又愛國的人,中國就永遠不會亡,不會被征服!北平就是個例子。雖然它被佔領了,但是還有像錢先生、祈瑞宣和瑞全這樣的愛國者在,他們是屬於中國的,只要他們在,中國的脊樑就不會彎!

只要有一個人站起來了,就有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只要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中國就站起來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瘋狂地殺了許多人,還企圖美化他們的戰爭,消滅他們的罪證,殊不知,每一箇中國人都是活生生的證據。他們殺不盡所有的中國人,只會引來更多的仇恨!看看漢奸的下場吧,大赤包在獄監獄裏得精神病而死,冠曉荷被活埋,瑞豐被特工打死,藍東陽被核彈炸死。這就是出賣中國的下場!

最後抗戰勝利了,中國人民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推翻了舊社會,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中國,一個充滿了理想與實幹的中國!如果說舊中國是一個垂死的老人,已日薄西山,那新中國就是一個充滿朝氣的青年,如日中天。中國,從有記載開始,歷經過十餘個朝代,幾千次饑荒,大大小小几萬次戰爭,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看看過去,爲什麼中國會落魄到如此地步,因爲守舊的制度,千年不變的、一潭死水的“思想”。人家在那裏大鬧工業大革命的時候,中國在幹什麼?人家推翻了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時候,中國又在幹什麼?永遠在沉睡!所幸,現在終於醒了,爲時還不晚!

如今的中國已逐步奔向小康,前途一片光明!中國的未來,將更好!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7

北京亡了,頃刻間,一切都似乎灰飛煙滅了。

1937年7月7日從盧溝橋開始,日軍很快攻陷北平。

起初,人們還天真地認爲北平市寶地,多大的亂子也不過三個月。可實際上,這亂子鬧了足足八年!

最先覺悟的,是像瑞全這樣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有思想,有勇氣。思想是人的靈魂,有思想的人,是不會甘心淪爲亡國奴的。難怪,日本人那麼痛恨讀書的人。

瑞宣想的是讓弟弟瑞全去盡忠,自己留在家裏來盡孝。可是沒有國,哪有家!古人都知道“覆巢之下無完卵”。後來,祁家的一家老小几乎餓死,反倒是瑞全,報效了祖國,增長了見識。

北平淪陷了,日本人的屠刀並沒有停下,小羊圈的鄰居一個個地被日本人殺死,人們也永遠失去了安寧,即便只是在夢裏,也只能是“一晌貪歡”。身爲亡國奴,面對日本人的燒殺搶掠,你不抵抗,而選擇屈服,那“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也只能是你的結局,亡國奴的結局!

在那黑暗的年代,也有那麼一撮人,像大赤包,冠曉荷,瑞豐夫婦,藍東陽,他們爲了榮華富貴,高官重權,可以出賣自己的靈魂,去做侵略者的走狗!去欺壓、屠殺自己的同胞,最後的下場也都是悲慘的。公正與正義,是遲早會到來。

北平的人民,開始還想着閉門不出,就全無災禍,但是事實證明,他們錯了。連祁天佑和錢默吟那樣安分守己的老實人也會被害;到後來,人們吃着比豬糧還要糟糕的共和麪,事實再次證明,亡國奴的日子真是豬狗不如!不停的殺戮,死亡籠罩着整個北平,黑暗中的北平已是物是人非。

千里江山,被敵人的鐵蹄踐踏、蹂躪,我的赤子之心啊,疼得滴血、發狂—————

那段歷史將被深深銘記,所有逝去的生命都在告訴我們:對待侵略者,只能用武力對他們迎頭痛擊,將他們徹底趕走!我們的家園一定要用生命來守護!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8

在北京一個叫做小羊圈的巷子裏,有一棵老槐樹。

老槐樹不知道在這裏多久了,孩子們都喜歡在槐蔭下玩耍,因爲這裏有槐豆槐花與槐蟲可以當做孩子們的玩具,還有一片樹蔭可以讓大家在暑氣肆虐的時候納涼。槐樹旁是一戶在這裏住了幾十年的姓祁的人家,一家四代都住在一起,也就是四世同堂;門牌一號是一家姓錢的人家,錢先生不喜歡出門,就喜歡在自家後院裏侍弄花草;祁家對過是李四爺的家,李四爺爲人很好,待人熱心,永遠自動地爲大家服務,對誰都願意幫忙;三號是小羊圈裏最體面的房,三號的主人,冠曉荷有兩位太太,他們總是走在最前端……

然後,漸漸起風了,盧溝橋事變爆發。

不久,北平陷落這股風就像是深冬寒風一樣,在炎熱的天裏把整個北平吹得像是秋後的落葉搖搖欲墜。人們的心都涼了,李四爺站在槐蔭下和以前一樣向大家報告該怎樣準備,然後坐在那裏呆呆地看着綠色的槐蟲。

老槐樹隨風搖曳,不說話。

我想老槐樹可能一開始也像祁老太爺一樣,覺得事情肯定不會很糟糕,但是心中還是有些惴惴不安,當祁家老三——瑞全離開去保家衛國的時候,我可以看見老槐樹輕輕搖搖自己的枝葉祝他好運;但是事情很快就不受控制了,三號的冠曉荷在大赤包的慫恿下跑去向日軍告密,因此錢老先生被那羣獸兵帶走關進了監獄,我可以看見老槐樹十分氣憤,恨不得自己能夠離三號的房子更遠一些,但是老槐樹不能動,他只能嘆了口氣,然後繼續隨風搖曳……

事實證明,三個月一切結束這簡直就是個幻想。一天又一天,老槐樹雖然可以不用擔心柴米油鹽,可以不用在意弄堂外隆隆槍炮,但是他仍然只能看着住在小羊圈裏的人們在受苦。即使老槐樹有槐豆槐花與槐蟲,他不能拽回越走越遠越走越歪的瑞豐;即使老槐樹有槐豆槐花與槐蟲,他不能站出去去爲了自己的國家而與侵華日軍進行鬥爭;即使老槐樹有槐樹槐花與槐蟲,他不能阻止那羣獸兵將腳狠狠踢向李四爺……

三個月慢慢慢慢地拉長變成了八年,八年對老槐樹來說不算什麼,可這八年卻讓老槐樹刻骨銘心。當年在槐蔭下一期侃大山的人們一個又一個被時間的洪流裹挾走,逐漸沖淡了痕跡,但是老槐樹會記得他們,記得小崔,記得孫七,記得李四爺,記得錢太太,記得小文夫婦……

但是在最後的最後,老槐樹定會有些欣慰,因爲這噩夢般的八年終於結束了。

小羊圈裏,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19

有一天,我無意間在書架上發現了一本我從未讀過的書——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那本書好像有着一股神祕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便把它抽了出來,開始細細品讀……

《四世同堂》這本書,圍繞着一個小衚衕裏的幾戶平凡的人家展開故事。時而令人嘆氣,時而令人憤慨,時而令人興奮,時而又令人自豪。在書中,我看到了在北平淪陷時,錢家、祁家、冠家等不同階級的老百姓爲生存做出的選擇。冠家爲了討好日本人,做出禽獸不如的事。而祁家、錢家對日本人十分痛恨。錢家二少爺與日本人同歸於盡,錢老人最後成了地下工作的聯絡員;祁家大少爺祁瑞宣是知識分子,他甚至忠孝不能兩全,他選擇在家中盡孝,成了地下報刊的編輯,同時,他告訴街坊鄰居們中國沒有亡國,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小星星,不很亮,但卻能給身邊人們帶來希望。而老三祁瑞全選擇了盡忠,離開北平,爲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這本書中並無什麼華麗的詞藻,只是平淡樸實的語言,卻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花草樹木都寫出了神韻,常常會引起讀者深思,給予了我們許多深刻的啓示。在遇到困難時,就應當勇敢的站起來;遇到外敵時,就應當奮起反抗,如果順從,就是自掘墳墓,《四世同堂》裏冠曉荷的遭遇就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漢奸,不顧別人,一心只想佔便宜,害了不知多少無辜之人。爲了升官發財,他一遇見日本侵略者就點頭哈腰,連自家的房子被侵略者佔有時,還不忘向他們鞠躬行禮。,最後也得到了惡有惡報的下場,大快人心。

讀完整本書,我得出一個道理:一個民族,沒有應有的血性,任人宰割,這個名族註定不會長遠。

初一學生《四世同堂》讀後感作文 篇20

一口氣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彷彿置身於那血雨腥風的年代裏古老的北平城中那處小小的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爲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爲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在眼前跳動,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無悔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賞的中國作家,之前也不過看過他的話劇茶館和幾個短篇《馬褲先生》、《抱孫》、《眼鏡》 等等。他那不着痕跡的幽默讓我徹底折服,他筆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畫肖像,看似誇張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卻又發現如此神似。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許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產物,可是卻也會一代代遺傳到今天的我們身上;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塑造了中華民族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筆下,總會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讓人掩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