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朱自清散文的特點

朱自清散文的特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爲什麼朱自清的散文如此爲人所推崇?主要因爲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介紹朱自清散文的特點,歡迎閱讀。

朱自清散文的特點

朱自清是一位豐富了現代白話文學語言表現力的大師,他的抒情散文膾炙人口。散文專集有《背影》、《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他敏銳地表現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以極其簡練的白描寫法,寓情於景,以景託情,情景交融,作者傾注於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扣人心絃,引起讀者對社會對人生深邃的思索,與讀者心靈深處的情感發生共鳴,增添了散文的感召力;他的散文構思縝密精巧,清幽細密的語言藝術在自然質樸中見到獨特的情致;爲文如作畫,濃墨重彩,工筆細描,畫出了各“景”中特有的意境;詞語細緻精當,形象生動而有韻味。

一、給人一種難以忘懷的親切感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只有一千五百多字,既沒有深奧的哲理,更沒有華麗的文詞,卻那麼動人,使人讀後久久不能忘懷。原因在於作者是以最誠摯的態度抒寫人生中平凡的一幕!“依我看這就是全部因爲寫的是真情、至情,是父子情深這樣一個文學話題……這樣一片真摯感情的人敘寫,不論它是否與人性論、人情論、人道主義這樣的理論大道理搭界,畢竟總是最能扣響人們的心絃,引來心坎深處的深深共鳴的。”

首先,主要是作者能夠依據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銳地提取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端末節”,以極其簡練的白描寫法,透過對背影的描寫,由表及裏地展示了父親複雜的內心世界,從而使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躍出紙面。描寫背影時最先顯現於讀者眼簾的,是父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的形態,色調十分濃重。這一高潔的素描,不僅給背影提供了實感,給人以憨厚朴實的印象,而且爲下面的描寫作了有力的鋪墊。緊接着寫他的動作,先是“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繼則“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最後推出一個令人潸然淚下的特寫鏡頭:“用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樣子”。這裏寫的是背影,實際上揭示的是父親內在的感情,透過那手腳並用,努力攀登的背影,使人們真切地窺見到他爲兒子不惜勞苦的深情!通過凝練的文筆以態傳神,揭示主旨,這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典型手法。作者寫父親的對話都很簡短,只有四次,但話短情深。四句都集中在送別時,這些話可謂語語平常,再簡樸不過了,但其中卻是蘊含着千情萬緒。其實作者當時已是二十歲青年,來往北京已多次了,但父親心目中他仍是個孩子,因而如此牽腸掛肚,一百個放心不下。在這裏,對話實際上是一種揭示心理的手段,它把父親臨別時的心緒、情態及對兒子無限憐惜、體貼、依依難捨的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了,這就加重了“背影”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從上可見,“背影”之所以如此動人,關鍵是作者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的心理動態和內在情緒作了深入的揣摩,有深刻的體會,正如他所說的,“仔仔細細下一番功夫,才能寫出種種心情和關係”。 這種全物察真的態度正是朱自清縝密細緻的現實主義風格的鮮明表現,而“背影”的魅力也恰是由這一“工夫”得來的。

其次,“背影”的動人處還在於作者傾注於形象中的感情力量。在談到《背影》成因時,朱自清曾說,這是因爲他當時接到父親的來信,其中說他“膀子疼痛得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看完信他淚如泉涌父親待他的許多好處,特別是浦口車站分別的情形,“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可見文章是在感情十分衝動的情況下寫成的,但作者並沒有以抽象語言表述自己對父親的刻骨思念,而是把感情熔鑄於爲自己所塑造的形象之中。作品寫父親均從“我”的視角出發,三次“背影”都是從“晶瑩的淚光”中映現出來的,兒子眼淚和父親背影的交相融匯,從“背影”這一最佳角度下筆,大大增強了形象內蘊的濃度,把俗話所說的“人之常情”躍然紙上,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產生一種扣人心絃的力量。此外,在作品裏,作者也沒有向讀者直接訴說自己對父親的感恩之情,相反的卻是不斷敘說自己的悔恨心情,後悔當年總覺得父親“說話不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譴責自己“那時真太聰明瞭”。作者巧妙地以悔恨來反襯思念,從而使思念之情顯得格外深沉了。因此,通過“我”對“背影”所抒發的真情實感,很自然地會在讀者心中產生共鳴,引起人們對社會對人生深邃的思索。

朱自清成功的'散文創作,當然不止《背影》,他的《給亡婦》、《兒女》等,同樣以肺腑之言感染着無數讀者;他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在寫景抒情中不忘自我,而《荷塘月色》更是以不忘社會的獨特心境貫穿始終,即如《春》和《綠》這樣的景色描述文章也能給讀者深深感受到一種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讀他的作品就像跟他面對面坐着,聽他親親切切的談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畫。

朱自清原是一位詩人,所寫散文自然 不失其詩人本色。《荷塘月色》是他抒情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寫於1927年7月他在北京清華大學執教時期。清華園是一個平常的荷塘,“然而經過作者的渲染、着色,卻變得十分美麗,富有詩意……照一般來說,荷塘容易描寫,月色則則較難描寫;畫家做畫,不怕畫斷山銜月,就怕畫月色,因爲月景的波光林影時刻在變幻着,很不容易在畫面上表現出來”。

然而,朱自清卻能夠把一個月夜死荷塘寫得那樣的饒有生意,不愧爲現代語言大師;我們在這短短的《荷塘月色》裏,看不到什麼宏偉的結構和華贍的文字,作者只憑着一時的感受,委婉細緻地寫來,卻十分迷人。作品中的景,重點自然是“荷塘月色”。作者以縝密細緻的筆觸,把“荷塘”和“月光”表現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則完全融會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樣,有時甚至不着一點痕跡。這種不同於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們潛心觀察,悉心體會的。比如寫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這既客觀地寫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來到“這一塊天地”時的“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舒暢。對荷葉的描寫,不禁使人聯想起《天鵝湖》裏小天鵝們的圓圓的挺挺的裙子,再看作者筆下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那荷花的潔白,晶瑩美好,不僅是月光下荷花的寫實,更是作者對荷花深情厚愛的體現。即便是寫荷香,作者也絕不肯作平庸的描寫,而是藉助通感,用“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來比喻這隨着微風飄拂而來的似斷還續的縷縷幽香,以引起人們美好的情思。風過荷塘是一瞬間的現象,但也沒有逃過作者敏銳的觀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連不能見一些顏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脈脈”含情啊!

對於月光的描寫,作者描繪了它照在夜間塘面上的氤氳水氣所形成的“薄薄的青 霧浮起在荷塘裏的美的景觀,和照在花葉上所塗上的象在牛奶中洗過一般”的柔和的色調,在這兩個比喻的基礎上用“又象籠着輕紗的夢”來表示置身於這種境界所引起的夢幻似的感覺,而這三種意象的朦朧飄渺,將作者當時的不滿黑暗卻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嚮往光明卻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心理與自然景觀和諧的契合起來。最後寫由採蓮聯想到梁元帝的《採蓮曲》和南朝樂府《西洲曲》,並引出對江南水鄉的懷念,這實質仍是寫作者對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頗不寧靜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層懷古之情和鄉思之愁。就這樣,原只是清華園中僻靜少人的一角,在朱自清的筆下,卻充滿詩情畫意。不愧是一代散文巨匠!

三、文質並茂、富有情致。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長,構思更見匠心,《背影》的出奇制勝便是如此。《荷塘月色》意在寫心中“頗不寧靜”,一路寫來卻又處處見“靜”。 《春》從多側面細描春之生機,而把文眼(“一年之計在於春” )置於描敘之中,毫無斧鑿之痕。

朱自清的散文,清幽細密的語言藝術,有口皆碑。在質樸中見風華,其人如是,其文也如此。就以《綠》爲例,寫遊仙巖梅雨潭,並無人爲的曲筆,但寫景色之美,不在“景”上做文章,卻在“色”上下功夫,抓住一個“綠”字,寫盡了梅雨潭之誘人可愛!文章給人的藝術美感與古代散文中的《小石潭記》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的文字極富色彩感,呈現出視覺感官上的繪畫美,“七板子”的雕欄、傢俱、傢俱上的大理石、玻璃、燈綵、光影……都用表現各種色彩的詞語細緻形容。再如《荷塘月色》中的“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脈脈的”、“陰陰的”,還有“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隱隱約約”,等等26個疊詞的運用使得文章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在《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這篇文章中朱自清是通過文字的描繪,構成油畫般的效果的,他在記述自然景色時,寫出自己細緻獨到的觀察,進行加倍的描寫,運用潑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這種工筆畫的作風,是由於他的詞藻華美、精雕細刻,像這樣加倍的描寫,才保證他畫幅中的許多形象,達到十分精確、豐滿和渾厚的程度。他這些經過了千錘百煉的文字,一點兒也爲顯出斧鑿之痕,在這些讀起來琅琅上口,頗有情韻的文字底下,更顯得是蘊藏了十分飽滿的形象。朱自清盡力用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這正是他運用詞藻的高超之處!

朱自清華美的文采,與樸素無華的風格、平常的構思緊密結合在一起描寫的景色和人事,都是從平凡常見的境界中顯出新穎的發現。他的散文創作之成功,對現代散文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新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