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歸家的散文隨筆

歸家的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從縣城到我家也就二十多里路,縣際班車半小時就可到達,每次踏上歸家的路途,心情都大有區別,這次依然。

歸家的散文隨筆

五一逼近了,本打算宅寢室的我,臨時卻做了回家的打算,當然,3天的短假,不足以應付回家,只能請假了,想想大三了,還沒請過一次假,這次也就豁出去了。

坐上衡陽至吉首的K9064次列車,回家了。早上8點鐘抵達吉首,人已疲憊,歸家急切的心,依舊如常,一程的士開到汽車站,踏上回家的路程。

我家位於湘西的南端,瀘溪的一個小鎮,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鎮,曾經輝煌的古鎮如今已漸入平庸,歸爲歷史的塵埃。小橋流水人家,門戶雞犬相聞,黃童嬉戲,老生安樂有常,是如今浦市的生活寫照。在我的記憶裏,晴天裏古鎮的天是蔚藍的,白雲鑲嵌,那是故鄉的雲。夜晚,獨坐庭院,一把蒲扇,一杯清茗,一張竹椅,就這麼靜靜坐着,看皎月當空,繁星相襯,回憶過往,憧憬未來,感受當下美好的靜處。偶爾和好友聊起,聊天聊地,聊趣味之事,談生活之苦樂,二十四時,即起興,當盡情,己所好,傾所想,於己於斯,斯時所止,可以鏗鏘。

在湘西南部,沅水西岸,有座小鎮,她靜靜佇立着,你來了,她盛情綻放,迎接你的到來.浦市最初的印象,也就是古鎮,陳橋,黃髮垂髫,安樂有常。朝作夕息,一片祥和,不受繁市之塵擾。小鎮上的百姓,家家戶戶,都是以商販爲生,買賣爲主,這也許是祖傳下來的遺統,自明清時期至民國年間,在這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古鎮裏,修建了三條商貿古街、六座古戲樓、十三省會館、二十多座貨運碼頭、四十五條巷弄、五十多家封火牆窖字屋、七十二座寺廟道觀、九十多個作坊。故素有小南京之稱。

曾聽一位保靖老人談起浦市,在他的印象裏,浦市,很神祕,凡是去過浦市的人,都會爲之傾迷,浦市的一山一水,都是源遠流長,自古以來,留下了深厚的底蘊。這只是外界文人對浦市的評價。對於久未歸家的遊子,她,只是一個家,再無其他意義可言。在白沙到浦市的這段山間公路,左側是山,右側就是流淌了千百年的沅江。依山傍水,是浦市的地理特徵。這裏的山有着江南丘陵的代表特性,山勢低緩,海拔最高的代朝山,不過900米,在羣山之中聳立,神聖而巍峨。浦市的水以沅江爲主,北通白沙,南抵辰溪,在陸運不發達的年代,水運成了主導。在遼闊無風瀾的沅水波面,一艘艘貨船行駛,傳送着小鎮的貨資,更傳遞這小鎮的獨特商貿文明。

偶爾獨坐欄舟,聽着發動機發動的聲響,船駛動了,湖風陣陣,吹在臉上,也帶來一股腥味,雖難聞,卻已習慣,船開得越來越遠了,對浦市的感象也因距離,漸次模糊,一座綿延近一公里的攔河大壩,壩後一座座古風味十足的建築並排矗立,它們是浦市印象,是外來遊客跋山涉水,翻越一座又一座山後於公路上遠望到的喜悅和心安,因爲它們,知道浦市的存在,因爲它們,對浦市有了最初的印象,這是一座千百年矗立於沅水西岸的小鎮,她沒什麼漂亮的建築,沒什麼怡人的風景,有的只是每天從早到晚,長坐於店鋪外,做着日復一日重複繁瑣的工作的父母,這個工作就是等候,等候着外出兒女歸家時的情景。如今的浦市,雖然在政府的整治中,旅遊產業新興拔地而起,來自華夏九州的遊客,絡繹不絕,原本了無生氣,夜不閉戶的浦市也因此多了幾分人氣,不再零落秋夕。

汽車長駛於公路,窗外的風景應接不暇,但一路上熟悉的建築,樹木,指示着到了哪處,使我不至於迷惶。公路兩旁成羣的牛羊在農夫的指引下,順序如一行走在前方,青青草茵,牧牛羣羣。食野於原,客歸途煙。慨思以知,夢首蹊徑。似鴛似仙,神倫不覺。太平有象,盛世開航。

又看到了堤壩,這是浦市的象徵.沅水之畔,威壩佇立,浩浩宸宸,詩韻悠衍。熟悉的一幕幕,映入眼簾,熟悉又寐央。在離家近幾百米的路上,我提前下了車,背上行囊,走在水泥路面,雖然一切現代化建築和外面幾無差別,但其陳舊的面貌,又賦予它歷史的陳韻。我獨獨愛着浦市的一切,即使破爛不堪,無歌舞升紜,民戶獨立,但其悠樸的民風,訴說着它過去的生命歷程。

小鎮上,街道貫穿南北,深巷曲折,每家每戶門前,老婦獨坐,或織棉,或洗衣,或聊談,男人們,或成羣圍觀年長者的博弈而忘乎所以,或倚靠竹椅,休憩讀報。這是他們每天的日常生活,生計來源就是自家的小店收入。南雜百貨佔據大半,也有幾家特藝爲主的門面,以竹編爲生,一根根節支分明的蒼綠好竹,在他們巧變的手指間被編製成竹系列傢俱。繼續前行,至一分岔路,右側是一下坡路,通往山林,類似於城區的郊外,左邊是一條通往浦市古巷的石板路,至此而進,可以看見一條貫穿全鎮的南北向主巷,其間有多少條分支,沒仔細數過。但小巷的幽靜,一直是衆人所向往的。沿着分岔路東行而上,至主巷,可以看見兩側的繁華。

行至深處,百姓安居甚樂,樂在何處?老嫗抱兒孫坐於搖椅,面態安詳,說着小故事,孩童睡容平和,樂在天倫;壯士搬貨於車,正要送貨去遠方,汗透淋漓,妻子編織冬用毛衣,忽而起身走至身旁,擦汗耳語,甚是恩愛,樂在親暱;孩童羣處一隅,嘻戲紙玩,彈珠來往,相撲甚歡,樂在頑真。

從小巷也可以通往我家,便順道往家的方向走去,一個個熟悉的面孔,正各自忙着手裏的活,忽然擡頭,身子一頓,略一停留,似乎認出了我,叫了聲山山。我連忙應付,接二連三地都認出了我,問我這次回來準備待多久,我無意識地很禮貌地說四五天左右。和他們短敘一番,各自告了別,來到一家門面寬敞的雜貨店,門前堆放着各式貨物,裏面一位中年男子,面色黝黑,身子骨健碩依舊,正翹着二郎腿,注視着電視,根本沒注意到我的到來,帶着戲謔的口吻脫口而出一句,老闆,買東西。。。

聽聞,他平靜的坐姿倏地轉變,起身向我這邊走來,當看到我時,起初一頓,接着露出對我而言那藏在深處,只要一經想起便能細細道出的笑容:要買什麼。。。”

在店裏找了個空位坐下,看着周圍如常的擺設,眼前這位面容嘿喲且嚴肅的中年男子,視線在我周圍上下游走,仔細打量,許久,說了句,小夥子,又壯實了。。

這位中年男子,有着尉遲恭一樣的黝黑膚色的男子自然就是我的老爸。這家店子是我從小生活的地方,店裏的一角一落,一方一隅都是那麼熟悉,有着兒時的足跡,似乎每處都會有那麼些小故事,暗示着這裏你曾經待過,是你逗留的地方,一經想起,只是莞爾。走廊終點處,是個死角,地上擺放着一個佈滿缺角,骯髒不堪的碗,是幾年未曾移動清洗的緣故,此時移開這隻碗,中間圓心處,與周圍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痕跡。這隻碗,承載了太多的回憶,只因它是家養貓寵的爲餵食之處。

從小我就好養貓,小學四年級到高一,7年間斷斷續續養了五六隻貓,但它們最終的結局都不曾好過,這也是讓我最愧疚的事情。自第一眼看見貓時,便喜歡上了貓,那是出於一種天性的`喜愛,感覺自己冥冥中與貓就有着一種羈絆,難以捨棄,事實似乎也證明了我的想法,我和貓相處得非常自在,每次撫摸它毛髮時,它總會站立,前爪筆直,後面兩隻爪蜷曲着,全身卸下所有防備,向來姿態高傲的喵星人,此刻在我的撫摸下,也是放下身段,放低姿態,任由我擺佈,這種征服感,叫人百試不厭,它還時不時還把頭傾靠過來,在我手背摩擦,那種被毛絨充斥的感覺,甚是慰心。自此,我便愛上了貓。有人說,每一個喜歡貓的人,都是來自火星的外星人,所以貓也被叫做喵星人,對於這種委婉地把人和貓歸爲一類的說法,我自始至終不予評論,反正我是喜愛貓的。對於貓的說法,自古就有着不少的故事,古時就因貓的狡衍,在民間就有着貓有九命的傳說,可貓是否有九命,至今只覺它是一個編造,但貓處於危急時刻的自我求生意識,那是非常強的。近代革命文學領袖魯迅先生就曾寫過一篇貓狗鼠,裏面對貓的習性,特徵描寫的甚是生動深刻。在這篇文章裏,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侯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可以看出,魯迅列舉了貓的四種生活習性,其實是在陳說貓的厭惡一面,他對於貓是憎惡的,但他所描寫的特性又是貓本身所具備的,所以貓自古就沒得給人們留下過好印象,可是我還是喜歡貓的,也許每個人都有着獨特的,能與他人明顯區別的愛好,不爲什麼,就爲那片初衷吧。

家裏的一切都如假期時正常運行着,爸爸媽媽身體還是和以前一樣硬朗,聽他們說,每天早上他們兩都會去爬附近的鳳凰山,在山上鍛鍊,到點了下來開店,開始一天的營業。這次回來,其實也有着旅行鍛鍊的意圖,到處走走,舒暢心情。說着想起奶奶,便問奶奶是否出去打牌沒回來,她說是的。奶奶還在打牌,20多年了,依舊如常。奶奶4個月前剛過完90大壽,現在已經是正正經經步入耄耋之年,91歲了,高齡的她,身體仍然很健康,沒什麼大毛病,只是偶爾受涼感冒,不是什麼大礙。可以由以前的回憶想象得出,奶奶每天早上8點鐘起來洗漱自己做早餐,吃完後,安置好午飯打包隨身帶走,然後一步步慢慢扶着扶欄走下臺階,悠悠地提着布袋走向老年人牌館。奶奶就是這麼熱愛生活,每天24小時安排得很是規律,連我都經常自愧不如,還總是模仿她的作息時間,來安排自己的生活,也正是這種朝八夕九(早上八點起來,晚上九點就入睡)的作息規律,不勞心,心裏從不裝事的習慣,身體才一直健朗吧。

不久,我拿起家裏的鑰匙,背上行囊,走出店外,向家裏走去,街道兩旁,門面林立,街上很少有年輕男女走過,行於街上的,只是黃髮垂髫,步伐蹣跚着,孩童歡笑着,一對度中年夫婦各自在自家店外忙碌着,時至下午,太陽移至西南方,夕陽餘暉遍灑在街道,屋檐檐角處,孩童的臉上遍佈着光輝的笑容,嬉笑打鬧着,一個傾斜的身影,一直走着,時清晰時模糊,漸次遠去,隨着夕陽一同消失在地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