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散文集的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1

1、一輪明月掛在這靜謐的夜空中,照亮了大地。微風吹拂着沙灘,我們迎着風看着遠方,默默地等待。

2、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更不知道此時的選擇是否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後悔是於事無補的,我認爲只要我們爲此盡了力,即使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也應該寬容自己。

3、如果這個世界上有我們真正愛的人,有我們真正牽掛的人,那麼我們一定會留戀這個世界。

4、幼小的孩童那水靈靈的眼睛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當幼童笑着舞爪時,大人們會會心的微笑,原來我們熱愛的還是那份純真和天然。

5、孩童高興就笑,委屈就哭,任何表情都表現在行爲上,而很多的成人卻要隱藏自己的心情,我們將之稱爲成熟,原來孩童是自然的產物,成人是社會的產物。

6、從小到大經歷過無數次的離別,或親人、或朋友、或同學,每次的離別都會帶來憂傷,雖然時間已經沖淡了這一切,將之變得模糊,可一旦想起總會感覺世事無常。

7、人性是人的共性,不論你多麼偉大,依然在這個範圍內。

8、雖然上帝沒有給你驚豔的容貌,但你卻擁有驚人的才華和善美的心靈,我們從心底裏尊重您。

9、美麗的事物總是及其短暫,可美麗的事物總能給人無法抗拒的誘惑

10、善良也應該具有理性,否則你就會成爲愚鈍的憐憫者。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2

我一直想看冰心奶奶的書,但是沒有時間去買一本,在這個暑假的閱讀活動我買到了《冰心散文集》,讓我領略到冰心奶奶非凡的文學才華,和細膩的語言。

我非常喜歡冰心奶奶的語言,就像一場春雨滋潤着我們的心田,一縷陽光灑落在我們的心坎上。

她優雅含蓄的語言一直縈繞在我們耳邊。冰心奶奶成爲了孩子們好朋友。

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學會了冰心奶奶的真誠的心,知道冰心奶奶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的事,也知道她在我們這個年紀的一些故事等等。

最讓我記憶尤深的是《夢》這篇文章,雖然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夢》,但講的不是她夜晚做的夢,而是她的童年。

看到冰心的奶奶寫的童年,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好玩。沒有想到她的童年,是一個“假小子”。她竟然不喜歡像個女孩那樣生活。

不過通過冰心奶奶的描述,我倒想裝扮成男生酷酷的。

看呀!騎着白馬,在草原上散步,真瀟灑,有點像白馬王子呢!但很遺憾,她終究是個女孩。

“扮”男孩“扮”了十年,她回到了家鄉,拋開了十年前的一個夢想,穿上了女人的衣服,不知道她那是怎樣的心情呢?是非常喜歡這種服裝,還是懷念那種大方大膽的感覺?在接下來的事情中,我明白了她沒有後悔過。

靠在窗前,外面搖曳的樹枝勾起了十年前的回憶,黃昏的號角似乎在這個時候響起。她那十年轟轟烈烈的生活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裏,使她難以忘懷。我很喜歡她的童年,我覺得很新鮮。

我真的想試試這種美妙的樂趣。身穿制服,佩帶軍刀,騎着白馬,要就像馬兒自由自在一樣。我喜歡她的童年,我相信她更愛她寶貴的童年!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3

冰心是少年兒童文學作家,今年寒假,我也閱覽了一本她寫的書——《冰心散文集》。這本書是由散文、詩歌、小說等堆積在一塊兒構成的。因爲每一篇的篇幅都不是很長,所以我很愛讀。漸漸地我發現了冰心奶奶寫的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獨特之處——愛。她愛藍天滄海,愛河流山水,愛花草樹木……但他最愛的還是我們祖國的花朵。因爲在她的眼裏除了宇宙,孩子就是最美好的。在她的文章中歌頌親情,歌頌童心,歌頌自然,在她的世界中到處都有愛的身影。讀後給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選編在小學課本里的兩篇文章《寄小讀者的信》以及《給當代青少年的信》。

《寄小讀者的信》中告訴小讀者如何寫文章。我總結了幾點,第一是要多寫、多練,如果有自己印象深的就記下來,這樣在寫時不僅知道自己寫什麼,而且表達的感情也最真實。第二是要多讀書,吸

取書裏好的地方,比如寫作要領、修辭伎倆、好詞好句等等。第三是寫作時忌諱去模仿以及抄襲,也最忌諱無病而呻。

《給當代青少年的信》就是告訴我們不僅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因爲要使我們感情昇華,充滿魅力,就必須多讀書,還要讀好書。比如讀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還有現代很多文學作品,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視、電腦等這些先進的設備來了解更多知識。

冰心的鉅著分四個部門,一是舊事、二是寄小讀者、三是有關女人、四是冰心自轉。我會繼續讀下去。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4

今天,我讀了冰心散文集裏的一篇文章,名叫《憶讀書》,讀完了使我感觸頗深。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冰心奶奶在少年時代讀了許多好書的故

事。冰心奶奶告訴我們一句話: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句話裏面蘊涵了多麼大的含義呀~

先說讀書好,多讀書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情操,可以讓成績更加飛速的進步,有時還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幾分愉悅。再說多讀書,讀書雖然好,但是不勤奮是不行的,讀的書一定要多,只有這樣,知識面才廣,我家的書就非常多。最後說讀好書,雖然要多讀書,但大多數要讀有用的書籍,不要偏向偵探小說之類的故事,要多讀文學方面的書籍,這樣纔有利於我們的學習。總之,三者缺一不可。

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學習冰心奶奶說的“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每天都堅持讀書,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裏多讀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爲祖國將來的更加繁榮昌盛做努力!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5

近日有幸拜讀了劉墉的《散文精選》,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早一些看到這本書,我就可以早些給兒子看,早一些讓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明白良好性格養成的方法等。可以說劉墉真的是用心良苦,因爲此書是精選了他寫給自己孩子的書信。書中包含了學習、性格、習慣、成長、心靈五個單元,每個單元又分若干個主題,可謂面面俱到,循循善誘。而這些內容是我已經經歷、正在經歷和即將經歷的。翻開書中的一頁頁,感受着這位父親傾灑於筆端的父愛,也感謝他毫無保留地與讀者分享。

在書中我很佩服他對孩子的那種不動聲色的教誨,其中有一篇《掌握時間就是掌握生命》。他列舉了孩子平時生活中的四個簡單的生活片段,這四個片段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孩子不會合理安排時間,導致效率低下,時間觀念不強,這不活脫脫是我兒子的真實寫照嗎?一個人關在房裏“認真地”做着作業,而當一個黃昏過去,作業卻完成得屈指可數。問他這麼長時間都做了什麼?他振振有詞地回答:“沒看到我一直在做的嗎?”當時看到他效率如此低下,真的氣得人心肝疼。那叫一個急啊。後來我留心觀察,發現他一會兒出來上個廁所,一會兒跑出來喝口水,一會兒去跟家裏的小狗打個招呼,如此不定性之下,怎麼會有高效率呢?劉墉告訴我,對於那些不懂得利用時間的年輕人,我們一方面要教導分析使用時間的方法,一方面應該留些空間,讓他們從錯誤當中得到教訓。一方面更要觀察那些拖拉是否也是因爲他們不敢也不想面對現實。真心希望我的孩子在看了這本書後能有所啓發,有所收穫,也希望他能早日成爲時間的主人。

書中劉墉還介紹了自己讀書的方法,他記憶力不好,但卻能想出許多小妙招來幫助自己增強記憶。雖然有一些自嘲在裏面,但對於他自己來說卻是最實用的方法。這也告訴我們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謝劉墉先生,感謝他用平實的話語將自己的故事凝結成人生感悟,向我們娓娓道來。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6

近來無事,又翻開了這本買來已久的《朱自清散文集》。從書櫃裏拿出的這本舊書,在多年的精心保管下,未見老舊。封面上那位儒雅含笑的中年人如在眼前,就像一塊冬天裏的溫玉,在胸口蕩起了陣陣暖意;就像先生那恬淡含蓄的文字,彷彿字字都在心中彈奏出一曲曲清麗悅耳的和絃。

朱自清生於1898年,名字華,號秋實,後改名爲自清。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創業者之一。爲中國現代文學作了許多創新的工作,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散文與俞平伯一時並稱。而二人同做《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雖是取材相同、角度不同,但又大都以先生所作爲好,可見先生散文造詣之高。

手中的這本朱自清散文集,來自於時代文藝出版社,20xx年版。收錄了朱自清《蹤跡》、《背影》、《你我》、《歐遊雜記》等幾個主要的散文集子中的主要文章,選錄了《國文教學》、《讀書指導》、《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論語文影及其他》等短論,還有一些尚未編入集中的作品。基本涵蓋了朱自清的主要代表作。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於俞平伯的縝密,也不同於冰心的飄逸,更不同於周伯人的雋永。他用自己“真摯清幽”的特性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這幾篇散文,被譽爲白話美文的典範。

《背影》這篇散文通過描寫父親送兒子遠行的一幕,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那一幕車站上父親離去的剪影不也是我們心目中逐漸老去的父母的寫照嗎?

《匆匆》雖是一篇散文詩,但卻以新穎的一問一答的方式,用大量的排比與生動細膩的描寫,用親切的聲音告誡了我們時間流逝之匆匆,時間之河不能倒流、不可回溯,讀書筆記大全《《朱自清散文集》讀書筆記1000字》。昨天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務,只有今天才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須知我們正在荒廢的此刻,正是逝去之人所期盼的明日啊。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難得的今日。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獨自在清冷夜裏漫步在清華園的作者用月光襯托荷花,用水彩畫一樣的淡淡筆觸深刻而傳神的描寫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和那時的心情。最廣泛的讀者也都是從這篇文章中認識先生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選者評價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但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一種詩意”。讀完此文,教人不得不沉醉在這醞釀已久,貯藏滿溢的詩意,沉醉在當時先生所凝望的那池月光裏。

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爲一個剛剛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遍地的野花彷彿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風,不再像冬天那樣寒冷,像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着萬物。在溫暖的春風中,孩子們高興得放着風箏。在春天,春雨是尋常的,它滋潤着世間的萬物。,在《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爲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綠色,寓意着復甦,象徵着希望。我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到秋天纔會有累累碩果。而現在不正是我們人生的春天嗎?爲了我們秋天的收穫,我們現在難道不應該付出汗水和努力嗎?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7

翻看了史鐵生的散文集,那揮之不去的對母親的思念與依戀凝結在了字裏行間。最愛《合歡樹》、《秋天的懷念》和《我與地壇》這三篇文章,愛他的語言,跟愛他真摯的情感。

說到《秋天的懷念》,這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寫了一個重病纏身的母親,爲了兒子能堅強地生活下去,隱瞞了自己“到了那種田地”的肝癌,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最後母親猝然去世,連最後一面“我”也沒有見到,只能給“我”留下了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母愛是包容的。“我”因爲難以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失去雙腿,脾氣變得異常暴躁,“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但是“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母愛又是極其容易滿足的“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就是這樣一個無比遷就於兒子的母親,卻悲慘地過完了自己的短暫的一生。也許史鐵生對母親的愛不僅是懷念,更是一種對自己靈魂的救贖,對母親無比的愧疚,因爲他太不懂事了,不懂得自己的痛楚相比母親而言,太渺小了。

《我與地壇》,這是所有人都不會陌生的一篇課文,全文的情感線索是圍繞母親對“我”深沉的愛。把地壇、母親與“我”三者聯繫起來。作者的母親是位平凡的母親,但平凡中又顯示着她的偉大。她的平凡在於她與所有的母親一樣都那麼疼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選擇的愛的方式不同,當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擊,以致心灰意冷時,常常會選擇一個寧靜而荒蕪的地方逃避現實,來撫慰自己心靈上的傷口,作者的母親卻沒有像其他母親一樣勸解自己的兒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兒子做任何決定,難道她不愛自己兒子。不,她愛。當她爲兒子幫忙準備的時候,她多想問兒子你去那幹什麼,能不能讓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沒有,她從未求要過,她知道兒子做任何決定都會經過一番考慮,也得給兒子獨處的時間,不想增重他的壓力。但是,她也會去地壇尋找兒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後,卻又悄悄的走了。

在她母親逝世了之後,作者才反省,最終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尋着怎樣的幸福之路。地壇很大,從而可想而知,有過兒子的車轍地方,必定有母親的足跡,有過兒子痛苦的地方,一定有一顆偉大的母親的心在陪他一起受苦。也許史鐵生對母親的愛,對母親的感恩是無法直接用言語表達出的,他只能回憶,他只能寄託在景物中,在回憶中找一種感覺,在景物中找一份安慰。合歡樹,這個平凡的景物,再一次成爲了他的依託。“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無疑,在作者眼裏,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徵。也因爲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母愛是博大而厚重的,它就像合歡樹一樣,庇護着你,永遠,永遠······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感恩,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那是厚重的,那是偉大的,是你永遠彌補不完的。也許我們更應該感恩一下命運吧,我們健全,我們豐滿,我們能快樂地活下去,那就讓我們用更多的行動去感恩這個社會,感恩所有人。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8

許是因爲他在詩的創作上成就過高而掩蓋了他在散文方面造藝,人們記住徐志摩,多是因爲他的詩,當然我也不例外。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徐志摩散文經典》,對他的印象才從最初的浪漫詩人轉變爲一個有思想、有個性,而又熱情高漲的、率真誠實的文學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點便是濃郁,人們總以爲將紛繁的世界寫簡單是本事,殊不知將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個平平常常的場景寫得繁採到極致也是一種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種能把別人無話可說之事說得天花亂墜,讓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灑灑,花雨繽紛,但更難得的是這些奇豔瑰麗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內心,出自一個"真'字。正如梁實秋所說,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什麼,永遠都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沒有教訓和演講的氣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談話,毫不矜持地掏出內心的真話。

這本書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飛》,讀後讓我感覺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親切的談話、聊天一樣,而且他的散文充滿着豐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熱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閒話》中的一段是這樣寫的:

“在這裏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着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着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採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爲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着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你的顏面,輕繞着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全部正像畫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鑑賞。……”

讀裏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表達總是這樣無拘無束.豔麗紛繁.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說: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與他的新詩一起形成“雙峯並峙“的局面。其實,情感的真摯,態度的親和,題材的寬廣,表達的無拘無束.豔麗紛繁,像詩一樣“濃得化不開“,構成了徐志摩散文的顯著特色。無論是長篇,如《巴黎的鱗爪》和《秋》;還是短篇,如《醜西湖》,莫不如此。至於《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想飛》......等篇,則早已成爲膾炙人口的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了…… 徐志摩散文選本衆多,這本散文經典是最新的一種,較好的展現了徐志摩各個時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讀後確實讓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會、照亮了中國文學。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9

著名學者孫紹振先生曾說:“餘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爲他在自然景觀面前,將激情抒發和智性文化沉思結合起來。”讀《文化苦旅》,讀《山居筆記》,我們都會鮮明地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藝術個性,即以自然景觀爲核心意象,使激情與智性相互滲透,把對自然景觀的讚歎和文化景觀的闡釋統一起來。《都江堰》就是這樣的一篇佳作。

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開篇就奠定了一種厚此薄彼、褒貶分明的情感基調:“我以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我以爲”“最激動人心”“不是……而是……”這些字眼,將作者的理性判斷鍍上強烈的主觀情緒色彩,它統領下文對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觀(水)和文化景觀(李冰之於水利建設的傑出貢獻)等的描述與議論。

激情的抒發需要具體形象鋪墊,否則感情勢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畫角度多變,生動空靈。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正面描寫,或從聽覺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以極度誇張的比喻摹擬江水驚心動魄的聲響;或從視覺角度攝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疊疊或合聚飛奔或分流直竄的動態鏡像,突出其規整中的強悍的精神,展示它“壯麗的馴順”的個性。側面烘托,有欲揚先抑,如寫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爲主的偏見、懶懶的心緒、散散的腳步,來反襯之後親睹真容的震驚與歎服;有對比映襯,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與江水的“精神煥發”相比照,突出江水“踊躍喧囂”的氣韻。這些自然景觀形象的描繪,飽含欽敬欣羨之情,爲下文文化景觀的智性反思張本。這些感性的麗句裏潛藏着作者對都江堰內蘊的精神風度之歷史價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體形象承載,否則思考勢必單調枯燥。文章在從聲、形、神韻等多側面寫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觀的壯美之後,接着將視線聚焦於“李冰”這一形象及其歷史文化的內涵上。作者對李冰形象的刻畫是粗線條的,主要用夾敘夾議的手法,縱橫今古,浪漫飄逸,充滿詩情。作者先是遺貌取神,“取其一點,不及其餘”,以類似速寫的筆法,寥寥數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後疊加上“畫外音”:“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再點綴以妙語連珠的議論,展開與人文景觀的對話。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這些瀟灑出塵的智性判斷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內涵縱深挖掘出來,坦呈在讀者面前。這些智性的睿語中奔涌着作者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資源的敬重與熱愛之情。

智性的沉思,不僅要藉助於思接千載、心騖八極想像,更須有縱橫捭闔的聯想,從而讓議論的鋒芒更犀利。本文第三部分,在闡釋李冰的治水韜略時,作者順水推舟的點到:“在李冰看來,政治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這是借題發揮的神來之筆,換句話講,這纔是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核心隱喻,它與長城所象徵的“保守、僵硬、封閉”形成一種潛在的對照。此外,作者還善用穿插筆法以拓寬闡釋空間,如第三部分倒數第2自然段,插敘了石像出土後,一位現代作家面對殘損的塑像而向現代官場袞袞諸公發出的詰問——“活着或死了應站在哪裏”,這是對當下那些尸位素餐者擲地有聲的當頭棒喝。其實,這也是作者在向讀者追問:我們今天,應該向李冰學習什麼?那不就是曾經有過的“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不就是天下爲公、澤被萬民的務實行動?……

“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以小見大,由表及裏,因少總多的選材與立意的運思方式,是秋雨文化謀篇佈局的常規。本文着重從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的層面來抒情議論的,因景及人,因人及事,因事及理,如抽繭剝絲,將其精神個性、文化人格、政治理想的追求躍然於紙上,感性與理性交融,譜寫一曲浩浩蕩蕩的激情與智性二重奏。

散文集的讀書筆記10

曾經讀過餘秋雨的許多散文,而讓我時時不能忘懷的一篇就是《垂釣》了。《垂釣》是餘秋雨夫婦在海參威的見聞,情節十分簡單。一胖一瘦兩個垂釣老人,因爲自己的喜惡,胖老人在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鉤”,每次下鉤不到半分鐘他就起竿,次次都會掛着六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不斷下鉤、起鉤,從來沒有落空,落日餘暉的時候,總是快樂地滿載而歸;瘦老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的釣鉤只有一個,而且“碩大無比”,即使沒有大魚上鉤,他都倔強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蒼茫”了,“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

兩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胖老人歸去的時候已是盆滿鉢滿,快樂的“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雖然“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北,但他畢竟魚桶空空,一個人在暮色漸濃的大海邊寂寞地等待,孤獨地守候!

餘秋雨在散文中說道”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纔是完美的人類“。的確,人類在演繹故事的時候,皆因爲不同的人生觀而豐富了結局,讓旁觀者更覺況味無窮。

也許有人認爲胖老人是追求物質而胸無大志,隨遇而安,渾渾噩噩地過着小魚生活的現實主義者;瘦老人則是一個追求完美、志在高遠、鍥而不捨的理想主義者。然而,從生活的角度而言,我對胖老人的做法是報以讚許目光的。生活追求需要積極向上,卻要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智慧,不容許有盲目和好高騖遠的僥倖心理,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臨的客觀條件,鉤小灘淺,他不妒忌瘦老人釣鉤的”碩大無比“,也不去打擊他的執着,即使在”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怕的是驚擾了瘦老人的釣魚夢,他的這份平常心,使得他非常快樂。也許,他一輩子都釣不上大魚,但是在他面對的領域裏,他,的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優勝者。

瘦老人無疑是許多人認爲的完美形象,他身上有着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壯士之美。他的釣魚鉤”碩大無比“,可謂大矣,”在他眼裏,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和堂皇形象“,”夕陽照着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鄙視同伴的淺北,瘦老人是唯大魚不釣的,他在淺淺的水域裏等待大魚上鉤,儼然一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情形,他在苦作者:錢毅偉苦地單相思久久不願上鉤的大魚之餘,卻沒有實際地分析自己所處的客觀條件,倘若他向大海深處更進十米、二十米,或許就有機會擁有胖老人意想不到的收穫,“碩大無比”的釣鉤上掛着他夢寐以求的大魚兒。只是,他自視清高,鄙視胖老人的滿載而歸,卻不曾想付出哪怕一點點智慧和艱辛!他的盲目執着在淺淺的沙灘邊顯得格外蒼白,讓觀者體味到他的孤獨和單保。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客觀條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那種孤單寂寞的對峙並不能顯示崇高,唯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發現自己,腳踏實地的面對和解決,纔會象胖老人一樣,面對人生自如地下鉤、起鉤,而且次次都是滿滿的六條活蹦亂跳的魚兒,撞開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樂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