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艾蒿飄香話端午散文

艾蒿飄香話端午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小時候,端午節時,幾個夥伴事先約好,早晨早起去山坡捋艾蒿,每次天還沒亮,便相互叫喊起來,提上竹籃子或小筐往山坡上跑。等到大人們起炕時,我們已經提着滿載艾蒿的竹籃或小筐跑回家中。大人們把艾蒿分成一把一把的,放到家中的每個門口,我母親還要把用彩紙隨手剪出的小葫蘆,用漿糊貼到門上。併爲我們姐弟幾個每人手腕上系一圈五彩線。每年端午都是如此。

艾蒿飄香話端午散文

當我們問媽媽爲何爲我們姐弟系這好看的線圈時,媽媽說:“避邪,解溫災”問爲何門口放艾蒿貼葫蘆時,媽媽說:“從前,有個叫黃巢的,殺人八百萬。一天,他決定去屠殺一個村莊,但想起那個村子有個人曾救過他的命,於是,他來到這個村子,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讓他在自家門口掛個葫蘆放一把艾蒿做標記,他回去告訴手下,門口掛葫蘆放艾蒿這家不能殺,其餘全殺。黃巢走後,他的這位救命恩人,告訴村子所有人家在門口放上一把艾蒿掛上葫蘆。待黃巢的人來後,看到村中家家門口都放着一把艾蒿掛着葫蘆,按着黃巢的吩咐,這些人只得離開村子,村中人因此避去了血洗之禍。從那時起,每年端五節早晨,家家門口都放一把艾蒿,掛個葫蘆。以驅災避難,迎吉祥。現在是新社會,天下太平了,但這習俗卻仍沿續着。”媽媽的.話,讓我們明白了端五掛葫蘆放艾蒿的含意,那時,便以爲黃巢是個惡魔是個壞蛋,後來上初中後讀了些歷史,瞭解到:黃巢是唐末那場農民起義的領袖。起義之初,黃巢和他的軍隊愛民如子,因此獲得“率土大將軍”的美稱,後來,黃巢稱帝,定國號爲“大齊”,自此以後,黃巢和他的起義軍變質,開始像強盜一樣殺人越貨,搶男霸女,明火執仗,肆意妄爲。在黃巢的統治下,老百姓連基本的農耕作業都無法進行下去,於是相當一部分地區出現了“赤地千里”的景象。公元884年,黃巢在衆叛親離中爲部下所殺。自公元775年起義至黃巢被殺,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據說,有八百萬人死在黃巢和他的起義軍的屠刀下。

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慶幸自己生在了新社會,沒有了那種因亂世而無辜被傷之風險。我們寫作文時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說這話是自豪的,因爲那是有福的標誌。那時不像現在這樣物質非常豐富,端五光賣葫蘆的滿大街都是,且花樣繁多。那時,我奶奶和我媽媽有空且有大的彩紙時,便抽一個大葫掛門上,沒空又沒有大的彩紙時,便用剪刀剪一個小葫蘆貼在門上。儘管那時生活不富裕,但節日裏的那份美好,那份平安祥和,那份濃濃的親情都含在了那把艾蒿,那個小小的紙葫蘆還有那隻五彩線的手環上。

五年前,因工作,我們來到灤平,灤平雖距豐寧很近,可端午節的過法卻不一樣。這裏,陰曆五月初一捋艾蒿掛葫蘆,而不是五月初五。剛來時,我不知道這區別,看到初一這天人家門口的艾蒿和葫蘆時,很是詫異,當問明白時,還是我行我俗,過初五。這樣,五月初一這天,於有意無意間便被忽略了。直至某一天早晨,推開門時,一股艾蒿的清香忽一下顠進屋來,低頭一看,樓門口放了一把艾蒿,“誰爲我家門口放的艾蒿?”看來,今天是五月初一。我們忘記了,別人卻沒忘記,好心的她們給自家迎吉祥的同時,也沒忘了給我家放上把艾蒿。我和家人都很感動。但這種感動情結並沒終止,這幾年,每年的五月初一都有一把艾蒿放到家門口。但卻不知這位好心人是誰。去年的一天,我和崔老師閒聊,她說:有次五月節時,她和劉老師倆口子登山,劉老師捋一把艾蒿遞給媳婦,說“這給咱家”又捋一把說“這個給明耀家。”此時我才明白:原來,每年五月初一的艾蒿是我們鄰居劉老師倆口子放的。之後,我上街買葫蘆時也買兩個,一個給自家掛,一個給鄰居掛。去年我買兩個大葫蘆準備初一時掛,初一早晨推開門時,門口同樣放了把艾蒿,這回,艾蒿上還掛了個小巧精緻的紅葫蘆。一看對門也是這樣子,我明白肯定又是劉老師倆口子做的好事。

今年五月初一,我推門時,艾香又飄了進來,我趕緊取出前兩天就買回的兩枚小紅葫蘆,遞給兒子,兒子把它們分別掛在了我家和鄰居家的大紅福字上面。

這代表吉祥的一個小葫蘆和一把艾蒿,傳送出的是美好的祝願和祝福。每天上下班到這裏,便覺喜慶、吉祥。心情一下子便美好起來。

端午節飄香的艾蒿,小小的葫蘆,代表的不只是平安符和傳統節日,它傳出的是真摯的關愛,美好的祝福,還有那份永遠不老的人間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