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端午節散文優秀作文

端午節散文優秀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小編精心爲你整理了端午節散文作文,希望對你有所借鑑作用喲。

端午節散文優秀作文

  第一篇:堵在嗓眼的糉子

我恨糉子,由於它曾差點把我噎死!小時候,糉子只有在端午節前後幾天才能吃到。糉子的花色也單調,大多都是純糯米和鹼水糯米做的,如果在米中能擱上幾粒豆子,那熬煮出來的糉子就稱得上是糉子中的“上品”了。

啓蒙5年連拼音都沒學會,我就乘坐“教育鬧革命”的時代列車來到了離家十多公里外的公社中學,成了一名寄宿制初中生。學工、學農、學軍再加大批判,成了咱們那一代學子的幾乎全部的教學內容。鄉村中學,學工無廠,學軍無營,只好學農了,每天半讀半農開荒種地。咱們學校的老師應該算是“作業承包”的鼻祖,全國人民在吃大鍋飯的時候,老師們就懂得按人分派勞動量,完成的早走,完不成的即使日薄西山你也別想回校。十三、四歲正長個,有限的糧食定量本來就填不飽肚子,再加之超強度的體力勞動,同學們無一例外面黃肌瘦。男的都是豆芽菜,女的全是平板胸。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它可不管人世間的風雷激盪,該來還是照樣來。天僅一算,人有十算。學校把星期六的課程調到了星期五,讓寄宿生下午回家拿菜和回去過端午夜。但星期天卻取消休假要突擊開荒。同學們想到家裏能放量吃的糉子無不歡欣雀躍,全無心思理會星期天那即將到來的勞作艱辛。我因上幾天勞動時被荊棘刺傷的腳底板正在化膿,自然無法完成那二十多裏山路的跋涉,只好託要好的同學幫忙帶菜。

第二天一大早,同學們猶如歸巢的鳥兒吱吱喳喳地返校了。母親託同學帶來了10只糉子,我手掐着那綠色糉葉下瓷實的糯米糰,肚裏的饞蟲如犬奔狼突似地騰躍,涎水也涌滿了一口腔,我太想一口把這10只糉子全吞下去,以填塞我那總是半飢不飽的肚腹。

少時,我過了春節盼端午,端午之後盼中秋。由於只有在這幾個傳統節日裏,我才能飽飽地吃上兩頓淨米飯和平日難得一見的葷腥。我家很窮,房子逼仄,臨近節日的前幾夜,晚上醒來總會聽到父母爲節日的花銷無着而長吁短嘆。即便這樣,父母秉着“空時不空節”的古訓,東挪西借也要爲咱們兄弟姊妹備上一頓平日難得一見的吃食。

母親患有肺結核,因窮,始終沒有正規治療過,其症狀常常是隨着天氣的變化而時重時輕,母親性格柔弱但從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端午期間天氣時雨時睛,母親的咯痰聲也隨之時斷時續。每年五月初三天剛矇矇亮,母親都會頂着拂曉的清涼,到禾坪上燒化兩捆稻草,小心地用水把稻草灰浸上,然後用抄箕濾了一遍又一遍,把借來的糯米用這稻草灰鹼水泡上。包糉子看似簡單,實則它不但需要嫺熟的技巧還要有足夠的臂力才能把糉子包得既好看又瓷實。自母親患病後,每年五嬸都會提前同我母親商量幫她忙,可母親都婉言謝絕了。母親把扎糉子的繩一頭綁在竹椅上,包好一個,用雙腿蹬住竹椅,再用牙齒咬住繩的另一頭,腦袋儘量後仰把繩子拉緊。每包一個糉子她都要“呼哧、呼哧”地喘上好一會,額頭上的汗珠層層密密。我朦朧地覺得:母親是在用她病弱的身軀頑強地負起養育兒女的責任!

課堂上,腦海裏除了擱在宿舍裏的糉子,我還想起了家鄉的賽龍舟。耒水河道上最爲陡急的河灘就在我家屋後,“嘩嘩”的浪擊聲白天清晰可聞,到了夜晚更如萬馬奔騰般地喧囂不已。我自小忱着這滔滔不息的浪聲入夢和漸漸長大。每逢端午節,河灘就成了家鄉人們賽龍舟的天然競技場。五月的端午水,使平日狹窄的河道一下子增寬了二三倍,但卻絲毫改變不了河灘湍急的天性,二十多位精壯小夥子,在時疾時徐的鼓聲鑼聲的指揮下齊心協力划着龍舟逆水搶灘。平日裏七八位縴夫拉一艄空駁船上灘都要小半天,可這插着彩旗的龍舟,在兩岸人們的鼓勁和歡呼聲中不消一會就能衝過險灘。最精彩的還是四五隻龍舟從灘頭一齊順流衝灘,這不僅考驗着划船手的體力,更考驗着艄公的智慧和技巧。同一灘水,也分急流和緩流,哪隻龍舟若搶到了急流肯定能加速前進獨佔鰲頭。這不僅需要艄公能辨水性還要會搬櫓,櫓一旦搬急,船就會打橫,弄不好龍舟也會翻個底朝天,好在划船手都會游泳,即使翻船也是有驚無險。賽龍舟,其實最緊張的還是兩岸的觀衆,家鄉有句俗話:“船上急死岸上人”。岸上的一些中年漢子,他們大多都是剛退下來沒幾年的艄公和划船手,自覺經驗豐富,對龍舟的駕馭各有見解,一旦發現自己生產隊裏的龍舟稍一落後,他們就會在河岸邊追着龍舟大喊大叫訓斥艄公或某個划船手,而龍舟上的人壓根就聽不清奔跑的人在說什麼,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急得這些漢子跺着腳直罵娘。而小媳婦們總是喜歡扎堆在灘下的灣船處,當她們瞧見自己的老公高舉槳片歡呼勝利而完全忽略了溼漉漉的短褲裏那一跳一跳的“小弟弟”時,臉上都會情不自禁地漾起兩片羞赧的紅暈。

終於熬完了上午最後一節課,同學們帶着鹹菜敲着碗去食堂吃飯去了,宿舍裏靜悄悄的。我剝開糉子,一股稻草灰浸出的鹼味和着糉葉的清香撲鼻而來。嘴裏吃着糉子,腦海裏不由浮現出母親額頭上層層密密的汗珠。爲了包這些糉子,不知母親費了多大的勁?又流了多少虛汗?我多麼渴望好好學習出人頭地,初中、高中再大學,成爲一個作家,賺很多的錢,治好母親的病,幫父親……。吃了三個之後,我漸漸覺出了糉子的淡味,在家糉子都是要蘸糖吃的,可學校哪來的糖?我從衣箱裏拿出一本殘破的長篇小說,打算邊看書邊吃。這本書無頭無尾,破爛的書脊上印着<<苦菜花>>三字,書中講述的是膠東半島抗日的故事。那年代這類書都屬封、資、修的毒草,見一本焚燬一本,誰看誰犯禁,輕者訓斥,重者批鬥。我父母都是文盲,家裏找不出半片有字的紙。這本書是我堂兄隨造反派從人家家裏抄家時偷偷昧下的,我從五叔家偷的。對知識的'飢渴,使我見書就想讀。爲這,上學時可沒少吃苦頭。

書中的很多字我都不認識,遇上不識的字常常是連猜帶蒙囫圇吞棗,一本書看完只能懂個大概意思,就這樣我也很知足了。正在我吃着糉子,隨着書中的主人公馳騁在膠東抗日戰場時,猛地有人把書從我膝蓋上一把抓了過去,擡頭一瞧,天呀,又是學校革命委員會的x主任!上個月查寢時,他把縮在被窩裏打着電筒偷看<<紅巖>>的我逮個正着,勒令我在全校課間操時作了兩次檢討,還嚴厲警告:下次再犯就開除!可恨的糉子此刻正在嗓眼裏,我只覺得口裏乾乾的,腦子裏一片空白,十四歲的我被強烈的恐懼震懾得全身顫抖,連吞嚥都不會了,堵在嗓眼裏的糉子噎得我劇烈嗆咳,嘩啦,把剛吃下去的糉子全都嘔了出來。x主任看見這樣,不知是怕出人命,還是他尚存難得的惻隱之心,把書摔在地下走了。

幾十年的歲月,捲走了生命中的無數快樂和憂愁,可這件事卻由於常常得見的糉子而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版上。直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是真該恨糉子?抑或是其他?

  第二篇:荷香暗度又端午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民俗節日“端午節”,走過了浩瀚歷史的煙雲,傳承着一種歌唱民族和愛國詩章的文化氣息,在風風雨雨的歲月洗滌中,如一道絢麗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最早記載於《荊楚歲時記》,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爲“端陽節”。端午節還有很多的別名,如“浴蘭節”、“女兒節”、“菖蒲節”、“天中節”等,都是和民間習俗有關的一些生活細節而來。

而“端午節”能在泱泱華夏流傳至今,最大的因素卻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偉大詩人——屈原。他的愛國憂民的情懷,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與意志,使他成爲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首開新詩體——《楚辭》,後人將其與《詩經》並稱“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他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一部部文學瑰寶在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如日月輝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爲念,以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爲己任。當他的祖國面臨滅亡的時候,他悲憤難捱,於農歷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歷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節都要寫詩作賦,以表達對屈原的緬懷。“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詩歌讓人在節日的扼腕嘆息中多了一份懷念。唐代褚朝陽也有“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的詩句,深切地表達了人們對一代愛國詩人的尊敬與紀念。

而民間的紀念活動更加豐富多彩,逐漸形成了一種遍佈全國的文化習俗。流傳至今的主要有“賽龍舟”,“吃糉子”等紀念活動。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江河盪舟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故稱“賽龍舟”。而“吃棕子”,則是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爲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演變爲現在的每逢端午節“吃棕子”的習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也。

“賽龍舟”和“吃糉子”,說明了中國人民對屈原的道德觀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認同。因此“端午節”也是中華民族表達對優美詩歌、偉大詩人崇高敬意的一個節日。

感時懷古,撫今猶嘆!偉大的詩人雖然在行走在遙遠的古代,但他的從“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壯麗輝煌的詩篇,卻穿越的時空,以一個濃郁的民族節日的形式,與咱們相連千秋萬代。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穿越千古的荷風又吹過屈原故里,田野,麥黃杏熟,河畔,棕葉飄香。一個與詩歌有關的節日——“端午節”,又在疏疏的“黃梅時節家家雨”中向咱們走來。

  第三篇:又一年端午,糉香情濃

幾段思愁,幾段傷,

含淚泣血,祭屈原。

斷魂懷傷,話端午,

棕香情濃,拾憂筆。

——文/紫墨青殤

【煙雨思緒,如霧如綃】

獨倚在窗前,望着白茫茫的雲霄,柔弱的白光迷離了雙眸,清風微拂,瀰漫着絲絲芳香,飄落了一地的思念,窗櫺邊緣映着少年模糊的棱角,一股酸意好似要把空洞填滿,眼簾泛起了輕霧,視界已看不清窗外的景色

寂寥的思緒荒涼了這莫名的情愫,窗外迷茫的霧氣溼了流年的睫毛,昨晚還依稀掉落成線的雨,未乾的路道上仍留有點點積水,湖面荷葉似乎舒展了些許,靜臥在荷葉上的水露似在以輕吻的方式問好,柳條末梢垂下的露珠也似在歡呼,鳥兒也嘰嘰咋咋迎來了這個雨後的清晨。

時光荏苒,在晃眼間,歲月便流失於指縫間了,昨晚小樓又春風,今夕人去樓早空,曾經的場景已不復存在,那個喜歡緬懷的傻小子如今已是默然少年,少了傻傻的笑容,多了冷冷的安靜,少了飄蕩在村莊的身影,多了寄存在外的思念。

家,家人;故,故鄉。簡單的字眼卻飽含多少遊子淚,少許的字眼卻記掛多少愛戀,一個熟悉的畫面便能引起心中的漣漪,一首兒時的歌謠便能醞釀思念的苦酒。遠處的熱土,承載着咱們兒時夢,遠處的親人,等待着咱們的歸去。

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年又要一人在外過着端午……

【字裏行間,糉香濃濃】

一個在外求學的遊子,一個異地他鄉的少年,飄飄蕩蕩幾年,空氣中熟悉的味道便是我的愁緒,字裏行間的音符便是我的思念,喜歡遊走在文字間,拾取零落的記憶,喜歡徜徉在角落裏,回味熟悉的記憶。

又是一年端午,糉子的香味已飄遠,殘留的點滴,模糊了誰的記憶?溼了誰幹涸的夜?或許該放下忙碌的心,靜靜的在那個角落裏重拾熟悉的夢,靜靜的點着鼠標,視界停滯在散文網,把心定格在糉香濃濃的文章裏,閉上眼,回憶兒時的一切,縫補記憶的裂痕。

細細地讀着一篇‘萬水青山糉是情’,用心感知着那份糉情,分享着若兮姐的暖意,‘心如糯米,越粘越緊。情如糉葉,越煮越香。快樂如射線般,無限延長’是的,延長,延長了回憶的思念,延長了心中的淚水。

看着若兮姐和外婆一同包糉子,熒屏前的文字幻化成了童年的畫面,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嬸嬸,還有弟弟,各忙各的,不時擡起頭,擺弄自己包的很漂亮的糉子,臉上的笑容似乎在爲自己的佳作而滿意,爸爸生火,媽媽幫忙,一家人其意濃濃的等待着糉子煮熟。

香味,我聞到了香味,很濃、很濃的糉香……

【思意更濃,乾涸無淚】

反覆的上下翻動滾輪,文章一次一次的移至首段,一遍又一遍,一邊看一邊想,一邊揣摩一邊回憶,曾經的花兒再次盛開,心得到慰藉,喜歡這種感覺,溫馨很充實。

下一刻,心被這一篇‘細水長流,翻不完的相思愁’所俘虜,淡墨筆直的文章,那個和我同年同月同一日生的孩子,他總是能織出美麗而令人遐想亂千的文章,‘我沒有帶走一片風景,我只是攜着故鄉的真情,緊緊捧在懷中久久凝視着’是的,凝視着,凝視着歲月的流失,凝視着青春的逝去。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情’,在這城市中,沒有故鄉的靜謐,沒有故鄉的黑夜,喧囂的街市,密麻的人流,嘈雜的夜景。擡頭,夜空是泛紅了,心是涼的,於是便有了那篇‘霓虹燈,紅了黑夜的星空’。

感知着淡墨的思意,好想吶喊,故鄉的景啊,你可知千里外有人兒在懷念?故鄉的人啊,你可知千里外有孩子在想念你?那股思意無處傾訴,那股酸淚肆意攪擾着少年的心緒,如今只有在那個角落靜靜的獨自酌情。

妹妹了,那個只有幾歲的妹妹,我已經很久沒回家了……

【含淚泣血,斷魂懷傷】

後天便是端午了,江南祭奠屈原的日子,我想那時會有賽龍舟吧。

陣陣鼓聲,蛟龍躍江橋。槳葉劈浪,聲聲鳴千丈。江中水龍,翻騰雀躍起。杆頭爭彩,岸上人呼嘯。

幾十條船一同出水,船上的青年們頭系紅絲巾,鏗鏘的舞動着手中的漿,挽手插入水中,挑起飛濺的水花,有些船頭高翹,船尾潛入水中,船上的人齊聲用勁,急浪好似龍嘴裏吐納的霧氣,如吞雲吐雨般。

這樣的狀景,不知江畔的人看到沒?那個發出‘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的人,那個淺吟‘心鬱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的人,多少年過去,多少次祭忌,你已不再是一人,你有咱們,有所有的人。

用怨憤、憂愁而著的《離騷》,融進了你的嗟嘆,你的悲情,你的離憂。斷腸寸斷,咱們都知曉,咱們都跨越了歷史的時空,共同經歷了那些流放,共同幻想了那些曙光,共同感到了救國無望。

路漫漫,有咱們同你一起求索!

  第四篇:萬水千山糉是情

心如糯米,越粘越緊。

情如糉葉,越煮越香。

快樂如射線般,無限延長。

——文嬋若兮

冬去了春來,春去了夏來,轉眼間,此年的端午節也即將在縷縷糉香間清晰開來。

站在早晨清新的陽光裏,感覺絲絲溫馨,恬靜美好。走在流馬人喧譁的大街上,風中淡淡的糉香撲鼻而來,深呼吸,任糉香飄進五臟六腑,打消購買的念頭。看,轉角處,一羣羣年長的人兒正在精挑細選上等糯米,聲調不一的討價還價聲卻成了小城最歡快最活波的晨間交響曲,感覺那麼真摯,那麼動聽。

走進超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設計獨特,色彩鮮明醒目的宣傳語。進入購物區,其次,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形態各異,口味多樣,包裝極其精緻來自五湖四海風味獨特的糉子,讓人盡飽眼福。

儘管眼前這糉子千般好,萬般美,毫無疑問會吸引無數人的眼球,必定會激起不少顧客強烈購買的慾望。但在我心裏,卻遠遠比不上我外婆包裹的愛心糉子。

往常的端午節都是在學校與老師同學們一起度過的,雖然外賣的糉子口味也不差,但是對外婆精心包裹的糉子還是懷深着一種特殊的感情。只要我放假回家,嘴饞了,不論什麼時候,外婆總是毫不猶豫笑眯眯地滿口答應,轉身就走進廚房去準備包裹糉子的材料。此刻,我覺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寵兒。

接下來,外婆就坐在藤椅上一邊篩選着糯米,而我就蹲在外婆身旁一邊刷洗着糉葉。我的任務完成後,我就安靜地坐在藤椅上,看着外婆以極其嫺熟麻利的動作清洗糯米,搓小豆,細切臘肉,又以其靈巧的雙手一邊擦去糉葉上多餘的水分,一邊將糯米小心翼翼地遞進糉葉口,然後,將這些零散的糉子捆紮。最後,放入鍋內蒸煮。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些繁瑣細緻的程序,我是不會明白原來包裹一個小小的糉子竟然要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心思精力。此刻,對外婆這種耐心細心貼心式的舉動,不禁使我的欽佩之感不由而生,讓我感動的無言。

望着牆上的鐘表,細數着自己在庭院踱步的步伐,迫不及待地等候着糉子出鍋的那一刻。邁進廚房,看着這滿屋氤氳的霧氣,聞着那濃濃的糉香,有一種強烈揭鍋,一嘗爲快的衝動。但,最終,我還是遵守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良言。

過了幾分鐘,糉子終於蒸熟了。於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揭開那還正冒熱氣的糉葉,用筷子將糉子一分爲二,看着那金燦燦流油的臘肉,飽滿剔透的赤豆,讓人垂涎三尺。於是,忍不住細細咬上一口,滑滑嫩嫩的,不油不膩,而且富有嚼勁。但是,外婆總是在旁邊笑着溫柔提醒着我“當心燙手,當心燙手”。我總是天真的回答道:“就算是燙着了,我也是幸福至極,快樂無比的”,外婆淺笑無語,只是滿眼疼愛的望着我撫摸着我的腦袋。

每當走在回家的路上,手裏提着外婆給我包裹的愛心糉子,心裏感覺沉甸甸的,我明白這小小的糉子裏面包含了多少關愛,多少汗水,多少祝願,多少溫暖。這麼多年以來,外婆總是無怨無悔,任勞任怨地默默付出着,勞累一個人承受着。不管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外婆總是在第一時間想到要留給咱們,打電話告訴咱們。不管什麼天氣,不論什麼季節,外婆依然堅持着給遠在千里之外的咱們千叮嚀萬囑咐,叮囑咱們要:“好好照顧自己,天冷要記得加衣,晚上要蓋好被子,不要着涼了。也許,咱們若安好,便是她的晴天。”每當回憶起外婆的音容相貌,一言一行,心裏總是暖暖的,甜甜的,對她的思念越發濃烈。不管在校內校外,只要聽到室友們讚揚起她們外婆時,我的腦海播放的滿是外婆慈愛辛勞的畫面,讓我不禁潸然淚下,我想,親情總是無須解釋的,思念總是無需理由的。

如今,咱們正一天天悄悄成長,而外婆卻在漸漸日益變老。多希望時光可以止步,多希望外婆可以享享清福,多習慣外婆家的獨特糉香味,又多麼害怕某天外婆的突然離開。或許,是我多慮了,也許,只要咱們大家都歡樂的笑着,開心的活着,幸福的過着,這就是對外婆最好的獎勵。

只要一想到每年都可以嚐到外婆親手包裹的糉子,我總是很得意,很甜蜜,很開心。此刻,我什麼也不願多想,什麼也不願多看,只是一心一意地期盼端午節的到來。這樣,咱們又可以重拾那歡聚一堂的喜悅,共享那溫馨美好的時刻。

其實,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只要你善於發掘,善於體會,懂得珍惜,懂得銘記,時常都懷抱着一顆感恩的心,看看吧,何處不閃耀着平凡的美麗,何處不流動着真愛真情。

在這端午即將來臨之際,若兮提前祝願大家端午節快樂,平安健康永一生。但願萬水千山糉是情,心如糯米般越粘越緊,情亦如糉葉般越煮越香,快樂猶如那射線般,無限延長。

  第五篇:如何過一個浪漫的端午節?

很多年沒有過端午節了,那天和一些朋友聊天說起如何過這個節日,大家一致的說法是去超市買幾個糉子,懶一點的乾脆連糉子也不吃了。3天的假期,我打算拿出一天來去野外,看看能不能找到艾蒿和菖蒲,能不能找回少年時關於端午的快樂記憶……

自從進入城市之後,端午節便在生活中淡去了。是的,城市的單元房有着堅固的防盜門,很難將艾蒿插上去,城市裏也沒有足夠的溼地,用來大片大片地生長菖蒲。我能想到的和端午節有關的童年記憶是: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奶奶便會從田野裏採來一大抱艾蒿,插在院門的兩邊———院門是土壘起來的,門頂苫着一層厚厚的麥草。奶奶還會將那些艾蒿分發給各家的小孩子,讓拿回家去插在自家門上。

青青的艾蒿聞上去散發着清香,清香裏有一些苦味,傳說它有驅毒辟邪的作用,所以童年時每次進家門之前都要看它一眼,心裏會踏實很多。插在院門兩邊的艾蒿經歷了夏天的雨水、秋日的驕陽和冬天冰雪的洗禮,一點點乾枯了,直到第二年端午的到來,奶奶再搬來板凳踩在上面,用青青的艾蒿將那些枯艾蒿替換下來。艾蒿和春聯一樣,都是農村院門上一年四季都在的標誌性物品,它們的新老更迭,是農業文明的最好見證。

菖蒲是農村最容易見到的植物,它們生長在野外最不受人待見的廢水塘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端午的時候,菖蒲也到了它的成年期,無數的野鳥藏身在它的深處,孩子們只敢在水塘的邊緣,用鐮刀收割掉它們的果實———被咱們稱作爲“蒲棒”的東西。蒲棒大約有火腿腸那樣粗細,小孩子們拿着它玩打架的遊戲,敲到頭上,軟綿綿的,一點也不疼。曬乾的蒲棒澆上點汽油後,可以舉着在夜裏穿行,於是,端午節前後的那些個鄉村夜晚,四處都有星星點點的燈火。

有的地方會用艾草做成荷包,荷包是自己動手在布上繡了花後做成的,裏面包裹着的除了艾草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聞上去香香的。我沒得到過這樣的禮物,但我從腦海裏打撈出來這樣一個記憶:我奶奶曾經用從蒲棒摘下來曬乾的“羽毛”,給我做成了一個香噴噴的枕頭,那個枕頭又大又軟,枕在上面可以聞到太陽的香氣,不,不止是太陽的,還有鮮花、露水、昆蟲、風等等自然界的天然之香。枕在這個枕頭上,我像睡在天地之間的一個由雲朵製造的襁褓裏。

很多年後,我在城市裏爲端午節寫下來一首詩。具體的句子忘記了,大約是寫這樣一件事情:端午節到了,男人在家裏劈柴生火,女人帶着孩子去趕集買荷葉和米,天快黃昏了,炊煙裊裊生起,男人不斷向院子外面張望,擔心女人和孩子迷了路。在意象裏,這是多麼美的一個場景啊。這些年端午節的沒落,可能就是缺乏了這種浪漫的氛圍和想象。平民心目中的端午,並不是專爲紀念某人、強調某種情感而設立的,它需要有實實在在的行爲,纔會變得有意義。買來荷葉或者竹子葉,親手包幾隻糉子吧,這是工業社會的端午節最簡單也最容易實現的浪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