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蟬蛻新蟬鳴夏散文隨筆

蟬蛻新蟬鳴夏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夏日的夜晚,躁熱難睡,於是帶着扇子到合抱粗的楊樹下乘涼。樹下多有蟬蟲,順手拿了手電,逡巡幾回,能逮幾隻,這是消暑解躁的一樂。我不想讓這埋藏地下三五載的忍者一出地面就成爲盤中餐,於是放它自由,讓它變蟬高飛,因緣際會,就能看蟬蟲在燈影下蛻變。蟬蟲往高處爬,找到合適的地方,用爪抓牢,身體就直立起來,差下多與地面垂直,這時候就一動不動了,如面壁坐禪的老僧,將要經歷涅的淬鍊,更期待涅後的新生。

蟬蛻新蟬鳴夏散文隨筆

蟬蟲蛻皮先從脊背的裂縫開始,裂縫慢慢開大,背向上拱,把殼裂到最大,拱出背、頭和前爪,然後身體向後仰,向後仰,幾乎仰成和地面平行,只用尾吸住殼,像雜技演員做的高難度動作,讓看的人心也懸着,怕它仰着墜到地上。仰到全身從殼裏蛻出來,然後腹部緊收,再做一個高難的雜技動作,身體向前向上躍起,用兩隻前爪抓牢殼的頭部,讓尾從殼裏抽出來。這時,全身站在殼上,蜷縮着的兩大兩小四個翅膀慢慢伸展開,全身是肉白色的,如新生的嬰兒一樣柔弱,如新娘一樣嬌羞。蟬是夜放的花,氣定神閒,巋然不動,靜靜地等待黑夜散盡,迎來曙光,開始新的生活。

晨曦中,朝陽裏,蟬肉白的身體慢慢變黑變硬,柔柔的翅膀也硬起來變成玻璃透明質的,於是迎着朝陽飛翔,飛到高高的樹上,餐風飲露,開始散淡而自由的吟唱。

並不是所有的蟬蟲都能化羽而升,除了被捉浸在鹽水中候作盤中餐,還有些蟬蟲剛拱開殼隆起背來,因爲蟲蟻的侵襲或抓不牢摔到地上,失去了嬗變的發力點和羽化生命的啓動點,直到天亮也蛻不出殼來,而蟬蛻只能在一夜完成,這些蟬蟲就再也不能化羽而飛了,哀苦無助地顫抖着背,生命尚在襁褓便已結束,讓人一聲嘆息。

一聲蟬鳴,夏天拉開了序幕。白居易有詩《開成二年夏聞新蟬贈夢得》:“十載與君別,常感新蟬鳴。今年共君聽,同在洛陽城。噪處知林靜,聞時覺景清。”那抑揚頓挫的鳴聲不僅給人以野趣、幽靜和絲絲的涼意,還給人以絲絲的.懷念,漸去漸遠的童年模糊的背影又浮現在眼前:合抱蔽日的楊槐樹,清淺的小溪,孩子無憂無慮的戲水嬉鬧;日晌捕蟬純淨童真的快樂,夏夜滿天星斗、遙遠的神話故事和爽朗的笑聲。

樑代沈君攸《同陸廷尉驚早蟬詩》雲:“日暮野風生,林蟬候節鳴。地幽吟不斷,葉動噪羣驚。”蟬是候節而至的精靈,高踞樹端,低吟淺唱,把夏天拖得悠長,悠長。蟬鳴裏卻是不同的世界,一聲蟬鳴刻進心湖,改變了心靈漂泊的方向,成了歸鄉的呼喚,心兒跌跌撞撞地划向故鄉。蟬鳴是一道深深的音符,牽引着人們的思緒回到艱苦而充滿詩意的往昔歲月,遙望悠遠的歷史天空,一絲帶着溼意的感動涌上心頭。所有的喧囂都沉寂了,清亮的鳴叫繞向天宇,強烈地撥動着心琴,與往事奏出和絃。炎日、熱風依舊,蟬鳴陣陣如絲如縷,撫平心中浮躁的陰雲,疲憊的身心迴歸清涼,回望着帶了泥土味道的如煙往事。

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古人認爲其品行高潔,所以常以蟬喻自己品行的高潔。唐代虞世南受到明主李世民的重用,便借蟬詩“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表明自己的高峻品格。將蟬完全人格化,“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蟬是自己生命的歌者,蟬鳴是夏日的音樂和田園詩,沒有蟬鳴的夏日是寂寞的,沒有蟬鳴的夏日是有缺憾的,夏季因蟬鳴而生動精彩。

夏季,由蟬我們想到了人,想到了如煙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