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秋霧抒情散文

秋霧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夜,極靜。天幕裏羣星發出璀璨光芒,使人聯想起那悽美動人的牛郎織女傳說。或明或暗的星辰就像芸芸衆生布滿天宇的生命,難怪乎古人會有如此美好的想象。浩瀚天宇有了星辰簇擁閃爍才顯得如此美麗,引發人類探索不停的腳步。

秋霧抒情散文

高原的秋日來的極快,農曆七月初十五剛過就有絲絲涼意襲來,這樣極晴朗的夜空會醞釀誕生秋日裏的精靈神韻——霧。次日,醒來擡眼望去一切被它緊緊裹囊在它輕柔的懷抱裏。極輕、極柔、纏纏綿綿地漂浮在被它輕輕緊抱的空間裏。輕輕地,它撫摸着大地的脊樑就像母親慈祥的雙手撫摸愛子。

想不到秋日裏的精靈神韻會讓夏季嫵媚的羣山有了飄柔的靈動。綿綿羣山激情四射在夏季裏舞盡春花,忽地,就在飄柔的秋霧裏迎來一年的秋實。自然如此巧妙的把山的穩健,霧的輕柔靈動搭配得如此完美,使人喟嘆而不能自已。

秋霧就把山就這麼輕柔的簇擁在自己的懷抱裏,山又把秋霧的輕柔簇擁在自己健碩寬大堅實的胸膛裏,就這麼樣使人相信女人的柔美,男人的剛健。乳白色的秋霧徜徉在山間似飄非飄,似動非動,如此纏綿的柔情足以讓人陶醉沉靜,遠遠望去極輕極薄的山霧纏繞着大山而不肯輕易離去。

欣賞秋霧的靈美在大山的溝壑峽谷裏更能展現它的漂浮跌宕。雪山頂飄逸的秋霧襯托一種從未有過的神祕與誘惑,我曾站在峯頂被秋霧籠罩的雪山之前而聯想翩翩,是什麼凸顯雪山的靜謐神祕,難怪乎是離不開秋霧。

我也曾跌進大山深處,親身體驗秋霧的厚重。它不再是遠處眺望時的一種漂浮不定的遊離,而是如此的厚重,竟讓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山野浸透沐浴在秋霧的懷抱裏而顯得舍不去的纏綿柔情,竟讓自己的一切毫無掩飾的裸露在這乳白色精靈裏而透射出秋日裏的神韻。

籠罩在重重厚重的秋霧裏的我只感到就這麼輕輕的飄於其中,又忽地想起西遊記裏祥雲繚繞霧氣騰騰的天宮來,此時我頗有一種騰雲駕霧之感,要不是秋霧的恩賜我想不到哪裏還會有這麼自然灑脫的感覺。

“日照香爐生紫煙”。

不錯的,這輕柔飄動的秋霧好似山中升騰的紫煙,古代文人騷客寄情于山水,以至於不吝嗇心中的感想和手中的筆墨而盡情揮灑抒寫致景,抒發致情,唯有此山此霧到不由得想起古人的名篇佳作來。這樣的對話是否是秋霧將古人幽遠的情思輕輕的帶走又輕輕的帶來,在它漂浮的遊離裏讓我盡情的品味咀嚼。

大山深處,秋霧濃濃的懷抱裏有的只是寂靜。聽不到秋霧的言說你卻真實感受到它的講述,偶有幾聲清脆的鳥啼聲不知從哪個角落裏響起,重又輕輕跌落進秋霧的漂浮裏,響起、跌落的鳥兒的聲音更增添些許的秋霧的靜謐,秋霧裏的鳥啼聲讓我想起“好鳥相鳴”的致景來。

峽谷幽深,薄霧冥冥,山是霧中的島,霧是山中的水。白霧流蕩倒像是飄然而下的瀑布,輕輕的從天上流下,一直流入谷底,遙看瀑布掛前川此情此景到最適合不過,此是勝景漂流於山間的秋霧最能激發人的想象,我想秋霧不是山中的瀑布,是心中流淌的瀑布。它最能讓人心釋放開來洗盡塵世的鉛華,從滾滾紅塵中抽身而出而欣賞不錯的秋日裏那片秋霧裏的勝景。

在秋霧中飄逸的不光是山,紮根在綿綿羣山裏的樹在秋日裏也不願以枉此行,悄悄的浸浴在霧的懷抱裏。

樹是四季的寵兒,春日裏沐浴着春風悄悄吐出嫩芽,迎來新生。一樹淺綠色的嫩芽宣告新的開始,高低相互依存的不同樹種共生於一方共同的環境,不離不棄都顯得那麼的和諧。大樹盤虯臥龍,小樹枝葉鮮嫩,把一山的春景渲染得春意盎然。夏季裏無名的野果在樹枝上瘋長,一眼望去極易讓人垂涎三尺,一些野果道認得名字沙棘什麼的味道很好。長在山野裏的樹木展盡夏日裏的風采,在秋日裏伴隨山漂浮被輕輕籠罩在乳白色的秋霧裏。

不知是山的吝嗇還是樹的倔強,總有那麼一些樹長在懸崖峭壁上生生不息。驀然間又想起老鄭的“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這句話來。咬定懸崖的奇枝怪柏陡然間給人一種凜然的氣勢,也頗像迎難而上的拼搏者。就是這種精神支撐人類才創造了輝煌文明,但凡人生之途或有曲折或有坎坷是由命運自由的安排人生還是由人生安排命運?長在懸崖上的樹木告訴我們,但,在於你如何理解。

我曾見過與雪峯相伴的冷雲杉,如何的靜守這高安的孤獨寂寞,經受冬季裏的寒冷。也許在它們看來這是命運抉擇的結果,高處不勝寒,是的樹們在霧的情懷裏悄悄接受秋的洗禮,當想起《雪域天路》這部電視劇時我震驚於不凡的生命創造的不平凡,當若無了堅韌的精神哪裏還有天路與高原爲伍,更想到修建滇川藏公路的浩浩修路大軍,沒了一股子的精神氣哪會有迴腸蕩氣的悲壯。

秋霧緊緊把山野裏的樹攬入懷裏,片片樹林靜靜地就像嬰兒偎在母親的懷裏熟睡。偶有幾片樹葉飄零,也是極輕極輕的並沒發出任何響動,也許樹葉不想驚動了一山的情景安逸。渴求的樹兒盼望秋霧的袒護,夏日裏被驕陽烤出一樹的果實,被雨水淋出一樹的翠綠,此時它只想在秋霧的懷裏醞釀一樹的成熟。

秋霧將峽谷抹平,樹兒在霧氣裏流淌,此景道象天宮裏的蟠桃園。那些妖魔鬼怪竟將自己的府邸安置在深山野林,盡享自然的恩賜倒不失爲一種遠離繁華的雅趣。“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怎樣的一種淡雅與清新,試想劉禹錫倘若徘徊徜徉在秋霧瀰漫的山谷裏又會有怎樣的一種情懷?

我極易在這霧氣浩蕩的樹林裏浮想聯翩,也可以將自己的心毫無遮掩的裸露在這秋霧裏,把凡塵世事拋於腦後窺視自我的魂靈。山谷寂靜,樹兒無語,霧兒輕漫,聽見的就是心靈的叩問,多少次扣心自問愧對生命與否?其實,我不象這山野裏的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日日夜夜都裸露在自然的懷抱裏,不曾浪費對生命的執着,也不曾浪費被雷電風雨的洗禮。

我曾想在命運的雷電風雨裏找到庇護,我也曾想在安逸的被窩裏做一些不着邊際的黃粱夢,和所有凡夫俗子一樣追求滾滾紅塵中的一切,但,一山的秋霧、一山的樹兒讓我找到魂靈的歸宿,人無語,心卻有語。

高原湖泊多如天上的星星,這是當地的俗語。湖泊或大或小散佈於高原,不期然間又在深山裏遇到無名的湖泊,說它無名只是它深藏於遠山而未被人知曉。湖面不大卻很清澈,秋霧濃濃的包裹着它,此時的無名湖泊愈發顯得靜謐,靜謐得讓人窒息。這是一幅絕妙的山水畫,高原平湖就是這麼一種景象,我震驚於深山藏有如此景緻,湖是山的精靈,山如果離開湖那它是沒有魂靈的,無名湖泊寂靜的鑲嵌在羣山懷抱中顯得如此平靜。

民間傳說多少爲無名湖增添些許的神祕,傳說湖是天上仙女散落人間的鏡子,湖水是仙女滴落人間的淚水。本就風景如此不凡的湖泊加上如此動人的傳說就更令人心馳而神往。看到無名湖我倒想起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來,“水尤清冽”深山中的湖泊看來大概都如此,“卷石底以出”是小石潭的特點。我不知道這無名湖以什麼爲底,它被秋霧緊緊包裹愈發顯得深不可測,我不想涉足一探它的深淺,本就是不願打破它的安靜。

我嘆息於古人沒發現如此美麗的湖泊,如若不然在古人筆下或許這無名湖會千古流芳。不過這樣也好,靜靜地躺在深山的懷抱與山爲伴,與天空爲侶。如果成名這無名湖在現代人的喧囂下難有如此靜謐。

小石潭中百十來條多的魚能“怡然不動,”倏忽間又能“俶爾遠逝”感謝在柳宗元的筆下這些水中的生靈能有如此的閒情逸致。大概水中的魚看到柳宗元們也未必知道人是什麼都吃的自然物種。

日光下澈這時候被秋霧籠罩在懷中的無名湖很難看到陽光,不過也應該知足夏季的陽光夠它沐浴的了,在這難得的秋霧懷抱裏它可以盡情梳理打扮自己。

秋霧壓得很低忽地又覺得天水相接又是一種不錯的景緻。在當地的民間傳說裏往往都能將人的思緒外化於物,那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金沙江、瀾滄江都是有着意中人的,千年不變的永恆廝守才讓人們有了如此美麗的想象力。

無名湖倒不有得金沙江、瀾滄江那樣的磅礴氣勢,不用與那麼多的大山廝守。有的只是雪山對它的滋養,它無以回報只是就這麼靜靜的把雪山的影子刻在自己的水波里,好歹也可以讓雪山飽覽自己的容顏。

不知名的水鳥忽地從遠處飛來劃過平靜的湖水,極快速的的銜了一尾魚而去。留下水波畫作圓圈在湖面盪漾。這些水中或生活在水旁的生靈就這麼安靜的在無名湖安靜的環境裏生息,無了人的打擾,不過我想的卻是若干年後無名湖能有如此靜謐的安逸嗎?

不知道小石潭還是不是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至少無名湖還是現在的無名湖。

一幢不太大的小屋在秋霧裏時隱時現,這是牧人們放牧的住所。說得簡單點就是當地牧場裏隨處可見的木楞房。牧場的主人正在生火,柴火發出的青煙與秋霧纏繞在一起,讓人說不清哪是煙、哪是霧。

主人是一個壯實的藏族漢子,大概三十多歲,我和他交談起來。他很健談,告訴我了許多牧場裏發生的故事。什麼犛牛呀、豺狗、狼、熊之類的。他還給我介紹了他家裏的一些情況。不過他最感驕傲的還是在城裏中學讀初中的女兒,學習好,又孝順又懂事,在談到女兒時他臉上寫滿幸福,他還說那所學校的老師如何的`好,說着又豎起大拇指。我知道這是他對老師的最高譽,我面對這位藏族漢子想起去年冬天裏發生的一件事,那天一位藏族婦女到牧場裏突遇暴雪,結果這位藏族婦女被凍死在雪地裏,她的女兒在我所在的學校讀書,老師們百般的呵護這位失去母親的學生,漸漸地老師們醫治好了這位學生心靈的創傷讓她重新投入到學習中,後來這位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高中。

我知道這位牧人所說的學校就是我教書所在的學校,我沒告訴他我就是他所說的那所學校裏的老師,我只是靜靜地聽着,我知道家長對老師的評判多半來自於學生對老師的評判。

秋霧的瀰漫和牧場主人的話語又讓我想起校園裏濃濃的師生情,那年,學校創建不久爲了美化校園,師生們種上大片的楊柳樹。這種樹極易成活,剛剛冒芽的小樹在冬天裏要迎來暴雪的洗禮。放寒假後的某天,天上下起鵝毛般的大雪,在香格里拉雪封山在冬天裏是很常見的,我們學校裏的學生全都是鄉下來的孩子,雪封山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講是很危險的更別說是孩子。

但斷然沒有讓人想到的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學生竟然和父親在下雪天翻過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埡口來校園裏掃雪。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生怕大雪把剛種下的樹壓死,足以看出學生樸實的心靈了。

人們經常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頌老師的奉獻精神和敬業精神。在今天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這種精神更顯得可貴。每每天還未亮時一位唐姓教師就已守在學生身邊督促他們學習,一位李姓老師就帶着學生朗讀英語。這種做法一直延續了十多年,正是有如此孜孜不倦的奉獻精神敬業精神使本就基礎薄弱的學生們踏入理想的殿堂。

老師們並無所求,在學生們畢業後都還牽掛着曾經作爲他的學生的學習生活,知道學生考入大學纔在眉宇間透出一絲微笑,這僅僅只是微小的一面全校老師都如這般心境。

這種奉獻的精神代代相傳。那年,有個叫馬驊的上海支教老師來迪慶州德欽縣支教,而且是在被稱爲雲南“北極”村的羊拉鄉。其實不用我多說聽聽北極兩個字就知道條件有多麼艱苦了,後來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最近在網上看到最美鄉村女教師曹瑾的事蹟不禁淚從心來,也是如花的生命早早的凋落。本可以在繁華大都市工作的他們,偏偏選擇了支教,那背後支撐的是什麼?是奉獻精神、是時代精神。我們可以自豪的看到人類的真善美在現代人身上的傳承痕跡,今天雜誌網絡中我們常常看到社會當中不如意的一面,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社會當中還有健康的東西存在。

還有許多見義勇爲而獻出寶貴生命的時代精英們,也許他們平凡得就像山野中的那些樹,可這些平凡的生命爲我們的社會增添了生命中的綠色,如若不然那我們社會中豈不是到處充滿冷漠、充滿灰色。

在每個時代似乎高尚和卑鄙同時並存,然而支撐人類社會前行的並非是卑鄙而是高尚,其實人類在努力做的,在努力傳承的也是高尚,拋棄的往往是卑鄙。鞭笞社會中的醜惡就是爲了還原社會中的真善美,同時真善美假醜惡又像是孿生的兄妹一直在人類社會的前行中博弈。

牧人說現在生活很好,不管自己有多累多苦都要供女兒讀書,正因爲有這麼多堅持不懈的追求,我們才克服多少困難,取得了如今的輝煌。

漸漸地秋霧化開散向無邊的天空,這秋的精靈神韻來時轟轟烈烈,去時又那麼的輕輕飄飄。正如你輕輕的走,也如我輕輕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