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美麗的蝴蝶散文

美麗的蝴蝶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一

美麗的蝴蝶散文

讓我們先看看這些孩子的處境:小玉,9歲,鎮江市河家灣小學二年級學生。其母親離異後與一殘疾人重組家庭,一家人無工作,靠殘疾繼父的零星收入勉強度日。

小斐,10歲,鎮江市福壽橋小學三年級學生。其生父患癌症,母親種田,收入微薄。

小娟,11歲,鎮江市丹徒區谷陽鎮三山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其生父去世,母親離家出走,現隨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年歲已高,無經濟來源,靠他人資助維持生計。

……

他們中有的一週伙食費只有9元錢!我們不知道9元錢能不能爲他們提供維持生命的起碼熱量,更不要說蛋白質和維生素了,更不要說百般誘人的生活滋味了。

並非是精確統計,從2003年到2008年,這樣的孩子在鎮江至少有1700多名。也許數字並不驚人,但如果你有能力深入到其中一位孩子的心靈深處,貼着他的內心在如今到處開放着幸福花朵的生活中走一程,你是否會感受到烏雲壓頂臨淵孤懸的蒼涼和無望?

如果你是一位母親,或者是一位父親,你是否會感受到揪心扯肺的痛楚?

這些孩子或許將沿着他們的命運軌跡慣性下滑。然而,就當他們像幼苗在焦旱中悄悄脫水泛黃時,一雙溫暖的大手小心翼翼地伸向了他們。

他們的天空綿綿密密飄落下愛的雨水。

一點,一滴,一絲,一縷。幼苗漸漸變得飽滿,舒展開來。孩子們抗爭命運的努力被注入了一股成長的力量。

  二

2002年底一個寒峭的深夜,一位老奶奶由一位小女孩攙扶着來到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室。她們身無分文,但在小女孩的哭訴中得知她們的身世後,醫院連夜給老奶奶做了急救手術。術後確診老奶奶患了結腸癌。

老人叫楊兆英,年至古稀。女孩楊路是17年前她在路邊撿的。撿來3天后,襁褓中的女嬰才斷了臍。從此,孤身一人以拾荒爲生的楊兆英向小路傾注了全部的母愛,用愛和清貧養育着楊路。拾荒難以維生,17歲的花季少女看上去也就十三四歲,而頭髮已雜白。

奶奶大病不能拾荒,手術還要用錢,小路只能輟學打工。

救助老人!救助孩子!救助這份人間真情!《京江晚報》抱着熾熱的願望,迅速刊發了拾荒老太傾情育棄嬰、祖孫兩人患難陷困境的長篇通訊。

古道熱腸的鎮江人被刺痛了。一時間,人們敞開了大愛情懷,唱響大愛之歌。工人(包括下崗工人)、警察、法官、銀行職員、個體業主、醫護人員、記者、學生以至市長……一個多月時間裏,社會各界捐款達到6萬多元。

市婦聯的同志驚喜地注視着這一切。他們以職業的眼光透過感動了整個鎮江的熱淚,看到社會上充蘊奔涌着豐沛的人間大愛和熱心助人的中華美德,同時也看到不少揹着書包的貧困孩子在學業的邊緣惶惶徘徊。於是,一個發動社會力量助學貧困孩子的創意,在瀰漫着春天暖流般大愛美德的精神文化氣候中萌發。

婦聯與京江晚報決定聯手行動。靈光一閃中,產生了“社會媽媽”這個溫暖親切的活動名稱。

大年初一,市婦聯主席武白萍、副主席樹世萍帶着楊路走進廣播電臺直播室,呼籲全社會都來關心像楊路一樣需要救助的弱勢兒童羣體。

策劃是精心的。2003年3月5日,市婦聯和京江晚報發出捐助貧困學童的倡議,連同第一批待助孩子情況在晚報刊出。倡議書說,貧困女童呼喚社會媽媽,在“向雷鋒同志學習”40週年紀念日,倡導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真情扶助幼苗成長。

在此前一天,一篇《我要上學,我要媽媽》的通訊,讓8歲的孿生小姐妹晶晶、瑩瑩發出渴求母愛的呼喚。她們剛出生9個月母親就病逝。幾年前,父親所在的搪瓷廠倒閉,每月收入只有195元,家庭生活陷入極大的困境。

怎樣對待面臨失學的孩子,是水火立辨的靈魂拷問。而對這些孩子的傾情和援手,則是最本真的良知告白。

社會媽媽,一個充滿大愛的稱呼,一個具有巨大感召力的稱呼。

一陣強似一陣的花信風吹到哪裏,哪裏就綻開媽媽那春意融融、草長鶯飛的愛心情懷。

婦聯和晚報的響個不停。接插件廠退休職工王玉明要求結對資助一個也叫玉明的孩子。她說我並不富有,但有幫助孩子的能力。消防支隊政委沈宣東徑直跑到婦聯,要求資助晶晶和瑩瑩。但他們遲了一步,3個孩子都已被認助。他們轉而選擇了別的孩子。沈宣東定下的是丁惜佳。他邊填表邊說:“從這孩子的名字就可看出,她也是父母的寶貝啊。”

志願者們排起了長隊。到2008年,社會媽媽擴大到500多個家庭、個人和團體,認助孩子1700多人,有50萬元打入專用賬戶。全市婦聯繫統共收到助學善款240萬元,有5000多名貧困學童得到資助。

每推出一批孩子,人們的心中都會涌起涓涓熱流,社會上就會掀起大愛風潮。

這使人想起混沌理論中的蝴蝶效應。鎮江市婦聯和晚報的一個創意,一個舉措,就像一隻美麗的蝴蝶,在飽含着愛的溫度、溼度和壓強的氣候中扇動起翅膀。一時間鎮江的天空綠滾紅翻,溫暖明亮的陽光雨紛紛揚揚,灑向這座江南古城的每一個角落。

  三

社會媽媽的捐助,是把錢匯入專設賬戶,由婦聯轉到孩子所在學校。但這種做法並不圓滿,並不是組織者理想的情境,也滿足不了社會媽媽們濃熾的情感。

“我多想見見您呀!自從爸爸患了重病,家中就像天塌了似的。現在,將來,我該怎麼辦呢?”2003年4月3日,晚報登出小斐的一封信。信中說,是社會媽媽爲她繼續學習提供了條件,讓她勇敢地面對一切。

“我多想見到您啊,只是爲了說聲謝謝,只是爲了深情地喊一聲:‘媽媽’!”

繼而,婦聯和晚報組織了社會各界大討論。“精神關懷”成了關鍵詞。大家看到,受助孩子有的父母雙亡,有的父母身體殘疾或智障,有的家庭遭遇不測,有的是單親家庭且沒有經濟來源。這些孩子身心難免受到創傷,需要心理疏導,親情呵護,精神關懷。給孩子們一個溫暖的懷抱,一個家的氣氛,幫他們建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尤爲重要。

萌動在社會媽媽們心裏的願望又一次被激發和集結起來。

愛,在往深處走,往血液裏走。社會媽媽有的把孩子帶回家住上一段,有的給孩子過生日,有的照料孩子到醫院看病,有的以家長身份與學校保持聯繫。在社會媽媽的親情呵護下,孩子心裏的陰影一點一點散去。他們漸漸地把身子偎向“媽媽”,認同了媽媽溫暖的懷抱。楊路奶奶走的時候,學校老師連夜給社會媽媽報喪。市婦聯領導帶着花圈來到楊路家,幫助採購喪事用品,佈置靈堂,料理後事,盡了子女的義務。

社會媽媽是一項獨具創意的社會公益活動,2006年被江蘇省文明委評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創新案例一等獎,成爲本市和全省的幫困助學品牌。但凡新生事物,在發展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正是這些問題,爲改進工作、把活動推向深入提供了契機和動力。

捐助人的感情旋律中混入了雜音。比如開始搞活動時,選的是品學兼優的孩子,後來發現這種選薦標準並不現實,也不合理。

活動開展以來,市婦聯和晚報多次組織研究新情況,探討深層問題,不斷深化內涵、拓展空間、提升境界,讓社會媽媽活動更富感情,更有腦子,更具強大的生命力。比如對如何排解孩子的心理困擾,增強受助家庭的“造血”功能,擴大受助孩子的範圍等問題,都採取了相應措施。選薦孩子的標準也明確爲貧困生,社會媽媽要的是雪中送炭。

對於表現不如人意的受助孩子及家庭怎麼辦,也形成了共識。

一方面加強引導,比如在社會媽媽五週年之際,以“大愛”名義,開展給“媽媽”寫封信活動,引導孩子及其家長感悟“愛”的真諦。

另一方面,大家認爲,不知感恩不獨是貧困家庭,而是當今社會一個普遍現象。經濟貧困不是孩子的錯,精神貧困也不是孩子的錯。每個兒女都是媽媽的心頭肉,在媽媽心中,每個兒女都是平等的,每棵幼苗都有生長的權利。不懂感恩甚至有一點劣跡的孩子,自控能力和成長能力弱,更是弱勢羣體裏的弱勢羣體,更需要愛心呵護。

還有另一個角度,就是他們的自尊心因貧窮而更加敏感易傷,在捍衛自尊時也許會有過度反應,而這背後恰恰是一顆未死的心。

對這樣的`孩子看着不管,那纔是真正的錯。

  四

市婦聯的張碧雲喜歡跟人講一個救助海星的故事:清晨,當潮水退去,許多小海星遺落在了沙灘上。一個孩子走過來,他把小海星一隻又一隻撿起來,扔進大海。一位路人問,誰在乎你這麼做呢?孩子舉起手裏的小海星說:這隻小海星在乎。

農村小學老師毛芊就是這個孩子吧?她有一顆金子般善良的心,在40年的從教生涯和退休後的16年裏嘔心瀝血教育孩子,還盡力在經濟上幫助貧困兒童,直到患癌症去世。她去世時,孤兒小新泣不成聲地喊道:“毛老師,你怎麼離開我了,我還沒來得及長大,還沒來得及報答你……”

毛老師病重時,孩子們含着熱淚在她的病牀邊表演了自編自演的歌舞節目。還疊了1000只紙鶴,掛在她的牀頭。

在一點一滴的愛的滋潤下,幼苗在努力地成長。

人們欣喜地看到,在社會媽媽活動的一次彙報會上,晶晶和瑩瑩自信地走上舞臺,用大提琴優美的旋律來抒發她們的成長心路,表達對社會關愛的理解和感恩之情了。

人們欣喜地看到,最早吮吸着社會媽媽乳汁成長的楊路,已經職高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結婚生子,並且也當上社會媽媽了。她長得滋潤了,頭髮也轉黑了,當你與她對視,想起她當初那雙膽怯、茫然的眼睛時,你會爲她今天透出的真誠、從容和平等而感動。

人們欣喜地看到,秀秀的成長一路傳送着開花的消息,把愛心意願描繪成美好的現實。“記得第一次因交不起學費而流淚,我才8歲。此後父親常常對我說,他只能供我念完初中。”2007年,秀秀考上南通的一所大學。暑假期間,社會媽媽還特意安排她到工廠打工,讓她在現實生活中校正人生航標,紮紮實實地走向未來。

社會媽媽讓愛和夢想回到孩子的心靈。秀秀說,“我覺得社會媽媽就像一扇窗,讓我有種面向大海,春暖花開的感覺”。

“感動”,是衡量社會媽媽活動的意義和價值的一個尺度。那麼,僅僅是受助孩子感動了嗎?

市婦聯副主席樹世萍說,我們被凡人大愛的事蹟所感動,這成了我們繼續做好工作的動力。我們是組織者,又是受益者。

人們用熾熱情懷擁抱貧困孩子的時候,更在以高度的理性踐行着這個活動的社會意義。

前不久,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呼籲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時,應更關注弱勢羣體。“過去60年來,我們看到市場怎樣使億萬人擺脫貧困。但是,我們也看到不加約束的貪婪和輕率怎樣使這些成就毀於一旦”。他認爲人際關係的質量是最重要的幸福源泉,必須停止對金錢的頂禮膜拜,創造一個更人道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裏,“除了生存之外,所能提供的最佳體驗,是其他人與你站在一起的感覺。”

不可否認,佐利克的鋒利一刀,在中國也感到了痛。隨着中國經濟近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功利誘惑加劇了一些人心態失衡,社會風氣受到嚴重污染。人們在思考,道德滑坡會不會成爲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作爲“大愛鎮江”工程的一部分,社會媽媽活動就是要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用凡人大愛來感動自我,感動世人,感動社會,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發展,在民風純樸愛心豐沛的精神水土上,用大愛營造一座城市的軟實力——洋溢着愛、善良、理想和信仰的文化生態。

愛,是一種生命,是有歷史,成長着的生命。那位救助小海星的孩子在救助小海星的同時,也在救助自己的精神家園。

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捐助的是人心,受助孩子的心,受助家長的心,社會媽媽的心,社會的心——天地人心。

煙花三月下揚州。社會媽媽告訴我,這個花就是瓊花,也叫蝴蝶花。

眼下鎮江城處處盛開着蝴蝶花。潔白的花團綴滿枝丫,蝴蝶似的花蕊在春風中翩翩飛舞。

我看到了質樸素雅的大愛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