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寫景散文10篇

寫景散文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本文特意爲大家收集整理了寫景散文10篇,希望大家喜歡!

寫景散文10篇

靈峯夜景

此生,也算得走南闖北了。山光水色,看過不少。但觀山色夜景,尚屬平生首次。

夜色中觀看山景,會是個什麼模樣?猜想,靈峯夜景的主辦者,大約會在山峯輪郭上,懸掛起一條條七彩燈帶,以絢麗燈光影印下的巍峨峯體,作爲招攬遊客法寶吧!

進入景區時,已是傍晚,絢麗的晚霞,呼應了我的暇想,將巍巍羣山,映影得流光溢彩、如詩似幻。自一道花樹蔭夾的青石山徑,順延而行,不遠處,即可見山壁間一個洞口,千年的風化之力,將壁體演化成無數凹凸的坑點,導遊說這是一隻老虎的臉,細細觀之,確有其形。

側壁的峯巔之上,突起的兩尊人形座像,似乎更爲神似。而仰望下,輕薄暮光中的羣山映影,又象什麼呢?

有一座綠蔓繞纏,古色斑斑的石拱橋,橫跨山澗兩邊,導遊說此橋已有千年歷史,還說,胡歌主演的古裝劇《琅琊榜》,就曾取景於此。《琅琊榜》早聞其名,卻一直沒有一看的興趣,特將此橋攝下,或許那天,它會是我將《琅琊榜》一看到底的動力所在!

暮色漸濃,目中所見,已只是朦朧的影像,腳下的道,卻甚是平坦,我們在一遍無數山峯圍繞的平谷裏穿行迂迴,鼎沸的人聲,被空曠的谷峯消融成潺潺細語,縱目所見卻皆是幢幢移動的人影。這感覺頗爲怪異,卻也有種特別的新奇感,充塞心間。

期待中的七彩燈帶,沒有看到,無數的瑩光燈點,卻在黑黝黝的山體上,飄揚晃盪。導遊指點着高聳的峯影,解說着它們的想象物,有輕衣飛揚的少女、有歲紋縱橫的老翁、有靜默定坐的僧人、有形態各異的生禽猛獸、亦有女人私密誘人的高聳豐胸。遊人們睜大着眼睛,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對印導遊解說,似乎俱有神似,.耳旁一直晌蕩着 “對對對、像像像”讚歎之聲,頗覺有趣!

可惜的是,暮色太濃,濃得相機已無法拍攝到人眼所見的朦朧影像,只有一組激情相擁的情侶以及檐角處振翅飛出的雄鷹,惟妙惟肖,深得神韻。其它的,都只剩朦朧的一團黑影。

走出景區,同行飛狗兄直呼腳疼,大喊無趣。我卻說:“狗兄,數年之後,你再回憶,不管是白天的漂流,還是明天的登山,都可能會被其它相同的記憶覆蓋,不能清楚地記起。而今晚的夜觀峯景及暮色下密密麻麻行人的黑影,一定會深刻的,留在你的腦海裏,不會忘記。”

相約九寨

記不清何時“她”觸動了我的視聽神經,只記得畫裏詩韻中的“她”是一方清幽聖靈。爲此,一見鍾情有了新的註腳,牽念如纖絲把我和“她”編織在情結中。

難忘那個天高雲淡的日子,我們相會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岷山山脈一條“Y”形的山溝中,時光在心疇裏播下了“她”名範兒:盤信、尖盤、彭布、則查窪、黑角、盤那亞、故窪、荷葉、樹正九寨!山外人俗稱何藥九寨,或曰九寨溝。

上世紀六十年代,要不是伐木隊貿然進入,或許“她”仍藏在深閨無人識。但發現畢竟發生了,“她”成了世界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五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榮膺中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爲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桂冠。

九寨所在的溝壑40多公里長,山披積雪,水泄雲彩,大自然鬼斧神功其羣湖典雅、溪流湍瀉、珠玉飛瀑、林莽幽穆、峯巒錯伏。

這裏的臧家木樓,經幡,棧橋,磨坊,傳統習俗及神話傳說,組成了充滿藏羌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

都說九寨有“六絕”:翠海、疊瀑、彩林、雪峯、藏情、藍冰。可我沒機會見到雪峯、藍冰,但我緣會了位美眉,她是當年伐木工的女兒,芳名戚卓瑪。她是漢藏民族友好的見證,母親是藏族,父親是漢族,如果不是面頰上略卷的一溜黑髮,怎麼看都沒有藏民的元素。問到“六絕”,她莞爾一笑,絕的多啦!每個景點都有動人的故事,每片林子都有希聞奇珍,每個寨子都讓人留戀忘返!

卓瑪告訴我,九寨是大山之神“比央朵明熱巴”九個姑娘的化身。當年她們設計除了欲收殺十萬生靈的妖魔“蛇魔扎”,把美貌、賢惠、勤勞、善良固化在這裏。那108個海子是她們的容顏,那層林盡染的植被是她們的麗裳,那雪峯藍冰是她們的慧眼,至於那飛瀑流泉則是她們心靈的歡唱。

日則、則扎窪、樹正的溪流潺潺,晶瑩剔透,碧藍澄澈,明麗見底,古樹環繞,奇花擁簇,像是明鏡鑲了花邊。海子由流泉連綴一體,猶銀鏈般串串翡翠,隨着季光變化,呈現異樣色彩。動與靜合,澈與彩融;水於林間流,樹在水中生;巉露水染苔,漣擊石湍花;芳綻湖底,海覆雲上。難怪《南坪縣誌·翠海》記載九寨溝:“羊峒番部內,海峽長數裏,水光浮翠,倒映林嵐。

人沒到五花海就醉了。醉在那奇幻的傳說,“五花海是神池,它的水灑向哪兒,哪兒就花繁林茂,美麗富饒”。置身其境,四周山坡籠罩在絢麗的秋色中,橙紅金紫,儀態萬千,株株彩葉交織若繡,呈火焰金。富含碳酸鈣質的湖水,與含不同葉綠素的水生物,在陽光作用下,幻化繽紛、團團簇簇,湛藍淡墨、翠綠鵝黃;岸上林叢,萬千映池,斑斕眯眼,沉木妙尤。

五彩池是則查窪的明珠,儘管還有長海、犀牛海、上下季節海一長串寶玉。那汪寧靜的水,閃爍着紅、黃、藍、綠、紫的光暈,恰是闕無言的詩,霧靄,流嵐,濃妝淡抹。綠水,青山,心心相印。

感慨大自然的妙筆,寫意着深淺幽明的畫面。如水情網淘漏了時光距離,一念擦肩,便鐫留下珍惜愛戀。“她”淡緒溫馨的默默獨白,讓我只心懂得。

諾日朗瀑布落差20米,寬達300米,是匹從密林裏狂奔出來的“野馬”。“它”啣着全國瀑布最寬的“號牌”,在高高的翠巖上急瀉傾掛,似幅巨簾凌空飛曳,壯麗而雄渾。

諾日朗藏語意爲男神,蘊偉岸高大之意。傳說以前這裏並沒有瀑布,只有座平臺。有一年,遠遊歸來的扎爾穆德和尚帶回了貝葉經、鐵犁鏵和手搖紡車。美麗的藏族姑娘若依果很快學會用紡車紡線。她把紡車架到平臺上,讓過往的姐妹們觀看、學習。誰知兇殘的頭人羅扎認爲她搞歪門邪道,一腳把她和紡車踢下山崖。瞬時山洪暴發,把羅扎衝下懸崖,形成了今天的瀑布。

這裏的瀑布好疊加,盆景灘瀑、火花海瀑、老虎海瀑等等不一而足。那飛流堆雪從山岩上騰越呼嘯,跌宕筋斗,若羣銀龍竟躍,聲若鍾轟,激起水霧雲珠,在陽光下搖身道道彩虹。

九寨的樹木花卉林林總總2000餘種,爭豔鬥奇。沐浴在朦朧霧靄中的孓遺植物,浸綠凝翠,神祕莫測;林地上厚厚的苔蘚,着魔幻姿,藏玄籙符,燻蒸着原始的氣息;晃眼閃念,乍然覺得貯足於浩渺幽遠的仙境,不知道下一刻是步出熊貓,還是鶴髮童顏的神聖來。如若羽化臨風,萬畝林海嗚嗚簌簌,青濤黛浪,金鱗鳳胄,隨時光變化而衍生豔舞,呈現出千般物華。

在樹正寨的喇嘛塔邊,卓瑪領着我念念“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經轉塔,並悄悄告訴我,她是四川美院的研究生,並從上衣口袋裏掏給我一張精緻的國畫名片,那是九寨溝的特寫,雪峯疊嶂,湖水藍冰,霜花枝掛,翠竹剎影。背面一行王羲之體行書:“愛你未商量”。

卓瑪說她明年就畢業了,不去北上廣,就守望九寨,並深情告訴我:“明年秋冬我等你看雪峯藍冰,只要你願意,就長期住下去”!

“嗯嗯”!一時懵懂的我,竟搞不清是我約了“她”還是她約了我。

夏河,夏河

第一次到甘南,迎面是冷清的高原蕭殺。山巒的植被彷彿人頭頂剛剛害了癬癩病,疇野灰黃灰黃的少卻了年少的生機,只是,天藍的若靛冰,雲白的似堆雪,腳下一泓曲水悠悠北去,默默地讓路旁的標牌告訴我,夏河到了。

夏河,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座幽靜小城,大夏河橫穿而過。有趣的是“大”、“小”在此邂逅。之所以說大是因爲大夏河發源青海的達日合卡山,流域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幹流長160公里,是黃河上游的一條支流。而由此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才命名的夏河縣僅僅幾萬人,城廓一眼望穿。但是,城小名氣大。這就又要歸功座落在城西,有“世界藏學府”、“中國小西藏”之譽的藏傳佛教寺院拉卜愣寺了。

拉卜楞寺是甘南旅遊的名片,據載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有18座金碧輝煌的佛殿,萬餘間僧舍,崇樓廣宇,鱗次櫛比,金瓦紅牆,氣勢非凡。

拉卜楞爲藏語“拉章”的轉音,意爲佛宮所在之地,由嘉木樣活佛創建,佔地千畝,史稱屬下108寺,分六大學院,還有“拉康”即全寺各扎倉的喇嘛集體念經聚會之所18處。並以壽禧寺規模最大,高6層、20餘米,殿內供奉15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像,屋頂金龍蟠繞,牆腳銀獅雄踞,莊嚴宏偉。

據說世界上最長的轉經廊在拉卜楞寺。我順着一個個轉經輪前行,聽人說有四公里長,我倒沒有毅力步量記程。但見虔誠的藏民,不知疲倦的轉啊轉,走啊走,一生都期冀在這禮佛的路途上。

凝望着紅、白、黃落錯的三色建築圍牆,想象着這些佛殿、經堂、學院鼎盛時的場景,不禁黯然那連片的頹垣廢敗的破屋老巷,誰曾想到這裏曾居住過三千僧衆。

步入前殿,藏王松贊干布像被供奉中央,從那氣若神定的目光裏,我揣想到當年王者的英姿,連大唐皇帝也不得不側目相望。我去過西藏大昭寺,曾爲文成公主遠嫁感傷,但在這裏,不得不爲她倍增榮光。

懸掛“慧覺寺”匾額的是正殿,可容4000喇嘛同時唸經。寺中還有兩座講經壇以及藏經樓、印經院,珍藏藏文經典6萬餘冊。

登上貢唐寶塔,塔頂有一尊從尼泊爾請來的佛像慈念遠方。我不知道是佑護蒼生,還是朝恭家鄉。在俯瞰拉卜楞寺全景時,我倒是有了新發現。半山腰上“蹲”着些異常矮小的房子,經詢問得知那是僧侶們苦修閉關的地方,每個不足2平米。慨然之餘,我不禁聯想,當下那些富貴門執迷皇輦寶車,別墅連棟,億萬資財,紅顏成羣,人生到底是什麼?

咀嚼剛纔法堂高僧與賓客的對話,感慨萬千。

“爲什麼修佛”?

“要解除人生的煩惱、苦難”。

“那麼煩惱苦難從哪裏來的”?

“從迷來的”。

“樂從哪裏來的”?

“從悟來的”。

“求佛能升官發財麼”?

“罪過,佛只能給人生快樂”!

夏河,英雄的土地,睿智的靈境。古往今來,中央政權與吐谷渾、吐蕃、西夏、嘶羅王朝在這片土地上輪番廝殺,大夏河見證了歷史興衰。唐朝名將哥舒翰在此屢破吐蕃、佔領石堡城,奪取九曲。明代兵部尚書王竑曾賦《大夏秋聲》:“河流滾滾日傾東,今古鹹蒙大禹功。巨浪奔騰連日雨,急湍澎湃九秋風。雄音遠渡鳳林外,遺響頻來草舍中。任汝蛙鳴蟬噪在,彼聲不與此聲同”。從嘉木樣·阿旺宗哲創建拉卜楞寺到六世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拉不楞寺培養了多少藏學人才,那都是夏河乳汁的哺育。

人是要有精神的,民族要有信仰,中華民族一路走來不是麼?

觀壺口瀑布

每當看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片頭曲,黃河壺口瀑布氣勢磅礴的畫面,都會激起我去山西,去親眼目睹黃河瀑布的意願。

今年10月,應朋友之邀,來到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都城所在地山西曲沃縣。24日,驅車沿青蘭高速向黃河壺口瀑布出發了,多年的願望終於成爲現實。

一路眺望,才真正明白了什麼叫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高速公路大都在半山腰劈山而建,一面靠山,一面臨淵,逢山開洞,遇壑架橋。因此,形成了青蘭高速的一大特點----橋多、隧道多。隧道短的三、五百米,長則四、五千米。穿行在隧道中,讓人產生穿越時空的感覺。此時正是五花山的季節,層林盡染的山峯,因斷崖或開礦裸露出斑駁陸離的黃色山體,但仍不失爲美麗。

車行近3小時,進入壺口瀑布景區。天降小雨,景區停車場由砂石鋪墊,有些泥濘,與想象中的景象差距較大。從停車場坐景區中巴行程十幾分鍾到達景點,景點入口離壺口瀑布裏許路,放眼望去,黃河水面雖寬,但流水緩慢,中間斷流,河水平地消失不見了蹤跡,只是隱隱約約傳來隆隆的響聲。第一感觀:“平淡無奇”,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跟隨人羣來到河岸,愕然。河牀深陷幾十米,形成一道峽谷,兩岸岩石被河水沖刷成犬牙狀,不同的岩石層顏色不同,或紅、或褐、或白,從地平面消失的河流隱藏在谷底。上行幾十米,只見幾百米寬的水面,驟然收成幾十米寬。散漫慣了河水,突然擁擠到一起,頓時憤怒起來,一起使出全身的力氣砸向河底,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一條瀑布。此處河流因形似巨壺注水,故名“壺口”。水撞石岸掀起層層巨浪,聲勢浩大、氣勢磅礴。巨浪飛濺的水珠形成薄霧瀰漫在空中,陽光照在霧裏,又折射出道道彩虹,正是“聽之若雷霆之鳴”、“望之若虹霓直射”,形成“谷澗起雷”、“羣龍戲浪”、“水裏冒煙”、“彩虹通天”四大景觀。

離岸邊幾米遠,有一洞口,石頭上刻有“龍洞”二字,傳說是大禹治水時所鑿。洞深13.8米,有階梯旋轉而下,可達洞底。洞底是一處臨河凹進去的空間,3、4米寬、2米多高,地面面積118平方米。站在洞底仰望壺口瀑布,真正領略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入海不復還”的真實意境。河水在眼前更加洶涌澎湃,濤聲更響、霧水更濃,心境也隨之更遠。

以河爲界分爲山西、陝西,兩岸觀看壺口瀑布的遊客穿梭如潮。

觀壺口瀑布是一次洗滌心靈之旅,不虛此行!

龍窖山宣言

山有死山和活山:死山直硬,淺草稀疏;活山盤旋,草木茂盛。

我是一座活靈的山,名龍窖山,按自然之神的旨意,從海底隆勃巍峨的身軀,幾經沉沒與浮現,煉得雄渾韌勁,歷經億年陽光和雨水的啓悟,得道在地球的東方,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地明瞭萬物共生的天機,展現宇廟同存的道理,砍柴仙子挺舉大雲山的男根,採藥仙女蘊藏龍窖山的峒宮。傍枕天嶽幕阜山的繁肌,在大別、武夷、南嶺、武陵等山龍,架構中國太極的胸懷裏,盡得孕生的無窮韻律;吸吃地宮洞庭鄱陽湖的浩乳,在長江、漢江、湘江、贛江等水龍,麴生江南仙掌的經脈間,盡得生命的無限生機。我生成龍,爲倩麗母龍,橫亙湘鄂兩省,孕生出中華龍種,綿延了中華龍族。現身爲山、爲水、爲雲、爲雨,都爲龍的形態;隱體爲氣、爲風、爲冷、爲暖,全是龍的氣韻。固體聳山,溝溝壑壑構建百處衝峒;液體流水,河河港港沖決千口窖潭;汽體騰霧,彎彎曲曲盤凝萬處胎宮,爲生靈的活命,龍將精氣神,化身凝孕所有生命。

千草的籽粒被風神吹灑到這峒裏、衝裏,百木的種根被鳥神銜播到這窩裏、坡裏。草,簇生在坡港的每寸空隙;木,叢林在嶺峯的每尺土地。葉子層疊純淨,螺旋草龍的綠色;花瓣遞迭五色,窖狀彩龍的鮮花;果實串堆精汁,豐隆螭龍的宮室。溝溝玉液,地地瓊漿,中華仙世,江南梵境。蟲魚從水裏尋游到此產卵,吸食生成虺(hui)龍;鳥禽從空中赴找到這裏築巢,撲吃飛成翼龍;蛇獸從地面覓奔到這裏受孕,吞吃長成夔龍。萬物之靈的盤古氏鑽出地窖,一畫幕阜開天,往北經過此地,彰顯生殖,名爲龍窖山。

天嶽是巨型的自然城牆,橫拱湘鄂贛三省,坐鎮江南,控帶中國的南龍和中龍,扼扭中華的半壁江湖河海。龍窖山,天嶽幕阜的前關後堡。進,可入主中原;退,可據守南國。龍窖山,天設地造的自然神宮,周圍的穿巖之峒是八卦排列關鎖,中間的穿巖之峒是中宮坐守,聯通各處關隘。梯地梯田衆多,糧藥充足,水柴豐盈,既爲天下唯一一處得天獨厚的居人寶地;又爲天地間唯有的一所神斧鬼工的屯兵堡壘。居之,既養民又養兵。幾千年兵民一體,得龍窖者得天嶽,得天嶽得江南,得江南得中國。伏羲以木爲兵,以果爲食,以草醫身,繁殖人類;神農以石爲兵,以石爲居,以石爲田地,養活人類,就有西方少昊部族,東方太昊部族,南方炎帝部族傾心彙集於此,達成共識,在此地就有九黎部落的聯盟,就有了九頭鳥的飛騰而起,就產生了問鼎中原的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偉壯舉。

九黎兵敗中原,退回幕阜龍窖山區,返回西南與南方羣山,據山河天險,休養生息。九黎聯盟被俘者,被黃帝感化,融入華夏一族。九黎之後的盤瓠感恩黃帝,幫其擒獲敵冠,娶帝女而入南山,據守幕阜龍窖山,爲熟瑤、熟苗、熟畲,爲血脈親族的生苗、生瑤、生畲與華夏族的姻親緩化矛盾,互通情誼,共存相處。龍窖山左側洞庭湖一帶以蚩苗爲主,居中幕阜山區以尤瑤爲主,九嶺山右側鄱陽湖一帶以尤畲爲主。丁旺族興,赫赫爲三苗大國,北抵汶山,南達衡山。《戰國策》載: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三苗以酷重的刑法加固聯盟,數度據此用武力北拓,堯以禮義數次經此南征教化。舜向堯帝進言,祭祀伏羲於天嶽,流放共工到幽陵,用以改變北狄的風俗;遷放歡兜到崇山,用以改變南蠻的民風;遷移三苗到三危,用以改變西戎的民情;遷趕鯀到羽山,用以改變東夷的習俗。於是,舜帝魂系南疆,葬於九嶷山;就有二妃魂歸洞庭,葬在君山。三苗,盤瓠之後,爲苗瑤畲黎侗多民族部族。盤瓠,九黎之後,爲炎帝后人,系伏羲後代,嫡系盤古,血脈注入四方部落,情感共融八面氏族,遵大道共同生存,德大同一道親和,在地球的東方,導演出一部長江、黃河各民族共爲中華一統家庭的民族大戲劇。我處爲瑤祖故里,是海內外瑤民的同根故里,是苗畲黎侗壯族的血脈同親故里,是漢族血緣的婚親故里,是中華各民族生殖生存的文化故里,望各族人民都到龍窖山來尋根問祖,共同探討感悟民族的血脈與文化根基。

禹遁大統,以大仁統治水患,從洞庭疏水導河,從龍窖山曲步登上幕阜山,參拜天嶽,領悟伏羲旨意,碑跡刻於南嶽。龍窖山爲南來北往,東遷西移的水陸要道,任花草樹木遍地生根,見風抽芽;任蟲魚鳥獸與人類遍嶺行走,見峒建巢。溝壑縱橫,港河曲抱,頁岩穿洞鉤環,土地深疏透氣,衝峒八卦連環九宮,犬蛇樹草皆成仙靈鎮守。草木動物爲藥,草木動物生養人類爲道。龍窖山7個秀尖、10道雅嶺、11座山峯,都爲清玲仙女,組成雌龍,風姿臨湘、意儀通城、心尚崇陽、舉止蒲坼,盤踞四縣市山山嶺嶺三百多平方公里,播種人類仁義,遍生慈祥教化。龍窖山不僅是自然的千家峒,同時是花草樹木的千家峒,還是蟲魚鳥獸的千家峒,總之爲人類生殖生存生態環境的千家峒。於是吾山是雋山,吾水是雋水,吾城是雋城,後爲通城。千家峒是四縣市共同生殖的千家峒,是四縣市各姓氏共同生存的千家峒,是江南各族人民共行醫理的千家峒,是中華各民族共遵藥道的千家峒。

熱望四縣市人民盡己之心,探索換花草計劃生育之迷;切望江南各地民衆出己之力,承傳蘄蛇醫藥療傷的配方;盼望中華各族人民獻己之能,挖掘瑤族藥浴無婦科病的祕訣;希望世界各地華僑奉己之智,探究出瑤藥瑤醫健身康心的食療。同一座山,同一個夢想:共同設計,建造一個獨步天下的草藥動物與人類和諧共存的千家峒樂園,使龍窖山彰顯出瑤族根系全中國,莖葉全世界幾千年的生殖醫道文化。龍窖山名字平實而又特有深奧;形狀樸素而又特爲崇真。不顯富貴驕容,無數富貴爲我折腰;不彰王侯霸態,歷代帝王向我俯首。始皇南巡此地,定域五嶺:大漢依託此地,一統南國;盛唐經營此地,興旺南疆;南宋據守此地,延續國運;鐵元強控此地,一統天下;強明控鎮此地,北定中華;滿清控據此地,帝國東方;孫公北伐制此,建立民國;毛公義兵崛此,中華共和。全賴我平平實實的山嶺之土,全依我樸樸秀秀的田地之草。樸實寬懷之雄,秀雅包蘊之雌。五百年前被奸佞污陷,十二姓被迫執掌十二截牛角,含冤灑淚別離龍窖山,蹤跡五洲四洋,誓言五百年後重返千家峒。近一百年間,一代代堅定地承傳興盛的精神,一次次悲壯地尋找失落的家園,形成獨特天下的千家峒運動。千家峒在何處,經三十多年實地考察論證,2001年四十多位瑤學專家認定龍窖山是瑤族早期千家峒,是世界三百多萬瑤胞的祖源地與精神家園。

瑤祖脈於廣西玉蟾宮與湖南彭頭山舊石器文化,形成於湘鄂贛新石器晚期。壘石遍佈山山嶺嶺,居住環境、勞作生活、日常用品皆爲石器,漢族承傳壘石技藝至今,形成規模宏大的壘石人功,壘石文化堪稱世界奇觀,具有客觀考證的唯一性、原始性、承傳性和獨特性。瑤胞後裔陶淵明從千家峒走出來,向各族人民描寫出穿巖之內的千古絕唱桃花源記,是文人志士的共同胸懷,是儒政文化的大同社會,是瑤族聖境的千家峒,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期望各級爲人民服務的政府官員,踏上崇陽縣石門村單孔石拱的風雨橋,走在畲族歷史的土層上,建造朱樓坡爲民渡河過水安全千家的壘石石級公園和羊樓洞茶葉公園;希翼各處主張生態環境的文人墨客,跨過通城內衝村多託多付條石鋪成的橫石橋,穿過瑤族塵封的歷史,重建將軍石爲民足食豐醫健康萬戶的壘石梯地公園和草藥公園;翹望各地天下爲公的民族姓氏,越過漢族歷史的密林,步過通城馬港鎮單孔圓拱石橋,重現大風塝爲民安居樂業公正平等的壘石村寨公園和石窩祭祀公園。從高山石屋空靜着沐風浴雨的原始風貌裏,觀瞻中華壘石文化的源頭與傳承;向山腰石村靜默着披星戴月的遠古風情中,尋找中國蛇犬演變成龍圖騰的雛形與成熟;在山衝石寨空蕩着長鼓短笙的古樸歡歌裏,探索瑤族史詩盤王大歌同楚辭漢賦及天醫大詩承傳的載道文風;于山澗石港清亮着情真意誠的男女山歌中,尋覓鄂南山歌與花鼓戲的悲情與呼喚;從座座石橋消沒十二姓的婚嫁腳印上,恢復瑤醫瑤藥譜寫李氏三姐妹的濟世情懷;面對三十六處二萬五千多無字石墓葬,探明以堆形向世界講說回追自然再生靈魂的宗教信仰;凝視二百七十多座石神廟的某些刻符,探問八卦符號是古漢字源頭的楚瑤體與女書;讀石祭臺的青苔,記述着族人對天地祖先的頂禮崇拜;品石臼的印痕,記載着民衆椿米的搗撞;看石碗的笨拙,講述着先人吃飯的情景;瞄石缸的空涸,回想倒水的譁響;瞅石槽的空蕩,回味着豬食的生態;睹石田的層疊,感謝水稻的恩情;視石港石渠的晶瑩,體現瑤民風情的純清;觀石碉的巍峨,講解瑤民無數次抗盜的悲壯。八千多畝壘石梯地展示着刀耕火種的欣然歡歌,一百八十多個壘石屋場浮現着瑤族男女老少的恬適天倫,一千三百多處石井倩麗着竹筒吸水的美妙身影---------。

龍窖山,又名藥姑山。天下以龍命名的山很多,可以龍與窖爲名的山,天下唯有此山,龍窖山體現了瑤族的生殖觀念;天下以藥命名的山不少,可以藥與姑爲名的山,世界只有此山,藥姑山展示瑤胞的醫道文化。

龍窖山座鎮江南中心,盤踞在中國腹地。古老三苗在此孕育出了瑤族,瑤族在此以壘石與草木,以峒衝與水土,孕育出生殖醫道文化,朝四周懸壺濟世。瑤族,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血親西南少數民族,姻親東北華夏大漢民族,以親仁慈義維繫中華龍民族,中華幸有此族。根生中國,同心中國,枝葉世界,同枝世界,以龍友愛禮信聯繫世界,江南幸有此族,世界幸有此族。瑤民千家峒運動現象,實質折射出中華民族千家峒運動的強烈希望:內和民衆,外抵入侵。我祖幸有此山,我國幸有此山。

山有偉山與小山:小山孤獨,無生靈遺蹟;偉山綿延,生命遍傳世界。我,龍窖山,偉博的山。我,胸懷天下;我,世界胸懷。

覓蹤潯陽樓

兩次路過九江,都沒得機會去睹潯陽樓尊容。

這回又要南下,非了此宿願不可。

之所以說惦記潯陽樓,是因爲《水滸傳》在童真的記憶裏留下了太深的記憶。“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 第三十九回中的有關詞句如今尚能誦的出。

宋江做了一首《西江月》詞,“乘着酒興,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去那白fen壁上揮毫便寫道: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宋江寫罷,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飲了數杯酒,不覺歡喜,自狂蕩起來,手舞足蹈,又拿起筆來,去那《西江月》後再寫下四句詩,道是: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宋江寫罷詩,又去後面大書五字道:“鄆城宋江作”。

尤其是施耐庵對潯陽樓景觀的描寫引人入勝:“雕檐映日,畫棟飛雲。碧闌干低接軒窗,翠簾幕高懸戶牖。吹笙品笛,盡都是公子王孫;執盞擎壺,擺列着歌姬舞女。消磨醉眼,倚青天萬疊雲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煙水。白蘋渡口,時聞漁父鳴榔;紅蓼灘頭,每見釣翁擊楫。樓畔綠槐啼野鳥,門前翠柳系花。”

說來也是,爲什麼一處文化景觀就使人魂牽夢繞呢,“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文化這東西不可言狀,卻陶冶人之清操,度定一脈史實。

當夜宿“古江州”鬧市一連鎖酒店,追溯潯陽樓歷史,又反側難寐。

潯陽樓,因九江古稱潯陽而得名。始建應在唐德宗貞元年(785—805年)之前,因時任江州刺史韋應物《登寄京師諸季淮子弟》詩中有“始罷永陽守,復臥潯陽樓”。屈指已1200餘年。期間江州司馬白居易題詠有詩,宋代文豪蘇東坡題書存額,到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時,潯陽樓依然風聞南北。直至清康熙年間,仍具規模。

那麼今之潯陽樓仍煥古樓的風采嗎?是否攬懷昔日之風水?一串串提問在心中縈繞。

次晨,我從甘棠湖畔出發探祕,車徑潯陽路、柴桑路、濱江路,老遠就望見左側的長江岸邊挺立一青甍黛瓦、飛檐翹角、立柱靈窗的三層閣樓。

走近細觀,樓莊重雄偉,朱顏古香,但樓側停車場倒不大,僅兩個籃球場大小面積。北依長江堤岸,有五六米高下。兩輛大巴已捷足先登了。

駐車就位,購得一人20元門票,進得門來,但見黑底金字一匾額草書“浦湓明珠”,仰頭再望三層樓額是趙撲初題“潯陽樓”。讀景點介紹得知,現樓由九江市人民政府1987年於原址重建,佔地2000平方米。主樓佔地300平方米,高21米,外三層內四層,九脊層頂,斗拱飛檐,青瓦朱闌,四面迴廊,參照輿刊本《水滸傳》插圖和宋代《清明上河圖》建築風格。

信步入樓。一層大廳東西兩壁鑲嵌了兩幅大型瓷板畫,彩繪着“宋公明發配江州城”、“潯陽樓宋江題反詩”、“黃文炳設計害宋江”、“梁山泊好友劫法場”栩栩如生畫面。還陳列着全國旅遊景點唯一的一套《水滸》一百單八將人物瓷像。感覺時光倒流入汴京。

二樓闢忠義堂,設宋江當年醉酒題反詩處,置備宋江當年豪飲的“藍橋風月”酒,但克隆品總覺得少了當年的風韻。

三層是迴廊,陳設一些名家字畫。

四層是茶座,擺了一排排仿古桌椅,如果你願意消遣,來一杯香茗,聽一段書,那也是“官宦雅士”的享受。不過我卻選好了賞景的視角,舉起照相機頻頻定格,再凝視長江東流的風華,對“古樓”徒增一番愛憐。

九江、江州、柴桑,儘管古來名稱時變,但通衢位置不移。陶淵明昔日厭惡官場險惡,或許登樓思鄉,決意解甲歸田,寫就了《桃花源記》;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也許登樓有感,書下千古絕唱《琵笆行》;宋公明生不逢時,把酒臨風,直抒胸臆險遭陷害,卻成就了華夏名著《水滸傳》。誰說這裏不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呢!三國周郎在此點將練兵,擊潰了曹孟德八十萬雄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扼江守湖設計戰敗了陳友諒威猛三軍,奠定了大明江山。還是前人楹聯寫得好:

旖旎風光,江聲山色無雙地;崢嶸臺閣,楚尾吳頭第一樓。

楓葉四弦秋,悵融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

遺址越千年,幾經故國滄桑,血染潯陽成舊事;層樓凌九派,縱覽江城風韻,氣吞吳楚展新姿。

潯陽樓,樓以地名,樓以人名,樓以文明。

徜徉在樓北的江堤上,聆聽樓檐鈴鐺作響,情從遠古來,那層層碧波莫不是千古風流人物?逝者如斯,浪花淘盡英雄!

幽思弔古,臨樓心遠矣!

走進夭壩村

苗嶺深山,有一個村莊,曾經書寫了苗族歷史,炊煙綿長,繁華數百年。如今被世人遺忘,迴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深閨,出落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桃花源。

“水心如鏡面,千里無纖毫”,是對夭壩村長塘水庫的深情描摹。在丹寨縣、甚至貴州省,能夠從大水塘、水庫取水直接飲用,恐怕只有這裏。碧綠、清澈是長塘水的精靈。水庫周圍絕無人煙,清一色的松樹林和茂盛野草,天空降雨經過鬆樹、野草過濾後,汩汩匯聚到水庫裏,氤氳作泉水精華。身影鑽進樹叢下,到處是靈動的清泉、細流、小瀑布、溶洞水連綴一體,歡快與靜謐結合,剛烈與溫柔相濟。靜聽,淨無泥的松林間,流水婉轉、低吟,如戀愛般悄悄地賞心;沉醉,陽光透過嫵媚枝葉,與碧波親吻,恰似情人夜話;一縷彷彿嫦娥衣袖拂動的輕風招搖,微波盪漾,猶如春天麥浪舞蹈,浪漫翩翩,心搖神蕩。麻雀、鸚鵡、鷓鴣於樹枝間跳躍、嬉戲,在草叢裏覓食、求偶;鴛鴦、天鵝、水鴨時而相親相依,間或掠過水麪,鑽入水底捉取游魚,瀟灑自由姿態成爲裝點碧綠衣裙的音符。站立岸邊,沒有半絲“流泉無情落花去”失落,撲入感悟與領略的是“碧水無聲故人來”之韻味。

陽光暖照,和風習習,夭壩帶給觀光者那一望無際碧綠的驚喜,和目不暇接的生機。山坡上草嫩得欲滴,流向遙遠天邊;深綠的參天大樹,從這山覆蓋到那山。碧水、綠樹、青草構成天然氧吧,呼吸每一口純淨的空氣,心曠神怡。

令你陶醉在自然韻味裏的另一倩姿在那邊,看——

一棵巨大、青翠,彷彿壯碩美婦的銀杏樹屹立在田畦旁邊,狀似扇、形如貝、薄如紙、碧綠如藍的葉子,在微風中款款招搖;樹上掛滿了比花生大的青果,彷彿一個個小腦袋,躲藏在樹葉間,與來訪人捉迷藏;樹幹、大的枝幹上長滿了各種形狀、大小不等的像婦女乳房一樣的奶 (銀杏樹母性的才結果,雄性的不結果),讓仰望者沐浴母性溫馨。這棵銀杏已經有八百多年樹齡,是夭壩的老祖母。

數百年前,夭壩村點綴着幾百棵銀杏樹,將小山村打扮得天堂般。

傳說銀杏是不開花的。

從前,龍泉山腳下苗寨有位美女,名叫洛容,心靈手巧,會繡花,繡遍天下所有花,唯獨沒繡過銀杏花,因爲她沒看過銀杏花,所以發誓要繡一幅素雅動人的銀杏花。一年初春,洛容慕名來到夭壩,心想:樹葉都那麼地美麗,花朵該有多麼漂亮啊!可是爲什麼總不見花開呢?於是想看銀杏開花。當地老人說:“哎呀,你看不到的,我們在這住了幾十年都看不到,只看到地上的花瓣。”洛容就在樹旁邊搭了個小屋,整天把樹枝望到,對銀杏花產生了無限遐想……花朵形狀是不是和葉子一樣,像扇子?有沒有牡丹那麼大?色彩是紅色的還是白色或者是黃色……守哇守,守了九九八十一天,花還未開。人們都勸她回去:“春天都過去了,銀杏不會開花了,回家去繡別的花罷!”洛容臉色堅定:“銀杏會開花的,我好像聞到香葉了。”一晃又是幾天。突然有一天,股股淡淡芬芳撲入洛容鼻子,她心神震盪,順着香味朝上望,開花了!興奮異常,連忙來畫。可惜呀,剛畫一半,銀杏花就謝了。姑娘傷心地大哭。樹開過花了,不會重新開放了。不久,洛容姑娘就憂鬱,整天以淚洗面,不久就死在樹下,留下一幅未畫完的銀杏花畫面。奇怪的是,就在這一年,寨子上所有銀杏樹忽然萬花競開,燦爛熱烈,芬芳濃郁,香飄滿萬里。當地人說,是洛容姑娘的死感動了銀杏樹仙。也有人說,是姑娘的魂進了銀杏樹,具備了靈性,銀杏花就是姑娘花。

母親孕育出姑娘花,結出人蔘果。

銀杏樹給人印象是疏離端莊、明麗俏潔,致使尋常審美志趣得以疏放,普通人感覺中美味滋滋。最著名的當屬乾隆皇帝詩:“古 不計數人圍,葉茂枝深綠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世界之所以美麗,是緣於幻想人“看山不是山,望水不是水”形而上探問。銀杏開啓了有緣人靈犀,是村姑美的靈魂。

夭壩美,美在瀑布——

夭壩村西邊是擺泥河,北面有巖英河,東南面是龍塘河,四面河岸石崖陡峭,大小瀑布數百條,白水如練,飛掛懸崖。

最調皮的`當數老虎衝瀑布。像一條布帶,從高達百米的山崖上落下;更恰似青山爺爺的白鬍須,又長又白;還像女孩兒的馬尾巴辮,直直地垂下來。瀑布從高山上瀉下來,激起一片水霧,朦朦朧朧之間,隱約看見青山與綠苔間夾雜着潔白的水練,耳邊是那清脆的水流聲,“嘩啦啦”,“嘩啦啦”,好像是水精靈在唱民歌,讓闖入彷彿來到了仙境。確確的“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囀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瀑布羣中,最浪漫的當屬情人谷。

情人谷上方,“銀河”從九天飛落,它們像長了一雙翅膀的小精靈,隨風飄飛,漫天浮游,好一派壯麗的景象!水花兒玩累了,便主動打着降落傘飄下來了,落在“琴絃”上,奏出了悅耳動聽的樂曲。珍珠像漂浮在聲浪中,每個細胞都充滿了活力。遊人被那樂聲陶醉了,身心化作水珠、雨霧,天醉了,地醉了,水醉了,人醉了,不醉的什麼也沒有了。

情人谷發源於龍泉山,流經泉山、甲腳、早開、點力、擺泥等村寨,平均海拔在1020至700之間,天然落差330多米。情人穀風景區,岩層斷裂褶皺複雜,體現了喀斯特多層次、多類別地貌景觀,屬於典型喀斯特風光。沿途有四灘九潭二十瀑布,充滿着原始、古典、野生情趣。峽谷兩岸懸崖絕壁聳立,青的靛青,綠的碧綠;山直聳在江水中,酷似臥飲江水的蛟龍;岩石上下縫隙,生長着枝椏彎曲的雜木,極像巨人身上的粗毛,再塗上一層蒼茫暮色,抹起向晚的陰影,陰森恐怖,令人不寒而慄。山崖雜木林內、茂盛草叢中有獼猴、麝香、獺狸、錦雞、杜鵑、穿 甲生存,每當春夏季節早晚時分,獼猴鳴叫,麝香放香,獺狸捉魚,錦雞咕咕,穿 甲出沒,整條峽谷朝氣蓬勃,生機盎然。

河面幾十米寬,有的狹窄,僅幾米寬,構成了著名的情人谷瀑布羣,從下而由五級瀑布組成,每級平均落差約爲十多米,寬約二十多米,最大的落差三十餘米,寬五十多米,奔流湍急,恣意縱橫,氣勢磅礴。縷縷水流絕似姑娘長髮,飄蕩爲一首詩。

相傳,古時候有一對情侶,男孩是當地一名小夥,女孩夭壩村長塘自然寨大戶人家閨秀,他倆一見鍾情,可是女方家極力反對。爲了自由愛情,格尤、阿娜在這峽谷中唱了三天三夜山歌、情歌,傾訴自己苦戀心情和愛情的不幸,不吃不喝,歌唱入迷,淚水哭幹了,最後雙雙擁抱跳入了大峽谷……後人爲了稱頌他倆忠貞愛情,將他倆殉情處稱做“情人谷”。

情人幽深,樹木花草茂盛,谷中溪流潺潺,幽蘭芬芳。每年杜鵑開放時刻,從谷傳出幽幽情歌聲,如泣如訴,如怨如慕。走進情人谷,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奇山秀水,有如百年陳釀,透人心脾,浸入肺腑,回味無窮,讓人流連忘返。

夭壩的水,是聖潔的水;夭壩的銀杏樹,是聖潔的樹;夭壩的瀑布,是浪漫的精靈。引領陶醉者一步步踏進人間天堂,一幕幕亮了眼眸,一襲襲染了相思,一簾簾醉了笑顏,一汪汪淨了心境,一處處攝了心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與地靈氣的蓄集,讓山外眼球領略了世間最美的景緻,讓追尋原生態感覺一路朝聖,一生膜拜,一片虔誠。

夭壩,是苗嶺南部土司治理的搖籃和原始版本,土司文化厚重。

丹寨縣誌載: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於幹壩地設置夭壩長官司,因夭阿路徵南有功,朝廷授予他管理其地。從1353年開始,到清末止,共六百多年曆史。全盛時期是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朝廷設置夭壩蠻夷長官司,由夭阿路管理壩幹及巴榔(今都勻市境)等地方土務,範圍“上至貴定龍裏,下至丹江八寨”(民間語)。

夭壩夭阿路(祖籍廣西,出生年月不詳),因南征有功,從1353年開始管理夭壩長官司,到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去世,前後在政47年,是所有土司中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位。他興修水利,修橋補路,修築綠色圍牆,讓土著山民安居樂業;倡辦私塾,提升教化;制訂鄉規民約,淳樸了民風,糾正了陋習。構築起土司文化源頭。

夭壩四面環河,地勢非常險要。分佈着早開、夭壩、冷寨、官家寨、長塘、狗屎寨、小點力等多個自然寨。地勢中間高,四圍低。乾旱年份,缺水成了農民心頭大患。1379年7月,夭阿路從南京回返後,正遇大幹旱,田野禾苗枯萎,土地開裂。夭阿路站立在長塘寨背後坡上,思考良久,決定在此築壩蓄水,讓早開、夭壩、冷寨、官家寨、長塘五個寨子解決乾旱困擾。這一決議得到村民擁護,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夭阿路親自監工,組織身強力壯男丁從擺泥河、老虎衝擡石塊,燒沾土爲醬,敷砌堤壩十餘米高,一百多米寬。第二年便蓄住了水,成爲著名長塘水塘(後經多次修繕,現稱長塘水庫)。長塘水庫兩邊是青山和樹林,零污染,水質十分優良,不僅可供澆灌溉,也可食用,真正功在當代,利傳千秋。

原初水塘的修建,結束了苗族人民靠天吃飯歷史,碧綠的泉水積聚,將漢族先進農耕文化引入大山,哺育了苗族農業文明,延續、拓展了華夏文明。

由於夭壩地處苗嶺深處,山高路險坑深,給行人、經濟交流、信息傳遞等帶來了極大困難。夭阿路和世襲子孫們,組織當地大戶出資,百姓出力,歷時數年,開山砸石,鋤頭挖,肩膀挑,雙手提,修築了從巖英河往上至點力、到長塘、連夭壩、接早開、過甲腳、跨烏約、經馬寨、達八寨的花界路三十餘華里和跨河石橋三座,成爲古驛道重要樞紐,連通了深山村寨,讓百姓加強了聯繫,便利了經濟往來,對苗疆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夭阿路有功,曾經兩次受朱元璋邀請,居住南京,見過大世面,知道文化的重要。夭壩周圍森林密佈,土壤肥沃,良田萬畝。爲了辦癢序教化,他大興私塾。由土司府出面,大戶人家出資,設置一定量的良田,作爲學田。又發動普通農民開墾荒土,引水造田。出了良田的人家,子女讀書不用另外交費。百姓子女,只要獻出相應田土或秋後供稻穀,也可上學。本地先生少,夭阿路還請外面有學問的人到夭壩任教,供其食宿奉祿。有幾年,他聘請外省漢人到夭壩,傳授先進中原文化。三百多年土司治理,夭壩文化人多、文化氛圍濃,在丹江、八寨、都勻等廣闊地域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幾百年前,夭壩幾個自然寨周圍森林茂盛,古木參天。那時候,獵豺狼虎豹經常闖入寨子,咬殺牲畜,著名的老虎衝,就是以老虎出沒取名的。另外,盜匪流竄,危害山民安全。夭阿路利用村寨石頭多、植被茂密優勢,發動人們於村寨邊緣種植闊葉十大功勞、石楠、月季、玫瑰、雞麻、火棘、構骨、鳳尾蘭、刺桂、蘇鐵、慈竹等帶刺植物,作爲綠色圍牆,抵擋各種侵害,取得了良好效果。那些舊跡,已經構成土司文化最原始底蘊。徜徉於村落農舍周圍,目睹綠色圍牆遺址,沉浸者彷彿成了苗家傳人。

夭阿路及子孫土司都到過南京,瞭解明朝法律內容,根據相關法規,他們和村民共同制訂了鄉規民約,規範了老百姓言行,淳樸了民風,糾正了陋習——除相關節日外,不得取大隨便殺生,如有違背,懲罰是請整個寨子的人們吃飯;偷偷損壞別人莊稼,盜竊他人財物,處罰相應五倍或十倍財產;男女非法 亂,脖子戴上破草鞋,遊遍所有自然寨;不得破壞公共財物,損壞公共設施(如私塾財物、綠色圍牆)等,不得損壞驛道,誰損壞了,除了恢復原樣外,還須接受懲罰;村民不得私自鬧糾紛,一旦產生矛盾,得請寨老共同裁決或請土司斷案辦理;不能隨便散佈謠言,擾亂民心,聽到異樣情況,要報告土司或各堡負責人;如遇外來攻擊,須聽土司統一號令,共同抵擋外侮……

這些鄉規民約是苗嶺山區村規民約原初雛形,也是後來部分地方法律依據。它又是一條線,拉近了蠻荒與文明距離。夭壩土司管理數百年,子民和諧相處,居然沒有發生內亂,與當地提升教化、糾正陋習、端正言行、淳樸民風息息相關。

如今,這朵朵浪花隨着時代河流奔騰,漸漸消失在人們視野,她就像村莊古老的花界路,沒了旅人行走,讓風雨沖刷,被芳草覆蓋,被兩邊樹葉遮擋,慢慢遮掩了原初面目。夭壩土司文化是黔東南南部苗族的文化母本,她保持苗族與生俱來的文化原型。文化母本和文化原型中埋藏着這個民族的獨特個性、原創力和全部文化基因。夭阿路用嫁接方法,將先進文明引入苗疆,創造的農田灌溉、古驛道、學田制度、綠色圍牆及地方法規,夯實了苗族文化根基。這一切構成一條精神臍帶,牽繫着苗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個成熟、偉大的民族,絕對不是歷史虛無的民族,而是一個充滿文明、充滿理性的民族,一個永遠不放棄傳統文化的民族,一個不丟失任何歷史數據的民族,一個擁有完整記憶的民族。夭壩,是苗族原生態精神家園,是苗族人民感情疏放伊甸園!

夭壩的綠水、青山、大樹、瀑布、土司舊跡,是一支自然妙筆,寫意着深淺濃淡的畫面;她是一位老祖母,看山無言,聽水不驚,明眸裏散發着淳樸,施放出原生態魅力。相遇是五百年修行的凝聚,思念的波瀾柔柔盪漾。有緣邂逅,情深緣深。山不言卻生留意,水不語卻訴衷情。遊子的眼睛再度回眸:夭壩,永遠的天生麗質,永遠的原生態村姑。

小龍湫遊記

靈峯、靈巖、大龍湫,共稱雁蕩三絕。

靈峯夜景,昨晚已經遊玩過了,晨起,進小龍湫景點,發現它的名字竟是靈巖景區,那麼,是否可以這樣說,雁蕩三絕,二在龍湫呢?

景區入口處,有一臥石,上書“鐘聲長鳴”四個大字。聯鑫全體同仁,在臥石前聚集,拍了一張合影,爲我們的遊玩,作一個開端的行進號。

正是炎夏,又是酷日當空,本應熾熱難當,然步入景區,卻清清涼涼,如入秋季。景區內林蔭夾道,古樹參天,從樹林密密枝葉的縫隙處望去,山峯巔處,陽光耀目,而峯下林中,卻找不到陽光的影子,如同陰天般,陰暗清涼。

入門不遠,山道旁的石壁之上,嵌着一塊青石石刻,上刻一首詩:“一夜黃梅雨後時,峯青雲白更多姿,千條飛瀑萬條澗,此時雁蕩第一奇”,詩似乎是一位叫寧覺法師的僧人書寫的,慚愧的是,我不知寧覺法師是何許人,大約就是靈巖寺的一個高僧罷!一般高僧,文化底蘊都不錯,這首詩的意境也很是吸引遊人,我的內心有幾許疑惑與遺憾,這峯青雲白,已有所見,不是梅雨時節,千條飛瀑萬條澗,我們還能夠看到嗎?

繼續前行,我們來到一個開闊的所在,高聳的山峯之下,翠綠的樹林之傍,豎立着一個儒雅老者石像,走近一看,是徐霞客。徐霞客我熟,他雖然身在數百年前的明朝,但家鄉是我家不遠處的江陰,也勉強可算有點同鄉之宜,而他瘋瘋顛顛、遊山玩水的趣向,實在是深得我心。老徐啊老徐,你到過的雁蕩山,老石我也來了!

山路看起來平坦的,實際上有點陡度,有些人走着走着,就累了,看這位帥帥的小夥,一屁股坐在林蔭下的木椅上,不肯動彈。而這位老頭子,卻興致勃勃地直向前走,連催他停下來拍張照都不願停留。

不遠處,有一座潘耀庭記念碑。潘耀庭是誰?民國時期的一個普通人,做個幾年小官,卻無仕途之心,樂呵呵地來到這遍山水之間,爬山涉水,植樹造林,諾大靈巖寺,是他私有資產,卻毫不猶豫地捐獻而出,自已攜老妻,于山闢之處,建一茅屋,開幾畝小田,安度餘生。試想一下,天下之大,幾人能夠做到!這是一個將靈魂與軀體都完全奉獻給這片山水之人,值得在他所愛的山峯腳下,爲其豎碑立傳。

走過潘耀庭記念碑,行行停停,我們來到靈巖寺前。這實在是一個風水絕佳之所,寺依屏霞峯,壁立雲霄,形若屏風,右右有展旗、天柱二峯遙遙夾峙,前面則是一遍綠草菌菌開闊場地,再加上黃牆墨檐雄偉狀觀的廟宇,風景秀美得,疑非人間凡塵。

從靈巖寺再向上,過天柱峯後,便漸漸走向登高的山路,先是濃蔭下的步步石階,繼而漸漸走上一邊倚山一邊凌空的陡陗險徑。風景也漸漸變得秀美如畫,近處怪石嶙峋,奇峯林立,遠望翠含遠山,起伏如浪。而一邊心顫顫的登山,一邊耐不住伸脖眺望景色的經歷,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氣喘吁吁的爬一會兒,到了玻璃棧道,內心卻大失所望。來時設想了多種驚險萬狀的景象,仔細一看,卻因爲摩損,玻璃表面已是模糊一邊,窺不到腳下之景,更因爲是平坦無坡,頓失險奇之味。

走過了玻璃棧道,卻到了一個幽美絕靜的所在,這是一個峽谷之中,兩畔上頭是怪石猙獰的峯頭,一邊是峽谷的進口,有一座方方正正的孤峯,如摯天石柱般,直直豎在進口處,峯頂端還長出茂盛的綠色,頗爲奇異。

另一邊是一潭綠水,水面上豎着一個觀音佛像,潭水甚是清澈,能清楚看到水底銀光靈動的一層硬幣.

許多同仁,到這裏便不想再走了,就讓他們在這幽靜之中,少許停留吧!

而我們繼續向上,一探幽谷究竟。

越上越靜寂,空無聲晌,擡頭望處,灰白的山石、湛藍的天空、潔白的浮雲,構勒出一幅絕色畫面,震撼着空曠谷峯間遊人空寂的心。有人的迴音傳來,縱目遠望,卻無人影,沿山道幾個轉折,終見到谷間一泓碧綠的潭水,潭邊有硃色長亭,幾位遊人,正駐足稍息。

這水潭大約就是小龍湫的源頭了,只是此刻石崖上乾枯枯的沒有一絲水流,那雪浪咆哮的風景,我們是無福得見了。

無福得見就無福得見罷,我們沿着幽靜清涼的山徑盤旋而下,沿途水清山秀,風景怡人,行一段路,見黑黝黝崖石下,有一寬底尖頂,形長如船的石塊,橫臥澗間,石體有隙,不時滲出汩汩泉水,有人正佇立石上,彎腰等水。走近一看,旁豎一碑,上寫石船神水,於是,同行遊人,紛紛爭先等接神水,我自也不免俗,等來一瓶泉水,仰脖喝下, 一股清涼,透徹了心肺。

再往下,沿來路而回,我來到巍巍高聳的天柱峯下,覓一蔭涼之處,坐下來,泡一杯香噴噴的毛峯,靜靜等待凌峯表演開始。

就讓採斛人在懸涯上,形如螞蟻般的嬌捷身影,爲我愉快的小龍湫一遊,作一回告別儀式罷!

大龍湫遊記

龍湫,瀑布的意思,小龍湫未見瀑影,大龍湫是否夢想成真呢?

汽車穿過一段長長的隧道,行了大約半小時,我們來到大龍湫門口。佇立而望,這是一個四面山峯環繞的天然幽谷,因爲進口一座灰檐古建,又彷彿我們來到的是一個古老的千年庭院。

谷中央,有一巨峯聳立,形如仰天的鱷魚之口。導遊說,這座山峯,是大龍湫移步換景的主角,隨着遊人環它而行,它將呈現給遊人八種不同景象,不覺大是期待。

一入景區,一股詩意便撲面而來,青山、翠林、茶田、溪流、這不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嗎!在濃蔭下的石徑上,緩緩而行,體驗着山高林密的寂靜悠然,也體驗着千年幽谷的秀姿怡放。

來時便知,雁蕩山看山不爬山,到此方深有所悟,遊人尤如在庭院內散步,在樹蔭下納涼,感覺不到絲毫的疲憊與艱難,山色風光,又那裏有絲毫落下的呢!

那巨峯果然變動着它的形象,隨着遊客腳步變動,一會兒如沖天剪刀、一會兒似私語的情人、一會兒變成長嘴的啄木鳥、一會又如偷吃的笨熊、正看着是摯天柱杆、走幾步便變成揚起的船帆。個個形象都神靈活現、生動若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歎!

林蔭裏的一塊雜石上,豎着一個石碑,上書着幾個蒼勁有力、龍飛鳳舞的鮮紅大字:“巖立偏多人鳥獸,泉飛莫辨霧雨煙”。這不知又是那位文人騷客留下的,有時候挺恨這些騷文之人,用他們的文采斐然,將遊客的心勾得神魂俱醉,卻未必就能遊觀,這尤如隔靴搔癢,越搔越癢。便如這首詩,巖立人鳥獸我們是看到了,泉飛霧雨煙的勝景又在那裏呢?

幽谷不大,十數分鐘,我們就走出了樹林,眼前豁然開朗,現出一個磅礴狀觀的景象來。三面懸崖森森豎立,高聳入雲,與天際聯成一色。崖下足有千方的空曠之地,幾無草跡,盡爲大小亂石堆積,中有一潭淺水,水潭上方,山涯的頂端,隱隱有水流,流水將灰白的崖石,染成黛墨。這大約便是大龍湫的源頭,只可惜天空不作美,長期豔陽無雨,天下第一瀑布的勝景,也只能靠着想象,胡亂的感受一下了。

山涯上有許多石刻,大約都是數百年來,文人墨客留下的對天下第一瀑的讚揚之詞。本想走近細觀,看這裏面是否有什麼故事,無奈同行者催回,只能作罷!

歸途,於崖邊廊亭稍息,感山風輕拂,聞草木清新,不覺睡意頓起,朦朧中臆想,銀髮蒼蒼之年,攜數位好友,於炎炎夏季裏,移居此幽谷之中,建陋房,每日室中玩牌取樂,林中暢議天下,恰逢雨天,還可體驗一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境,實在快哉!

一驚而醒,悻悻而歸。

葡萄節裏甜又香

朋友,您到過大澤山嗎?您品嚐過大澤山葡萄嗎?那我欣喜告訴您:大澤山的葡萄熟了,今天就是聞名遐邇的大澤山葡萄節,歷時兩個月。與往年不同的是,我這個“大澤山迷”因事也沒參加今年的葡萄節,辦事之餘我纔想起,我與大澤山葡萄節有個約定,於是就坐下來,想象着今天的葡萄節盛況,回味着往年葡萄節裏的甜香,味蕾涌動,滋味悠長……

大澤山鎮位於山東平度市北大約25公里,這裏的地形非常特殊,自然形成一個酷似簸箕形盆地。綿延的大澤山區,依山傍水,羣山環繞,土地肥沃,水豐泉甘,光照充足。有着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優越的地理條件,滋養着盛產的葡萄,久負盛名。這裏已發展成爲我國六大葡萄產區之一,分佈着大澤山鎮的34個村莊,全鎮已有8000多戶農民種植葡萄,戶均種植葡萄4畝多。逐步形成了集葡萄採摘、旅遊、休閒、度假爲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葡萄有100多個品種,主要有玫瑰香、大澤山一號、紅提等,近年來還種植了名貴的金手指。現已暢銷全國各地。 每年的9月1日-10月31日就是大澤山葡萄節,到大澤山觀光、吃葡萄的遊客達10萬多人,給風景秀麗的大澤山又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要探尋大澤山葡萄的歷史蹤跡,讓我們沿着歷史記載的蛛絲馬跡,穿越2100年前的歷史隧道,去探究大澤山葡萄栽培的悠久歷史,當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督師途經青龍山(大澤山前身)時,當地鄉民受寵若驚,獻上“龍眼”葡萄讓皇帝嚐鮮。不料,唐太宗大怒,因皇帝乃“真龍天子”,食“龍眼”犯大忌,於是他就將“龍眼”葡萄改爲“獅子眼”葡萄。從此以後,大澤山外的葡萄一直叫“龍眼”葡萄,唯獨大澤山裏的葡萄叫“獅子眼”,一直延續至今。爲了紀念唐太宗爲“龍眼”葡萄改名,最正宗的葡萄產地大澤山鎮尹家村村頭上矗立着李世民品嚐葡萄的雕像,讓人思緒萬千,浮想聯翩。

大澤山葡萄悠久的歷史只是說她浸潤着厚重的底蘊,而現代文化更增添了她的光彩,使大澤山葡萄相得益彰,彰顯出無窮的魅力,而享譽海內外。我國著名詩人賀敬之欣然來到大澤山,並乘興題詞:“寶石異域,葡萄仙鄉”。盛讚大澤山葡萄。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曾感慨題詞:“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首肯了大澤山葡萄在全國的知名地位。還有許多到過大澤山的文人名流,寫下了無數優美篇章。在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軍旅作家李存葆,這位當年寫出引起全國轟動的《高山下的花環》的膠東漢子,他經常到膠東西北部的大澤山參觀、考察,曾在散文《漸行漸遠的滋味》中寫道:“讓我們順着‘探海神龜’的脖兒西行,來到平度市的大澤山鎮,這裏以出產大澤山葡萄而名揚中外。大澤山因‘羣山環而出泉,匯爲大澤,而得名。該鎮北、東、南三面峯巒起伏,西面是渤海小平原,有萊州灣的海風不時吹來。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與法國靠近地中海的區域相似。外國專家每年來平度考察,都稱譽這裏是‘中國的波爾多’。當地民謠有云:‘眼看穗頭美,刀切不流水。入口勝蜜糖,滿口清香味’。這些年來,我每屆仲秋,都能品嚐到正宗的大澤山葡萄,足證此言不虛。”李存葆對大澤山葡萄作了恰到好處的形象概括。

大澤山葡萄園是遊覽觀光、品嚐葡萄的好去處。帶着家人、孩子,乘秋風,登大澤,品葡萄,遊田園,走進大自然。到葡萄園裏感受豐收的喜悅,親手摘下誘人的大澤山葡萄。親口品嚐大澤山葡萄樹上的葡萄,這是來自大自然的每位饋贈,到農家葡萄園裏走走看看,在葡萄架下打打牌,聊聊天,開心娛樂,難得清歡。還可在風景秀麗的葡萄園特設餐館裏盡情地用餐,吃着美味佳餚,品嚐着葡萄園裏剛剛摘下的新鮮葡萄,喝着自己釀造的原汁原味的大澤山葡萄酒,讓人頓有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感覺。

我出生在大澤山的南麗,家鄉與大澤山的山水相連,我與大澤山有着深深的感情,大澤山葡萄自然成了我口中品嚐的最愛,每每到大澤山都是賞心悅目的,葡萄樹了的季節,秋高氣爽,放眼望去,滿山濃綠,葡萄飄香,清新的空氣裏氤氳着淡淡的葡萄香,漫山遍野的葡萄令人心醉神往。沿着大澤山有名的3000米葡萄長廊一路前行,長廊兩旁到處掛着“大澤山葡萄生態園”、“XX葡萄莊園”、“中國葡萄之鄉”等牌子,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我們乘着興致走進葡萄園裏,葡萄架下色澤鮮豔的五彩繽紛的葡萄掛滿枝頭,一嘟嚕、一嘟嚕紅的、紫的、淡黃的、碧綠的葡萄,似珍珠、賽瑪瑙,晶瑩剔透,十分誘人。大澤山葡萄穗大粒飽,形色美觀,含糖量高,香味濃郁,皮薄肉嫩,味美甘甜,果肉含汁多,無論是口感還是口味都屬上乘。果肉呈可溶性,肉質又十分緻密,用小刀割開,漿液也不外溢。這還是自然泉水澆灌,無比清甜,現場採摘,採鮮食鮮,套袋種植,吃着心安。目之所及,果農們在熱情接待着前來品嚐葡萄的遊客,處處洋溢着歡聲笑語,我不禁心生感慨:大澤山的葡萄樹了,果農的臉兒笑了,遊客的心兒醉了。

我從腦海裏又牽出一段難忘的經歷,記得是在大澤山最聞名的一家葡萄園裏,女主人是大澤山尹家村老支書的女兒,名叫尹芳娟,她就像大澤山的葡萄一樣秀美,前些年她已當上了私營企業老闆,當她發現種植葡萄紅火起來,就立馬辭去了老闆,回家發展葡萄莊園,於是乎,“大澤山葡萄生態園”就展現在美麗的大澤山五龍埠腳下,得天獨厚,風光無限。又順勢做起了葡萄種植、銷售、創品牌這篇“大文章”,又火起來了。這不,引來了中央、省、市等多家媒體採訪,我們還沒落座,就看到多家媒體的記者慕名來採訪。當我們說起他老父親時,小尹忙不迭地說:“一家人,快請坐、請坐。”便順手剪下了幾嘟嚕紅豔豔的玫瑰香葡萄,裝進框裏,擺到桌上,禮讓着我們品嚐,攝影師老馬不停地“咔嚓、咔嚓”按着快門,把美麗的葡萄園定格在相機裏。在大澤山的家家葡萄園裏,我們看到的都是豐收的喜人景象,看到的都是果農歡快的笑容。

今年的葡萄節雖說沒參加,但寫着這篇文章,字裏行間就已流露出大澤山葡萄的香甜味。噢,我明白了,這是從心底裏發出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