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夜航名點,感悟史話的散文

夜航名點,感悟史話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記得那年,船行江南兩古都之間,適逢春雨連江,暮色迷茫,浪涌高低起伏,使我多次被“悠”出夢境。起身,透過舷窗上的雨滴,似睡似醒地看着江岸數點閃動的燈火,陷入深思之中。與我同行的文友看我愣怔的樣子,面帶笑意悄聲問:“你的春夢到底醒了沒有?”

夜航名點,感悟史話的散文

平時很厭嘈雜聲。但夜航船,真的就怕靜悄悄,我們都有這種同感。幸好,此時,船艙深處隱隱飄至一抹略帶甜柔的香氣。接着一聲吳儂軟語,隨着乘務員的漸行漸近飄入我們的耳膜:“乘客可以到後艙用餐了,有新茶、船點,還有評彈演奏……”生長於杭州、歷來對食文化頗有研究的文友笑靨更明顯:“走,去品品蘇浙一帶的`船點文化!”

這句話,在我們周邊似乎引發感召力,沉寂的臥艙由此蕩起一陣春風。幾位乘客議論着,陸續向後艙走去。看來,人們大多趨向喧鬧,特別不能承受夜幕拉開後的那份孤寂。後艙餐廳面積不大,但桌椅、器皿、牆飾、燈火及伴餐演奏的設置,清雅又得體。操琴女大多是江南少女,嬌柔俏麗、服飾淡雅,溫潤笑容中,略帶少許矜持。

江南船點,比起北方的小吃麪點,顯得形俏色美且富含情懷。我看了一眼食單,上面有簡約介紹,原來,先上的常州金錢餅,曾是清道光年間祭祀先人專用的吃食。色澤金黃、形似古錢,用一種當今極少見、自上古傳承而來的烹飪方法“熯”煮制餅餡兒,因此別有風味。

我們按食俗,把餅蘸上番茄醬慢品,同時開窗,迎着初來的夜色放眼,感覺迎面拂來一縷京杭大運河畔的綿綿古風。

漸次上桌的,除了一壺明前新茶,還有鎮江甘露酥、江陰馬蹄酥、杭州幹炸響鈴和南通的西亭脆餅……身爲紙媒記者,我曾多次在江南採訪,對當地食俗風情略知一二。譬如,品江浙諸多名點時,切不可作虎狼吞食狀,宜小口慢嚼,微笑對敘,最好是蓴羹相佐。齒頰間,會留下夢裏水鄉的影痕。這時,對桌的文友又點了一盤色澤金黃的東坡餅。友人指着這款傳統小吃說,雖然江南多見此餅,但精製此餅的最佳處,在湖北鄂城縣西的靈泉寺。今晚食此餅時,一側有香茗與評彈共賞,可謂吃到文化。

在文友娓娓道來之時,我在腦海中努力勾勒出一幅畫面:酷愛品嚐此餅的蘇軾。那年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黃州時,常走入城西靈泉寺。寺僧每每以靈泉烹茗,用香油麥餅款待。此餅的酥軟脆香,誘發了大學士自制點心、自烹新茶的念頭,於是,引發東坡與禪師舉箸談禪、烹茗對句、品味論道。

友人的這番闡述,還讓我憶起《食典》中的一個章節。東坡好吃江南名點。“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是疏浚西湖的蘇知府吃月餅吃到興頭上所吟;“淡黃若新菊,酥軟不忍提”,是東坡被貶惠州,做“荔枝大學士”時,在品嚐粵式點心後寫下的。惟有一款江南名點,是老人家最愛吃但始終不知何名的點心。爲此,我合上《食典》從書櫃中翻出《竹坡詩話》,對“爲什酥”之名的由來,所了一番瞭解。

此時,面對這些精美花點,我想起史籍中描述的那年、那月……

太過性情的蘇軾,受朝廷屢屢排擠,以致“文才武用”,任黃州團練副使,是個很閒的武職。因爲被文職武用,經常鬱悶。無所事事之餘,終日會友談詩品菜。一日,當地的何秀才請他赴宴。蘇軾在席面上發現一款油炸果,非常酥脆香甜,就問其名,何秀才不好意思地說,今日偶試廚藝而作,尚未定名。蘇軾好奇地問:“它爲什酥的呢?”主人按操作流程相告。賓客們就請蘇大學士爲此點心起名,因當時蘇軾酒已過量,頭暈目眩,也不想爲一款點心起名而絞盡腦汁,隨口就說了一句“爲什酥……”衆人竟把這款“爲什酥”的趣聞傳遍了鄂州城。

那日,蘇軾酒後又想吃爲什酥,可忘記了何秀才教的烹飪方法,面對衙前的鮮花,很是悵惘,索性寫了一首詩命人送何秀才。詩云:“野吟花前百事無,腰間惟系一葫蘆。已傾潘子錯著水,更覓君家爲什酥。”

何秀才見詩後,趕忙命人做好一盤爲什酥送到蘇府。對蘇大學士這首“求食詩”,後人在那冊《竹坡詩話》裏評議說:“東坡常雲‘街談市語,皆可入詩,但要人熔化耳!’此詩雖一時戲言,觀蘇子求食,也可窺其溶化之功也。”

我倆正談論東坡時,伴餐的琵琶聲由舒緩漸漸鏗鏘起來。窗外的細雨也陡然粗驟而至。船身劇烈地搖晃了一下,友人小聲笑說:“在江心談古人短處,當心他們發怒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