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思念故鄉的散文

關於思念故鄉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在外出學習或者工作的時候,是否有想起過自己的故鄉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關於思念故鄉的散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關於思念故鄉的散文

  思鄉【1】

夜半時分,窗外異常的靜。我獨自躺在牀上,聽着外面僅有的一點聲音——那是宿舍樓下幾棵楊樹被冬日的寒風吹得沙沙的作響。此刻,我想起了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的故鄉。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都學過那首唐詩——《靜夜思》。或許在那時我還不能夠體會到這首詩的含義,更不用說去領會詩仙李白的心境了。今年是我在珠城求學的第二年,每次回家時母親那期待的眼神都深深打動着我,父親則是百般的教誨。父親一直告訴我,在外要自己多動腦子,但爲人一定要正派,不可陽奉陰違、見風使舵。直到現在我一直懷疑父親的說法能適應眼下的環境嗎?每次返校我的心就像少了一點東西似的,可我始終找不到是什麼東西。反而覺得我倒真有些古時遊子的樣子了,只不過還沒有功成名就罷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每次離家前我都會到處走走,多想把更多的景象都印到腦海中去。然而此刻,雖是夜深人靜,我卻想不到太多的景象,但唯獨沒忘家中我臥室後面的幾棵小白楊。

在珠城生活的一年多裏,我算是領略到了在這個社會上作爲一個人的難。在我的身邊,到處充滿着爾虞我詐,陰奉陽違的人。一次,我選擇了忍讓;兩次,我再一次選擇了忍讓;三次,我選擇了沉默。父親告訴過我,有些事情沒有必要認真,一旦認真你就輸了。自己再仔細想想,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煩心的事情讓我更加的思鄉,生活中有些人我們的確沒有辦法。我們也沒有必要犧牲自己的原則去和自己反感的人相處。我們只要做到像小白楊一樣自己筆直的成長,挺拔而偉岸。樹都沒有張彎,我們憑什麼要彎腰。我們的沉默並不是東晉陶淵明的歸隱,不去彎腰是爲了更好的擡起高貴的頭顱。人們都覺得陶淵明的隱是可以效仿的,而我卻認爲當下社會根本就不適合陶淵明此類人的生存。他厭惡那個污濁的社會,但當下,我們每日爲了錢變相的去處事,甚至放棄自己的尊嚴。我們選擇了沉默,但卻沒有隱退。

有時候真的很想像水一樣,雖表面上是看去柔弱無比,但卻有無窮的力量。有時也想變成白楊樹那樣,筆直挺拔偉岸,放下一切雜念,做到心如止水。

故鄉告訴我,那裏是我永遠的家。我也願找回自己的童真,重新回到他老人家的懷抱。畢竟這個世界太讓人累心了,我想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放鬆下來。處在一種安靜的環境中,讓自己的身心徹底放鬆下來。無論之前的榮耀有多高,有多少,它最終都會化爲烏有。唯有這生活,只有自己體驗過才知道他的美好。

拿一個雞毛撣子,抖一抖身上附着的塵世灰埃,不帶走一點世俗,免得打破我故鄉的靜謐。悄悄地我回來了。故鄉,你知道嗎?

望一望外面漆黑的天,我的思緒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故鄉【2】

小時候看電影《南征北戰》,看到那個解放軍戰士在一條大河邊喝水時說“終於喝到家鄉的水了,真甜哪”,很是奇怪,爲什麼家鄉的水“甜”呢?問大人,大人們說,什麼甜不甜哪,哪兒的河水都一樣,那是表達的對家鄉的思念哪!大人們已說得很清楚,可我還是不懂,家鄉爲什麼要思念?後來長大了才知道,思鄉是人們的一種情思。“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青山綠水,紅日初升,多好的景緻,可詩人還是掩不住思鄉的情思!也許,唐時的洛陽的確是個好地方罷!“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如果說王灣的鄉愁表達婉轉的話,那麼,這崔灝的鄉愁則表達得直爽且極其濃烈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則把思鄉人稱爲“斷腸人”,可見這鄉愁是何等的厲害!鄉愁能穿透歷史,直達今人,余光中的一首《鄉愁》不知引出了多少人的思鄉淚!

從古到今,爲什麼人們就特喜歡故鄉?如果說今人的思鄉是傳統,是傳承幾千年的固有文化,那古人的又從何而來?也許,女媧摶土造人的時候就把這思鄉情結捏入頭腦了吧。我們這兒有句老話:“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是老話,自然是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的。這是否也能足徵其思鄉情結的古老?

有首歌,怎麼唱來着?《誰不說俺家鄉好》!是啊,人們都說自己的家鄉好,事實上,家鄉好在哪呢?人好,地好,風光好!可惜,人們並不是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的,山東人說沂蒙風光好,湘西人則說湖南的風光更不差,江南人則更說江南風光無以比擬,如果湊在一起,我想,如是爲家鄉的好孬,一定會有爭執的,說不定會爭個面紅耳赤,卷衣捋袖!幸好,我如果在這樣的情景下,一定會極其平靜的,因爲,我的家鄉我不愛,我實在說不出她的好來,哪怕就是一絲一點,在我的記憶中!也許,你會說我忘了根本,那就大大地冤我了,對家鄉,雖然說不出愛來,但我的家鄉我卻永遠也不會忘,她早已深深的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我的家鄉屬平原地區,沒有高的山,沒有大的林,沒有清的水。所以,在大路邊,往往栽上點綴性的花木,偶有花兒開過,香兒飄過,但你如想稍作仔細地享受,那就得冒着被颳倒的危險。在公路旁,往往長着大的樹,連成一片,從遠處看,有如一條青蟒。水是多的,還有一好聽的名兒:水鄉!是啊,水網如織。在過去的若干年裏,出門是上船的,說是“威尼斯”,那當然是極度誇張了,但離了船,絕對不行,那是千真萬確的。今日,在這如網的水中不知修了多少條大大小小的路,船已成歷史陳跡了。然則,不管如何,我還是“不識廬山真面目”,是不是隻緣身在此“山”中呢?

過去的水,說不出好來,但還是讓人有種懷舊的感覺,因爲那水,是清的,水中的魚兒是常遊的,尤其是雨後,人們常常拿着自制的釣鉤,在河岸上的草叢中任意抓幾個小蚱蜢作爲魚餌,挽在鉤上,往河裏甩甩,就能釣出許多的魚來。夏日呢,水中是孩子們的天下,孩子們成天地在河裏嬉戲,引得大人們往往也跳入水中和他們一起玩上一陣。可如今呢?水少了不說,水的顏色也變了不少,不再是過去的那種“清”了,如果你想下河去洗個痛快,那不行,滿河的水草,會纏得你爬不上岸,就是在河邊上洗洗,你也滿是煩惱,一腳下去,那厚厚的淤泥陷到你的大腿根,那從淤泥中往上冒出的泡泡泛着一股難聞的臭氣,你不願意再下了,你趕緊上來了,用自來水洗洗吧,可是過不多久,你的身上便會出現紅痘痘,癢得你雙手往肉裏摳!

水是這樣,那風又如何?春天的風往往夾着不少的沙,一陣風起,全是迷茫,那沙從衣領裏往下灌,從牙縫中往裏擠。偶有風和日麗的時候,也冷得你放不下手腳。夏日的風是沒有沙的,但卻裹着太多的熱氣,當他高興的時候,還會挾着暴雨,卷着駭雷,一路手舞足蹈,毫無顧忌地肆虐着,留下一片狼藉,再往別處去。秋時的風,雖是散發着金的氣息,不過,往往會過了頭,颳得植物彎腰駝背,棄果丟實。冬天的風,我想不要多說,地球人都知道,他總是狂吼着,噴着不知哪來的那麼多的寒氣,彷彿不知在什麼時候,他受足了氣來向人們怒發。

風不怎麼理想,那太陽總歸是不錯的吧?未必!夏天是毒辣辣的,冬天是慘白白的,春天是軟淡淡的,秋天是冷嗖嗖的!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沒啥大出息的人,我自不必說了,最下層的草民一個,可那些自稱是大有作爲的人,出息得也很有限。如果從當官這個角度上說出息的話,故鄉是連一個鄉級的官都沒有,如果從經商這個角度說,百萬富豪沒一個,如果從風流倜儻,巧舌如簧,左右逢源說,那這出息的倒真還是不少,但終究還是沒混出個模樣來,早年的春風得意,不知什麼時候偃旗息鼓了,甚而還有幾個不幸得很,是未能有一個好的終極的。

故鄉的人,那麼,怎樣的呢?也許窮怕了的緣故,每見着一點利,總要往自己的腰包裏塞,這塞的手段,可謂是五花八門,這個時候,法律、道德、仁義、良心,全跑到國外去了。因攔路搶劫而入班房的,因打架鬥毆而被判刑的,因貪利開鎖而被勞教的,因巧取豪奪而被拘役的,還真不在少數,這其中,有老的,有小的,更多的則是年輕的。如果說,單純地爲利,這還有一情可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這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呢!然而,鄉人的心中除了利和貪之外,還一個妒和愚。唔,不說也罷!

現在,細想起來,才知古人的思鄉是那麼地真,因爲,古人的鄉的確是一個好的鄉,有清的水,青的山,純的人,真個是好山好水好風光,就連那極其豪放的詩人李白,年輕時出遊,說“仍憐故鄉水,千里送行舟”,中年失意時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個被貶謫嶺南,偸偸溜回家的宋之問,更是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而博得了人們的同情。如果不是故鄉的溫馨,能有這樣的魅力麼?

據說,人死後,入的第一處,就是“望鄉臺”,可見,故鄉的古情是何等的深厚!

當然,“故鄉”,可以是一個村,也可以是一個鄉,更可以是一個縣,當然也可以是一個省,這範圍的大小,要看外出者的'遠近了。

我沒出過遠門,我的“故鄉”,只能是村或鄉一級的吧。

不知爲什麼,我總想逃離我的故鄉!

  故鄉遐想【3】

在北方,看見葉落絮飛的景象,便想起故鄉,我的故鄉在四川南方一個依山傍水的城市,那裏有山的綠意和水的清凌,時常讓我魂牽夢繞,寤寐思服,那是一個小城,無論是大江或是小河,一到了這裏便舒緩下來,那水的樣子,伴着年輪緩慢地流進我的心裏,長成夢的模樣,若影若現,周圍的小山和丘陵間常常在薄霧中延宕,這樣的景緻讓我對故鄉有些許的期望,期望她更加的溫潤,清亮,仿若是山裏的摩登,或若是城市裏的鄉村,近年來,由於長期在外地工作,隔上一段時間,回到故鄉,那裏的變化,越來越讓我感到親切,而在以前的時候,這樣的感覺是沒有的,假期結束後,當我離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愁緒和思量,但是,在北方呆久了,每當看到季節的變化,風裏冷冽的氣息,黃葉飄落滿地的時候,心中故鄉的蔓藤,像花兒一般在漸漸綻放,令我生出諸多的惆悵,來對映生命的眷念,思念就像長了翅膀,便在瞬間,回到故鄉;

在南方,我的故鄉,有衆多的山巒掩映着綠色的衣裳,山下的河,像溫柔的女兒,守護着那岸邊的萬家燈火,像神女峯的堅持,延續遠古的夢想,河的蜿蜒,水的潺潺,在兩河間的狹長地帶,孕育了一方水土的兒女,生長出許多青綠,在藍天白雲與廣闊的田野間瀰漫;那裏有農田的稻香,有瓜果的芬芳,有菜籽的金黃,有蠶絲的曼妙,還有那城市裏的現代化大道與老城之間交映的歷史和文化,當夜的黑來臨的時候,河上、岸上的燈火,繁衍南方不盡的嫵媚和安逸;

故鄉的酒,散落在陋巷的酒館裏,酒館裏有簡單的條凳,紅黑相間的方桌,還有那酒缸裏透出的味道,純純的,散發着穀物的綿柔,流連的芳香,酒館裏的人,或是鄉里的農人,或是小街上的商販,在川南俚語中,古往今來、奇聞異事、花鳥蟲魚、世界萬象,如江水汩汩不息,仿若世界的今天,在酒與話中,變得這樣的具象;偶爾的插科打諢、夾雜着對老闆娘的戲謔,下午的時光在一個日頭下,慢慢的地走向黃昏,斜進的陽光,照耀着塵埃,時光彷彿凝固,一切變得如此的靜謐和安詳,那樣的日子,是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此前的情景,飄若回聲,過了,便是一曬;

時光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在故鄉的平凡世界裏,有的是人性美好的和百姓的善良,那裏有太多的溫存,用語言或笑聲,來回應一點點歷史的底蘊和文化的厚重;

向南便是赤水河,那裏有瀘州、宜賓這樣的酒城,或許正是在這樣的環境,故鄉的微醺,便多了幾分媚態,夾着川劇的高亢和撕裂,動人心徹,我常常穿梭在故鄉小城的各類小巷,思考着這簡陋設施的酒肆,裏面藏着多少動人的故事和流淌着的關於酒的傳奇;儘管在現代大都市概念中,那樣的里巷漸次凋零,而我或許在某個清冷而微風習習的日子,去尋找故鄉的味道,這味道中的酒意,在心裏早就釀造好了,等待着某個時刻,散發開來,迴應那些清晨和傍晚,在那裏有我兒時的記憶,和對故鄉無盡的纏綿;

故鄉的寺廟,在晨鐘暮鼓中,已越千年,九宮十八廟,就是故鄉對寺廟的尊榮集中描述,那裏有太多關於佛的故事,有太多關於觀音的傳說,無論靈泉寺還是廣德寺,都集中體現了中國寺廟的經典建築,做爲“西來第一禪林”的廣德寺,自唐代宗永泰元年(765)高僧克幽禪師來遂主持開山闡教後,高僧倍出,香火興盛,遐邇聞名,多少年,歷盡滄桑,幾度被毀,又數次重建;早年間,我常常看到進香路上的鼓聲和鉢聲,在無數老幼婦孺的虔誠中,延續着每個人的祈望和膜拜,無論嚴寒或是酷暑,那朝聖的路上,行者如一,絡繹不絕,千年如斯,而那些在高堂大殿上的佛,伴着金鐘的顫聲,在山中古剎傳播大音希聲的彼岸智慧;

而另一處佛地,則是靈泉寺,靈泉寺位於遂寧城東靈泉山,與廣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廟依山而建,蒼松古柏,綠樹成蔭。山間有一泉,色碧味甘,終年不溢不涸,名曰“靈泉”,據載,蘇東坡曾於石壁題書“七泉”一首,現已不存。靈泉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時寺號爲聖佛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後,寺方以山名,無論毀壞還是重建,期間歷代虔誠的佛教徒,在這盤山的路上,守望天國的聲音,期許傳遞出生命的永恆,那些看起來粗布長衫的老弱婦孺,在朝聖的路上,守望一份平安,以延續家庭的鼎盛與和睦;

故鄉的書法,穿梭在現代與古代之間,尤以蓬溪的書法爲最,我曾經看到了書法之鄉蓬溪的文化風起,一個亭臺、一個樓閣、一個小橋、一個迴廊,都是那樣的墨香連綿,筆走龍蛇,意蘊若蘭,那是黑色的藝術,在黑白之間的一次縱情奔放、或是一次人性燃燒的烈焰,交織的意象,在技術和藝術之間,留下太多飛白,讓想象的空間得到了釋放,那是動與靜、黑與白、空間與時間等流向的表達,那裏有你的影子、我的聲音、他的未來,有音樂的靈動、有詩歌的悲喜、有山水的跳躍,那是一個人對世界的一次巡禮;

山水的空靈,孕育了人性的清高,那些在書法路上的行者,保持着千年如一的姿態,守望者文化中的藝術瑰寶,每當看到各地的書法作品,心裏閃耀的還是那故鄉墨池裏,溢出的墨香,那是不忘的記憶,那是故鄉這片土地,對我成長的洗禮;

春天的時候,無論是陽光明媚或是風清水綠,壩上的風景在田埂間舒展,油菜的黃,連片似的,向着陽光奔跑,那是希望的微笑,那是金燦燦的綠,長在農人的菸袋裏,流在水牛的呼喝中,還有那些鄉間相望的雞犬之聲,透過薄霧的清晨,傳遞着收穫的吆喝,從青磚黑瓦的農舍裏,溢出的炊煙,夾着這南方的晨曦,四處蔓延開來,一份寧靜和安詳,讓人長久的思量;

故鄉的河,無論如何都是我無法迴避的記憶,70年代在城西修了一條人工河,取名叫渠河,那是從渠江順流而下,到了我的家鄉便決堤圍壩,沿着船山的腳下,水草相間的綠,是我對它長久的記憶,那是我童年的樂園,那是我對河流第一次的感知,那是對游泳概念的見證,我的童年、少年時代,在渠河的川流不息中,沉澱了太多的故事,今天,它變得很美,但是,我發現它老了,像個安靜的中年婦人,靜靜地流淌,我想它一定會懷念它過往的青春和繁華時節,今天,它被現代燈光的修飾,變得時尚而美麗,卻失去了往昔的喧囂,它的靜是一種失去或是得到,讓年輪給它一個答案吧;

人到中年總是想起過去的事,對家鄉的熱烈是近年開始的,每次看到故鄉的變化,心裏的感覺總是隨着它的變化而起伏,欣然中那份淺淺的遺憾,總是在不經意間流動,過去的東西未必全好,但是,未必全不好,看見蜿蜒的濱江路上車水馬龍、燈火輝煌,看見涪江沿岸,垂柳掩映、遊人如織,看見連接中心島與岸邊的船,在來來回回之間奔忙,我覺得故鄉在現代節奏中,疲於應付,難道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遊人如織是故鄉現代化的結果?我想故鄉的美一定在人的心裏,在每個燦爛的笑容中,甚至在家人相聚時濃濃的蜜意中,人的幸福應在故鄉的夢裏有一平平淡淡的模樣,是每個人需要的溫暖。

  故鄉【4】

故鄉的記憶永遠定格在一個秋日的下午,大人們在打穀場上忙着翻曬和聚攏豐收的糧食,美麗的紅蜻蜓成羣結隊翻飛在周圍,好像在探究什麼豐收的祕密,也好像在挑逗我童年那片五彩的快樂天空。

夕陽西下時,家家戶戶房頂上冒出了黑黑的炊煙,母親們用略帶威嚴的召喚,把各自的兒女領回溫暖的家。

空氣中傳來濃烈的炒韭菜的芳香,讓每一個東倒西歪的房子都成爲極具魅力的美味糾結的謎團。我總是對謎語的結果很是嚮往。

我等待的呼喊聲久久沒有響起,喜好嘮家常的媽媽一定是在那片小土崗上和一堆早就熟識的先輩們閒聊忘了時間,她一輩子就喜歡這樣的閒聊。我從不忍心打擾他們。

我奮力揮舞小手和夕陽說着再見,蜻蜓們卻總是來擾亂我的告別,似乎怕我早早回到那人語已靜的家。

那片夕陽至今沒有落下。

我還是故鄉那個曬穀場上不願長大的孩子 。

媽媽卻找到了失散已久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