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生活中的水與燃料經典散文

生活中的水與燃料經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人們生活中的水與燃料,是最基礎的物資,很大程度上決定着生活的質量。

生活中的水與燃料經典散文

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是經歷了吃與喝巨大變化的,體會到了生活雖然豐富多彩,而吃與喝則是最基本的因素。開放前後的生活變化,深刻而且巨大,而生活的吃喝內容很豐富,爲了說明最基礎的變化,這裏只說吃用水與燃料的情況。

我們這裏是江南水鄉,歷史上吃用水從來沒有發生過困難。但是人們吃用水必須是從水源地,即池塘或者河溝裏提取。爲了吃用水,每個家庭的廚房裏都備有一口水缸。水缸的大小,根據各自情況而定,一般是裝兩擔水左右。人們吃用水都是用水桶從河、塘裏挑回來放進缸裏,吃用完了再去挑來。許多年代裏日日如此,成了習慣。因此,人們家庭不僅要有水缸,還得要有水桶。有的人家只有水缸,沒有水桶,挑水時必須向別人借用,顯得不太方便。

挑水吃用,雖然是久遠的習慣,但卻是很麻煩的事。一般取水的地方都在村莊以外,村莊大的,許多人家離取水的地方有一里多路。晴天還算方便,下雨天泥濘路滑,挑水很是累人。爲了生活,無論什麼情況,水用完了,都得去挑回來。

農藥、化肥廣泛使用後,雖然增加了田間產量,卻污染了水源,村莊附近的水源首先被污染。人們爲了能夠得到乾淨理想的吃用水,只好尋找污染較輕的水源。這樣,挑水的路程必須根據水源決定。爲了能有理想的吃用水,只能是“不辭路遠”。而且,隨着時日的推進,水源污染越發嚴重,以至於弄得十分尷尬:雖然住在水網區,卻難得有理想的吃用水!

由於我們這裏是圩區,水源歷來很充足,歷史上基本沒有水井的事,也不知道地下是否有水。開放後,社會上出現了掘井專業人。他們用專門器械給人們建造“手動壓水井”,從中賺取工本費,初步解決了人們吃用水困難。但是,壓水井壓出來的水有時候泥沙較重,必須澄清後纔可以飲用;而且壓水相當費時間,因此,人們總覺得不夠理想。

然而,人們在使用壓水井中得到了啓發,知道我們這裏地下也有水源,而且不會被污染。於是,便想到了挖井。我們村上第一口水井,是陳世羅兒子策根於1990年秋天開挖的。他的水井開挖成功後,水源豐富,水質也理想。自此全村人都開始了自己挖井的事,開啓了吃用井水的歷史,省去了挑水與尋找理想水源的煩惱。

進入2000年後,國家對農村基礎建設投入加大,2008年給我們村安裝上了自來水,從此,我們的.吃用水算是實現了“現代化”。

生活中的另一件大事,是日常的生活燃料。俗話說: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即生活燃料,被列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因爲吃好吃差,都要燒熟了纔可以吃。

我們這裏傳統生活中的燃料,是農民自己田地中出產的稻草與禾杆,如果不是太講究燃料質量,這些東西可以滿足生活需求。然而,在生產隊時期則不行了。那個時期長達25年,農民們的土地都集中在大集體,自己沒有主動權,生產效率很低,所收穫的莊稼秸稈也少,只能維持耕牛的飼料。農民雖然也分配一點,但是都住着草房,分得的一點稻草蓋房子都很緊張,因此沒有做燃料的秸稈。人們生活燃料都必須另外想辦法。

在那長期的時間裏,人們爲了解決生活燃料,只能是千方百計,因地制宜。是山區的還不成問題,離山越遠,問題越大。許多離山遠的人們,將野外的草根、牛糞都作爲燃料。更成難題的是,人們到山上獲取燃料,先砍茅草和小雜樹,漸漸地將山上的樹葉、樹根都尋了來。政府天天大喊“植樹造林,保護山林”,也花費許多精力人工栽樹,還常常爲了“保護山林”,逮捕法辦人,可是,本來青蔥滴翠的山上,竟漸漸地成了“和尚頭”。

改革開放後,農民家庭分到了土地,擺脫了“大呼隆”生產模式,生產效率直線上升。第一年收上來以後,就基本上解決了生活燃料問題。由於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現代燃料即電與液化氣普遍使用。農業上的秸稈用不完,爲了方便生產,必須及時處理掉,於是,便放火在露天裏燃燒。每當收穫的季節裏,田野裏常常大面積煙霧繚繞,不僅污染了環境,還嚴重妨礙飛機航行。這樣的情況下,政府三番五次的下令,嚴禁燃燒秸稈!

更加喜人的是,由於人們不再經常上山獲取燃料了,只是幾年的時間,已經成了“和尚頭”的山上都還原了鬱鬱蔥蔥的景象,而且,山上樹木、竹子生長得比歷史上更加茂盛,本來山間人行的道路也被樹木、竹子擠佔得難以通行。

改革開放對農民的生活質量有着顯著的提升,吃用水與燃料的改善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這種巨大的變化,我們親身經歷的人是十分欣慰的。事實說明,物資豐富是提高生活的基礎,而豐富的物資,則是人們在有了適當的環境後纔可以創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