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遙望昭明堂散文隨筆

遙望昭明堂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是在一個下午,我走進了杏花村文化園。在那個湖邊,我似乎過於沉入了,呆了很久。那時,風不大,水波淺淺,一道一道,牽引着我的目光往對岸的湖心島去了。

遙望昭明堂散文隨筆

島上,有一幢舊派徽式建築,翹角,飛檐,高窗;青磚黛瓦,外表陳舊,斑駁如經年積塵。—這便是昭明堂。但見牆根前,有一篷叢竹,一人多高,葉子簇擁在一起,遠看像一團霧;一些雜樹在房前屋後,枝柯疏朗,雖算不得茂盛,但感覺清爽;地下青草,如茵鋪開,像輕煙瀰漫。臨水一亭,滄桑古舊,卻是空寂無人,如遺世獨立。

相隔百十米,我看到昭明堂的正門敞開着,但室內光線黯淡,看起來像是一個方正的黑洞,有一刻,我又覺得那更像是一條時光隧道,或許,從那裏就可以抵達一千多年前的南樑朝代吧。可惜的是,我看不清昭明堂內的格局與佈置,想來,天井,過橋,八仙桌,木樓梯,這些是有的,並且,樓上或樓下,一定有一間樑太子的書房。書房一定很大,內置一張古色古香的長條書案,上面除了文房四寶外,更多的是書籍。是些什麼樣的書籍呢?我想,很有可能是《文選》三十卷。《文選》是太子蕭統廣集先秦至梁書籍三萬卷編纂而成的,其選文極爲嚴謹——“事出於沉思,義歸於翰藻”。是故,《文選》一問世,便倍受推崇,廣爲流傳,更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間素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讚譽。

或許,樑太子並不在室內,而是外出了,到其封地秋浦石城去了。秋浦自古多山水,山水美如卷。雖然,那時候還沒有李白,更沒有秋浦十七歌來宣傳頌揚她,但是,山水之美是天地造化,無須說,她就一直在那裏。然而,太子蕭統這次並不是來秋浦遊山玩水的,他來做什麼呢?或田間地頭,察看災情,或進村入戶,訪民疾苦。那時候,秋浦一帶連年大旱,糧食歉收,饑荒嚴重。太子目睹此情,決定開倉放糧,救濟災民,被秋浦百姓頌爲救星,視爲神靈。當然,安撫好百姓後,太子心下寬慰,自然免不了一些休閒運動。於是,他釣魚,到秋浦河畔的郎上崖去釣魚,真是如有神助,竟從玉鏡鐔裏釣起一條七八斤重的大鯽魚。太子因命烹食,覺其味鮮美無比,不由得連聲讚歎,誇此地水好魚美,因此,便改秋浦爲貴池,一直沿用至今。

三三兩兩,有人退園。時間不早了,陽光從西廟那邊過來,越過園牆和樹冠,斜落到湖裏,水面變得明暗不定。這個湖不大,有明顯的人工痕跡,湖內除了建築、植物和藍天白雲的倒影外,未見水草或浮萍一類,更別說芙蓉了。芙蓉即蓮,非常美,樑時,她曾在建康的後園綻放姿容。然而,她的美,卻偏偏要了太子的命,甚至斷送了樑朝江山也未可知。不是嗎?仁孝聖明的太子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後來樑爲陳所代,是否與此有關呢?我想,這是誰也料不定的事。

據說,太子逝去後,秋浦百姓非常悲痛,因感其恩德,特向朝廷請來了太子的'衣冠,在其生活過的秀山建造了衣冠冢、太子廟和文選樓。後來,縣址從秀山遷到齊山附近的新址後,除建造了秀山門外,還在城西建了一座廟,名曰“西廟”,均爲紀念昭明太子而築。而眼前這座肅穆莊重的昭明堂,更是近年的傑作。雖然,這只是一座複製性建築,但我認爲,它卻更能表達今天秋浦百姓對這位德才兼備、愛民如子的樑朝太子的深切懷念。

是的,是懷念,也是銘記,甚至是一種呼喚。雖然,歷史無法複製,但是,歷史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