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富源明代衛所散文

富源明代衛所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富源縣自古就是進入雲南的交通要道,素有“滇黔鎖鑰”之稱,是雲南東大門。因爲地理位置特殊,其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明朝時富源以軍事重鎮聞名。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立軍衛法,在全國建立衛所,控扼要害,富源以其重要位置設置平夷衛。

富源明代衛所散文

明朝的衛所制度規定大底以5600人爲一衛,1120人爲一千戶所,112人爲一百戶所,50人爲一總旗,10人爲一小旗。一衛轄五個千戶所,一個千戶所轄10個百戶所,一個百戶所轄兩個總旗,每個總旗設五個小旗。全國軍隊均按此編制編入衛所,由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逐級率領。衛所軍配置於各軍事重鎮。那麼平夷衛的軍隊設置是不是完全按制度設置?

平夷衛最初單設一衛,直到正德二年,衛下才設平夷衛左所和右所兩個千戶所,左所就在原平夷衛,右所是劃出曲靖衛的中所和右所補充平夷衛設置的。平夷衛的軍士配置在左所和右所地。遇有戰爭,常被召出征,戰爭結束仍回原址。平時衛軍耕田種地。洪武二十五年規定,全國衛所以7/10屯種,3/10守城。也就是後來逐漸形成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的定製。每軍卒給田15畝到50畝。國家發給農具、耕牛和種子,屯田軍卒則要向國家繳納稅糧。當時衛所的兵源有四類,第一是“從徵”,即原來的農民起義軍戰士;第二是“歸附”,即投降的元朝軍士;第三是“謫發”,因“罪”而罰充的官吏或士民,稱作“恩軍”或“長生軍”;第四是“垛集”,即徵調平民充軍,世世代代成爲軍戶。平夷衛的軍士來源主要是第四種。《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二十三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以平夷地爲南北要衝,必須置衛戍守,派右軍都督籤事王成和千戶盧春率領往湖南辰陽募集的壯丁五千人到元朝在富源設置的羅山縣原址置平夷衛。

平夷衛的衛官設置從高到低是衛指揮使一員(正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三員,掌印、掌操、掌屯田各一員;衛下轄左所正千戶(正五品)一員,左所副千戶(從五品)二員,右所正千戶(正五品)一員,右所副千戶(從五品)二員;左所下轄百戶(正六品)十員,右所下轄百戶(正六品)九員(右所本來應該也有十員,其中有一百戶所按《光緒平彝縣誌—裏甲》記載缺員,原話是這樣的.:民安裏即平彝衛左所,分十伍,曰:馬伍、劉朝伍、陳卿伍、張鬥伍、董策伍、崔伍、張潘伍、奠伍、田伍、聘伍。物阜裏即平彝衛右所,分十伍,曰袁紞伍、袁卿伍、邵科伍、李濤伍、佐家伍、倪金伍、王家伍、劉鎮伍、馬伍、缺員伍。筆者讀《平彝縣誌—官制》時發現劉朝、陳卿、張鬥、董策、張潘、袁紞、邵科、李濤、倪金、劉鎮這些人是百戶長。據此推斷平夷衛左所和右所各轄十個百戶,並且以百戶長的名子或者姓來命名他們的管轄地——伍。其中右所有一個百戶長官職空缺,故暫時記作“缺員”伍。百戶缺員時由所鎮撫代理。還有《光緒平彝縣誌》作者李恩光在兵制裏也說“百戶管伍,總旗副之。旗置小旗一人。”也就是說平夷衛的百戶指揮伍,總旗是白戶的副職,每個小旗下置一個小旗官。);還有管軍紀的鎮撫所所鎮扶(從六品)一員。以上武官都是世襲。和這些武官門一起任職的、通過考試選用的文官有: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教授一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夷衛的實際情況是隻有左所和右所。關於左右二所官員,《康熙平彝縣誌》只記“左右二所正副千戶,世襲。”而《光緒平彝縣誌》記載“左右二所正副千戶十二員”關於正副千戶所官員的定製是一個千戶所設一個正千戶和兩個副千戶,左右二所正副千戶應該有六員而不是十二員。如果左右二千戶所正副千戶官職有十二員的話,是超編了,不知是什麼原因光緒志記有十二員。

平夷衛的兩個千戶所管多少軍人呢?按《康熙平彝縣誌—兵防》記載平夷衛有騎兵、步兵、押運兵二百五十三名,屯田兵六百四十四名,舍丁二百二十四名,軍餘一千二百五十三名(舍丁和軍餘都是遞補軍人)。那麼加起來總共是二千三百七十四名。這是平夷衛左所和右所加起來的數字,按衛所制度一個千戶所擁有軍士一千一百一十二人,兩個千戶所就有二千二百四十人,平夷衛左所和右所的數字也是基本符合的。雲南每個衛下轄的千戶所多少不一,但是千戶所還是比較正規,按千戶所官軍人數推算人數是基本準確的。最初不是往辰陽來了五千人置衛戍守嗎?爲什麼只有二千多人了?如果在戰爭中軍人犧牲或者傷殘,家庭中必須有一個男丁遞補上去,這個遞補的男丁就叫軍餘。按理不會從五千降到兩千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一些軍士調往別處去了。今天富源營上在明朝叫營山就是因爲當時是集聚兵的地方,軍士和客商往來雲集,熱鬧非凡,據老輩人講這裏又叫小云南,很多外地來的兵和本地的兵在這裏集聚,然後又從這裏出發去征戰。平夷衛最初來的五千人經過戰爭消耗,所剩軍士到正德皇帝時不足以構成一個衛的建制,故正德二年調曲靖衛的中右所補充平夷衛,爲平夷衛的右所,原平夷衛爲左所。有了兩個所可以稱之爲衛了,要不然只有一個所的人數稱之爲衛就名不副實了。當然軍士人數減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軍士逃脫軍籍。

平夷衛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設衛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衛在富源歷史上存在了二百九十七年。在清朝時平夷衛的“夷”在官方文書中夷寫作“彝”,從此就寫作平彝衛,這樣做也許是想和史書中記載的漢代平夷縣和唐代平夷縣區別開來。到康熙三十四年與亦佐縣合併而成平彝縣。1954年,平彝縣改爲富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