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徒弟的青春成長散文隨筆

徒弟的青春成長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一月二十四日清晨,我正埋着頭鼓搗新聞稿,趕着要立馬發佈出去。突然傳來一聲“老師”,叫得十分親熱。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計,心想是誰啊,這麼早?現在纔剛剛上班呢。擡起頭一看,我不由得樂了。嘿,原來是徒弟來了。只見浚安站在辦公室門口,依然是那樣的清瘦。握手坐定之後,他笑着從提包內取出一本書,誠懇地對我說:“老師,這是我剛出版的一本新書,希望老師批評指正……”

徒弟的青春成長散文隨筆

人與人之間的相識也是有緣的,就如我與浚安的相識,緣分這個月老硬是說服代溝,把我倆拉扯到一起,進而成爲了師徒。起初知道“周浚安”這個人,是因爲他在當鄉村教師時拍攝了微電影《送菜》。那時,我在宣漢廣播電視臺《天天說民生》欄目做值班主任,記者就此事作過採訪。後來在審片時,我親眼見到了這個清瘦的年輕人。2014年暑假的中期,他突然來電視臺實習,跟着我一起下鄉採訪了幾次。不過因爲家裏的一些原因,他待的時間並不久。要說深交,還是在2015年春節過後。上班第一天,我在單位意外地見看了他。原來正是他不俗的文采,打動了伯樂的慧眼,領導將這個特殊人才調到了縣文化館,而後又引進縣文廣局辦公室工作。

從此,我倆樓上樓下經常泡在一起。因爲他的感恩,我們師徒的名分,也一步步走到了實處。讀到他的一些詩歌、散文和小說,我見識到了這個年輕人紮實的文字功底。我瞭解到他這一路走來,有着與年紀並不相符的豐富經歷,曾擔任過文學社社長,寫過網絡小說,辦過文學報刊,也做過鄉村教師,也曾推出過自己創作的歌曲。當他把一部名叫《行走在單人牀上》的小說送到我手裏時,我就更是刮目相看了。有這麼一個有靈性的弟子,我深感欣喜。

“一場家庭變故讓農家男孩孫榆皓淪爲純正的草根,在鄉村與城市的夾縫中,他經歷了初戀的破碎與意外情感的逼壓。詩作的意外發表,給他冰冷的青春帶來了一抹亮色,收穫清純之戀的同時,創辦文學報刊,參加歌唱比賽……”

一看故事梗概便能想見,這一切的萌動都是大巴山少年男女的.真實寫照,這也是徒弟周浚安的個人世界。這些來自校園生活的青春陽光,是他聚焦藝術生命本源之後的書寫,體現了這羣人的夢想和獨特的生活方式。在這部作品中,浚安的情感是豐富的,內心是龐大的,他面對青春的糾結,面對夢想的執着,是厚重而有力量的。讀了之後,我好像也回到自己的那個年代,跟着他重走了一回青春。

在文廣局工作一年後,全縣招考鄉鎮副科級領導幹部,我鼓勵他參加了考試。不久,他便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組織的認可,被派遣到馬渡關鎮任副鎮長。赴任伊始,他便奮不顧身地投入到了脫貧攻堅之中。在他的極力推動下,馬渡關鎮涼村、山頂、浪洋3個貧困村如期實現了“脫貧摘帽”,全鎮584戶2062名貧困羣衆可持續擺脫了貧困。

鄉鎮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我常擔心他那副小身板,能不能從那樣艱苦的戰線上挺過來。不過沒多久,這傢伙便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不斷刷新了人們對他的固有認知,先是獲得宣漢縣文聯“特殊貢獻獎”,後又加入了四川省作家協會,接着又推出了我正在翻閱的這部作品,青春成長小說集《八點半的火車》。

我不禁感到納罕,我這徒弟哪裏來這麼多的活力呢?工作經常加班加點,他卻還一直在堅持文學創作。爲這部作品,他又付出過什麼樣的艱辛呢?我可以想象他一邊激情洋溢地工作,一邊熬更受夜敲打文字的樣子。我終於明白,他爲什麼能夠在短短几年裏迅速崛起,黑馬似的從大山裏衝出,成爲達州文壇最閃亮的一顆新星了。

那一天,我們都很忙,簡單聊過幾句就分別了。幾天之後,我從同事們的談話中得知,這傢伙已經再次引起了組織的重視,已離開馬渡關鎮,到縣委辦公室工作了。我太瞭解自己這個徒弟了,生活中的他總是那麼低調,而一旦走進了工作,他又像打了雞血那樣高調。毫無疑問,在今後的這段日子,他又要把火紅的青春奉獻給縣委辦了。

因爲太忙,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纔讀完了他這本書,小說集《八點半的火車》。不得不說,這既是一部小說集,其實也是一部長篇小說,收錄的二十篇作品既是單獨的存在,也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青春世界,那小天等人的成長故事,正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這些故事是在中學校園、大學校園,再到職場裏展開的,呈現出了那段時期各個階段完全不同的青春風貌。他在描寫人物命運之中袒露自己的情懷,以毫不吝嗇的筆墨述說着少男少女幾經蹉跎的成長經歷,也釋放了自己多年的情感鬱積。如此,足見他文字駕馭能力的不俗,讓整部作品顯得那麼樸素迷離,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無窮。

浚安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他的情感是真摯的,他的文字是純潔的、成熟的、棱角分明的。在這部作品中,他飽含一腔深情,融敘事、抒情、感悟於一體,從人物刻畫到優美的情節描寫,都與他的老師、親人、同學、朋友以及他血肉相連的生活融爲了一體。讀這部作品,我始終看到他勾勒出了一幅幅畫卷,這些畫卷有時候雖然像水墨畫一樣朦朧,但是流露出的情感始終無遮無掩,始終有着敢愛敢恨的敢當。

總體來看,浚安創作最根本的、最共性的,就是在語言的提煉上,他更加講究節制,突出內斂,始終以最樸素的文字承載和解讀一個時期的歷史,使這些歷史充滿餘味。同時,就這部《八點半的火車》而言,無論是故事的構思,還是人物肖像的把握,以及人物命運的安排,都恰到好處,展現了他厚實的生活底蘊和文字功底,讓人讀來欲罷不能。

從當初的習作,到其間所寫的詩歌、散文、劇本,到《行走在單人牀上》,再到這部作品《八點半的火車》,浚安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創作,不再受到體裁的侷限。在他看來,作品裏的每一個人物、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它們自身來書寫。因此在創作中,他避開了語言和辭藻的華麗,褪去了濃妝豔抹,更注重站在一旁透視社會、感悟歷史、體驗生命。

我在想,浚安之所以能一路成長,且長出一樹蒼翠,一定是美麗的大巴山哺育了他,造就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也造就了他在喧囂之餘的敏感。我且以爲《八點半的火車》的出版,標誌着他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里程。我堅信,在浚安的骨子裏,他必定仍然有一股乘着《八點半的火車》的青春勁,繼續虔誠地對待文學,抒寫出新時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