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度的散文欣賞

度的散文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W 次

度,不只是書上的一個哲學名詞。

度的散文欣賞

度更廣泛地存在日常生活裏,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說話處事的分寸把握中。它雖然看不見,摸不着,卻是每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必須心中有數的東西

沒有數可不行,那怕是飲食起居。吃東西過量,損脾胃。喝酒過量,傷肝腎。運動、勞動和工作過量了,也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即便玩樂之事過頭了也沒有任何好處,不光是傷身體,還因爲玩物喪志啊。過量也好,過頭也罷,實際上都是不知掌握分寸,沒有恰到好處地把握住度。

日常生活中吃喝之事,憑直覺就能知分寸。個人還是好把握的。

社會上的情況可就不同了。不管你是爲官、經商、打工還是求學,都會遇到許多新情況,出現許多新問題,會跟各種各樣的人——熟悉的、陌生的、真誠的、虛僞的、光明磊落的、陰險狡詐的打交道,由於情況複雜,說話、做事、處理人際關係僅憑直覺是遠遠不夠的,許多時候,必須藉助理性的思考來把握度,才能掌握好處事的分寸。

玩笑,是生活的調料,有人的地方就有玩笑在。玩笑開得好,風趣幽默,活躍了氣氛,融洽了相互關係,促進了團結,有積極作用。開玩笑嘛,當然可以調侃,可以譏諷,但必須是不揭人家的老底和瘡疤,不傷別人的面子和自尊,不侮辱別人的人格,更不能拿人家的生理缺陷來說事。如果不掌握這個度,玩笑開過頭了,傷及別人的人格和自尊,就會失和氣,鬧矛盾,影響團結。因爲開玩笑,搞得不歡而散,相互有意見就沒有意思了。所以,開玩笑要有個度。

助人爲樂,是做好事,但幫助人,也要把握好度。新風霞小時候學戲經常要吊嗓子,開始曾請過一個姓李的`弦師,後來新的師傅覺得李的手音不好,新風霞就不想請李吊了,但又不便對李直說,便推說“花不起錢,不弔了”,但李弦師心眼特好,對新鳳霞說:“大爺不要你的錢,你這好嗓子,我非給你吊出來不可。”新鳳霞很爲難,吊吧,怕壞了嗓子,不弔,又難爲情。李大爺又忒熱心,只要看見新鳳霞在後臺,就主動拿把弦子去找小風說:“來一段”,新鳳霞只得經常推說肚子痛,頭痛,感冒等等,推不掉時,勉強吊幾句。有一次實在躲不開,吊了一段《花爲媒》,他的弦子太乾了,吊着吊着,小風流淚了,哭着說“我不弔了,不弔了。”李大爺這才收起弦子。顯然,李大爺過度的熱心,反而使新鳳霞很爲難。所以,哪怕助人爲樂做好事,熱心也要有個度,這個度就是人家要樂於接受才行。對方如果婉言謝絕,就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勉爲其難了,否則,效果不好,只能是爲難了別人,也尷尬了自己。

人們相處在一起,免不了會有矛盾和紛爭,處理這類事也要有個度。有句話是“得理不饒人”,還有一句話是“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指人們在發生矛盾爭執時的兩種不同的處事態度。前一句是說自己佔着理時,就不饒人,窮追猛打,非要搞得對方狼狽不堪,沒有面子,下不了臺,或一定要狠狠地報復一下對方纔會善罷甘休,可是,如此得理不饒人,就做過了頭,事情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原本人們對你的同情又回到了對方身上,而你或將受到指責,或被大家所不屑。所以啊,做事不要太絕情,不能不留餘地,不可把人逼上絕路,有理也要讓人三分,給別人留個面子,下個臺階,也體現你的大度和寬厚。如果不把握好這個度,就可能冤冤相報,無有了時,於己於人都沒有任何的好處。在處理矛盾和紛爭時,我更讚賞 “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懷,寬容、仁愛的精神待人處事,這樣更理性更有分寸。

忍讓是一種美德,但也該是有度的。報載某地一清潔工人,勸告一個吃瓜子的人,不要再往地上吐瓜子殼了,不料,竟被對方吐了一口痰在臉上,當時這位清潔工不僅沒有要求對方擦去臉上的污穢,自己受惡意侮辱反而向對方說“對不起”,因此,她得到了“委屈獎”。誠然顧客是上帝,但清潔工也不是上帝的奴隸呀,對這種公然的侮辱和惡意的傷害,我以爲是不該忍的,不能姑息錯誤放縱惡劣行爲,因爲那無異於助紂爲虐,應該讓這個吃瓜子的人,給這個清潔工擦去臉上的痰跡並賠禮道歉纔是。如果因此使得清潔工不能得獎,我以爲這個“委屈獎”不得也罷。

愛也要適度。愛,冷冰冰,溫度低了不行。熱灼灼,溫度太高也不行。過高的溫度是會把愛給烤糊烤焦的。我有個熟人,他的妻子十分地愛他的先生,下班半個小時沒到家,電話就打過去了,問怎麼還沒到家。有時候先生手機沒電,她就把電話打到先生的領導那裏,甚至還跑到領導辦公室找人,問先生到哪裏去了,領導都被她搞得不勝其煩,如此瘋狂愛法,既不得法,也過熱了,愛的他先生都喘不過氣來,頗有壓迫感,最後這樁婚姻就被過熱的溫度烤化了,兩個人只得分手。對孩子的愛,也有個度的問題,不能過了。心愛、疼愛、憐愛都行,就是不能太寵愛太溺愛。在校讀書,每個月僅零用錢就給上千元,這不是鼓勵他去亂花錢嗎。個人生活、衛生上的事情,該孩子自己做的也不讓他做,一些年輕人,自己都當爹媽了,可還不會做飯吃,這是悲哀還是幸福?父母任兒女做牛馬和爲兒女當牛馬都不妥當,都沒有把握好度。父母幫幫孩子是應該的,但不要過度地大包大攬。

凡事都有個度,在工作和生活中,度的把握無處不在。我們的老祖宗,對把握事物的度,早有深刻的認知,諸如“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則珠太赤”,“高不成,低不就”,“過猶不及”等等,不就是希冀精準地把握事物的度嗎?大凡成功者,大多都是把握度的高手,可見,把握好事物的度何其重要。“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謬誤”,對事物的度把握不好,不成爲“謬誤”,就是“過猶不及”。當然,要很好地把握各種棘手問題的一個合適的度,是世間的大學問,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思考和經驗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