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那美麗的雪景散文

那美麗的雪景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雪,也算是孩子心中的一種玩具,它十分漂亮,擁有純潔的白和微微的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那美麗的雪景散文,歡迎閱讀。

那美麗的雪景散文

清晨,我在一片眩目的晨光中醒來,睜開眼睛的一剎那,我感到房間的色調比平時明亮,披衣起牀,我看到窗外到處都是一片白茫茫的雪景,遠處的屋頂,近處的樹冠,地上的草坪,都覆蓋着一層厚厚的積雪。

此刻,雪,仍然還在飄飄灑灑飛飛揚揚地下着,往日喧囂吵鬧的小區,此時卻變得異常的靜謐,外面的公路上也少有車輛行駛的聲音,這個清晨,似乎所有的聲音都被厚厚的積雪淹沒了,小區的遠處偶爾響起的幾聲咳嗽聲,也顯得格外地響亮格外清晰。因爲白雪的映襯,整個小區變得異常的明亮潔淨。

我想,今天應該是一個十分難得的玩雪賞雪的好天氣。

儘管,江南的雪,遠沒有北國的雪那麼蒼茫與遼闊,卻也有着一種別樣的韻。北國的雪雄渾、壯觀,江南的雪溫婉、雅緻。當然了,如果是看雪,還是北國的雪更震撼人心,站在那蒼茫、遼闊的北國雪原裏,既能感受到哪一種徹頭徹尾的的渺小,也能感受到哪一種頂天立地的雄偉。北國的雪,既能讓人自卑,也能讓人自信。如果是品雪,卻是江南的雪更耐人尋味,佇足江南的冰天雪地裏,映入眼簾的雪矜持、雅緻、溫潤,它們與江南的亭臺樓閣、湖光山色一起搭建起來的雪景,自有一種高低錯落,黑白映襯的層次美,如果再配上一層淡淡的薄霧,遠遠地看去那雪便如同在燃燒的雪焰,令人心醉神迷。

匆匆洗漱完畢,胡亂吃了幾塊麪包,我帶上相機跟家人招呼一聲,便一頭鑽進茫茫雪霧,直奔離家不遠的河濱公園而去。

說是公園,這其實只是一個幾十畝大小的河濱園林,園林的總體建築風格也一如既往地繼承了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園子雖然不大,卻也因勢利導地佈置了幾處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水池和假山,這些水池和假山又分別由幾座造型別致的小橋和幾處高低起伏的草坪巧妙地聯繫在一起,它們既各自成景又互相銜接,單從園林的佈局而言,倒是十分協調十分和諧。

雪,仍然在下着,只是比剛纔下得小了一些,此時,園子裏已集結了許多前來賞雪玩雪的男男女女,孩子們也在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的陪同下,正肆無忌憚地在雪地裏堆雪人打雪仗。因爲孩子們的笑聲,園子裏一改往日的喧囂繁亂,倒呈現出一派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

我漫無目的地一邊走一邊看一邊拍攝,看到不遠處有一個亭子,便打算去那裏休息一會。來到亭子的外面,我看到亭子斜對面的草地上圍了許多人,他們專注的神情讓我頗感好奇,於是,我決定先去那裏看看。走得近了我纔看到,有幾個學生樣的小青年正在認真地堆砌修整着一件雪雕藝術品,從地上堆放的衣物和工具袋上的字跡,我大致可以判斷他們是傳媒學院的學生。他們正在利用這片起伏不大的地勢,堆塑一段長城模樣的雪雕藝術品。長城的主體塑像顯然已經完成,他們正在仔細地雕琢打磨長城內外的那些山川和原野。這一帶的地勢雖然起伏不是特別大,但在他們匠心獨運的剪裁下,這段長城塑像倒也塑造得惟妙惟肖,陡峭險峻,可以說較爲完美地再現了長城橫亙萬里,縱橫古今的磅礴氣勢和關山險阻的雄偉氣魄。

周圍遊人越聚越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小,但卻很少有人說話,除了偶爾有人拍拍照,大家都很安靜地看着學生們忙前忙後地堆砌修裁,其凝重與安靜的表情,毫不掩飾地表達了歷代炎黃子孫心中哪種不離不棄的長城情結。的確,長城是每一箇中國人都熟悉併爲之驕傲了數千年的偉大歷史遺蹟。它也是最具中國形象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無論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場所,只要看見這幅長城的畫像,立即便會讓人聯繫到一個國度、一個民族,想起一段古老的東方文明。

看着這座雪塑的長城,我也沉浸在對長城以及對長城歷史的聯想中。我擺好姿勢正準備拍照,我的旁邊突然傳來一個小女孩稚氣的聲音:“媽媽,這些大哥哥堆的是什麼呀?”

“囡囡,大哥哥們堆的這個呀,它叫長城,在離我們很遠很遠的北方,它是我們祖先用來抵擋外族入侵的國防工程。”小女孩的媽媽這樣告訴孩子。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一項舉世無雙的偉大建築工程,是我們的祖先用來抵禦外族入侵的國防屏障。

是啊,儘管長城的國防功能十分有限,但是,一個經歷了太多戰爭與外族入侵之苦的民族,一個飽嘗了太多的戰亂與流離之苦的民族,千百年來,在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疆域裏,都有這樣一座功能強大,可以爲一個民族遮風擋雨、保境安民的國防屏障。在數千年的民族文化傳承中,與其說這座長城一直矗立在中國北方廣袤的山水間,還不如說它一直就矗立在一個民族的心裏。

雪,還在下着,眼前飛舞的雪花把我的思緒帶到了遙遠的邊關,帶到了遙遠的長城古戰場,面對這座冰雕玉琢“長城”我的腦海裏漸漸浮現出起那些久遠的“鐵馬冰河”、“吹角連營”的古戰場場景,面對那一場場悲壯激烈的邊關戰爭,面對那一次次破長城而入的民族存亡的危機,我與許許多多的人一樣,對長城的國防功能產生了深深的疑慮:一道綿延萬里的城牆真有那麼強大的防禦能力?它真的能夠拒敵於牆外保一國之平安嗎?其實,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答案是否定的。

萬里長城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強大,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萬能,僅憑一道防線就企圖扼制戰爭爆發、阻止戰火漫延的想法也未免太過天真也太過自信了。縱觀世界戰爭史,我們便不難發現,不管是二戰中的“馬其諾”防線,還是中東戰爭的“巴列夫防線”它們的牢固程度與縱深不知道是中國長城的幾倍乃至幾十倍,更兼配備了異常強大的現代化火力防禦體系,然終未逃脫全線潰敗、功虧一簣的命運。

中國長城也一樣,自秦始皇築長城以來,2000多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由盛至衰,由衰至盛,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先後出現了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明、清等近二十餘個朝代。但是,就在這上下數千年的興衰更替中,無論他們是處在強盛的時候,還是處在衰落的時期,都曾不同程度的受到外族外敵的侵襲。破長城而入的戰例也是不勝枚舉。就算是地域遼闊,兵強馬壯的漢武帝國,不可謂不大,也不可謂不強,然雄才大略的漢高祖仍難逃“白登之圍”的厄運,後不得不採納劉敬的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漢室宗之女嫁與單于,以和親促和平。此後,纔有了昭君出塞悲壯蒼涼的傳奇。即使如此,昭君南望故國的'思鄉淚,最終也只熄滅了五十年征戰的烽煙。

在歷代王朝被外族外敵入侵的歷史記載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應該是大宋王朝“靖康之恥”所記錄的那幾滴悲苦的君王淚,大宋王朝的前期曾經也是國富民強,兵強馬壯,於是邊關平安,天下太平,人民富足,舉國上下一派歌舞昇平的祥和景象。可是到了中晚期,安樂得太久了大宋王朝渾然忽略了忘戰必危的祖訓,整個朝廷從上到下貪腐成風,驕奢淫逸,文官愛財,武官畏死,更有昏君自毀“長城”於是在後來的百年曆史中,金人的鐵蹄,鐵木真的坐騎曾無數次踏破長城的關山險阻,縱橫中原,飲馬黃河,把原本一個富饒的大宋王朝折騰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國將不國。

歷史的步履走到了大明王朝的末期,驍勇善戰、英明神武一手開創了洪武盛世的明太祖怎麼也想不到二百多年以後他的子孫也會步歷史的後塵,把一片大好河山拱手他人,魏峨的萬里長城依然沒能護佑大明王朝、護佑天下蒼生。滿清帝國的八旗鐵騎再次越過了長城的關隘,橫掃大明千軍如卷席,長城再一次失去了它的國防效應。

清兵入關一統中原以後,博學多才,文韜武略的康熙皇帝就第一個否認了長城的國防功能。在他看來,他和他的祖先都是從長城打進來的,他深信,當年即使沒有吳三桂幫助,他和他的祖先也照樣能夠跨過長城,入主中原。即使在建立了大清帝國以後,他的戰馬也曾數次跨越這座雄偉的城牆。博古通今的他深深地知道:僅憑長城之險,不能也不可能確保大清帝王朝的永久安寧。面對這座年久失修,已經破敗不堪的長城,他想起了歷代帝王因爲迷信它的功能,世代修繕,勞民傷財,弄得天怒人怨,國庫空虛。然而,長城卻並沒有能夠有效的阻擋千年邊患,保一國平安,相反卻因此耗盡了國力民力,置國家於羸弱、人民於貧困之境地。

站在長城的牆頭,康熙皇帝睿智的雙眼透過千年史蹟,已看透了興衰成敗的真諦。面對古北口總兵蔡元向朝廷提出修繕長城的奏章時,大智大勇的康熙皇帝竟然完全不同意。他的大筆一揮:“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衆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峯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裏,養兵幾何方能分守。”

康熙大帝這番高瞻遠矚、震聾發聵的回覆,不是驚世駭俗,也堪稱史上一絕。那麼,既然否定了這座建築在地上的長城,康熙心中的長城又在哪裏呢?我們從他後來開創的“康乾盛世”便不難找到答:那就是他一手倡導的“修德安民”、“富國強軍”的長遠國策。

燃盡的菸蒂灼痛了我的手指,恍然之間,康熙大帝那句“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的聲音久久迴盪在那段雪雕的長城之上。是啊,國家的安寧,戰爭苦難完全寄託於一道綿延萬里的長城來遮擋顯然是很幼稚的,唯政通人和,富國強軍,衆志成城方能拒敵於國門,唯有居安思危,時刻牢記“忘戰必危”的祖訓,砥礪一支強大的衛國之師,則天下強敵概莫能動、概不敢犯。想到此處,我莞爾一笑,環顧四周,公園裏的遊人早已散盡,那一幫年青人築起來的長城,仍然端莊地橫跨在這起起伏伏的土丘上。

雪還在紛紛揚揚地下着,我想,我也該回家了,但這雪中的雪景與雪中的聯想,仍然讓我意猶未盡,去之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