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記事抒情散文欣賞

記事抒情散文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記事抒情散文篇一:偶拾朝花

記事抒情散文欣賞

又到添歲時節,隨着年齡增長,生活壓力加重,每每這個時節,心緒總是不由自主的飛回童年,想起兒時在鄉下生活的點滴片段,尤其是同弟妹們一起下田勞作的情景。

鄉下的孩子是有秋假的,放秋假的時候,大概是農曆八九月份,也就是收穫的季節。秋高氣爽,溫度適宜,田間黃色的野雛菊和粉色的野牽牛隨處可見。那時的我和弟弟妹妹經常跟着大人們去田裏掰玉米、拾花生、摘棉花

隱約還記得掰玉米的情形:大人們握住長在稈上的玉米,三兩下扒去外皮,然後猛地用力一掰,沉甸甸的玉米棒就從杆上落到了手裏。而做爲小孩子的我,當然又是另一種操作模式了。首先,輕輕地摘掉幹黃的須穗,然後一層層的慢慢剝開外皮,就好像拆開神祕禮物的包?爸揭話悖詈蠼?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玉米掰下。不過迎接我的有時不是黃澄澄的玉米,而是蠕動着身軀的青蟲由於如此細緻的操作,效率肯定大打折扣,我也因此沒少挨特殊表揚!

掰玉米當天晚上,確是有些小盼望——煮玉米!奶奶會把那些嫩的能掐出水的玉米單挑出來,煮給我們吃。那味道,至今難忘。而在多年後的今天,玉米雖也常見,卻怎麼也吃不到那時的味道了。

拾花生的時候,大人們牽着牛把地犁開,然後把掛着累累花生的秧子碼成堆,我們拿個小籃子,跟在後面把落地的花生撿起來。當然要給自己找點樂趣啦,先嚐爲快!剝開沾着泥土的外殼,把淺粉色的花生米倒進嘴裏,隨着汁液的溢出,連唾液都是鮮花生的味道,脣齒留香。

最得意的是傍晚回家的時候,花生秧高高地垛到牛車上,而我們就在花生秧上面或坐或躺,一路仰望着灰藍色的天空回家去。進村子的時候,若遇到熟悉的夥伴或同學,微笑着揮手打招呼,那勁頭,不比乘着敞篷車閱兵的首長差到哪兒去!

相比較而言,摘棉花是我最不喜歡的。拿一個四角縫着長帶子的包袱,疊成兜狀系在腰間,把那些完全綻開的白棉花摘下,放到腰間的包袱裏。枯燥是次要的,主要是一壟地摘下來,一大包棉花墜的腰疼不說,走起路來的模樣,活像身懷六甲、行動不便的孕婦。

那時的我十二三歲光景,排行老大,二妹小我三歲,弟弟小我五歲,小我八歲的.小妹偶爾也濫竽充數。爲了讓我和弟妹們摘棉花有動力,爸媽出臺了有償政策,摘一斤給一毛零花錢,摘的多給的多。爲此,調皮的弟弟不止一次的往包袱裏偷偷的放小石子、碎磚塊

田野裏的樂趣還遠不止這些,像田埂上的節節草、地瓜秧做的項鍊、豆田裏的螞蚱、還有那像黑色小番茄似的不知名的小野果

這些雖然早已離我遠去,但是在我的回憶中,它們卻如同一顆顆珍珠般珍貴。那個叫做徐馬寨的小村莊,也時常會出現在我的夢裏。如今我的女兒正在童年階段,雖不知她們以後對童年的回憶是不是多姿多彩的,但生活在城市的她們,肯定是體會不到我們那時的樂趣了。

記事抒情散文篇二:炊煙裏的年華

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裏。炊煙的美總能被景映起,錯落在詩詞歌賦裏,供人吟唱。稀疏的村落,升起縷縷白煙,隨着微風的吹拂,搖擺而散,幾經流動,落入空中。周圍的空氣裏漂浮着柴草的味道,瀰漫着家的氣息。

炊煙是農村的象徵。炊煙處,必有食物。自有火以來,人的生活有了一個質的轉變,人類踏入了新的文明時代。有火,也會有炊煙,有炊煙,就有拯救生命的歌謠傳唱。民以食爲天,炊煙從飢餓中來,從驅走飢餓而去。

炊煙是有變化的。早晨的炊煙是匆忙的。農家早晨大都在田地裏度過。該做飯時,已被飢餓折服,便風風火火地生火做飯,炊煙也被這股勁吹得徐徐上升。柴草上若有露水,炊煙就會變成濃煙,濃煙的味道是遠比不上炊煙的。濃煙嗆鼻,炊煙像老漢的菸袋一樣,一口氣吹出,沁人心脾。有露水的柴草是不好燃着的。倘若誰家的柴禾潮溼,濃煙滾滾,便會有婦人問,你家咋回事啊!要不先用我家的柴禾,回頭曬曬你的柴禾。那婦人會笑着接受,並嬉笑說,劉嬸,等做好飯給你端一碗啊!劉嬸笑答,客氣啥。炊煙是淳樸的標誌,是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是交往的信號啊!

中午的炊煙就沒了早上的匆匆。中午的氣溫高,風力弱,炊煙慢慢升起,像人一樣進行着慢動作。炊煙停止,家家戶戶都會出去納涼吃飯,端着飯碗到村口,隨便找個地坐下,把飯菜放在地上,不顧塵土沾染碗底,開懷大吃。若有人說,劉老二,你家菜裏落下灰土了。劉老二就笑着說,那有啥子嘛!這你就不懂了吧!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立即用筷子一頭撣去落在碗裏的灰土,翻轉下筷頭繼續吃,然後邊乘涼邊吃邊嘮嗑,扯着東家長西家短。那時的人,不像現在那麼幹淨,卻也不像現在生這麼多病,吃藥的人很少。怕是炊煙養人,水土服人吧!在外做生意的大伯,一直用鍋竈做飯,不是經濟不允許,而他自己的胃卻吃不慣這廚具做的飯。

傍晚的炊煙是最愜意的,不疾不徐。遠處有早生火的農婦,離開竈口,柴草燃盡,未被燃透的粗柴從煙囪冒出白煙,炊煙升至田野,在晚風的吹聚下,形成一縷縷青煙。在夕陽的映襯下,隨餘暉散發着淡薄的光芒。農人的腳步是慢的,踩着炊煙而歸。勞作了一天,回家時便放慢了腳步,看看遠處的夕陽,哼着小曲,時不時地換肩調整農具,以舒服的姿勢享受晚風的習習。回家來,收拾做飯用具,不慌不忙,生火做飯。炊煙如同生活一樣,隨着時間輕輕升起。每次吃過晚飯,鍋竈裏還有餘熱,煙囪裏還會偶冒青煙。爺爺奶奶都會坐在門旁的石頭上乘涼,嘮嗑。炊煙靜靜地升起連同生活中的瑣碎事務,隨風而起而散。

家是生活的肩膀,炊煙是生活的依靠。爺爺曾說,以前逃荒時,鍋是必須帶着的。有鍋纔有煙,有煙纔有可能不被餓死。那時的炊煙是生命的號角。田舍炊煙常蔽野,居民安諸不離鄉。炊煙不定,居民離鄉。炊煙定,民則定。

炊煙常起,家在不遠處。總喜歡炊煙的味道,炊煙裏有家的影子。炊煙是悠閒的。亂雲剩帶炊煙去,野水閒將白影來。願炊煙總能在生活裏飄散,溫暖幸福所路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