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用相機記錄生活中的瞬間散文

用相機記錄生活中的瞬間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玩相機算起來也有四十多年的經歷了,卻沒有玩出名堂來。

用相機記錄生活中的瞬間散文

接觸攝影照相是在一九八二年的夏季。那一年我旅遊結婚到西安,住在我舅家,秦生有一隻小型的135型照相機,充其量也就是玩具,但照的很清楚,自己買來顯影液和定影粉,按照比例和溫度,分別裝在兩個容器裏,把房子的燈關了,藉助紅燈的弱光,從相機裏取出膠捲,放在顯影水裏來回拉動三分鐘,就可以看清底片了,這是一個技巧活,時間長了或溫度高了都會影響到曝光度,所以,要掐着時間顯影與定影,最後沖洗乾淨,用夾子夾住一頭,夾在通風透氣的地方晾乾,底片就出來了。等到底片乾透後,就可以洗相片了。

洗相片是自制的一個木板曝光箱,呈四方體,箱內有曝光用的燈泡,燈泡上方有一層磨砂玻璃,光線就變成了柔光線。當時沒有磨砂玻璃,就在玻璃上面蒙了一張白紙,有開關鈕在外邊,操作很簡單:將底片與印相紙緊貼,底片在下放於透明玻璃上,用箱蓋壓住,啓動燈泡開關,根據底片薄厚情況確定曝光時間。經曝光箱曝光後的相紙,即可進行顯影與定影。當時,沒有放大機,就沒有放大。不過,效果很好。

回到新疆後,我郵寄了一臺相機。說來也巧,回到新疆不久,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常州相機的廣告,於是,我就聯繫,買了一部“紅梅牌”120照相機,買了膠捲就開始了照相學習,也看了寫專業書籍像《光與影》《業餘攝影創作指導》《人像攝影》雜誌等系列書籍。在一段時間裏,自己買顯影粉定影粉,製作了曝光箱,照片模具,借了一架放大機,常出門照相。

那時候傻瓜機很普及了,又買了第二部135相機,相機的更新,基本上是五年,九十年代買了單反機子,隨着電子產品的到來,買了一部索尼相機,到20xx年買了一部佳能750d相機。

攝像是一門用光的藝術,是個技術活,光影之間所折射出的是攝影者的思想光芒。光圈、快門、感光度三者技巧耳熟能詳,人像、夜景、風光、剪影,要真正搞懂弄會,是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的,除此之外,還在於攝影者的靈感和悟性,一張好的大片,是一個攝影師對攝影技術理解的釋放,有好多攝影者的裝備都在十幾萬幾十萬,一般的攝影者都在十萬左右,好的設備加上不辭勞苦的等候,才取得一兩張絕世之作。像我只能是玩個相機,談不上攝影,照了怎麼多年,只是爲單位宣傳而已,真的沒有多少收穫,因爲那時,還有好多不知道的。當數碼蜂擁來襲時,當手機照片橫行天下時,遍地都是攝影師時,才感覺攝影對人們的生活超出了一種想像,輕巧便捷,快速傳播的功能讓人興嘆,隨處可見,手持手機拍照的場景,再一次顛覆了人們對攝影神祕的認識,似乎攝影變得簡潔了,其實,作爲攝影,他是一種藝術,是與手機拍照無法相提並論的。

留住歲月,留住瞬間。相機是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伴旅,用相機紀錄成長過程,用相機紀錄旅遊的每一瞬間,當我們老去的時候,翻開當年的照片,有多少快樂的回憶涌向心間,又有多少親情在回憶中得到慰藉,因爲我們紀錄了我們最美好的.時刻。

20xx年到北京,用的是一部135傻瓜相機,去了天安門、頤和園、圓明園等地,照片當天照完當天就到店裏洗出來,一卷三十多塊錢,第二次到北京,就買了索尼相機,用的不巧,在白塔公園照的時候,ds卡出了毛病,要格式化,這樣,就把前幾天到天安門的照片全沒有了。給了一個教訓,每照兩天就去刻成盤,不貴,五元刻一次,後來,在單位上,凡是有條件的時候,都刻成盤保管,誰知道即使刻成盤,時間久了也出問題,買了一塊移動硬盤,把所有的照片都複製了過去,沒有想到災難襲來了,移動硬盤打不開了,找到售後服務,給換了一個新的,但原來的照片基本沒有了。第二次到北京,第一次到深圳、到廈門的照片再也沒有找回來。

自從學習了ps後,接着學習了會聲會影,把每一次出遊照片製作成相冊或視頻,保存在優酷裏,基本算是保險了。

整理相冊也是一個技術活,就是怎樣表現相冊的主題,將照片選取,主題構思,照片排序與組合,哪些照片還要做後期處理,製作什麼樣的片頭片尾,採用什麼音頻,想好了再做。而大家普遍用的軟件可以套用,也就是按照一種模式來做,即快又好看,作爲娛樂相當不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只要能表達一種意圖,用什麼都不爲過。

人這一輩子不容易,要想記憶清楚就得常記憶,記憶的快樂會使我們愉悅,在記憶中看人生,就是一段無悔無怨的勵志過程,每一步都丈量着我們經歷的苦辣酸甜,有成功,也有失望,但一切都過去了,都成了煙雲,都成了記憶,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