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電影《左耳》影評

電影《左耳》影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應該說我是抱着要以最刁鑽和最苛刻的眼光去觀看這部影片的,其一,因爲原著小說《左耳》的確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的高中時代最喜歡的一部小說,基本上印刻下了我自己的青春痕跡,或傷感或疼痛,我對《左耳》的虔誠和懷念就像對自己再也回不去的十七歲,因此若電影版《左耳》拍的不如我的預期那便是糟蹋和毀滅我對青春的所有記憶;其二,自從《失戀三十三天》以來,到後來的《那些年》,再到《致青春》和《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等,這樣的青春片在銀幕上已經氾濫,結構單薄,情節老套,故事雷同,內容乏味,毫無新意,因此在內容嚴重同質化的今天,像《左耳》這樣打着“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的口號的影片要引起我的理解和寬容的確有會很大的難度;其三,衆所周知,蘇有朋早期在小虎隊以歌手的身份出道,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但是當他轉戰影視圈之後,他的知名度就再也沒有超過其主演的《還珠格格》,因此,對於此次他執導電影處女作《左耳》,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期待,甚至害怕他會毀了這麼好的一個故事。

電影《左耳》影評

不過所幸的是,即使是在我不斷的刁鑽、質疑甚至是嘲諷中,電影版《左耳》依然給了我一個很美的夢,一個關於青春的夢,一個已經被忘卻了很久的夢。

 一,人物:黎吧啦和她的擁躉們

至今我仍無法忘記這麼一個性格直率,塗着綠色眼影,手持一朵向日葵表白的敢愛敢恨的女孩。儘管整部影片似乎要以李珥和張漾的愛情故事爲主線,但不管是從角色性格的塑造上,人物行爲動作的設置上,亦或是還是表演層次的豐富上,黎吧啦這個角色都以最大的力度吸引着我們的注意。

她從小失去了父親,母親在她三歲時也離開她和年邁的祖母而去了國外,我們很難想象,影片也並沒有描寫,這樣的一個女孩,在她的成長過程中該是遇到了多少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只知道她早已輟學,每天晚上化着濃妝在一間名爲“算了”的酒吧唱歌,打架、抽菸、酗酒,和黑人這樣的小混混們打情罵俏。她是天中“乖乖仔”們眼中的“壞女孩”,是男生們眼中的“公交車”。但就是這麼一個女孩,她的苦難和委屈還來不及被挖掘,就在我們心裏留下了一個永遠善良的形象。

儘管在酒吧和各種各樣不懷好意的男人打交道,但她卻永遠保持着自己的“乾淨”,張漾對她並不好,她卻也依然用自己的全心全意一定要“讓他過的幸福”,她說她愛張漾的壞,但其實她真正愛着的,是張漾的和她類似的成長背景,她已經過的那麼幸苦了,她怎麼捨得讓她心愛的人遭受和她一樣的痛苦,兩個“同病相憐”的人,在那個冷漠的城市,只有緊緊的擁抱着相互取暖,面對張漾的欺騙、利用甚至是毆打,她仍然以她爽朗的笑容包容和麪對,都說女生要比男生先成熟,黎吧啦正是以她的過早的成熟承受着張漾成長的尖刺。

另一方面,黎吧啦同樣是一個從來沒有愛過的小姑娘,過於艱苦的成長環境讓她過早的認識了生活的虛僞,她的內心同樣是一個需要愛情的姑娘,面對張漾的冷漠,我們能體會到她的孤單和落寞,她甘心做着一個局外人,默默的爲張漾這樣的“渣男”付出,等待着一個也許永遠看不到明天的未來。

她對張漾的愛情之深切,對李珥的關照之細緻,對得失的態度之瀟灑,對生活的看法之陽光,最終從內心的最深處獲得了張漾和李珥的認可。可惜,就在張漾決定購買兩張去北京的火車票,而李珥在母親和尤他面前公開的承認這個“壞女孩”是她的朋友,是她的“好朋友”並決定在臺風到來之際去安慰黎吧啦的時候,這個壞壞的女孩,因爲一場車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據說,每個女孩子都想過要把自己的第一次留給自己最愛的人,黎吧啦是幸福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她不僅僅把自己的第一次留給了她最愛的張漾,還獲得了張漾很多年的“難忘”和“愧疚”,黎吧啦又是悲哀的,不僅僅因爲她自身的一個成長背景,她自身的認知侷限,也因爲她僅僅因爲一個誤會,而失去了她年輕的生命和即將到來的“愛情”。

應該說,整個故事都是以黎吧啦這樣一個人物爲中心,即使是她離開了這個世界後,李珥、許弋、張漾之間難分難解的情愫也仍然是因爲黎吧啦而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他們是黎吧啦的擁躉,是黎吧啦的生命和精神的延續。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遇到一個黎吧啦,一個在別人看來是“壞女孩”但內心卻很善良和真實的黎吧啦,一個她爽朗的笑聲和純真的笑容永遠定格在青春的黎吧啦。

二,故事:友情、愛情、親情混合的成長型青春交響曲

儘管包括宣傳方在內的很多人,將該影片的主題設定爲了“青春愛情”類,而實際上在我看來,該片不僅僅描寫了“愛情”,更是一首混合了包括“友情”,“親情”等衆多元素在內的“成長”型青春交響曲。

影片的最開始即描寫了李珥對許弋的暗戀,但是描述的重點很快就轉移到了張漾對黎吧啦的欺騙和利用,以及在這樣的條件下,李珥和黎吧啦是如何一步一步解除“欺騙許弋”和“消除隔閡”的矛盾,並最終成爲李珥口中的“好朋友”的情節之上。也是從這一段,我們看到了儘管黎吧啦只是戲弄李珥所喜歡的許弋,但李珥卻願意在下雨天給黎吧啦借傘,在張漾毆打黎吧啦的時候敢於上前去護住黎吧啦的堅貞友情。相反黎吧啦和張漾的愛情,張漾和蔣皎的愛情、黎吧啦和許弋的“愛情”、李珥和許弋的愛情,在這一段,相比起黎吧啦和李珥二人的“友情”來看,都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黯然的失色了。

一個是天一中學成績優秀的乖乖女,一個是從小失去父母輟學在家吸菸混吧的壞女孩,在面對家人和至親的阻撓、愛人的誤會的時候,依然能夠收穫友情的成長,堅定的公開的稱“她是我的朋友,是我的好朋友。”

黎吧啦死後,故事分成了兩條線索,一條描寫張漾和蔣皎在北京的愛情,當然也插了一段黑人和張漾冰釋前嫌的情節,從敵人變成朋友;另一條描寫的是李珥和許弋在上海的愛情故事。當然張漾由於對黎吧啦的去世的懺愧和對蔣皎的不可理喻與步步緊逼的痛恨,最終導致了二人愛情的破裂,張漾在這一段中所承受的煎熬幫助他完成了從一個玩弄和利用愛情的渣男到一個懂得付出懂得追求的成熟男人的轉變。

而李珥和許弋也因爲李珥的單方面的付出和許弋的劈腿而導致了李珥的失戀和成長,李珥是一個從來對愛情很認真的姑娘,她高中時代就因爲許弋而被啤酒瓶所砸傷,又因爲許弋而來到上海,她不僅僅打工去爲許弋還錢,還幫許弋收拾家務,最終成爲了一個也許僅僅只是被許弋利用的姑娘。正如圖書館的學姐所所說的“傻完了,就長大了。”

有人曾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健全的人,需要去尋找另一個人來彌補我們所缺失的另一半,我們爲不斷對方付出,輕易的以爲那就是愛情,直到最後失去了自己,然後當對方不堪壓力離開之後才發現,世界上沒有誰是誰的另一半,也並沒有所謂的愛情,只有陪伴。李珥在這一場戀愛中也許懂得了愛別人不如首先愛自己。

在影片的中間段落,還描寫了張漾的父親以及母親(蔣雯麗飾)與許弋的父親之間的故事,這一段故事給張漾最初對許弋的偏見給予了合理的解釋,應該說是豐富了張漾這個角色的複雜性。一種一直隱隱約約存在於張漾與其父親之間的矛盾也在這一段得到了解除。

通過這一段的描寫,張漾和李珥都不同程度的從友情或者是愛情中獲得了成長,這種成長使他們彼此不至於過早相遇相知並相愛,爲他們最終的永遠的走到一起,同時也爲故事的結局提供堅實和穩定的情感積累。

三,表演:青澀的表演和青澀的年代

正如前文所述,黎吧啦這個角色從表演層次上是最爲豐富的,馬思純在該片中的表演極爲成熟與自然,非常完美的詮釋出了黎吧啦這樣一個敢愛敢恨樂觀開朗的一個壞女孩。

相比較而言,包括歐豪、陳都靈、楊洋在內的其他幾位演員,表現方式都給人以“背臺詞”的“面癱形象”,甚至有其他影評人有“吧啦只活了半部戲,卻感覺一個人撐全場”,“歐豪滾回娛樂圈”等評論出現。

的確,歐豪和陳都靈的表演方式都像是在背臺詞,表情僵硬,動作呆板、語氣木訥,但這首先是因爲角色設置的問題,實際上歐豪所飾演的張漾在影片中(也包括在原著小說中)的前期,都是一個非常冷漠,善於欺騙和利用的角色(誠然又是一個不拘言笑的直男形象),而陳都靈所飾演的李珥在片中也是一個學習成績好,性格內向的安靜的乖乖女的形象,這就要求了他們表演的表情相對冷峻,動作相對直快幅度較小、語氣也相對要冷漠平直很多。

其次,這部電影的很多主演在電影界都是首次擔綱主角任務,的確經驗欠缺,但這並不影響影片的描述方向和總體水平。

最後,在作者看來,雖然演員們的表演水準也許還不是那麼的到位,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闡釋着他們對角色的理解,這種對青春的敬畏的態度雖然不足以抵消表演的層次性上的缺失,但卻着實讓我們看到了這一羣年輕人對電影的尊重。

事實上,影片的所表達出的青澀感也正如演員們的青澀的演技一樣,總是存在着一點點的瑕疵和遺憾,而也正是這種瑕疵和遺憾,使得影片所描述的青春更加的真實。試想一下,倘若這裏面的每一個人的表演方式都是極爲純熟,一氣呵成,沒有一點點的磕磕碰碰,想必這樣順利的電影也未免太過於浮華和虛假,不足以真正打動人心。

仍然記得,高二的一天,我回到家裏,面對着鏡子,拍拍自己的左臉,說“男生”,又拍拍自己的右臉,說“男人”,擡嘴微笑,我看到,自己的下巴隱隱約約露出了青色的胡茬。在前一晚,我和我心愛的姑娘剛剛第一次嚐到了愛情的滋味。而我當時正是以《左耳》所描寫的這種方式來宣告自己從“男生”到“男人”的成長。

事實上,成長的蛻變怎麼可能因爲一場早到的男女關係而發生呢?直到後來的經歷使我意識到,成長,它不是一瞬間的頓悟,而是從內心深處,一點一滴、一絲一釐的抽絲剝繭,伴隨着青春的迷茫、陣痛和麻木,直到最後才露出全新的自己。

《左耳》,就是那一場與青春有關的成人禮。

作者:@梓皓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