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有關清明的散文:清明隨想

有關清明的散文:清明隨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春春清明,今又清明,年年緬懷,今又緬懷,清明不變,緬懷愈烈。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有關清明的散文:清明隨想,希望大家會喜歡!

有關清明的散文:清明隨想

  【有關清明的散文:清明隨想1】

  清明隨想

今天清明,當寫幾句文字寄託對逝去親人的哀思。

昨夜捧着父母的照片,看了許久。父母的照片一直放在書架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總是覺得很熟悉父母的面容,仔細看照片,突然發現父母的照片跟自己腦海裏的形象有些不同。不同在哪裏呢?照片怎麼就有點陌生了呢?閉上眼睛,使勁想象父母的形象,發覺腦海裏有一個很深刻的形象,是鮮活的,是動着的,但卻是模糊的。無論怎麼使勁想,都不清晰,可是父母在世時走路的步伐、做事情的形態卻是那麼清晰。怎麼回事呢?自己解釋不了這種情況。

我保存着兩張照片,一張是在我十多歲的時候和二姐與母親的合影,母親的衣服上繡着白邊,穿着白褲子和白鞋,當時正在給逝去不久的姥姥戴孝。這是我記憶中母親唯一的一張照片。另一張是我讀大學的時候,老父親去濟南看我,我們父子倆的一張合影。這也是我印象中多少年來父親僅有的一張照片。這兩張照片是我到北京工作後拿着底片專門到照相館裏去沖洗放大的。底片時間久了,照片洗出來背景有些雜質。還記得當時照相館裏的人說,這是老照片,很珍貴啊。我把照片從書架上取下來,用紙巾擦去相框玻璃上的灰塵,仔仔細細地端詳着。

父母的音像一直就保存在腦海裏的固定位置,隨時可以播放。想起母親在老家南屋裏與姐姐一起擀餅、攤煎餅。想起母親在父親咳嗽嚴重時半夜起來爲父親煎雞蛋,爲起早趕集的父親做飯,在我病了的時候專門給我做雞蛋麪條。想起老母親在鄉醫院裏昏迷的那些日子,和出院後我們照顧她的那些日子。想起老父親在家威嚴的樣子,想起父親做生產隊保管員時我每天早上幫他記賬的事情,想起父親在田野裏扶耬播種小麥、在生產隊揚場的形象,想起父親在生產隊打夜班抽空回家把睡夢中的我叫醒,在我的手裏塞上一根梢瓜或烤煙爐裏烤的玉米棒子,也想起我坐在父親推着裝滿幹青草的小推車上去二十里地遠的縣城,賣掉青草後我們爺倆喝羊肉老湯的情形,還有夏天裏我們父子倆一起在村西的河裏洗澡的事情。自然還有母親病後,父親細心照料母親的日子。更難忘母親過世後,每次春節回家老父親跟我徹夜長談的情景。還有那年冬天父親去趕集,兜裏裝着全家的積蓄,四十多元錢,被小偷割破口袋偷了。那是一段痛苦的日子,很長時間父親陷在懊惱中,我們全家每次吃飯都小心翼翼地望着一句話都不說的父親。終於,一天吃早飯,父親手裏拿着煎餅,默默不語,不僅又老淚縱橫,氣憤得把飯桌掀翻了… …

兩位老人走了多年了。母親走得早,61歲。父親自己孤獨忍受了6年,在58歲的時候拋下我去天國與母親作伴去了。還在讀研究生的我,回家送走父親後,我就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家。也回去看過我在那裏長大的老房子,父母不在了,老房子裏保存着所有的記憶,走進院子裏,跟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就都回來了。後來,日曬雨淋,房子沒有維修,塌了。我那唯一能夠記憶的標記物也消失了。能夠讓我懷念的就是村西墓地裏兩位老人的墓了。前幾年回去上墳的時候,看到墓碑已經有些模糊了。姐姐們說,更換新墓碑老家有講究。

父母是養育我們的人,是給我們生命的人。他們理應在子女長大成人後享受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快樂的生活。理應享受到子女的反哺,最後微笑着走向另一個世界。這是做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很遺憾,我沒有做到。我的雙親都是帶着遺憾走了。

我在父親這個職位上也二十多年了,知道了做父母的不易。對孩子的擔心一刻都沒有停止過,孩子一有什麼事情,不管大事小事,總是揪心和不安。知道擔心也沒有用,但就是擔心。做一個好父親不容易。這麼難的事情,我的父親做到了。

有時候我在想,我能理解我的父母嗎?看似很簡單,他們當年的要求和希望也簡單,但我自己還是沒有把握。當與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意見不一而產生爭執的時候,就會想理解父母不是那麼容易。他們那一代對家庭的負責,對子女的負責,對家庭重擔的義無反顧,都深深印在了腦海裏。

翻閱《親疼》,讀着還是感同身受。“感悟親疼,或許你就不會忘卻自己從何處來。你會感悟,父母在,家便安好。

親情無華,孝順並無來世。我們從母親孕育生命的疼痛中來到世界,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拉不住老人的手,無助地看着至親離開這個世界。

親疼,是至親一生對我們的心疼,而我們總是未能更好地心疼我們的至親。”

父母在,家便安好。

  【有關清明的散文:清明隨想2】

  清明隨想

  一

聽說清明節我要回去,遠在四川打工的弟弟提前了兩天回家,默默的準備着上墳需要的一切,靜靜的等我回去。

清明節這天,天氣晴好,路上行人懶懶的,散散的,並沒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味。隨處可見行人手持祭品,一臉漠然的奔向一座座墳頭。

記得在老家的日子裏,清明很少上墳,父親總是在春節裏帶領我們漫山遍野的尋找已故親人墳墓,逐個介紹,逐個的祭奠,逐個的吩咐我們記牢了。那時,年幼的我們只圖好玩,並沒領會父親的良苦用心,現在想來,但凡老人們的心思,是害怕晚輩們的忘記。離開老家後,每逢清明節,朋友們紛紛的趕去上墳,回來後問我回去上墳沒有,我無所謂的表現讓他們着實的吃驚。當時我錯誤的以爲:有父親在,一切都有依靠。

前年,父親因病離開了我們,猛然間,情感上的失落和對人生無常的體悟讓我真切的體會了“子欲養親不在”的人生滋味。哎!現在想來,一切也都晚了。

到老家的鄉街上,弟弟帶着侄子來接我們。以前每次回去,都是父親來接我們,估計弟弟是擔心我們帶着東西,離家久了已經不習慣走山路了,也許是照顧一下我的感受,或許都不是——單純的弟弟,我估計他並不會考慮那麼多。其實也沒有必要考慮那麼多,做人做事,顧及別人的感受是基本的要求,但過分的在乎別人的臉色和眼神就過了,按照自己內心的價值判斷,做該做的、喜歡的、符合正常情感的事就行,遷就別人卻勉強自己會痛苦,人生短暫,何必勉爲其難的自尋煩惱。

回到曾經居住十餘年的家裏,一切如常,綠了百樹,紅了櫻桃,老屋在樹木環繞中顯得那麼的安寧,像是默默的等待遊子的歸來,無奈卻也物是人非!天色已晚,弟弟建議第二天才去上墳。小孩們興高采烈的玩起簡單的遊戲,快樂着他們的快樂,恍然間感覺我們成人離那種簡單的快樂越來越遠,社會的大舞臺讓我複雜不起來,卻也簡單不了,複雜和簡單之間,我缺少的就是這種化複雜爲簡單的超脫。

  二

一夜無眠,寂靜的村夜多麼的安詳和淡定,如此的熟悉,心境因此就變得澄澈,生命的真實在於抱朴,在於喧鬧中的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