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紀念唐山大地震40週年徵文

紀念唐山大地震40週年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彈指一揮40年。唐山人民在戰勝災難、重建家園中凝結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團結、堅韌、勇於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內核,不僅是唐山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全人類所共同追求的。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紀念唐山大地震40週年徵文,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紀念唐山大地震40週年徵文

  【紀念唐山大地震40週年徵文1】

從煤都、鋼城走來的唐山有着堅硬、堅韌與堅強的品格。承受了1976年的災難,這座城市沒有倒下、沒有消沉,他默默地壓抑着、不屈地挺立着、堅定地成長着。而今,一座嶄新的城市,正驕傲地強盛,蓬勃地綻放!

隨着唐山抗震40週年的到來,地震與抗震的話題又一次熱起來。私底裏自己常常講,唐山是不講1976的,那是唐山人的痛、一座城的疤呀,是不可回望的、是人們不願觸碰的呀!

印象中有錢鋼所著的《唐山大地震》,那是紀實的、沉重的,是爲了忘卻的;後來又有了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如何準確把握唐山1976的客觀脈絡和中正源流,每想到此,自然記起“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十六字抗震精神,這是客觀的凝練、主流的概括、底蘊的昇華。但,不說不論、不講不談,其實是更大的壓抑、更深的情愫,唐山是需要一個情感的出口的,這需要時間的磨礪、需要集體的共鳴,只有如此,唐山才能從灰霾中走出來。

那麼,唐山就生髮出了獨特的文化景象,每逢節日,在整個城市的集體意識裏一種牽掛、一種心事縈繞於懷,爲了自身的堅強、爲了相互的慰籍,家人間、鄰里間各懷心事,往往又不能相互訴說,放下再涌起、壓下終於再漾開、多以昂頭示人。在清明、寒食以及“7·28”的節點,人們在晚間走向街口,默默地低泣、緩緩地訴說、深深地追思,傾吐心底的壓抑……或者在白天,人們涌向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紀念牆下,菊花與百合、供果與輓聯,或肅然垂首,或埋頭靜禱,眼中噙淚的人們是如此的默默守候與不捨離去。此刻,他們在回想那前夜與親人的溫存吧,他們在追思長輩的囑託與期盼吧,他們在回望年少時與小夥伴的歡愉吧。10年、20年、30年、40年來,景象已然遠去、親情定格心中,那是多麼奢侈的親情、多麼奢侈的美好啊……這是唐山獨有的景象、獨有的文化吧,唐山城市壓抑的情感需要一個出口,或許馮小剛做過的就是一個嘗試。

40年來,我們堅持着、堅強着,向前、向前……那麼,我的經歷呢,曾記得,兄妹4人的合影,我們身着父親親手製作的衣服,在鏡頭前,衆兄妹臉上都漾着新鮮與美好憧憬的神情,這僅有的合照,卻在地震中遺失了,抑或被母親藏着、藏着,不知了蹤跡;曾記得,在春節前天氣晴好的冬日,兄妹3人隨同父親步行去遠方的集市趕集,在兒時的記憶中,那是一次愉快的集體出遊,10歲的妹妹和8歲的弟弟簇擁着,近午時,我們選擇在秋耕後的稻田土垡中穿行,田間小憩,大家拆開趕集買來的“巴列餅”,和着泥土的氣息,它是那麼的香甜,田園裏是那麼的歡暢!曾記得,鄰居們常常誇獎妹妹的漂亮與弟弟的聰慧,看到妹與弟的進步,我心中如父母一般充盈着驕傲,如若一起成長,該是如何的甜蜜景象呀;雖然困苦,但總能相攜吧,父母膝下不知又有多少孫兒環繞;曾記得,“7·28”的前夜,天氣異常的悶熱,晚間曾放露天電影,回來不知怎麼了,妹妹非要與我換牀位,妹妹與弟弟到了外間,但恰恰地震時整面牆壁向外砸向了妹與弟,待父親在大雨磅礴中將我們扒出,母親哭喊附近經過的醫者時,他們已經奄奄一息,在塑料薄膜的避雨棚中,我曾默默地守護着,以不讓他們再受蚊蟲的傷害,在哀痛與肅穆的氛圍中送走了他們,我懵懂地意識到了永別。少小的我,曾多少次哭喊,沒有更好地保護與照顧他們,經漫漫時日的撫慰才一點點、一步步地放下。

經過這一磨難,父母由內心及身體都已有了創傷,父親莫名地聽力下降,以至於耳聾了,母親因鎖骨被砸斷,轉院到河南開封,父子3人經過了3個月的相依爲命的時日,母親歸來,家又完整,但母親的眼睛因時常偷偷地流淚,視力減弱,終於若干年後淚囊做了手術。自那時起,我自然而然地肩頭就添加了分量,照顧好父母,盡好人子的責任,關照好弟弟,盡到兄長的義務,主動地擔擔子、盡力地去遮風雨。

每到清明、寒食,母親總是事先準備了有色及無色的草紙,分別裁出衣褲、剪好紙錢,以傳統的方式,寄哀思、了心意。修成紀念牆後,全城終於有了一個集體悼念的去處,自己也默默地去找尋所屬縣區的板塊,自此,逢“7·28”,多自己或偶帶孩子們,到紀念牆處,送上花束,寫上告慰的話,妹及弟應該是收到了的,因爲我心有所平復。

我們經歷了唐山地震,人們是自強的、互慰的,是爲了“活着的人”而堅強的!表現出強烈的利他屬性與集體意識!這是一座城市的潛底意識的正統與現實作爲的主流!

記憶中,人們生死與共。震後電閃雷鳴下,無論老幼和男女,餘震中自救互救、沒有等待,肩扛手刨、沒有抱怨,爲着逝去的親人,肅然地掩埋;爲着醫治傷者,救治以及轉運;爲着禦寒擋雨,分發物資、搭建防雨棚;爲着果腹,扒出糧食,埋鍋造飯;爲着秩序安寧,組織民兵治安巡邏;爲着羣衆,支離的組織重又健全,搶險救援以及生產的恢復。

人們相濡以沫。失去父母的孤兒,送到了育紅院;失能的截癱者,住進了療養院;失偶的人們,相繼組合了新的家庭,以生者的互助來示人以堅強,這正是唐山苦澀的選擇,也是一種特殊的家庭文化現象。

人們堅韌不拔。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生產生活,冬天來臨前,我們住進了互助建設的簡易房,生產得到全面恢復;震後頭10年,致力於恢復建設、重建家園;又一個10年,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振興;第三個10年,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成爲河北第一經濟強市;在40年到來時,唐山深水大港曹妃甸蜚聲中外,已然成爲世界排名第7位的國際港口,作爲地級城市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及金雞百花電影節,迎來萬衆矚目的時刻。

人們感恩博愛。在經濟匱乏的1976年,我們銘記着直升機空投的壓縮餅乾的口感和味道,我們體味過各地人們捐獻的衣物的溫暖,整座城市感受了黨和國家以及全國人民的關愛。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在2010年玉樹地震中,唐山救援隊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參與搶險,唐山捐款捐物無不全城涌動,唐山不愧一座有着大愛的城市!

由“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而來,又一脈相承的“感恩、博愛、創新、超越”,是這個城市內蘊精神的寫照,這是我們應該弘揚下去的值得自豪的城市精神!

我開始漸漸地相信錢鋼、馮小剛們是在試探、試圖引領唐山城市的情緒吧,這個城市需要撫慰,需要一點點地走出來,希望繼續有一種文化形式的探索,能夠輕輕地潤及這座城市的魂靈,來慢慢地、漸漸地撫平這座城市的傷痛。若趁人們還在着,我認爲是善莫大焉的。

終於,把縈繞於心多年的話寫出來,如果刊印,這些文字就會散播到天地間,相信在某一處美好的地方看着我們的逝去的親人們會是欣慰的吧,看我們的城市多麼壯美、城市中的人們多麼堅強!寫文字的自己及看到文字的這個城市的人們,是會有些釋然的吧。

最後,可以告慰妹與弟的是,在孜孜的求索中,雖歷漂泊,但我們已然加入現代化、城市化的洪流,父母也都隨同哥哥進城,並且有自己獨處的所在,他們互相關照,可以無憂地安度晚年;弟弟也已過不惑,坎坷中總還是向前鏗鏘邁進的,3位侄輩都上進,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你們可以欣慰。

記憶,已然定格在那個夏天。祈願,妹及弟,以及地震中離去的夥伴和鄰里們,在溫暖的、明媚的無憂的時光裏永駐,在我們的心中永生!祝福唐山吧,祝福親人們吧!

  【紀念唐山大地震40週年徵文2】

一座城市的劫難與重生,包含着無盡悲歡,也見證着無數奮起。從曾被西方媒體預言“將從地球上被抹掉”的滿目瘡痍,到今天奮翅於冀東沃野的現代化城市,唐山40年的滄桑鉅變,鐫刻着一座城市鳳凰涅槃的發展奇蹟,詮釋着一個民族和國家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偉大力量。

歷史不會忘卻災難與悲痛,也永遠銘記那些寶貴的生命、不屈的脊樑。40年前,當里氏7.8級的大地震猝然降臨,“地光閃射,地聲轟鳴,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數秒之內,百年城市建設夷爲墟土,24萬城鄉居民歿於瓦礫……”那一刻,生命何其脆弱。轉瞬之間,生死兩隔;永別親人,痛何如哉!那一刻,生命又何其堅強!無論是廢墟下救出的倖存者,還是帶着傷殘堅持“活下去”的唐山人,他們直麪人生最大的痛楚,用頑強生活告慰逝者,用生命的尊嚴與努力寫下一個個大寫的“人”字,刻印在民族記憶深處。

強烈地震搖動着大地,卻撼不動唐山人民抗震救災的堅定信念,擋不住祖國大家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磅礴暖流。14萬名解放軍、5萬名幹部和工程技術醫務人員、數十萬噸物資馳援唐山,10多萬建築工人參與重建……同舟共濟、攜手抗災,從廢墟中挺立,於災難中崛起。無論是創造“大災過後無大疫”的奇蹟,還是讓4000多名地震孤兒有了新家,重新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溫暖,或者是快速高效的重建成就,無不彰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越性,無不見證中國共產黨心繫人民、排憂解難的爲民情懷。

震後不到半個月,重建唐山的規劃開始啓動;震後一個月,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河北1號小區開工;1986年6月底,唐山復建完成,同年底,98.5%的居民搬入新居。“我姓的這個‘黨’,是中國共產黨的‘黨’”——這是“唐山孤兒”感恩的心聲。“社會主義拯救了唐山”——這是歷史的結論,也是唐山人民至爲深切的感受。在唐山市中心,高高矗立的抗震紀念碑由4根直指蒼穹的混凝土碑柱組成,猶如伸向天際的巨手。正是因爲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支撐、人民的團結奮鬥,唐山才能驅散地震陰雲,開啓重建進程,實現奇蹟般的崛起。

時代總在記錄前行的探索與艱辛,把那些奮進的身影刻寫在史冊之中。40年來,唐山人靠實幹苦幹,一磚一瓦打造文明現代、繁榮美麗的新唐山。無論是立改革潮頭重振工業重鎮雄風,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轉型發展,改革開放始終是唐山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唐山以新發展理念爲指導,勇於面對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結構性問題,着力破解“一鋼獨大”的“黑色產業”面臨的“藍色困境”,壯士斷腕、棄“黑”轉“綠”,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探求發展新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大格局中找準定位、乘勢而進,進行着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新的鳳凰涅槃。從震後僅兩個月修復的“抗震號”機車,到今天製造時速487公里的“中國第一速”動車,從曹妃甸由荒島變成產業重地,到百餘年形成的採煤沉降區蛻變爲2016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場,唐山人民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不斷交出應對挑戰、無愧時代的發展答卷。在一片廢墟中浴火重生、巍然屹立的唐山,是“中國夢”的生動樣本,恰如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百廢待興逐漸成長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一個縮影。人間萬事出艱辛。銳意改革的奮進力量,讓這座自強不息的城市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充滿自信地走向未來。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比鋼筋水泥更堅固的,是無堅不摧的精神力量。從“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到唐山人在全國不斷“尋恩”的足跡,從唐山成爲“留住雷鋒的城市”,到汶川地震廢墟上默默奉獻的燕趙兒女,再到充滿感恩情懷和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精神的新唐山人……在時代發展中磨礪的唐山精神穿越時空、代代相傳,伴隨物質重建的進程,精神重建的圖景同樣令人振奮。歷經磨難、不忘初心;飽嘗艱辛、奮發圖強,這是一座英雄城市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愈挫愈奮、多難興邦的精神密碼。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爲補償。”紀念是爲了更好地前行。走進今天的唐山,高樓林立、通衢如織,翠蔭夾道、景色如畫,讓人流連忘返。斗轉星移,從歷史大悲中走出來的唐山人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然唐山不失爲華夏之靈土,民衆無愧於幽燕之英傑,雖遭此滅頂之災,終未渝迴天之志。”屹立不倒的唐山人民,必將繼續書寫發展的新傳奇。砥礪前行的中華民族,必將在復興之路上迎來更爲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