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通用7篇)

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上海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被大家稱爲“魔都”。下面給大家帶來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帶你領略“魔都”的魅力!

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通用7篇)

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 篇1

上海,我只去過兩次。

第一次是五年前,出差途中偶爾去的。因公務在身,行色匆匆中,見識了上海的第一面。

也許是腦海裏國際大都市的定勢久矣,說實話,第一眼的上海給我的印象很是不好。

當時由寧到滬,爲方便起見,乘坐豪華大巴。汽車到站,正處於市中間位置,下車就是滿眼的平房,破舊不堪,唯一的生機就是房頂的鴿子在呼嘯飛旋。

疑惑不解,是不是到了老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雖然破舊,卻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如果是也倒罷了,上海的平房畢竟不是四合院。

於是,大都市的形象,一點也沒有感覺到。

看市容,五六層的樓房比比皆是,期待中的高樓大廈見不到。陽臺上、窗戶裏到處飄揚着衣服,如當初的萬國旗。當時我就想,只知道外灘有萬國建築,不知道上海還有萬國旗呢!只見街道上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一個字,髒。

第一感受,不喜歡上海。

第二次去的時候,因爲時間充裕,專門逛逛風光好的地方,到了浦東地界,看了黃浦江畔,才感受到大上海的魅力。

東方明珠自然是第一標誌。登上高層,俯瞰大地,所謂城市風光盡收眼底。整個陸家嘴高樓參差,鱗次櫛比,盡顯大都市風采。毗鄰的金茂大廈,高聳雲天,頂層正在進行高空跳傘比賽,五彩繽紛的降落傘如空中花朵,徐徐飄落,煞是好看。

乘坐在舒適優雅的磁懸浮上,高速疾馳,我留意一下速度顯示,達到了時速430公里。據說這是國際上唯一投入商業運營的磁懸浮列車。一路飛馳,直到浦東國際機場,進入寬敞明亮的候機大廳,迎面兩位拖着行李箱的空中小姐,正優雅地歸來。

爲欣賞久負盛名的外灘夜色,專門在附近留宿一晚。待到燈火闌珊,古老的外灘建築上,燈光五光十色,交織輝映,璀璨瑰麗,確實感覺雍容華貴,壯美至極。

看到大上海現代化的一面,使人領略到了大都市風情。可想起上海給我的初次印象,總感覺略有遺憾。

或許,第一次我見到的只是上海的表象。上海是中國經濟的龍頭,大上海的繁華與富足,上海人的精明與優越,早已路人皆知。特別是浦東的發展,變化之大,也是舉世公認。

但總不能忽視一個事實,就是建設得最靚麗的地方,大多都是面子工程,都是那些上級領導能經過的地方,外來客人能看到的地方,各種原因當然更是人人明白。

衆多平民百姓生活的地方,哪怕再垃圾遍地,環境再臭氣熏天,也往往得不到及時解決。當然,這並非上海之弊端,而是全國之通病。

等城市內部的平民棚戶區也建設得和黃浦江兩岸一樣,那時候,大上海,纔是真正的國際大都市。

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 篇2

細碎的光從斑駁的玻璃外透進來,用一場韶華歌舞在黑白琴鍵上湮滅。鋼琴透着一眼流年的味道,像是隻古老的黑色咖啡杯,清清冷冷,繁絮雍榮。窗外的天,把哭泣當做了懷念,大雨傾盆而瀉,經過了一個春夏秋冬。

時光不停地在變換,系誒的灰磚瓦屋,在那面雪白的牆壁上,寫着一個大大的紅字——拆。不久之後,時光的印跡便消失不見,和着童年的歡樂,熬成一碗馥郁香濃的小米粥,還未來得及喂進人們口中,卻已被打翻於澄澈的江河。鋼琴放在屋裏很久了,積了一層薄薄的灰塵,通向閣樓的木梯,踩上去會發出咯吱的聲音,細小的微粒在天窗陽光中飛舞,像一場宋朝的梨花雨,帶着清新,詠着陳舊,終究是過去了。

還以爲能夠再看見那個清麗的女子,穿着月白色旗袍,挽着端莊的髻,抱着一隻慵懶的貓,淺笑走下樓梯,一瞬,畫面消失不見,再怎麼想,也尋找不到了。又一晃神,見那好生在黑色鋼琴前,清淡的樂靈從她修白的指尖下跳躍而出,似乎給這幢老房子填上了一筆濃重的色彩。微笑着,人又消失,獨留黑色鋼琴兀自嘆息。老上海的留聲機記錄下了這首曲子,只是彈得人已不在了。

清晨,在陽光中醒來,光暈揉碎在捲曲的發間,光着腳站在窗邊,外灘上一片霧氣迷茫,如同她眼裏沒有的焦點散光。絲質的睡裙長到她的腳踝,走動的時候流動調皮的親吻她腳邊的一片雪白。咖啡的濃厚香味突然地就喚起了神經,還是做一個慵懶的凡人吧,沒有那麼累,那麼疲憊。她看着遠山呼出了一口濁氣,掛上了一絲笑容。

紙醉金迷,老上海的百江門前,金色的燈火宣告着它對老上海的所屬權,燈紅酒綠,老上海是一座不夜城。杯盞交錯,映出一張張笑靨如花,可誰又知交際花們眼中如煙火般蒼涼於厭惡。老上海不會累,可是人心會累。

破舊的鋼琴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種淒涼,曾經迷靡的生活讓鋼琴染上了一衣風華。一種苦澀之感從心底油然而生,跋山涉水來到我的心上,迂迴在我的眼眶裏。

一滴淚砸下,在煙塵中綻出一朵頹敗的花,但卻開到茶靡。

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 篇3

與莫言的“高密鄉”、魯迅的“魯鎮”、三毛的“撒哈拉”一樣,上海向來也是許多作家所偏好的。但畢竟每個作家風格迥異,筆下的城,即便是同一個,也是各有千秋。然而,正因如此,面對一城千面的上海,若是不展開一段漫長的閱讀之旅,是很難感受上海——那個風靡至今的城市,究竟是什麼樣的。

一刻鐘鳴皆釋懷

“太陽剛剛下了地平線。軟風一陣一陣地吹上人面……高高地裝在一所洋房頂上而且異常龐大的霓虹電管廣告,射出火一樣的赤光和青嶙似的綠焰:Light,Heat,Power!”《子夜》一開篇,茅盾先生便這樣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現代化盛況赤裸裸的展現在讀者面前:摩天建築林立街道兩旁,高聳碧霄;平地拔起的路燈杆接二連三迎面而來,無窮無盡;東南西北交流着各式各樣的車流,匆忙雜亂……彷彿一如我們所知的老上海,充盈着燈紅酒綠,瀰漫着靡靡之音,飄散着濃郁甜香。

這樣的上海,是華麗的上海。城中的資本家們一面過着奢靡的生活,一面又時時爲“破產”而擔驚受怕。“從早上起,就沒有一點風。天空擠滿了灰色的雲塊,呆滯的不動。淡黃色太陽光偶然露一下臉,就又很快躲過了。”文中的這一段描寫,又給人一種老上海城的人情味兒。它承載着民族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鬥爭,爲暴風雨中的民族資本家深深地憂心,卻仍也是對被吞噬的民族資本產業無能爲力。況且,縱是一城之內的民族資產階級能夠力挽狂瀾,卻也是種改變不了舊中國頹然待新的瘡痍面貌。因爲不能,故上海常常被作爲近代現代中國的縮影來看待,或者說,上海不僅僅代表上海,更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的代表。

最後,在子夜的鐘聲裏,吳蓀甫代表在這場與帝國主義的較量中失敗的民族資本階級,攜家人心力交瘁地離開了這個既給他希望又給他絕望的傷心地。是上海拋棄了他們,還是他們拋棄了上海?這個問題,在子夜鐘聲敲響的那刻,早已經釋然。何況那樣一個繁華且熱鬧的老城,迎來送去歷史的匆匆過客,自然是淡定如初了。

一代傾城逐浪花

出身在上海封建與西洋錯雜交織的的畸形家庭中,張愛玲洞悉了十里洋場中上海人獨有的功利、世故、練達、聰慧。於是,因爲“出名要趁早”,憐惜她的上海,也就輕而易舉地讓一個有才氣的女子很才氣的火了一把。她的作品一時之間如暴風驟雨一般橫空出世,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盛況,令所有上海人爲之震驚。

且莫說《金鎖記》中市井家庭的曹七巧入了姜公館後由善良溫婉轉而冷酷無情,也別去感慨《沉香屑》中隨一爐又一爐片香燃盡而講完的故事,但是一則《傾城之戀》,便是讓人看盡舊上海女人堅韌卻心酸的歷程。“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子。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白流蘇與範柳原,一場轟轟烈烈的傳奇愛情,最後在日軍轟炸淺水灣的硝煙中,以範柳原的離而復返二人交心作結。然而,小說的結局看似圓滿,實則浸透着蒼涼。胡琴、月、蚊香、鏡、空房等這些頗具悲劇意蘊的意象充斥着文章,也是道盡了舊式大家庭中女人的悲愴。

張筆觸下的上海,帶着與她命運大相徑庭的境遇,卻仍然勇敢地勸說我們追逐生命中的浪花。這樣的上海是堅韌的,而在堅韌之餘,又給人以惆悵哀傷。

一道弄堂存通達

與張愛玲筆下沉重蒼涼的上海不同,在一些作家心目中的上海是優雅的。

作家木心作的《上海賦》文辭奇崛怪異,卻給人以典雅與洗練的畫面感。印象最深的一段當屬他對旗袍的論述,從樣式到料子,再由鈕釦至裝飾,應有盡有。於是,於老上海人而言,各款旗袍總共沒有三十件,那是寒酸的。這樣精緻的上海,以及老上海人對生活的考究,也是叫人歎爲觀止。

與木心類似的,還有作家王安憶筆下老上海的“弄堂文化”。涵養的老紳士多居住在弄堂的盡頭,穿白襯衫搭格子的西式羊毛衣,襯衫的領口絕不能翻在毛衣外邊,襯衫的扣子必須扣到底,否則不合乎規矩。只有這樣整整齊齊穿戴完畢,才膽敢提着鳥籠四處遛鳥、坐在藤椅上讀書看報抑或是到黃浦江畔找故交喝杯下午茶。

偌大中國也只有老上海人才能傳承堅持着這般嚴謹認真,而況這樣閒情逸致也真是非老上海莫屬了。

一朝繁花浮世事

看着以觸動九零後內心爲噱頭的《小時代》系列,我深感失望,一切燈火輝煌完全建立在浮誇的表象,各色男女穿行在碩大的廣告牌下,寫着匆忙混亂的生活。這樣的上海,除了“現代化大都市”的標籤外,毫無上海作爲老城本應擁有的深邃的靈魂。

於是,本以爲現代再沒有能夠駕馭上海這座精神上多元化的文學作品了,忽而一部《繁花》映入眼簾。寫法上,既不同於《子夜》的“史詩”式渾厚,也不同於張愛玲筆下“傳奇”式的上海,取而代之的是娓娓道來的“故事”式寫法,讓人眼前彷彿浮現出一幅關於上海的浮世繪。《繁花》寫盡上海的“俗氣”,更展現上海人生活的“雅量”。

小說中無一例外用的是生活的邊角料——口水人、口水故事,一切都是不曾被提到檯面上的生活庸常。一切交談、行動,用吳儂軟語的滬地方言徐徐道來。小說中的人物雖不表露內心,偶然的碰撞又偶然的離去,但卻展現出真實的上海。甚至,恰恰正因如此,上海反而更加靈動、更加明媚了。無論是幼時阿寶與蓓蒂那段在屋頂上關於“紹興阿婆最壞”的對話,還是蓓蒂心中有靈魂的、像高頭黑馬般穩重、滄桑的立式高背鋼琴,抑或是深夜小琴記日記時陶陶的說辭,一切是那麼平常,但卻又是那麼體現上海的從容與淡定。

整本小說,絮絮叨叨地講述了上海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彷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無法提供意義感了。人到最後是悲哀的,就像是一朵花最後枯萎了,也只能保持着自己的淡定。而上海,那座歷史的老城,靜靜地目睹着一切滄海桑田,又安然迎來新的一批過客和屬於他們的時代。濃郁花香化作靈魂,伴着上海興衰變遷。

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 篇4

六年級畢業了,終於解放了,媽媽趁着這個空閒的時間帶我出去玩玩。

帶着好奇心來到了上海,最先奔向亞洲之最——東方明珠塔,它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高樓。高467.9米。是上海的地標之一。我與媽媽乘着觀光電梯來到了第二個觀光球。這裏面有一個觀光望遠鏡。可以用它觀賞到上海灘的夜景,這裏有許許多多的紀念品,我隨便挑了兩個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一個自己留作紀念,另一個給弟弟帶回去。

第二天,我們出去逛街,一棟棟高樓大廈映入眼簾,彷彿沿海的士兵保護着上海。走着走着來到了上海蠟像館,在裏面有很多蠟像,在入口出,我看見了姚明的蠟像,開始我還以爲是姚明做好事到蠟像館來買票吶,走近一看才發現是姚明的蠟像,2米29的姚明蠟像,就像真的一樣。走進去一看,世界名人統統被我收入眼裏。心中起了個疑問:“製作者是怎麼做的啊,跟一個模子刻出來一樣。

走出蠟像館,來到了黃浦江,我們坐上觀光船,在觀光船上拍下了一張張美麗的照片,錄下了一部部錄像。看着江面,江水打着浪花,彷彿許許多多的人在玩人浪。

第三天,來到浦西,這裏的景色更加美麗,鱗次櫛比的樓房,有好的上海人。浦西是上海的核心地區,有許多景點,比如說:外灘、陸家嘴、老城隍廟、人民廣場、淮海路商業街等等著名景點。到了晚上,我走在人民廣場上,萬家燈火帶領星光拼出個晚上,絢爛的慾望涌進了街巷,廣場音箱兀自播放某個排行榜,美麗的歌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

在這幾天的旅遊中,心中萌發了一個願望,張大再到上海來看上海美景。

我愛上海,愛在這美麗的上海。

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 篇5

上海的繁華在於上海本身的氣質與經歷過滄桑,輝煌所沉澱下來的修持。

凌晨三四點的上海隱約透露出繁華的煙火。我因坐錯車,下錯站,而誤闖入上海。突然覺得連上海的空氣都那麼令人厭惡。車牌,路標等無一不在向我傾吐着——上海。在腳步聲,交流聲和窸窸窣窣的忙碌中,上海的天空漸漸亮了,明瞭。映入眼中的並不是露出暖意的天空,而是新型的光潔的建築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樓體線條。就像現時代劇的一面巨大的天幕。聽人說,上海人總愛過着具體而仔細的生活。於是我整理整理心情就準備出發。目的地:無。

如果你想要了解,認識一座城市。請準備好硬幣。只有公共汽車纔會向陌生人介紹,認識這座城市。

八月的上海,就好似王安憶筆下的《長恨歌》,道盡了上海癡男怨女的愛恨情長。還有的便是那妖嬈不俗的上海小女人,如同精緻的上海生活一般。王安憶道《長恨歌》不重在王琦瑤。而是想通過王琦瑤曲折而不乏浪漫一生來寫盡上海的繁華,而那些散漫的.繁華則鑲嵌在王琦瑤散漫而多情的一生中。她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印證上海的繁華與精緻。不管外面的大世界如何繁紛變換,王琦瑤們有着在自己小小世界聊天的雅緻,還有品茶的淡定興致。

上海的繁華在於上海本身的氣質與經歷過滄桑,輝煌所沉澱下來的修持。

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 篇6

對於很多人來說,對於外灘的感受就是電視和圖片上的萬國建築羣。同學曾經說,在浦西,一點也感受不出那些建築的美,到了浦東才知道那些圖片是在浦東拍的。說實話,聽了她們的的話,我的的確確是很失望的,當然我也知道,對於她們來說,和對岸浦東的光鮮比起來,浦西那些灰色的建築未免顯得太寒磣了。上海是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這一點,更多地體現在了徐家彙、浦東的高樓上,而不是灰不溜秋的浦西建築上。就算有人去欣賞,更多的也是遠遠的看它們所構成的建築羣,從他們腳下走過的遊人,很遺憾,幾乎所有人的腳步都是匆匆的。

夜晚的外灘的確很美,因爲夜幕掩蓋去了外牆的灰暗,燈光則讓建築變得晶瑩剔透起來,但是我更喜歡白天的建築。總是夢想着自己在陽光燦爛的下午逛大街,但是逛外灘時卻沒有這個運氣,要不就是和別人一起逛,陪着別人結果只能讓自己也跟着腳步匆匆了,唯一的幾次獨自逛外灘,卻總是下着雨,溼漉漉的滋味的確很是難受,把逛的興致頓時少了一大半,但那些建築卻始終不失其魅力。

最喜歡的是沿着那些建築一幢一幢的逛過去。在照片上矮矮的建築在那個瞬間高大了起來,而且灰色的外牆給了人一種格外的莊嚴感。那些粗粗的柱子,讓人看了心中肅然涌起敬意。無怪乎希臘人在神廟中要採用柱式結構了。比起現代高樓矮矮的臺階,快速的電梯,那些建築高高的臺階倒更添幾分沉穩莊重,倒和中國那些山寺都有很多石階有了一種異曲同工之妙。而那些有着“上海近代優秀建築”的牌子也是我每次必讀的東西,除了瞭解它們的歷史以外,還能學習感受到這些建築需要自己細細觀察體會才能看到體會到的妙處。比如說匯豐銀行那隻尾巴被砍了一刀的銅獅子;一些檐下的雕刻、人像柱,若不仰着脖子用力地看到眼睛酸是決計看不到的;再比如說中國銀行大樓。

自從在不知什麼時候聽了老爸對中國銀行大樓的介紹後,對這樁建築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作爲外灘那麼多建築中唯一一幢中國人設計的建築,看的時候總是帶着一種奇怪的驕傲感。和其他所有建築一樣,現在的中國銀行大樓也是那種灰撲撲的建築。旁邊的和平飯店倒是粉紅和白色相間,顯得典雅大方,但自己始終是偏愛中國銀行大樓的。在遠景的照片中,中國銀行大樓有點湮沒在衆多豪華氣派的大樓中。就算是近看,很多人也不曾對它多加註意。也許正因爲如此,才真正的證明了它是歐式建築和中式建築的完美結合。看多了前些年對北京那些不中不洋“扣帽子”式的建築的批評,才更懂得了中國銀行大樓設計師的構思之妙:頂上沒有帽子,只是尖尖的有點類似於塔,和樓的主體銜接處是中國傳統的飛檐,樓的主體是西式的,中間卻很巧妙的嵌入了中式的鏤花窗。沒有一點突兀的感覺,非常的和諧,一直在外灘建築羣中都不甚出衆。中國銀行大樓是我唯一喜歡靠在防汛牆上看的建築,這個距離正好可以把那些細節一覽眼中,遠看和近觀都不會有這一效果。

很多時候太多東西需要自己去細細感受,所有城市的魅力都是在慢慢的感受中體會到的吧。

描寫上海的名家散文 篇7

夏日,上海的清晨,如同它的地位,第一個迎來東方的朝霞。剛近五時,我晨練跑步在浦江西岸的江灘小道上,見證了一輪旭日在城市的樓宇間冉冉升起。

晨練完畢,又陪老伴走進徐家彙某菜場。跨入菜場,吸引我眼球的並非是那五顏六色堆集入市的時令果蔬;也不是嗡鳴入耳“王婆賣瓜”的攬客吆喝;而是被市場內大多數購買者的形態所震驚。此時映入眼簾涌動的人羣裏,有鬢髮花白相互攜扶的伴侶;有佝胸駝背蹣跚移步的老人;也有手拄柺杖獨坐輪犄的耄耋老者。彷彿給我一種這個菜場是專對老人而開放的感覺。我雖也六十多歲,可今天在這裏真的顯得較年輕。

目睹這些老人擁擠在嘈雜的菜場裏,人人汗流夾背,個個垂聲喘息,心中不由一陣憐憫和酸楚。他們是在爲自己度日生活?還是爲犒勞兒孫必行家務?反正從每個人臉上那無奈的表情和疲憊的眼神,我看不出半點晚年生活十分幸福的跡象。菜場門外,一位銀髮大爺推着中風的老伴,在樹蔭下叮囑老伴千萬別亂動等他買菜出來;一位白髮老太婆手柱柺杖艱難地向菜場臺階蹣跚邁進;更有一位彎腰跎背的大爺,手拎一袋青菜走出菜場,艱難地爬上輪椅車。我注視着他,看誰是推車人?但見老人坐上車後稍歇幾分鐘,並沒有推車人來,而是靠他自己操控着輪椅車緩緩的駛離菜場。望着他漸行漸遠的背影,我心中莫名的一陣陣痛和後怕……

菜場裏,我緊隨老伴,她買我拎分工協作。當我們緩緩前移時,身後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耄耋老人,拍拍我的腿,用唦啞的嗓子向我求助:“同志,請幫我拿瓶醋”我回頭一看是位皺紋面如蛛網,白髮寥寥稀疏的老奶奶。她戴着一幅淺茶色的眼鏡,衣着十分豔麗整潔,一看就像是上海退休老知。我急忙從貨架上拿瓶醋遞給她問道:“老阿婆!您這大年紀還來買菜呀!孩子們呢?”她略聾的耳朵沒聽清,大聲回我:“不要了,謝謝你!”我苦笑道:“我問你,你的兒女們呢?”我又大聲重複一遍,她才慢慢道來:“我今年八十六啦,他們走啦,都走啦!老伴前年就走啦,倆個兒女都早出國啦……他們每個月都會給我寄錢回來的……”說着說着臉上還泛起爲兒女驕傲的微笑。面對這位孤寡老人的笑臉,我無言以對的猜想,有錢真的就很幸福嗎?

自古人生誰不老,到老勿須苟且生。看着這滿菜場的老人我憂心忡忡地深思,這座城市的年輕人都去哪啦?他(她)們的兒女都怎麼啦?城市在發展,人口老齡化。年輕人爲事業爲生計而拼搏,無暇顧及父輩和膽養老人就真的是理由嗎?面對時代的進步和養老福利的落差,何時才能跟上現實的步伐?我緊隨老伴拎着蔬菜走出菜場,一路走一路悶悶不樂,不知不覺胡思亂想地回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