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傳統節日春節的由來作文範文精選

傳統節日春節的由來作文範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富有的特色傳統節日。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由來作文範文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傳統節日春節的由來作文範文精選

  範文一:傳統節日春節的由來作文

隨着一聲聲鞭炮聲,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大家坐在椅子上,吃着餃子,看着春節晚會,可開心了。同學們都知道這個習俗吧,那你們知道它的由來嗎?就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水底住着一頭兇猛的大怪獸。它的名字叫“年”,它長着一雙大眼睛,相貌兇惡,生性殘忍,專食飛禽走獸。它每過三百六十五天就上一次岸,每次都換一種口味。它從專吃小飛蟲一直到了人,人們害怕極了,就躲在家中不肯出來。玉皇大帝知道了這件事,連忙派了一位老仙翁去拯救人類。老仙翁告訴大家:“這隻叫“年”怪獸,最怕的就是紅色和巨大的響聲。”於是,人們每過三百六十五天,就要放鞭炮,貼春聯,“年”就再也沒有來過了。後來這就成爲了傳統文化,被後人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了下去。後人還把每過三百六十五天叫做了一年,一直傳到了我們這代。

同學們,故事講完了。你們覺得跟你們講的有什麼差異嗎?如果有的話,那就請你把你的故事也講給我們聽聽吧!

  範文二:傳統節日春節的由來作文

從農曆二十三送竈爺上天開始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結束,其間人們殺雞宰鵝,請菩薩祭祖宗,放鞭炮,穿新衣,互至新年問候。小孩在除夕這天還可以拿到長輩們給的壓歲錢,真是熱鬧極了!

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獸”的怪物,頭長觸角,十分兇猛。年獸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來,來找些東西吃看到什麼就吃什麼。因此每到除夕夜人們就跑到深山,以躲避年獸。

有一年村裏來了一個乞丐婆婆,到了除夕夜她看到村裏的人都慌慌張張的跑到了深山裏面去了。她看了很奇怪就問跑的人爲什麼要跑,那人就告訴她年獸要來了,不走就要被它吃掉了。聽了跑路人的話,乞丐婆婆就對他說:“只要讓我在你家裏待一天我就可以把年獸趕走了。”跑路人答應了,但自己還是跑到了深山裏面。到了半夜年獸來到了村裏,發現村子裏有戶人家門前貼着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院子裏還傳出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年獸嚇的渾身發抖,轉身就跑的無影無蹤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還有鞭炮聲了。

後來人們從山裏回來,看到自己的村莊和豬狗都在就問乞丐婆婆是怎麼回事,她就把所做的事情告訴了村民。後來每年人們都用相同的方法來對付年獸,久而久之年獸就再也不敢出來了,但人們把這種儀式保留了下來。

但這只是傳說,其實春節就是一個聚會,一個辭舊迎新的聚會,一個期盼來年紅紅火火的聚會,一個團團圓圓開開心心的聚會。

  範文三:傳統節日春節的由來作文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爲“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範文四:傳統節日春節的由來作文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爲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爲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爲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爲“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