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合集8篇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合集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合集8篇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 篇1

今天,語文老師要求我們觀察一樣東西,於是我觀察了我家的小狗。

我給小狗起了個名字——小乖,意思是希望它能乖乖的。小乖身上的顏色非常雜亂,白色的胸部,土黃的頭,背上分白、棕兩種顏色,尾巴上最豐富了,黑色、白色、棕色佈滿了它的尾巴。小乖有着一個靈敏、黑黑的鼻子,一張能吃的嘴巴,一天差不多要吃七、八個肉骨頭。

到了夏天,我發現小乖會一邊喘着粗氣,一邊伸出舌頭來,這是爲什呢?於是我帶着好奇心,上網查了一下,原來小狗不會出汗,也不會因爲熱而停止活動。狗的身體不能自我調節溫度,狗不會自己照顧自己即使補水。狗的汗腺全在舌頭上,所以看到狗吐出舌頭喘氣,說明狗很熱,需要喝水或停止活動來降溫。

一天中午,我給它餵食的時候發現它和人不一樣。它是用舌頭把飯舔進嘴裏的,我也試了一下,可我卻不行。我失望地問媽媽:“爲什麼小乖可以把飯舔進嘴裏,可我卻不行?”媽媽笑着對我說:“傻孩子,人和動物是不樣的,人可以用筷子吃飯,但動物不行。”我點點頭,心想:媽媽的學問真大,我以後也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小狗真有趣!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 篇2

國慶節的一天,我去陽臺澆花,在花盆下發現了一羣不速之客——螞蟻,我很好奇,便饒有興趣的觀察起來。

我看到螞蟻的身體是分爲三個部分的:頭、腹部和尾巴。我想看他們是怎樣搬運食物的,便拿來一小塊餅乾,放在地上,看他們搬不搬。一開始沒有螞蟻來碰餅乾。過了一會兒,一隻棕色的小螞蟻用它的觸角碰了碰餅乾,但馬上走了。那隻棕色的小螞蟻一走,另一隻黑色的小螞蟻就跑過來,嚐了一口,便回到了大部隊裏。接着又有很多螞蟻用觸角碰這塊餅乾。有一隻螞蟻站在餅乾上,把觸角往下一揮,所有螞蟻排成“一”字形,把觸角往上一揮,螞蟻們就開始搬運這塊餅乾。它們一隻搬給一隻,就像接力賽一樣。等餅乾到了最後一隻螞蟻的手上時,所有螞蟻都跑上來幫忙把餅乾搬回家。在這過程中,我發現螞蟻做什麼事情都會跟大部隊說,從來都不私自行動。

那天過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是隻要團結起來,力量就會變大,團結力量大!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 篇3

漢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漢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變成了現在通用的字體。生活中,我們說話、上網、寫字,漢字都形影不離。漢字已和每個中國人,每個炎黃兒女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發現漢字十分有趣,諧音現象就是一個最好的代表。而且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歇後語裏。

有一次,我聽媽媽跟隔壁的吳阿姨談話。“老吳,你最近打麻將戰果如何?”“唉!孔夫子搬家——盡是書”吳阿姨失落地搖搖頭。我感到很奇怪,“孔夫子搬家——盡是書。”這句話有什麼含義呢?我細細咀嚼了一會。孔丘是文學家、教育家,當然書堆都堆不下,贏對輸!我一下子恍然大悟:書,不就是“輸”的諧音嗎?太有意思了!從此以後,我更關注漢字的諧音現象了。

我還發現漢字構成是有規律的。從最基礎的“羊”說起,瞧!它頭上的上一點一撇,不就是羊的兩隻角嗎!它就是一個象形字的代表。還有“歪”和“甭”, 你把“歪”的上下分開讀,準會豁然開朗——不正”就是“歪”嘛!“甭”也是一樣,“不用”就是“甭”嘍!它們就是漢字裏的會意字。

回味漢字,還真有一番趣兒!我們一定要寫好漢字,規範書寫每一筆,每一畫,讓中華民族的漢字成爲永久不息的傳奇。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 篇4

今天作文課上,老師神祕兮兮地對我們說:“今天,我們來玩遊戲,在遊戲中發現奧祕,好不好?”大家聽了都歡呼雀躍,說:“好!”

老師從袋中拿出了一個塑料袋,又從塑料袋拿出一個布袋。我們都往講臺邊上靠,伸長了脖子,瞪大了眼睛,看着那個布袋。老師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布袋,裏面居然是兩個雞蛋,我們抓着腦門,不清楚老師葫蘆裏面的是什麼藥。老師用筆在兩個雞蛋上寫“一”和“二”兩個字,代表一號蛋和二號蛋。接着,老師對我們說:“今天,我們來比賽轉雞蛋,好不好?”“好!”老師請了兩位同學,上臺來轉雞蛋。老師一聲令下,兩位同學分別握着雞蛋使勁地轉了起來。咦!一號蛋轉得慢極了,就好像要“罷工”似的,一會兒就停了下來。而二號雞蛋轉得又快又久。它在講臺上轉啊轉啊!好像一位嫺熟的芭蕾舞者在講臺上跳起了優美的、令人目眩的旋轉動作。等了好一會兒,二號蛋才停下來。我心想:那一號選手真不是個男子漢大丈夫,連個小小的女孩都鬥不過,平時轉陀螺還挺厲害的呢,可現在怎麼連個雞蛋都轉不起來了呢?還有那個雞蛋,太不爭氣了,轉了一會兒就不願意轉了,真懶!

正當我們疑惑不解時,老師爲我們公佈了答案,原來一號蛋是生雞蛋,而二號蛋則是熟雞蛋。可是又有一個問題困擾着我,爲什麼熟雞蛋轉得又快又久,而生雞蛋就不行呢?老師告訴我們熟雞蛋是個固體,而生雞蛋的蛋清是液體,蛋黃是半固體,雞蛋轉動時,生雞蛋的液體和半固體會流動,不利於轉動,所以轉了一下就“罷工”了。

今天我知道了雞蛋的奧祕,真開心啊!雞蛋這種常見的東西,居然蘊含着這麼大的學問,我以後一定要多多觀察身邊的事物,纔會有更多的發現。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 篇5

哦!原來如此。一聲叫聲從我家裏傳出來。實不相瞞,傳出這一聲叫的正是本人,如果你問這是怎麼回事,那麼就請花點時間看一看我的作文。

在老家的一個魚塘裏,小蝌蚪在那裏自由嬉戲,常常有小蝌蚪和同伴們玩捉迷藏,可以說,那裏是它們的天堂。我輕輕地走向一隻小蝌蚪,仔細一看,正在休息的它尾巴上有兩層薄薄的膜,似乎像兩層輕紗。這使我開始胡思亂想:爲什麼之前沒有看見呢?難道它生病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去請教爸爸,他卻只說蝌蚪變成青蛙時膜會蛻掉。爲了得到答案,我打開電腦,在好搜裏找答案。

幾分鐘後,我關閉好搜,發出了哦!原來如此的聲音,造成了作文開頭的一幕。

也許你這時非常想知道蝌蚪的祕密,那麼就請聽好了:蝌蚪尾巴上的膜用來保持身體平衡,和魚的鰭是一樣的效用,遊動時膜和水融合,只能在靜止時顯現出來。

讀了這篇作文,你一定知道生活處處有新發現的道理了吧,如果是,那就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吧!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 篇6

一個週六的上午,我做完作業,就決定去整理一下書櫃,快結束時,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我爸爸上學時看的書裏面的書頁大都有點變黃了。

爲了證實是不是有顏料灑在上面了,我又找了幾本書,由新到舊排列,果然不是,我發現越老的書越黃,越新的書越白,我還發現,筆記本、信封、稿紙......時間長了都會變黃。

我就去問爸爸,爲什麼老書都會變黃呢,爸爸說,:"時間久了嘛!”爲了搞清楚,我上網查了一下,原來,紙都是經過焦亞還原漂白的,一旦時間長了,就會氧化,變回原本的顏色----黃色。

知道這個祕密後,我立刻把它告訴了爸爸,他說,:"原來是這樣呀! "

通過這個事情,我知道了凡事要善於探究,這樣纔會有新發現。

偉大科學家牛頓正是因爲善於探究發現了萬有引力。 同學們,你們有什麼新奇的發現呢,記得說給我聽呀!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 篇7

大家應該有發現過什麼,而我的發現一定很好笑。而且這個發現讓我一直很煩惱,就是爲什麼月亮總是跟這我?

小時候,我坐爸爸的車回家,我左顧右盼,看見月亮在移動,在爸爸汽車前面,我心想:一定是月亮要和爸爸的車比速度,我就和你比,一定爸爸的車快!我大喊:“爸爸,衝啊!追過月亮,一定要勝利!”突然,月亮在我後面,我興高采烈地喊:“勝利啦!月亮輸了!”我對爸爸說:“爸爸,快甩掉月亮,讓月亮輸得心服口服。”走了很久,月亮還在我的後面,我想:爲什麼走了這麼久月亮還在我的後面?難道月亮在跟蹤我?我對月亮大喊:“別再跟我了,跟屁蟲!再跟我就叫警察叔叔把你給帶到警察局去!”爸爸開懷大笑,說:“要是月亮聽得到,那你就是外星人,哈哈!”到了家,我想:應該它不在了吧!應該去睡覺了。我走到陽臺去看,月亮還是在看我。

隔天晚上,月亮還在,我跑到爸爸房間,問:“爸爸,爲什麼月亮老是跟着我走啊?我們又沒有違法。”爸爸解釋:“月亮還在原地,只是你看的角度不同,它好像跟着你。”

我明白了: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就有不同的發現。

小學四年級發現的作文 篇8

生活中要善於發現,法國的羅丹曾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其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事情等待我們去發現。

今天,我回到家,發現媽媽正在廚房準備燒水。我好奇地走過去,媽媽笑了笑說:“你留心點兒,這燒水也有學問哦,”我半信半疑,耐心地在水壺邊等待着。大約過了5分鐘,水壺開始發出響聲,而且聲音越來越大,我興奮地喊道:“媽媽媽媽,水開了!”可媽媽卻搖搖頭說:“水並沒有開,不信你打開悄悄。”在媽媽的保護下,我小心翼翼地打開蓋子,只見壺裏不停地冒出許多小泡泡。媽媽告訴我,這就是水沒燒開的樣子。

我只好蓋上蓋子。大約又過了5分鐘,我再次打開水壺蓋,只見裏面的大泡泡在沸騰着,水蒸氣從水壺嘴裏冒出來,媽媽這才拔下插頭,把水衝進水瓶中。我好奇地問:“爲什麼響水不開,開水不響呢?”媽媽說她也不太能表達清楚,讓我去查閱資料。

原來,水壺在裝冷水的同時,壺底都帶有空氣,在給水壺加熱的時候,壺底、壺的四壁會出現小水泡。小水泡衝出水面後就破裂了,發出了響聲,水泡越多,響聲也越大,這是水並沒燒開。等到壺底和壺壁的空氣都沒有了,響聲也就沒有了,這時水就開了。

“響水不開,開水不響”原來是這麼回事。這倒讓我想起另一句話:滿瓶不動,半瓶晃盪。我不知道這句話的科學原理是什麼,但是它們給了我同樣的啓示:做人做事道理都是一樣的,我要做那“不響”的開水和“不動”的滿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