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精華】詩歌作文三篇

【精華】詩歌作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詩歌吧,詩歌是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樣式。什麼樣的詩歌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歌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詩歌作文三篇

詩歌作文 篇1

如夢昨天,過往如煙

我在現實間

做天涯遊子,放蕩羈客

你是夢中菩提化身的少年

清婉如斯,薄涼如斯

不知何時何日

你開始出現

在每日的夢境

你打坐

細數或掃菩提幾許的落葉

我飲茶

撿拾樹下風兒吹落的菩提子

我在現實遊離

你是夢的知己

是身處兩個世界

似乎完全不會交集

偶爾有心情

你也會泡壺茶

和我一起

望着遠方思緒迷離

然後不知哪一天起

你開口和我談起很多事

才發現相知恨晚

心中浮現

是莫名感動

你懂了我,我懂了你

我在夢外,你在夢裏,難得知己,相知相惜

許是兩個世界

跨越時空的聯繫

你愛斷橋

想撐着一把青傘佇立

我說不如讓夢境變爲西湖斷橋模樣

此後

有你的夢裏都是煙雲霧雨

我在一處涼亭

飲茶,靠着那株不變的菩提

看你舉着青傘,在斷橋佇立

我有時也會舉傘

端上清茶陪你一起

會是永遠嗎

我問

我垂眸

你不語

沒有人能許諾永遠

那只是誓言中幻想的一廂情願

你說盡力

又過了不知多久

現實中的我終於去到斷橋

舉着一把青傘

那裏沒有涼亭菩提

沒有清茶沒有你

只有那迷離的煙雲霧雨

最後,在某一天

你慢慢走遠

消失在那日的夢

再不出現

留給我一句抱歉

夢裏是依舊的斷橋

依舊的青傘

依舊的菩提涼亭

依舊的清茶和依舊的我

依舊的煙雲霧雨

只是失了你

從前的從前

舉過一把青傘

橋上雲水生寒

是昨天還是幾天

我們還步履姍姍

舉步同肩

朦朧水色望不到邊

似乎不用說

大家都懂

歡喜,憂愁,哭了笑了

不知如此能不能一直到永遠

沒有答案

現在的現在

我只是坐在涼亭

默默地看

卻不敢再上斷橋一點

橋上人跡淡淡

不知道

斷橋朦朧入誰家眼

橋上人煙入誰家夢間

歸人覓不見

曾經繁華今也沉澱

無干時間滄海桑田

我只願把悲傷掩在心底

無論人情薄涼冷暖

翹首以望

世事無常

光陰滅換

我叩響深深庭院

無奈鎖上多少重門半掩

揮手再見

誓言裏的永遠

斷橋青傘

我不去斷橋好多年

抱歉夢裏的少年

河間敗荷香已殘

青傘遺留着幾季時間

擱置,鏽跡斑斑

再不復從前

橋段腸斷

人煙聚散

斷橋青傘

詩歌作文 篇2

不喜歡嘈雜的人羣,燈紅酒綠的街道。只喜歡一個人坐在窗邊,曬着太陽,帶上耳機,聽着由詩歌改編的音樂,靜靜地,找回一份丟失已久的清閒與舒暢。

我想,詩歌和音樂都是相通的吧。在詩歌裏,能找到當年那份純真與親切;在音樂裏,能放鬆自己,在這忙忙碌碌的世界裏,找回只屬於我的清淨與快樂。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而我只想把這遠方的風歸還給自己,在一個個溫暖的午後感受詩歌的精華,品味音樂帶給我的感動,細讀詩歌與音樂的溫暖。

當你老了,我會陪你,坐在爐火旁,唱着屬於我們的音樂,在靜默中,找到你曾經朝聖者的靈魂。當你老了,頭髮白了,我也願意輕輕撫摸你蒼老的臉上痛苦的皺紋,告訴你不用害怕,至少還有我。

也許詩歌音樂就是這樣,可寫可讀可唱,有它們共同的溫暖,共同的回憶,給你無法代替的陪伴。

青青山外山,綿綿雲上雲,當我唱起這首歌,彷彿看到遠處遊子漂泊的背影,母親在煤燈下爲孩子縫補衣服的雙手,更讓我想起了那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音樂和詩歌這樣的結合才更能表現出遊子,母親,故鄉之間的無限寄託。讓我更願意坐在教室的牆邊,眺望遠方,聽着這首遊子遙,來寄託對家的無限思念。

唱一首歌給自己,寫一首詩給未來。在詩與樂的世界裏,不再彷徨,不再傷感,一個人,靜靜的……

詩歌作文 篇3

對於傳統的詩歌美學而言,它的原則性比較強調社會學與美學的一致,相較於當代詩歌的美學價值研究而言,我認爲二者強調的是不同的。從表面上是一種美學原則的分歧,實質上是人的價值標準的分歧。這就是原何老一輩詩歌評論家對當代80後歌作者的作品一味吹毛求疵的根由。在傳統的詩歌理論中“抒人民之情”得到高度的讚揚,而詩人的“自我表現”則被視爲離經叛道。董喜陽在《夜雨迷離的時光(組詩)》中分別用“迷茫”、“彷徨”、“迷惑”、“思考”、“春天”作爲小標題,詩中說“我是太陽下一棵流浪的樹”“讓我一個人去品嚐遙無人煙的荒涼”。這可以說是董喜陽的個人精神價值的體現,我用我羞澀的社會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社會的價值是離不開個人的精神價值的。在當今這個社會,人的地位不斷提高,權力不斷復甦,在他的詩歌中所謂的個人的情感、個人的悲歡、個人的心靈世界便自然會提高其存在的價值。傳統的`詩歌美學是存在其缺陷的,董喜陽在詩中試圖去尋找新的美學天地。這個新天地要靠在當今社會中提高社會地位的人的心靈是否覺醒,精神生活是否豐富來作爲標準去衡量它的意義。社會思想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可以影響甚至在一定條件下決定某些意識和感情,但是它不能代替,二者有不同的內涵,不同的規律。筆者這裏想到董喜陽的詩觀(詩歌應該從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在這裏允許我取斷句。)藝術探求的人的情感可以是多元化的。但所謂的詩歌多元化應該是不同價值標準的美學多元化。政治的實用價值和感情在一定領域是存在其非實用性的。正如一棵樹在植物學家和詩人的眼中價值是不一樣的。因此我想董喜陽是一個真正懂得詩歌的人。

所以建議大家多去讀讀他的詩歌。

建議大家去讀就一定要有他的詩歌的可讀性作爲前提。那麼什麼樣的詩歌是可讀的,什麼樣的詩歌缺乏可讀性,它的界限在哪裏呢?在詩人董喜陽的詩作《在異鄉,巧遇李太白》裏,“都市鋥明瓦亮的街道旁,夕陽獨醉”“黃昏,老太龍鍾,一些動詞在喉嚨集結”他在語義上製造了含混的效果。這讓我想起克利恩斯·布魯克斯在闡述它的詩學理論時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詩的語言就是悖論的語言”。也就是說,詩的語言在本質上是含混和反諷的,所謂的張力只有通過語言的推敲和摩擦才得以實現。我認爲一個有創造力的詩人如果做不到在他的寫作中使用過去被判定爲沒有詩意的詞彙,那麼,他的寫作多多少少應該看做是不成功的。而董喜陽則是懂得在一些人看似不平常的生活中挖掘令人震驚的詩意的詩人。

今天,正握着筆的詩人是光榮的、沉重的——後代人和未來的新藝術在多高的一層波浪中涌現,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今天無數個像董喜陽一樣的詩人的努力,取決於爲他們建築起一層多高的階石。也爲自己在藝術世界中找到並實現自己的光榮與夢想。走下去!前方什麼也沒有,甚至沒有腳印沒有道路。每一支筆和每一個夜晚,都不會是徒勞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