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通用]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通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通用]

家鄉的風俗作文1

照福建閩南那一帶的老規矩,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是過小年,同樣也是祭竈日。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的老人長輩都忙着做各種特色糕點。

紅龜粿就是其中一種。它扁平約巴掌大小,紅色外壓龜印內包餡,閩南人作爲節日祭祀之供品。一些廟宇也會用之爲祭祀品。紅龜粿的口感軟糯,香香甜甜,小孩子們尤其愛吃。長輩們做完,便放在蒸爐裏蒸,不一會兒,冒着熱氣的紅龜粿就出爐了。一人捧一個在手上,吃的歡。但它最重要的作用還是拿來祭奉竈神,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爲竈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

過春節,自是少不了貼春聯,不僅增添過年的氣氛,還寓意着鎮邪驅鬼,祈福納祥。在閩南,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除夕的前一天,在村中心搭上戲臺,通過投影,播放電影,俗稱“做戲”。還記得小的時候,一到晚上,我就拉着爸爸媽媽跑到臺前,已是人山人海,運氣好時,就有座位,運氣差點,就自己搬來小板凳,光看圖畫,也看得津津有味。

大年初一,按福建的習俗,不能掃地。這是迷信的說法,人們認爲掃地會招來“掃把星”,帶來黴運。除此之外,還不能倒垃圾,洗碗,剪頭髮,用剪刀,吃葷食。

過了元宵,春節結束了,人們紛紛散去,地上沒有了鞭炮紙屑,鄉鎮又安靜了下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2

媽媽平時工作很忙,一天到晚難得看到她閒的時候。但無論多忙,元宵節這一天,她總會騰出時間給我們一家做湯圓。

“媽媽,今天元宵節你又要做幾種湯圓?”“哎呀,你沒看我正忙着呢,你哪涼快上哪去,別給我添亂!”“哦,知道了。”

我就安安靜靜的看着媽媽揉麪團,面揉好之後,媽媽就,用保鮮膜把它蓋了起來,讓麪糰發醒……

過了差不多30分鐘,媽媽在麪糰發醒的差不多了就把保鮮膜拿掉了,接着又把麪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後,把它揉成了圓圓的小小的跟普通的.湯圓差不多的小圓球。最後把它放進鍋裏煮……

趁着湯人在鍋裏煮的時間,我問媽媽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媽媽說她也不知道,要我自己去查手機。

我打開百度搜了一下,便搜找到一個跟元宵有關的故事。相傳劉邦死後,劉盈登基爲帝,但因劉瑩膽小懦弱。大權漸漸落在呂后術中,之後呂氏一族想模仿的詩被邪王劉囊知道後,他滅了呂氏一族,幫劉氏奪回了皇權又把平定叛亂了。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這就是元宵的由來歷了。

我放下手機,走進廚房,看見媽媽掀開鍋蓋。有一股白煙往上衝。媽媽往鍋裏看了看,然後說道“湯圓煮好了,把紅糖拿一罐出來。”我應了一聲,就跑到。廚房後面拿了一罐紅糖。

媽媽拿漏勺把鍋點湯圓拿了出來,放進成有紅糖的白色的小圓球外面又圍了一層紅糖。看起來美味極了。

紅糖湯圓一端上桌,我們幾個孩子就搶瘋了。媽媽說:“慢點夾,鍋裏還有呢。”我夾了一個放入口中軟軟的湯圓,再配上一層甜甜的紅糖,糯糯甜甜,簡直是世間的美味。爸爸也一個勁地誇好吃。看着一大家人吃得稀里嘩啦的,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

元宵的紅糖湯圓不僅裹着紅糖的甜味,還有大家濃濃的親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3

家鄉,是一個人永遠的避風港!家鄉,是殊途同歸的美好地方!家鄉,是一個人排除萬難也一定要回的地方!每個人的家鄉都有習慣,這習慣根據個人喜好,過着過着,就成了約定俗成的“風俗”了,這風俗形態各異,細節有所差異,但大體上,還真是一回事兒。不過,雖然大體上差不多,但給人的感覺卻一定不一樣,就是這麼神奇。

我的家鄉是東北黑龍江省大慶市的“溫泉之鄉”林甸,一年中,我主觀覺得的第一個節日,是過年,不是指元旦,似乎元旦在1月1日就成了理所應當的第一個節日了,但我覺得,元旦只不過是一個假期罷了,而除夕開始,就是年三十,纔是“節日”,餃子爲代表的各色食品被人們端上餐桌,人人熬夜守歲,這天開始,直到初七,家家團圓,哦,除夕還要大掃除一次,寓意除舊迎新。

春節之後,就是元宵節了,雖說到初七爲止家家團圓,但這一天元宵圓,月亮圓,所以元宵節,人們有的還要再團圓一次。這一天,可是爲數不多的滿月。

二月二,龍擡頭,這有一個典故,人打翻了玉皇大帝的酒壺,所以玉皇大帝爲了懲罰人類,不給人們下雨,青龍看到了人類叫苦連天,不忍心不給人們下雨,於是偷偷地給人們下了一場雨,被玉皇大帝鎖在一塊大石頭下面,並說要青龍出來,除非人有本事讓金豆開花,善良的人們不忍心看到青龍被鎖在大石頭下面,朝思夜想幫助青龍,有一天,一個老頭髮現自己家裏的黃豆開花發芽了,一想:“呵,這不就是金豆嗎?”之後這位老者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全村人。一天玉皇大帝下來視察的時候,看到一個地方全都供着發芽的金豆,玉帝如約放了青龍,所以流傳下了“二月二,龍擡頭”的`典故,在我們這裏,這一天出門既不能跑,也不能跳要不然就是“踩了龍頭”一年交不上好運。

我們家鄉的風俗大體上和其他地區的風俗差不多呢,但是啊,這過起來可是別有一番風趣,和別的地方的風俗相比可是一點也不輸給人家,林甸地方雖小,但過年的時候可是和整個中國一起過,並過得格外熱鬧。

家鄉的風俗作文4

說起我的家鄉,我爸爸的祖籍是四川達州市,我媽媽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達州我從來沒有去過,也不知道什麼樣?我是重慶出生,重慶長大,重慶就是我的家鄉。

據外公告訴我,重慶及其周邊川渝地區,歷來就有中秋節“打餈粑”的'習俗。過去物資不那麼豐富,中秋節有月餅吃,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特別是鄉村,都是靠自己動手,打餈粑過中秋節。

每個農家小院,基本上都有一兩個,青石做的“兌窩”。四四方方,上面大,下面約小,中間有一個圓圓的深窩,再配上一個“兌窩棒”,平時可以用來舂米,中秋時節就用來打餈粑。中秋節這一天,子女們都回到老人身邊,把自己種的糯米蒸熟,趁熱放進兌窩裏,開始打餈粑。這可是個力氣活,一般都由幾個青壯年,輪流來完成。一個用勁地舂,一個不停地翻動。糯米舂爛以後,黏勁十足,舂下去容易,提起來卻十分吃力。一直要舂到看不見米粒,非常柔軟才行。幾個回合下來,沒有不脫外套,不頭上冒汗的。小孩子們在旁邊看熱鬧,偶爾也嬉笑着上來搗鼓幾下,不一會就會敗下陣來。

餈粑打好以後,合上事先炒熟磨好的黃豆粉,加上白砂糖,真是又香,又糯,又甜。也可以做成圓餅狀,象徵團團圓圓。一家人坐在桂花樹下,賞月,吃餈粑,也是其樂融融。

三年級的上學期,我們班到“樂耕農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有幸體驗了一把打餈粑的樂趣和辛苦。同學們排着隊,輪流着上,把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也打不了幾下。那是工作人員,事先基本上打好了的,我們就是去體驗一下罷了。

中秋節吃餈粑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只不過,現在不用自己動手去打了。超市裏隨時都有賣的。

老師的話:哈哈哈,那個時候麒恩好小,好可愛哦!被打餈粑的你萌到了,可愛可愛!

家鄉的風俗作文5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到爺爺家玩耍。一進門,我就看見了一個個掛在桌角的糉子。看着爺爺細心的包糉子,我不由自主的問爺爺:“爺爺,我能包糉子嗎?”爺爺笑哈哈的說:“當然可以啊!”

我洗完手,激動地跑到爺爺身旁,模仿着爺爺的樣子,拿起兩張用水泡過的糉葉,圍着手指轉了幾圈,糉葉就變成了一個像三角形圓筒的形狀,爺爺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着爺爺的方法做。可是我怎麼也裝不滿糯米,我急忙問爺爺:“爺爺,你怎麼輕輕鬆鬆的.就裝滿了呢?我爲什麼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着爺爺。爺爺告訴我:“傻孫女,你的糉葉下有一個洞,你一裝米,它往外漏,當然裝不滿。”我往下一看,讓我大吃一驚,真的有一個洞!爺爺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糉葉包緊一點,再裝一勺米進去,然後把多餘糉葉蓋過來,這樣糉子兩邊就有兩個三角形的尖角,把兩個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後用線把蓋過來的尖角和糉葉繫好。這樣就完成了一個糉子。我按爺爺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幾個糉子,雖然包的糉子奇形怪狀,但我卻如獲至寶,心裏高興極了,因爲我學會了包美味的糉子。

包完糉子,爺爺把糉子放入鍋裏煮,我耐心地等待着,很快糉子熟了,我急切的查看我包的那幾個糉子,發現已經煮爆開了,但是我依然開心地把它們撈出來。糉香撲鼻而來,讓人口水直流。這天我吃了好多個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是家鄉衆多風俗中的一種,我的家鄉還有好多好多別的風俗,比如中秋節吃餈粑,大年初一吃湯圓,清明節上墳祭拜老祖宗等等。我熱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不一樣的風俗,家鄉的地區環境也各有不同。接下來,我就要介紹我姥姥家的風俗習慣。

在媽媽小時候,每到過清明節時,柳條也都綠了,姥爺就會摘下來一根來去一去家裏的晦氣、懶氣,在用柳條打掃時,還容易讓灰飛散在屋子裏。

每到清明時,小孩子往往都是最開心的。姥爺就會砍下兩塊大木樁子,用粗麻繩吊起來,做成一個小孩子們喜歡的鞦韆;再就是姥姥,會做煮雞、鴨、鵝蛋,平均分給家裏人,因爲當時家裏窮,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上。姥姥煮的蛋五顏六色的,吃起來也特別好吃……小孩把蛋殼用針捅一個小眼兒,用一根鐵條做成的小扁勺挖着吃,吃完之後的空殼會畫成各種各樣的圖案,還玩碰蛋的遊戲,看誰的蛋殼先碎,誰就輸了,這個遊戲媽媽也不少教我玩。

在柳條這方面,媽媽都會爬到樹上,折一枝柳條做好多個叫“柳哨”的東西,每到做完,媽媽都會分給村子裏的小朋友,圍成一個圈,大家一起吹柳哨比一比,看看誰吹得最響,聲音拉的最長,村子裏的小朋友都叫媽媽“小猴子”﹗

媽媽還說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他們都會過寒食節,在那一天,誰都不能碰火之類的東西,不然就會傳來不好的運氣;姥爺在寒食節都會用柳條編成幾個花環給媽媽、姨媽、舅舅、還有家裏的小狗,戴在頭上,表示送給別人好的運氣,表示幸福、開心的日子要來了,姥姥和姥爺每次到清明節都會帶我和妹妹、弟弟來到柳樹下給我們也看一看,給我們往頭上戴。

當我玩了媽媽童年的遊戲時,感受到了當時童年的美好、歡快;感受到了清明節時的快樂,充滿了溫暖。

家鄉的風俗作文7

我的家鄉在北京,北京的風俗,說起來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來講講老北京的傳統年菜。

過節就要吃年菜,過去老北京講究“四四見底”,其實就是年夜飯的四涼,四熱,四肉,四湯,這四四見底是討個四平八穩,吉祥寓意。咱們要說的就是四涼中的“芥末墩兒”。

說起“芥末墩兒”,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還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吃上一口,立刻就能讓你感覺到刺鼻辣舌的感覺,頓時兒化音脫口而出。

“芥末墩兒”是年菜裏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過年就只有一個規矩:初一到初五不炒菜做飯,所以過年之前就要把菜都準備好,需要吃的時候放鍋裏熥熥就行。吃葷的會不會太膩了?肯定需要清口,那當然就是涼菜之首“芥末墩兒”了,涼菜就是清口的',怎麼做呢?其實也不難。

首先,白菜卷必須是白菜心,大白菜葉子都不要,再說裏面的菜心要切出一個個菜墩子,必須是整個的,所以要十分小心,還得插個牙籤,就是防止菜散了。要在鍋裏焯一下,並且焯的時間不能長,焯沒生味了就成,加點鹽和白糖,擠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裏面兒也有,而且必須是黃芥末,放到缸裏密封好,兩三天後就可以拿出來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會給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兒,口水自然而然的就涌了出來。夾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撲鼻而來。雖然我吃的次數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難忘,又酸又辣又脆,吃進嘴裏那股芥末勁從鼻子竄到眼睛,眼淚嘩嘩的流個不停,可是老祖卻笑得合不攏嘴。雖然這不是什麼大宴,但是這卻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穩,吉祥如意的一種願望吧!想想這些年有些菜失傳,但芥末墩兒就沒有,可見它該多有特色!難怪老舍家的一道遠近聞名的菜就是這個“芥末墩兒”。

北京人過年都有吃年夜飯的風俗,雖然飲食不算大風俗,但這些飲食帶來的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寄託並承載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時的那種幸福。

家鄉的風俗作文8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葉菖蒲的風俗,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在中秋節,我國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陽節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節日。下頭就讓我介紹一下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春節。

春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每當春節一到,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粘上紅紅的春聯,個個都滿面春風的,到處洋溢着一派喜慶的氣氛!就先說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團聚在一齊,吃着美味的食物,邊看春節聯歡會邊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能夠拿着煙花的外面盡情地玩,而大人也會聚在一齊打打牌、看看電視、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有的大人還守年歲的呢。

還有,在我們那裏除夕夜要放“關門炮”的。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續不斷地,這是“開門炮”。中國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裏啪啦的,熱鬧非凡。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我最喜歡過春節了,不僅僅能夠盡情吃,盡情玩,能夠穿新衣服,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變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親戚給的壓歲錢。據說我們得到這壓歲錢就能夠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你們家鄉的風俗是怎樣的呢相信你們必須也有自我也有獨特的風俗習慣。

家鄉的風俗作文9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有着許多豐富多彩的端午風俗。

小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只是覺得這天有好吃的,好玩的罷了。

早早的算好了時間,得知今天是吃糉子的日子,我一大早就喜得快要發瘋了。

懶得在臥室與竈房間來回周旋,我乾脆搬了個小板凳來,就這麼坐在奶奶跟前,看着她包糉子。

“這裏髒,妮兒,你快出去。”

“沒事兒,我不嫌髒。”相比關注這髒兮兮的瓦竈和牆壁,我還是更想看奶奶包糉子。

那雙佈滿皺紋的手是多麼靈巧啊!一彎,一放,一折,一綁,短短几步,短短几十秒,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便誕生了。

要煮糉子了,奶奶怕薰着我,硬是把我推出了竈房。自己留在那兒隨時準備着添柴火。

望着竈房煙囪裏冒出的濃濃的煙,不知爲什麼,我感到那次的糉子格外的甜。

“五月裏有午端陽,糉子油條泡雄黃。”在我的家鄉,端午節不僅要吃糉子,還要吃油條、糖糕一類的油炸食品。雄黃油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家鄉還有一個關於雞蛋的端午風俗。在這天,我一起牀奶奶就會拿來一個提前煮好的熱騰騰的雞蛋,然後讓雞蛋從我的頭頂一直滾到腳尖,嘴裏還唸唸有詞“骨碌骨碌災,小病大災都滾下來........”滾好後,再讓我把雞蛋猛地一摔,然後立刻拿起來,剝掉殼,給我吃掉。

據說,這個習俗的'由來是因爲老人們堅信,熱騰騰的雞蛋可以粘走孩子們身上的一切病災,在下一次端午節前都平平安安,倖幸福福。

端午在奶奶對我的關懷中走來,又在奶奶對我的祝福中離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又一個過年到了,每一個在外上班的人都要急急忙忙地回到自我的老家過年。在我們的家鄉——磐安,還有一項祭祖的活動,更是千門萬戶都要舉行的一種民風民俗。

在我國,祭祖的方式有許許多多種,有的以一個村爲一個團體一齊去,有的以同一種姓氏爲一個團體一齊去,還有的以一個家族爲一個團體一齊去。只要到了該祭祖的日子,大家就會聚集起來,到村裏的某個地方祭祖,但我們的家鄉祭祖的方式卻與衆不一樣。

大年三十,是祭祖的'日子,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是自我祭的,只要吃完了午飯,就會開始做許多的事情。首先是,在自我家祭祖,因爲祭祖都是以近到遠的。所以先是在家裏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進來,讓他們坐在椅子上,然後,奶奶把他們愛吃的豬頭肉,豆腐等,放在桌子上,奶奶說這是給玉皇大帝吃的。等他們吃好以後,就好了!”他們吃完後,奶奶便拿出了香,把香點燃後,給了我三根,我說:“爲什麼不給我六根呢?”單純的我以爲有六根就來年六六六大吉利了。此時此刻,在一旁的嬸嬸說了一句:“雙數不吉利,大妞!”我當時感到很不解,但我也沒多說什麼。

不一會兒,家裏的祭祖完畢了。之後是去祭我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了,在那之間,我和奶奶折了許許多多的金元寶,折着折着,我便鬧了笑話,我莫名其妙的折了一艘小船。我媽媽還笑着說:“你要是給他們送去一艘船,去海的世界遊玩嗎?”之後是一陣鬨堂大笑,頓時我的臉就紅了。祭奠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和之前的大不相同,因爲他們的“家”在山上,我們要走幾千米才走到哪裏,沒有瓜果僅有錢。媽媽說;“只要有錢!他們想要什麼就要什麼。所以就沒帶了。走啊、走啊,最終到了,我們一家的祭祖活動也立刻結束了。

這次的祭祖活動讓我回味無窮,它既讓我明白了家鄉的祭祖活動的方式,又讓我吃到了美味!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到爺爺家玩耍。一進門,我就看見了一個個掛在桌角的糉子。看着爺爺細心的包糉子,我不由自主的問爺爺:“爺爺,我能包糉子嗎?”爺爺笑哈哈的說:“當然可以啊!”

我洗完手,激動地跑到爺爺身旁,模仿着爺爺的樣子,拿起兩張用水泡過的糉葉,圍着手指轉了幾圈,糉葉就變成了一個像三角形圓筒的'形狀,爺爺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着爺爺的方法做。可是我怎麼也裝不滿糯米,我急忙問爺爺:“爺爺,你怎麼輕輕鬆鬆的就裝滿了呢?我爲什麼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着爺爺。爺爺告訴我:“傻孫女,你的糉葉下有一個洞,你一裝米,它往外漏,當然裝不滿。”我往下一看,讓我大吃一驚,真的有一個洞!爺爺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糉葉包緊一點,再裝一勺米進去,然後把多餘糉葉蓋過來,這樣糉子兩邊就有兩個三角形的尖角,把兩個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後用線把蓋過來的尖角和糉葉繫好。這樣就完成了一個糉子。我按爺爺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幾個糉子,雖然包的糉子奇形怪狀,但我卻如獲至寶,心裏高興極了,因爲我學會了包美味的糉子。

包完糉子,爺爺把糉子放入鍋裏煮,我耐心地等待着,很快糉子熟了,我急切的查看我包的那幾個糉子,發現已經煮爆開了,但是我依然開心地把它們撈出來。糉香撲鼻而來,讓人口水直流。這天我吃了好多個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是家鄉衆多風俗中的一種,我的家鄉還有好多好多別的風俗,比如中秋節吃餈粑,大年初一吃湯圓,清明節上墳祭拜老祖宗等等。我熱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萬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都不同,我們這裏的中秋節過得可特別了。

八月十五,這一天是我們小孩最期盼的日子,嘴饞的小孩在這一天都要去偷瓜和吃月餅的。我常聽大人們說:八月十五偷了瓜吃,身上就不會長一些怪異的奇癢無比的紅點。我聽起來可怕了,連最心愛的月餅都不吃就去找小夥伴商量着晚上該怎麼偷瓜。

爸爸媽媽可不懂我的心情,愣是不讓我大晚上出門,我着急的跺着腳,嘟着嘴對爸爸媽媽說:“可是我約好了朋友的,可不能失信啊!”媽媽想了想:“那好吧,不過要小心哦。”還沒等媽媽說完我已經蹦蹦跳跳地哼着小曲跑了出去。夥伴們都在等着我呢。“我們出發吧!”我興高采烈地說。大夥可跑得快了,一溜煙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我們小心翼翼地來到了田野裏,每個人背上都揹着一個小竹簍,每個人總是墊起腳,因爲我們總怕主人家發現我們,他們總會埋伏在房子的.周圍,所以我們可得小心了。主人出來了逮到我們,我們可要倒黴了,要拿竹條抽我們,但我們已經熟練了。土地上的冬瓜、南瓜……盡情地拿,一個個身披綠色毛衣的冬瓜我們也不怕他,裝在揹簍裏就走。一輪明亮的圓月掛在天空,我們行走在田野上,一個個滿載而歸。偷瓜是一個重要環節,而煮瓜又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

我們煮瓜不是在家裏,也不需要大人們幫忙,而是架着鍋子在野外自己動手,點火、架鍋、切瓜、加佐料,都是我們自己決定,水沸騰了,咕嚕咕嚕說着話:快把瓜放進來吧!一切就緒以後,我們就坐在草地上,看着明晃晃的月亮,述說着心裏最快樂的事情。不一會兒瓜就熟了,端着熱湯,沐浴着月光,小夥伴們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

從呱呱落地,我就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我的故鄉是鄂東地區的一個小縣城,這裏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有着豐富的地方特產,特別是我們當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提着酥糖去親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呢!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與母親相依爲命。有一年秋天,母親突發風寒,臥病在牀。因爲家裏貧窮,無錢治病抓藥,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緩解母親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裏種的芝麻炒熟後,碾成粉末狀,然後搖落院中新鮮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漬,與芝麻末混拌,最後讓母親吃下去。沒想到奇蹟出現了,母親吃了幾天後,居然康復了。這位姓董的孝子將這一良方傳給了身邊的人,經歷代糕點名師不斷改進,後定名爲“酥糖”。這個美麗的傳說伴隨着武穴酥糖流傳下來,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最初也許是動人的.故事打動了我,但後來對它產生深厚的感情是因爲它的味道香甜。年關將近,親戚之間相互串門,便會帶上一盒“武穴酥糖”當作禮物,這是我的故鄉特有的風俗。客人走之後,我們小孩便會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盒,從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還未來得及輕輕地咬上一口,濃濃的香氣便瀰漫開來。合上牙齒,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迴盪。鬆脆卻不粘牙齒,細碎的芝麻末散落在脣齒間,酥酥麻麻的感覺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別提多愜意、多舒適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揚四方,我想不僅與它的味道有關,還與它背後的美好民間傳說有關,與它寄託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願望有關。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每一個地方都是獨特的,都是絕無僅的,家鄉的風俗也是獨特的。我的家鄉也正是樣,有着許多風俗習慣,就連過年也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每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放鞭炮來熱鬧熱鬧,據說這樣才能趕走瘟神和厄運,讓新的一年歡歡喜喜。我們的年要過很久,而且每一天都有不一樣的習俗,有時不能縫衣服,不然以後每天都穿破衣服;有時不能吹火,吹火過後瓦片會被大風颳走。在大年三十那天,哥哥姐姐們總會去老人的墳前祭奠,乞求來年的平安,我總是屁顛屁顛的跟着,他們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有時走累了,總要抱怨幾句。好不容易纔走到墳前,把插着筷子的.刀口肉和酒放在墳前,讓老人家“慢慢品嚐”,在老“品嚐祭品”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的燒紙,紙錢滅了不能扇,更不可以吹,要不家裏人的財運就會跟隨者風飄走。在每個墳前走了一遍後,看見墳上有草,還要用刀割乾淨,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晚間,每一家的燈都要照一整夜,非常壯觀,這是爲了守年,這一晚都不能睡覺,爸爸這一晚就打牌,媽媽這一晚就燒火薰臘肉,而我們這一晚都在烤肉吃。雖然很困,但卻有了說不完的情趣。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我最喜歡的就是和弟弟一起去拜年了。初一早上,吃完豐盛的早餐,早餐當然少不了寓意年年有餘的魚了。每個孩子都會提着一個大袋子去拜年,而大人們總會準備好瓜子糖等,孩子們來到門前,只要說:“拜年啦”大人們便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糖果往孩子的口袋裏裝,有時一些較富裕的人家還會給你錢呢。回到家裏,大人們也給紅包。每年我們姐弟幾個揹着餈粑臘肉等禮物去給舅舅家拜年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思意思的錢,回到家,把壓歲錢和拜年得到的錢全都交給媽媽,做來年的學費錢。

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民族的人,他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不同,但他們都是高高興興地過節,快樂地生活。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藍藍的大海,大海最美;晴朗的天空,白雲最美……”這首歌歌頌了我最最親愛的故鄉——威海。威海是一個沿海小城市,但是它有着許多不同的風俗,多彩多樣,我也尤愛它的不同風格,時而神祕,時而靜美,而我,喜歡船和海。

在威海最有生命力的就屬船了。漁民們把它看成自己的好夥伴,是賴以生存的依靠。因此,爲新船點睛則成了最有意思的事。我來到港口,只見有條船在岸上,正在奇怪之時,又注意到了船頭上似眼不是眼的凸起,那個凸起有一個黑圈,黑圈裏面淨是白色。

我靠近了一點兒,發現一旁的`平房裏走出來了一隊人,領頭的最風光,大概是船主。他的手裏有一支沾了不少墨的大紫毫,後面是一隊極整齊的鑼鼓隊,一羣人把新船圍了起來。大紅的鞭炮登場,噼裏啪啦,好不熱鬧!有人上前一步:“某船長擇今黃道吉日,將……下面請船主爲新船點睛!”又是一串大紅的鞭炮,噼裏啪啦。只見船主上前一步,毫不掩飾他的開心。衆人一起鼓掌,我也跟着鼓。船長手持大紫毫,一步步極認真、極嚴肅地走到船頭前,躬下身來,右手持筆,給那兩個凸起在正中點了兩筆。

鞭炮再次登場,噼裏啪啦。這是一個極富生命力的新生靈誕生了。衆人喊着“大吉大利”的號子,一齊給新船披紅掛綠,直到滿滿當當,再也掛不上什麼了爲止。有人喊了一聲:“來!大家一齊把新船推下海去!”衆人你肩抵我肩,我肩抵他肩,一步一步地把沒有浸過一點水的新船推下海去。船在水裏,似乎真的是一條靈動的大魚,搖着魚尾,在說你好,彷彿在這世間又有了一個嶄新的生命,一個鮮活的靈魂。

這樣的風俗,是獨特而別有意義的。我也好像一條魚,默默遊在大海中……

“威海,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