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讀岳陽樓記有感(通用22篇)

讀岳陽樓記有感(通用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岳陽樓記有感作文,歡迎閱讀!

讀岳陽樓記有感(通用22篇)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爲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爲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爲議論,其中表現作者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鑑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爲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侷限。但是現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心繫天下,關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爲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爲一道,共奔繁榮富強。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2

《岳陽樓記》由景抒情,重點突出喜與悲這兩個字。喜則萬物俱明,悲則諸景皆黯。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爲了千古名句。

作爲一名中學生更應該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意思是,不因外物而喜,不以自己而悲。人是一個情緒化的動物,能因爲周圍的事,環境從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而中學生也不例外,面對學習,我們承受的壓力十分大,這樣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一切的事情都抱有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快樂。但對此人們通常就認爲,這樣先憂後樂的觀點只是國家領導的事,與人無尤,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國家是由好多人們組成起來的,而國家領導只是引導我們前進的指明燈,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推開,那麼一切將會變得混亂了。每個人都處於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況下,那最後只會損人不利己。我們作爲社會的主人,就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許我們做到的未必如此,但至少,我們可以關心國家的事,萬事從小做起,聚沙成塔一人一件小事,就可以改變整個國家。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也刻不容緩,就才我們從現在開始,承擔起這樣一份責任吧!

《岳陽樓記》讓我成長了,從中我明白到了人是應以大局爲重,時刻關心國家。我的確是受益良多。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3

《岳陽樓記》讀後感《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

文章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敘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悅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後,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裏。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着國家,以國家大局爲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衆,這個國家也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爲國家擔憂,爲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可以跟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纔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後,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4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曆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爲鄧州知州,正當他鬱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爲岳陽樓作記的請求,於是便借題發揮,抒發了自己博大的胸襟跟遠大的政治抱負,並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爲有了洞庭湖才造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爲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於是他說:“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後,作者通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同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跟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卻積極入世,在他們心裏裝着國家的興亡跟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爲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爲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跟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勳之後還能後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歡作者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於其用意義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5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岳陽樓記》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最被人們熟識的文學作品。

實際上作者並未去守岳陽樓,縱觀全文,準確描述岳陽樓的語言並不多見,作者正是避生就熟地用“前人之述備矣”來替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句表達了作者曠達開闊的胸襟。

“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千古名句則是向世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

整篇文章一氣呵成,描述也十分細緻。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6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的一部代表作品,上學的時候就學過。隨着年齡的增長,對這種古文越來越有感覺。

宋朝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應爲施行清理新政失敗,被貶鄧州知州,當時他非常鬱悶,這時候就接到了他的好朋友滕子京爲請他爲岳陽樓作記。於是在當時寫下了這首《岳陽樓記》。

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歷史上有很多詩人稱讚它。岳陽樓位於長江與洞庭湖相交的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在岳陽樓有時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南,郁郁青青。優勢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在這個時候登上岳陽樓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非常開心。

但是岳陽樓並不是一直都很安靜,在淫雨霏霏,幾個月都不停,而且江面上大風怒吼,波濤洶涌,甚至看不見太陽,船舶都被摧毀,這個時候看風景會有非常悲傷的感覺。

作者說,我常常尋求古代仁人志士的狀態,那麼古代聖賢究竟做了什麼呢?原來他們不因爲外舅的得失而悲喜,他們在朝廷之中的時候就爲君主擔憂,遠離朝廷的時候爲百姓擔心。想一下古代的聖人,應該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吧。

讀完後我越發明白,作者的心態,儘管被貶,心情非常苦悶。但是還是擔心君王被小人矇蔽,百姓受苦受難。在今天我們的國家雖然經濟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分配不均,年輕人好多人都感到迷茫。好多人都爲了生計而苦惱,今天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反思,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7

今日的世博,是世界矚目的中國現代文化。而我們是不是應該回想古代的文化呢?沒有這些古代精髓,怎麼可能會有現代的科技文化呢?之所以有了古代的文學,才換來了今日世博的佳話呀!

我今天看了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寫的散文《岳陽樓記》,這篇文章生動地描寫了作者被貶到鄧州(今河南鄧縣),和想起一年前友人滕子京也被誣陷浪費工錢被貶嶽州(今湖南嶽陽),修建岳陽樓的場面。

我不禁讀了起來:“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

如果沒有了這篇短文,我們這些孩子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騰子京受了那麼多的苦,一點都沒有,而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挑食的挑食,連羽毛輕重的活都不肯幹,真是太嬌慣了!

實情爲1046年9月15日,應好友在日陵郡守騰子京之邀有感而寫,《岳陽樓記》能夠成爲傳世名篇,並非對其岳陽樓風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陽樓記》一文抒發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便是我喜歡這篇散文的原因。

之所以有了這些古文,才造出了今天的世博、今天的輝煌!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8

《岳陽樓記》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傳世名作。慶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巴陵做官,重修了歷經戰火動亂被毀的名樓———岳陽樓,修葺一新之後,邀請范仲淹爲岳陽樓題寫文章,以志紀念。范仲淹就創作了這篇廣爲傳誦的文章《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文章一開頭作者略敘創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址,刻唐賢今人詩文於其上,囑餘作文以記之”。之後,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陽樓上所能見到的景物,通過不一樣的景物和不一樣的思想感情比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與抱負,這種人生理想對後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很小就會背誦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媽媽又讓我重溫了《岳陽樓記》,文章中我最喜愛的一句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爲平民擔憂;獨處邊遠江湖,爲君主分憂,這就是進京做官也擔憂,退隱江湖也擔憂,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說“當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擔憂的時候我就爲他們擔憂,而當天下人都安居樂業感到快樂之後,我纔敢快樂”吧!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作爲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員,就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發奮學習,以天下民族和國家利益爲己任,等將來長大後回報社會,以人民的快樂爲自己的最大快樂。這纔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標。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9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時,常會因爲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爲的,而自已對人生價值的評估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優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請在外,卻能把心靈託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於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後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雲:“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纔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爲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0

范仲淹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進步的政治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他的思想爲後人所傳頌。

范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己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爲國家和人民着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進步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可以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爲教訓,認識到如果統治者昏庸無道,沉迷於聲色犬馬,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上,那麼,一時的快樂會導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後,比較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己也力求不過度奢華,終於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當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侷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爲封建制度服務,因此,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說是爲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仍然傳頌着這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意思,也包含了爲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後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爲自己的歡樂。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1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於岳陽樓。我們無法再現當年景象,留給我們是一些深深遺憾和無盡思考。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有着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雄偉,有着朝暉夕陰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祕。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時候,我們能夠看到是一個積極向上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輝煌,也有着墜落遺憾。於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並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後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爲歷史泛黃一頁而後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人生態度。你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後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恆。相信若干年後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壯語!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2

《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篇古來少有的名文、美文、雄文,觀起來讓我收穫不多不少。

可能是我看點比較獨特,我首先看到的是兩位大文豪去看整個世界的視角。首先從題目來說,《岳陽樓記》,自古以來就很出名,就是文人墨客多顯之地,反而是《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亭,如果不是歐陽修一文提到,可能世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這裏就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了:范仲淹從一個名勝去看天下人,是以大見更大,而歐陽修卻從一個小地方去看天下人,是以小見大雖然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可我還是比較認同歐陽修的視角,畢竟是爲官,就是爲了民,所以還是得從民的身上出發,而不是從文人墨客出發,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看法,畢竟人范仲淹都沒到過岳陽樓,所以范仲淹的視角我也不覺得否定。

我從這兩篇文章得到的不是知識,準確的說是不僅僅是,我的到最多的其實是道理,它解決了縈繞我心頭很久的疑問——我到底需要什麼,就拿做好事來說,有的人終其一生去行善,到最後卻不爲人所知,反倒是那些名人,隨便乾點什麼影響力都比他們大,那麼行善到底爲了什麼,爲了積德?爲了出名?還是其他什麼呢?我思考了很久,讀了這兩篇文章後,我抓到了一些軌跡,其實驅使一個人的不是他的腦子而是他的心,就如兩位文豪,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爲了什麼,其實是爲了他們的心,他們的心所向往的,簡單來說就是隨心,這也是我觀兩篇文章後最大的收穫。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3

今讀《岳陽樓記》,對作者的人品、人格敬仰之情猶然而生、有感如下。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

作者於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崗位上勤懇工作。相比我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偶感仕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間發生顛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現消極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經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就此比較,作者身爲封建時期的官吏,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時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很好的學習。

二、憂國憂民的思想。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體現了作者濃厚的封建忠君意識,但它更能體現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做官時要想到民衆,爲民衆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時也要想到國家,關心國家的發展壯大,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

當今,我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僕變爲主人,甚至腐化墮落。不當官時也不憂其國,對國家發展壯大漠不關心,置若罔聞。我們共產黨是領導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代表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共產黨人就更應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國家的發展壯大多做貢獻。

范仲淹的告誡我們的是世人應有大公無私的精神。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4

假期裏閒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發現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爲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着酒杯對着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憂愁:從這一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爲它意思是: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爲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裏做高官就爲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爲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5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文正與詩文流芳百世,永垂不朽,我崇拜他,敬慕他是由內心不受控制地讚美他。

范仲淹小時候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但爲了學習他毫不在乎。“劃粥割齏”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簡單概述一下,就是隆冬時節,因生活拮据,一碗粥還得分成幾份,加以鹹菜就解決一天。朋友看他如此貧困,就被以燒雞加魚給他補補,而他卻拒絕了好意,怕影響了他日後飲食習慣……可就是這麼個寒門子弟憑藉他頑強的毅力與超人的刻苦,最後成爲了家喻戶曉的范文正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我們陳老師很喜歡,我的感觸也不小。還記得陳望軍老師是我們第一個班主任,以前我很調皮,與班上另外三個人組合成“四大金剛”,那時每晚的重頭戲就是吃一碗香噴噴的“竹筍炒肉”。正是冬天啊,我手卻如夏天般的熾熱。但是他勤勤懇懇,也深受同學愛戴。後來他走了,換了個班主任,就重新選舉了班長,後面周慧霞中舉,可沒多久,班上事情越來越多,那班主任又不管事,我們班臨近崩潰,後來周慧霞也辭去了了班長職務,班上更是亂上加亂,班長這個職務以前我認爲是神聖的,偉大的,是領頭羊、頂樑柱,可在這看來卻如同狗屎一般不值,後面我想:當初軍訓時的第一名,難道就此墜落了嗎?經過內心不斷鬥爭,我決定主動提出擔任班長這個職務。憑藉我在班上那麼點威信,經過一週左右的時間,紀律有了好轉。於是我體會到當班長的成就感與自豪感了。再不久,陳老師來拯救二十一班了,但是無一人不歡迎、尊敬陳老師,因爲他很理解我們,尊敬我們內心想法,並經歷給予我們好處。這樣一個班主任,誰會討厭呢?

後來我厭學,貪玩,身爲班長帶頭違紀……結果也不言而喻,在下一次的班委投票中,我失敗了,躺在牀上我就想:當初你管別人時,你有做好自己嗎?你真的做好一名稱職的班長的嗎?今後你會改變嗎……想到半夜突然醒悟過來,放下心中的不甘與惆悵,想的是我要做好每一天,即使不是班長又何妨,我依舊能爲班上做貢獻……

現在想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這個世上還真是個生動寫照,而我也會將這作爲我的座右銘,勉勵自己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得不說範文正的胸襟寬廣,意境之深!那如今這個社會,又有多少人會先憂慮他人後關注自己的?少之甚少。多是爲謀一己之私,而勾心鬥角,少友賢德之捨己爲人。我想:如今這個世界科技高速發展,經濟也不斷提升。那麼環境污染問題撲面而來,新聞裏講北冰洋冰川正在緩慢融化,預計不久的將來,可能會使海平面上升,甚至釋放史前病毒。出了學校,看到車水馬龍,塵土飛揚,在鄉下一些煤場,黑煙籠罩……或許現在我們認爲沒關係,但是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代呢?要我們把這個鍋甩給他們嗎?唯一能做的就是聯手保護地球村,各國制定法律法規,人們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只有這樣纔會是對他們負責任,對地球負責任。

這樣一個範文正怎能不惹人愛戴呢?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6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範文正的這一佳句也是道出了古往今來的文人多不得意的事實。

杜甫一生不得志,孤老病苦一輩子,沒求得圓滿,不得賞識,杜甫怨嗎?也怨。但杜甫哪怕身處末微,也可詠誦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處江湖之遠。

范仲淹,曾位極人臣,連死後也被冠以文正二字,這是對文人一生的最高讚譽,自古都是高處不勝寒,高堂之上又有多少人能有滿腔熱血?但範文正還是誦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這是居廟堂之高。

從古至今,多少志士熱血報國,肝膽相照?有多少英雄我以我血薦軒轅?既可兵不血刃又何須壯士埋骨?未有將領馳騁,你何能苦讀詩書?

未卑未敢忘憂國,無論何時,都是真理。芸芸衆生微賤命,有多少人能總居廟堂高處?心繫家國,從來都沒有特指誰人。而是四萬萬人民應該刻在骨子裏的傳統。

雖處江湖之中,卻依舊心憂國事;雖遭貶謫,但仍不放棄理想。這何嘗不是當今我們該學習的呢?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7

月亮終於沉在林地上,由燈的形態變幻成篝火了。每一個有月的夜晚,都留給我最美的印象。

太陽是不太懂浪漫的,只要它出來,總是笑嘻嘻的一張臉,可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該滿則滿,該虧則虧。

夜靜,天空愈黑,它便越發的亮,撒下金光普渡黑夜,我愛這明月,無論它圓或缺。

千古明月只一輪,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有人吟詠邊關冷月、盧溝曉月、牀頭明月和那楊柳岸曉風殘月;有人寫月形月影,缺月掛疏桐,飛鏡又重磨;更有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對月的描寫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我是斷然沒有這樣的感受,也描寫不出這樣的千古佳句的,但對月的情有獨鍾卻是萬不能更改的

對月相望,讓我的心變得澄明而寧靜。人,不一定都能登高絕頂,笑傲蒼穹,但總要有所信仰,向着高遠,支撐起生命和靈魂。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8

語文課上,老師推薦我們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帶着好奇認真讀了這篇古文,讀罷,不禁拍案叫好。岳陽樓,中國四大名樓之一,傳言是東吳大將魯肅的閱兵臺。滕之京在巴陵郡任太守,彼時國泰民安,百姓和順,便修建了一座樓,取名“岳陽樓”。范仲淹被邀請來爲岳陽樓寫賦,所以在那個迷人的九月,《岳陽樓記》誕生了。

《岳陽樓記》讀起來氣魄非凡,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感覺自己也站在岳陽樓上,靜靜欣賞眼前的畫面。在洞庭湖上,一羣沙鷗在飛翔,岸上開滿鮮花,還有綠油油的小草像地毯一樣鋪在大地上,石頭上佈滿青苔,水中的魚兒在歡快地嬉戲。水面偶爾蕩起波紋,偶爾平和如鏡,瞬息變化,姿態萬千。假如我是范仲淹,也會被岳陽樓的景色迷住的。

文章在最後一段,出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古佳句。這種胸懷天下、心繫滄桑的視野,讓我十分佩服。

《岳陽樓記》使岳陽樓更加有名了。讀了這篇美文,我對古文有了極大的興趣,還會繼續閱讀古文,繼續思考下去。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19

人是感情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因爲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爲的,仰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的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住在外,卻能把心事託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魅力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

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行銷骨毀,流於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後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土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纔是文人對得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爲主,實得益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20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字家范仲淹一生經歷了數次政治打擊,雖政治失意卻不失志。公元1046年9月,范仲淹應友人騰子京之邀,爲修葺岳陽樓題文紀念,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今讀《岳陽樓記》,對作者的人品、人格敬仰之情猶然而生、有感如下: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作者於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崗位上勤懇工作。相比我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偶感仕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間發生顛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現消極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經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就此比較,作者身爲封建時期的官吏,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時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很好的學習。

二、憂國憂民的思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體現了作者濃厚的封建忠君意識,但它更能體現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做官時要想到民衆,爲民衆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時也要想到國家,關心國家的發展壯大,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當今,我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僕變爲主人,甚至貪污、受賄、腐化墮落。不當官時也不憂其國,對國家發展壯大漠不關心,置若罔聞。

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岳陽樓記》最爲經典的語言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句充分體現了作者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和不顧小我、胸懷天下抱負的寬闊胸襟。每當讀到此句時,心中便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不由對這位封建時間的官吏產生真摯的敬意。封建官吏有這樣一種思想境界。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21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慶曆四年春,範文正受好友滕子京之邀,前往巴陵郡爲岳陽樓之重修作詞。詞的第一段描述了背景,交代了寫作時間,慶曆四年春;寫作內容,重修岳陽樓;寫作原因,屬予作文以記之。

詞中第二、三、四段均爲寫景,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接着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裏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有時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衝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

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湖面平靜,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着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而最後一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更是將全詩的意境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詩人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有着胸懷天下,悲憫世人的胸懷。我們作爲社會的一員,我們也應有遠大的志向,將來能報答社會。願大家也能向範文正一樣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天下爲公。

讀岳陽樓記有感 篇22

總會在不經意聽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前只是膚淺地認爲這是一位愛國詩人的感慨,然而在今天,我終於深刻體會到了范仲淹這位偉人的博大胸襟與政治抱負。

范仲淹家境貧寒,但自身嚴於律己,從小便胸懷大志,發憤讀書。就因爲如此,他成功地考取了進士併爲國效勞使得西夏不敢侵犯。在他的仕途路上,他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爲原則,成爲代代稱頌之人,我想這一切都與他的大志分不開。

有人說:“凡成大事者,必先有大志。”縱觀歷史,的確如此。范仲淹在歷經滄桑之後寫下的偉大人生信條;文天祥在被俘之後寫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感慨;司馬遷在經歷艱辛之後的生死之論;易安氣壯山河的“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人生心願;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責任感;岳飛精忠報國的決心……無一不體現了他們心中的大志。

狄金森曾經想把人生描繪成籬笆牆的內外,我們需要一層又一層地爬過去。事實上,在我們前進的過程中,通常會遍體鱗傷,假使我們沒有心懷大志,我們還會有勇氣走出荊棘,走向成功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會。由此可見,心懷大志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

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數分流人物還看今朝。今朝的偉人數不勝數,但同樣都擁有大志。領袖毛主席從小立誓: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正因爲這樣的志向,他成功地成爲了我們衆人敬仰的第一代領袖。周恩來總理一句“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道出了他心中的大志。因爲這樣,他成爲了衆人稱頌的偉大總理……志向與這些名人的成功難道沒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嗎?

曾經有一個人做過這樣一個調查,題目叫做《確定你的人生目標》。結果顯示:傑出人士與平凡之輩最根本的差別,並不在於天賦,也不在於機遇,而在於有無人生志向。

所以,人生之中應當有一個志向,這樣纔會擁有前進的動力。對於我們中學生而言,將問題簡單一些考慮,拉近距離來看,當下的志向便是關於中考問題。我想現在爲自己選擇一個志向,並且矢志不渝地努力去實現它,相信一定會應了中國那句古話“有志者,事競成。”的,那時,我們就到達了勝利的彼岸。

人的一生不該碌碌無爲,讓我們記住:成功的人生應當胸懷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