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家鄉年俗作文(精選20篇)

家鄉年俗作文(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年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年俗作文(精選20篇)

家鄉年俗作文 篇1

我是地地道道的牡丹區小留鎮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就給大家說說我家鄉的年俗吧!

“噼裏啪啦”,震耳的鞭炮齊鳴,人們睜開雙眼,忙碌起來,炸丸子,凍豆腐,蒸饅頭,包餃子……迎接着年的'到來。我與弟弟也不甘示弱,湊上去幫忙,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咦,老爸和大伯怎麼無影無蹤了?想偷閒?哈哈,沒門兒!喲!原來他們在貼春聯,漆黑的大門貼上了紅色的大花,增添了不少年的喜慶……

過年了!小鎮裏的人們起得很早,“噝溜”,餃子下了鍋,盛到碗裏,然後上供,敬天敬地敬神。點燃金光閃閃的元寶,寓意財源滾滾。接着,面對神仙,輕輕跪下,雙手合十,帶着美好的願望磕頭。媽媽與大娘帶着笑臉去給前輩拜年去了,我與弟弟也跟了上去,比葫蘆畫瓢,媽媽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慈祥的老奶奶給了我一把糖塊!願我們在新的一年裏甜甜蜜蜜。婦女們換上了紅色的衣服,拿着五顏六色的扇子扭秧歌……

“咚,咚,咚”,煙花躍然而上,點綴得天空十分美麗。大人們,小孩兒們,在大街小巷聚在一起,仰望着漂亮的煙花。我與弟弟買了孔明燈,寫上自己的新年願望,然後放飛,迎接2019年新的“征程”。

家鄉年俗作文 篇2

每個地方都有年俗,我家鄉的年俗也很有趣哦!大掃除,年夜飯,守歲,貼對聯,放鞭炮,發利是......

我最喜歡的年俗是收壓歲錢,相信每個小朋友都喜歡這個節目吧,嘿嘿。每到過年,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身體健康,長輩們就會給我發紅包。我將每年收到的紅包攢下來,存到銀行,到現在已經比較可觀了。

過年時我們都會放鞭炮,噼裏啪啦的聲音,宣告了新年的到來。“爆聲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買很多鞭炮,焰火,在晚上放,特別好玩。

吃團年飯。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會。不管平時工作/居住隔有多遠,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和親人聚在一起享受這快樂難得的團聚。

貼對聯: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還記得去年春節我家門上貼的對聯呢:

上聯:閤家歡樂迎富貴

下聯:滿門平安好運來

橫批:萬事如意

這就是我家鄉過年的風俗,怎麼樣,豐富多彩吧!

家鄉年俗作文 篇3

春寒料峭,又到歲末,臨近春節,人們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作爲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全國各地有許多特殊的習慣,一年年的`下來就成了習俗。例如:走親串友,領壓歲錢,拜年,準備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等等。

我們家也不例外,對我來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種習俗就是“撣塵”,什麼是“撣塵”呢?通俗的說就是在過年前把家裏的犄角旮旯清理一遍,到處都弄得乾乾淨淨的。如果你也想深入地瞭解這個習俗,那麼就和我一起來吧,把家打掃的一塵不染。

昨天是星期日,我們一家三口手拿各種“兵器”向“敵人”的各個“城池”發起了猛烈地進攻。媽媽拿着玻璃擦向窗玻璃進攻,我手持抹布向桌椅進攻,主帥老爸則一手畚斗,一手擒掃把向地板進攻。

我們三員大將奮勇拼殺,不多久,敵人都丟盔棄甲了,媽媽把窗玻璃擦得乾乾淨淨,窗戶上就像沒裝着玻璃呢。我也不甘示弱,把桌椅收拾的服服帖帖,一點兒污漬都沒有。老爸更是耀武揚威,地板上到處閃着光澤。接下來我們又攻克了廚房的油煙,衛生間的污垢,雜亂的書櫃等等。

看着清清爽爽整齊有序的各個戰場,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我們的家煥然一新,心裏溫暖極了,這就是年俗帶給我的味道嗎!

家鄉年俗作文 篇4

光澤年俗,是光澤年文化的一張名片,內容豐富,耐人尋味,每個光澤人都以此爲榮。

光澤縣地處閩北山區,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積澱深厚,民間過年的風俗由來已久,豐富多彩。據清版的《光澤縣誌》記載:“人性獷真,俗尚樸素。”每當年前的10多天,家鄉人就開始忙裏忙外地大掃除,擦洗桌椅門窗,清理一年留下的塵埃污垢,俗稱“掃塵”。農曆大年二十三,家家戶戶在廚房置竈神香案,供酒茶果品,點燃香燭,在鞭炮聲中舉香拜天,禮送竈君“上天言好事”,俗稱“送竈君”。直到大年三十年夜飯後,又在竈臺上貼有“司命竈君神位”紅紙,擺上香燭果品,放鞭炮舉行禮拜,迎接竈君“下界降吉祥”,俗稱“迎竈君”。二十四至二十六,是“過小年”,家家戶戶弄些酒菜慶賀一番,商家店主請受僱師傅夥計幫工,以酒酬勞,續用和解僱在此講清,錢也付清,次日放工讓人回家。接着家家戶戶打餈包文子,蒸糕、炒瓜子花生、殺豬,俗稱“忙年”。到大年三十,貼春聯年畫和窗花,供祖宗,備年飯,這晚最爲隆重,晚餐也最爲豐富,家家團圓,俗稱“辭歲”。飯後小輩向長輩行禮,長輩向小輩發紅包,俗稱“壓歲錢”。然後一家人圍爐而坐,吃瓜子花生果點,講年成,講往事,到半夜,俗稱“守歲”。子時一人出去放炮,引萬家鞭炮轟鳴,俗稱“封門”。第二天一早,每家開門放炮,大大小小換上新衣,將昨晚的飯菜熱一下吃,開始接待親友拜年,人們出門也相互道喜,走親串友拜年,天天吃酒娛樂到元宵。這些天晚上有燈舞到處發帖,進行上門到戶表演,以慶吉祥。中間還有逢春,謂之“新春大似年”,家家戶戶要備酒放炮慶賀,俗稱“接春”。到正月十五,各家辦席團聚,然後外出觀燈看戲,熱鬧半夜。元宵過後,諺雲:燒訖門神紙,各人忙生理。該外出做什麼就做什麼,表示年已過去了。

豐富的年俗增加了光澤小縣的年味,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大事,是小縣城一道過年的風景。

光澤人對這年俗看得很重,千百年來沿襲着這古老傳統的年俗。不管日子怎樣,年一定要過好,一年的積蓄花光就是爲了過好年,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每家過年一定要打掃乾淨,如哪家沒打掃,旁人就會說你家的“閒話”。過年不管窮人富人,都要做新衣,實在做不起的也要換上乾淨的衣服。記得小時候,我家日子也不寬裕,有一年母親沒有多少錢,只給弟弟做了一件新衣服,我和姐姐沒有,就在地上打滾哭着要。母親最後沒辦法,向人家借錢讓我們穿上了新衣。今天想來覺得萬分慚愧,也銘記着父母對子女的愛。在家鄉過年不打罵孩子似乎是定規,最記得一年,鄰家一調皮的孩子放炮扔在別人家裏,這家大人出來罵幾句,馬上街上二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就出來干預,讓罵聲止住。過年不討債在家鄉似乎也是約定俗成。不準上門討債,如誰上門討債被罵不管再有理都沒人同情,讓借債人過上一個好年,這也是家鄉人人性的美德和人心淳厚的標誌。過年,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因爲不管貧富家家都會有好衣穿,好食吃,有鞭炮玩。特別是小輩拿一包糖到長輩家拜年,長輩都得掏一點壓歲錢,多少不限,回去也不用交給大人,自己可以自由地花。還有街上每晚燈舞流動,整條街都熱鬧。有時還請來戲班,你可以連着幾天坐在臺下邊磕瓜子花生邊看戲,那本地著名的三角戲、茶燈戲、贛戲讓你如癡如醉,回味不已。

儘管時間過去了多少年,儘管人事更迭了多少代,光澤的年俗都亙古不變,作爲年文化一直傳承下來。裏面包含着多少濃濃的人生情結,是老人們的懷念,是中年人的期盼,是青年人的希望,是幼小人的夢想。讓你多少次咀嚼、多少次回味,一直沉浸在那美好氛圍中。歲月留下美好的東西,一直刻印在你的生命裏,不會被歷史的風塵所掩沒。我們揮之不去這歷史留下的文化情結,更揮之不去那寓於其中的`樸素鄉情、親情、人情的風味。

哦,光澤的年俗,是光澤人過年文化千百年的積澱,如一本厚重的民間文化風俗大書,讓每一個光澤人從童年到老年讀之不盡,受用無窮。現在時代發展了,光澤的年俗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更爲文明、健康、歡快,有文化品位,給光澤的過年帶來了新的氣象。但我還是懷念光澤那過去的年俗,古樸、真誠、實在,寓意了光澤人對年的崇拜和感情,尤其是它伴隨了我整個童年的時代,帶給我童年無數的歡樂和懷想,讓我一生爲之充滿美好的夢想與回憶。

家鄉年俗作文 篇5

一放寒假,我和媽媽就直奔她的老家——上虞。也許是我漸漸長大,也許是我日益懂事,今年的上虞一行讓我大長見識。其他不說,就光是見到那些五花八門的年俗,就已經可以讓我回味無窮了!包糉子、燒羊肉、分歲請祖宗、大年初一拜天地、殺豬……不過在這些星星點點的年俗中,最讓我大開眼界的就是切豬肉了!

在我們去上虞的第二個晚上,我和外公外婆正興致勃勃地玩紙牌時,舅舅突然來了個電話,說是明天他會運來一頭宰殺好的豬,讓外公切。聽到這個消息,我好興奮啊,整頭豬!一個晚上,我都在想:終於能親眼看到庖丁解“豬”的場面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牀,搬了把椅子就坐,迫不及待地等着舅舅把整頭豬運來!而外公呢,也是一大早地就磨刀霍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過了好一會兒,我纔看見舅舅提着,不,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拖着兩個大袋子蹣跚地走進了家門。一進來,他立即將袋子拋在地上,上氣不接下氣,滿頭大汗地癱坐在椅子上!外公準確地抓住袋口,使勁地拖出豬腿,敏捷地將一隻袋子墊在下面。我終於見到了“廬山真面目”——半頭豬,我估摸着大概有30公斤重吧!外公拎起豬蹄,嘴裏唸唸有詞:“先把骨頭取出來,再把肉按種類切開……”他就像個資歷豐富的老戰士一樣,沉着地舉起刀,仔細地搜尋可以取出來的.骨頭。接着,他將骨頭旁邊的肉一點一點地切開,放在一邊,然後使勁一敲骨頭,鬆動之後,一塊略帶點兒血絲的大腿股骨被完整地分離了出來,我看得驚呆了!隨後,外公如法炮製,將所有骨頭都取了出來,我目不轉睛地看着外公將半頭豬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放進籃子裏。這速度,這嫺熟的技術,簡直像個過濾器。

我本以爲我已經目睹了全過程,但當我一轉身,卻聽見了震耳欲聾的敲擊聲。我速回頭,看見外公正用鋒利無比的刀砍着骨頭,只見他先輕輕地碰了幾下要砍的位置,然後舉起刀果斷地往下砍,我趕緊捂住耳朵,但已避之不及,巨大的聲音已經以每秒330米的速度飛快地鑽進了我的耳朵,直感覺我的耳膜差點兒被震破,我甚至看到骨頭中都迸出火星來了呢!有些特別硬的骨頭,外公也有辦法,他先是將刀準確地砍進骨頭,再拿來粗木棒,連續敲擊,直到將骨頭敲斷。“砰砰乓乓”的聲音響了整整一天,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那把磨得鋒利無比的刀到最後變成了水波一樣的曲線了。

當天晚上,當我喝着熱乎乎的骨頭湯,啃着美滋滋的紅燒小排,嚼着軟綿綿的白切肉,就想起了這一整天外公辛辛苦苦切豬肉的情景,心裏頗有感觸:任何美好的生活都是用艱辛的勞動創造出來的!這幾天在上虞的幸福日子離不開外公外婆那勤勞的雙手!

家鄉年俗作文 篇6

家鄉的年夜飯是清一色的餃子,而且一個晚上就要吃兩頓。第一頓就是當天的晚飯,在一陣鞭炮聲中,餃子出鍋。最先盛出來的餃子要擺到供奉祖先的桌上,同時要在桌上焚香,桌前燒紙。待這些事情做完之後,一家人方可坐下來用餐。

第二頓餃子纔是名副其實的年夜飯,但同樣是吃餃子,內容和儀式卻大有不同。這頓餃子一般在午夜時分吃,那一刻才被鄉親們認爲是真正在“過年”。

記得小時候舉行“過年”儀式,有時在上半夜,有時在下半夜,具體時間需要根據時辰的吉凶來定。究竟在哪個時辰“過年”更吉利,通常是白天先請教一下家族裏的長者。至於他是如何知道的,我就不清楚了。那時候農戶家裏都沒有電視,如果是上半夜“過年”吉利,那就在晚飯後不久進行,儀式完畢之後便早早睡覺;如果下半夜“過年”吉利,那就先睡覺,下半夜再起來進行。守歲都是大人的事情,我們小孩子是熬不住的。

近些年,“過年”儀式基本上都改在了午夜進行,春晚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家人就開始忙活着煮餃子。年夜餃子與平時吃的餃子所不同的是,其中一部分包進了硬幣和紅棗,吃到硬幣象徵着來年發財,吃到紅棗象徵着來年生活甜蜜……

最爲複雜的當屬諸多儀式和禁忌。

就禁忌來講,首先是大年夜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即使講好話,也不能大呼小叫;其次是水缸要滿,鍋裏要添上水,箅子上要放上塊年糕或豆腐“壓鍋”,竈前也不能空着,要堆上些煤或者柴禾,家裏每個人的兜裏還要揣上點兒錢……所有這些做法,都象徵着與飲食起居有關的東西連年有餘;另外,大年夜裏燈不能熄,門不能鎖,據說是爲了祖先們互相串門兒拜年。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早已用上了電,但大年夜還是要點上蠟燭,那一夜,電燈反而成了輔助照明工具。

通常在吃年夜飯之前,沒重要事情是不到院子裏去的,據說大年夜裏諸多凶神惡鬼(當然也包括傳說中的“年”)會騷擾農家,人們這樣做是爲了趨利避害。煮年夜餃子之前,先要點上幾個炮仗扔到院裏,“啪啪”幾聲響過之後,就表示嚇跑了所有的惡鬼……從那時起,人們纔可以到院子裏走動。餃子出鍋之時還要在院裏放一掛最響的鞭炮。對於午夜的這掛鞭炮,每家每戶都特別在意。如果能夠很流暢的響完,就預示着來年一切順利,如果響到中途突然卡了殼,那麼這家人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一些壓力……所以最好的鞭炮往往都是留在年夜裏燃放。

祭拜儀式也很繁瑣。“過年”時刻需要祭祀的神靈很多,除了祭拜祖先外,還要祭拜竈王爺、財神爺以及各路天神。

竈王爺從臘月廿三去天庭彙報工作,歷時七天,至大年夜返回與家人一起過年,所以要在他面前焚香燒紙。財神爺主管着一家人來年的收入,人們自然也不敢怠慢,而且尤其重視,除了燒些紙錢香火,還要把事先疊好的金錁元寶之類奉獻給他。對於所有的天神,都是在院子裏祭拜。院內放一張桌子,擺上餃子、餑餑等供品,然後把家裏最高的那一捆香(通常有80公分左右)一起點燃,再於桌前燒上一大堆紙錢……

除了祭拜這些冥冥中的神靈,人們還會在那一刻對現實中與自家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物件如汽車、大型機械、水井等進行祭拜。這些祭拜儀式同樣都離不開焚香燒紙,磕頭作揖,口誦吉言……

我小的`時候,對這些祭拜儀式感到很神祕,而且敬畏有加。等長大以後才逐漸明白,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祝福,對福壽平安的一種期盼,對五穀豐登的一種嚮往,是人們對農耕時代祭祀習俗延續和發展……隨着父母年事日高,手腳也變得不太利落,再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就主動去幫着他們。畢竟是在三更半夜動煙火,安全還是最重要的。我這樣去做,自己也放心了,父母也高興了,過年不就是爲圖個其樂融融嗎?

所有祭拜儀式都結束後,晚輩就開始給長輩們磕頭了。自我懂事起,我每年都會在大年夜給父母磕頭,以表示對他們養育之恩的感激。結婚後,妻子也跟我一起給父母磕頭,雖然父母每次都攔着不讓她跪下,但頭還是在幾番推讓之中磕完了。按照我們這裏的風俗,只有過門的媳婦才能磕頭,未出閣的閨女是從來不磕頭的,有俗語道“閨女的頭貴如牛”,於是,待字閨中的姑娘因此而享有豁免權。

頭磕過,年夜飯吃過,家中的老人就會給小輩們“開賞”,也就是給壓歲錢。一般剛過門的新媳婦,在第一年給公婆磕頭時也會得到壓歲錢,再往後,每年的磕頭就成了一種禮節。而孫輩們,只要是過年,爺爺奶奶從不會讓他們的希望落空。

最後剩下來的時間裏,人們會把新衣服準備好,稍事休息,就等着初一早晨穿上去拜年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7

說到年俗,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咱們中國的年俗可是多的是呀!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國慶節、端午節、聖誕節?這些都是每年一度的節日,人們稱之爲年俗。

過節要突出一個“喜”字,這種節日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而且也散發着招人喜愛的魅力。農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節的高潮,在這一天所有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尤其是除夕夜,家家戶戶幾乎一夜不睡,叫做“守歲辭歲”。三十晚上的團圓飯,講究在半夜子時閤家聚在一起吃,叫作“更歲餃子”,當時民間有這樣一段話:“煮餃子,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滿張羅!”這也意味着吃完餃子即將進入新的一年,也是爲了取個吉利。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夢想,所以人們都非常敬重這些節日、喜歡這些節日?

年俗,中國的色彩!年俗,中國的驕傲!

家鄉年俗作文 篇8

進入十二月八日,就算是進入年了。俗話說:臘八祭竈,新年來到!這一天要喝臘八粥。這一天的早上把五穀雜糧和糖放在一起煮熟,一家人吃。聽爺爺說臘八粥在以前叫散夥飯,早上地主把剩下的五穀雜糧放到鍋裏熬上一鍋稀飯,讓長工吃後就放假了。

真正的年要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這天在我們這裏叫做小年。晚上要祭竈。這天小孩子最開心了,因爲他們可以吃上盼望已久的竈糖。竈糖有圓形的和長條形的,是玉米或者紅薯片熬製的,上面沾了好多芝麻,所以我們也叫它芝麻糖。晚上,大人們把竈糖,燒餅和一隻大紅公雞栓在爐竈前,點香放鞭炮爲竈王爺送行,讓他到玉皇大帝那裏多進善言。紅公雞就是他的大紅馬,燒餅就是他路上的乾糧,而竈糖就是讓他多說好話。這個儀式在我們老家是很隆重的,但是我們小孩子不管這些,就等着吃糖了。

臘月二十四就要掃房子了,以前住的都是些草房或者瓦房,煙熏火燎的,房子的犄角旮旯積累了好多煙塵,就跟蜘蛛網一樣。這一天人們用長長的掃帚伸到房子的高處去鉤這些髒東西,所以就叫“掃房子”。打掃好了衛生,就要開始準備年貨了。

按照我們家的習俗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殺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八這天門上要貼上對聯,屋裏貼年畫。正堂是四扇庭,東西兩邊的牆上是戲曲中的`故事人物,大小門貼對子,門板上貼上門神,讓門神看好家,防止牛鬼蛇神進來。這一天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要貼對子,只要貼了對子就不能討債了,窮人們可以安安生生過年了。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天晚上無論是大人或者是小孩都不能早早去睡覺,全家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講故事,拉家常,我們這裏叫“熬福”

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就要比早了,這天早上是祭天的日子。所以誰家起的越早,誰家就越心誠。家的主人一睜開眼就要起牀,不能說話,輕輕觸碰一下家人,家裏人都心領神會,一個個起了牀,女主人包好餃子,煮好以後,先撈上一碗,由一家之主放到院子裏的供桌上,然後面向天空,向老天祈福。然後點燃三柱香插在香爐裏,跪下來扣頭以示虔誠。之後再燃放鞭炮。等香燃燒完後,我們全家就可以吃餃子了。

正月初一這天是不能掃地,以防把財掃出去,不能用剪刀,用剪刀傳說是會破財的。

從正月初二到初五是走親訪友的日子,晚輩要給長輩拜年。以前的拜年可是一件很莊重的事,長輩坐在堂屋的太師椅上,晚輩跪在他的腳下磕頭。長輩要把晚輩攙起來,是小孩的,磕完頭之後,大人要給小孩發壓歲錢。

到正月初五這一天早上,全家人吃餃子,放鞭炮,叫破五,意思是年基本過完了,可以幹活去了。

年雖然過的差不多了,但從初六開始各種娛樂的年俗纔剛剛開始。我們這裏最流行的民間藝術就是舞龍,舞獅子,跑旱船了。我最喜歡的就是跑旱船了。船家女是男人扮演的,穿上花衣服,進到竹子和彩色布做成的船裏,兩手提起旱船,外面一個小丑拿着船篙,一邊劃,一邊與船家女對唱,內容都是些娶媳婦等的逗樂的段子,甚是搞笑。像這樣的娛樂活動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

我家鄉的年俗還有很多,只不過我記不得了。今天就講這些,以和大家共同分享我們這裏過年的快樂!

家鄉年俗作文 篇9

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只要一到農曆二十,男人就會趕到集鎮上,忙着籌辦買年貨,滿載着一車的年貨興奮地回到家中,然後騰出一塊空地,將年貨單獨擺放在那裏。女人們則在商場裏購買新衣,這兒買一件大襖,那兒買一條棉褲,這兒買一套童裝,那兒買一套唐裝,直到口袋中的錢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這才拎着大包小包往家裏趕。小孩們則擠在售賣煙花爆竹的攤鋪前,盯着玲琅滿目的爆竹,不知該選擇哪一種。

除此之外,這一天女人們還要做饅頭,包糉子。剛剛宰殺的年豬的叫聲還在院子裏盪漾着,砧板上已經“嘚嘚嘚”地開始剁肉餡了。肉餡裏裹藏着胡蘿蔔的橙紅,芹菜的鮮綠,一股腦兒都裝進了麪皮裏,成了鼓鼓囊囊的包子。紅豆、綠豆、棗子、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夏天就早早地準備好的箬葉將它們緊緊地抱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可愛的糉子。每五個一串,然後放在開水煮上兩三個小時。出鍋後,便掛在窗頭,等待正月的到來。

大人們井井有條地計劃着,孩子們擺弄着煙花,期待着除夕夜燃放的那一刻。真的.,就在大家的準備中,山村的春節已呈現出一片熱熱鬧鬧的景象。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這是春節前夕最精彩的前奏。離家不遠的,都紛紛趕回家中,和家人們提前過一個團圓日。當夜幕完全籠罩整個村莊,絢麗的煙火就會準時綻放。

過了二十四,小孩子們忙着給長輩親戚端年飯,當然這個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手上揣幾個紅包。送完最後的年飯,大年三十也就在眼前了。

一早起來,大家開始穿上新衣,便開始忙着貼對聯,掛燈籠。十二點過後,大傢伙都開始準備給先祖的供品,現在條件好了,各色供品應有盡有。有些人家竟將孩子的獎狀也放在籃子裏,一併給先祖看,告訴先祖,今年孩子的成績。當舊年最後一絲亮色斂進了黑匣子,大家門前的燈籠全部亮起,整個村莊被喜慶的紅色包圍着。大家一起圍坐着圓桌,滿面紅光地討論着新的一年的計劃,大家有說有笑,被新年的氣氛感染着。

午夜十二點左右,大家都把自家的煙火包放到祠堂前的空地上,當零點的鐘聲準時敲響,數十炮煙火一齊綻放在村莊的上空,每一炮都震耳欲聾,彷彿春雷炸響在山谷……

正月初一的早晨按照我們村莊的習俗,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要吃一碗長壽麪,祈願能夠健康長壽。

過了初一,大家都開始走親訪友,手裏提着禮品,心中懷着美好的祝福,去拜訪親朋好友。家家戶戶招待客人總少不了“三遍茶”,第一遍清茶,第二遍棗子桂圓茶,第三遍雞蛋茶。還有些人家三遍茶過後,餛飩或長壽麪會熱騰騰地上桌。之後各色菜餚一一上桌,喝酒的喝酒,聊天的聊天,整間屋子都瀰漫着喜慶的味道。

正月十五,年味才漸漸散去,大家夥兒又陷入各自的忙碌中,開始了新一年的打拼。

家鄉年俗作文 篇10

過了年初一,從初二開始便要去走親戚了。走親戚也是拜年形式的一種,與年初一拜年不同,走親戚一般都要住下吃頓飯、喝頓酒。

“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多少年來,我們鄉下走親戚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因此初二那天走在鄉間道路上的,毫無疑問都是外甥,那是他們去給姥姥姥爺、舅舅妗子們拜年;初三那天,有姑姑的就去姑姑家,沒有姑姑的,就去了姨媽家;到了初四或初五,爲人夫婿者,便攜妻將子一起去岳父母家拜年……

有些人家由於親戚多,所以在年後的幾天裏,天天要迎來送往,不是在家待客,就是外出拜年,忙得是不亦樂乎。

到親戚家拜年,需要先給長輩們磕頭,而親戚家的長輩,自然也會給晚輩中的小孩們發些壓歲錢。記得小時候,親戚們家裏都不寬裕,有時甚至只能得到5毛壓歲錢,但即使那樣少,心裏也常常會美得不行……

走親戚自然不能空着手,總要帶上些禮物才行。現在人們都是帶着大包小包,而且會全部留下。以前可不行,我剛記事的時候,人們走親戚帶的還只是幾個白麪餑餑。由於那時幾乎沒人吃得起細面,所以用細面蒸的餑餑便成了稀罕物,走親戚時用竹筐挎上幾個,沒人會笑話你寒酸。即使就那樣只帶着幾個餑餑,親戚家也往往不會留下,最後主客雙方還經常會爲了禮物的留與不留而推讓好長時間……再後來,生活逐漸好轉,人們走親戚時開始帶一些餅乾、蛋糕、罐頭、水果之類的禮物,發展到今天,鄉親們走親戚時帶的禮物已經是整箱的酒水、整箱的水果、雞蛋、牛奶以及各類速凍或者真空包裝食品。

親戚家待客,從來是竭盡所能,一定要讓客人吃好喝好。過去人們都窮,一年到頭不捨得吃肉,所以姥姥家那大肥的豬肉味道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記憶裏……爲什麼我們小時候都盼着過年?因爲只有過年才能吃到饕餮大餐,才能得到壓歲錢,才能穿嶄新的.衣服……今天的小孩子爲什麼對過年沒有那麼多期盼了?那是因爲他們平時不缺吃、不缺穿,又有零錢花,他們的日子已經天天像過年!

過去走親戚,那可是名副其實的“走”,因爲很少人家裏有自行車。即使有一輛,也都坐得滿滿的,通常是男人騎在中間,前面坐一個孩子,後面馱着媳婦,媳婦懷裏再抱一個孩子。而那些親戚家在鄰村的,大都是步行着去串門兒。30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走親戚幾乎看不到騎自行車的了。經濟狀況好點的家庭,已經有了轎車、麪包車,再不濟,也有摩托車、電動車,還有的直接開着農用車就上路了……從初二開始,鄉村道路上的大車小輛,南來北往,絡繹不絕,簡直成了一道風景。

過年走親戚這種風俗不知始於何時,至今仍長盛不衰,它體現着國人對親情的重視,也成了過年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大家平時都忙,親戚之間常常疏於走動,有事也就是打個電話而已,唯有到了過年,是一定要登門拜訪的,你若是不去,說不定就被親戚怪罪了下來……

家鄉年俗作文 篇11

鄉下過年,總是莊重而熱烈。忙年雖沒有一個具體的儀式,但卻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因爲在鄉親們心中,舊曆新年一向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爲了把年過好,是一定要忙活一番的。在這個過程中,鄉親們主要是做一些過年的準備工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屋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滿街走。”這是流行在廣大北方地區的一段忙年順口溜。在我的鄉下老家,上述工作大致相同,但順序上卻已不甚嚴格。

其實進了臘月門兒,忙年就開始了,只是越接近年根兒,才越顯得忙活。忙年之初,主要體現在購物上,而購物,又主要是體現在趕集上。

鄉下把臘月裏的集市叫做“年集”,年集上各色貨物一應俱全,人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往一直從清早趕到天黑。像一些乾貨、大料、白酒、粉條、蠟燭香火、鍋碗瓢盆等易於存放的用品,鄉親們會早早備下,以免拖到年根底兒價格會上漲。過去人們把年前最後一個年集稱作“窮漢集”、“懶漢集”,意思就是說有些人或窮或懶,只有捱到最後一天纔不得不去置辦一點過年的東西。

你可別小看這趕年集,購物其實也很有講究。譬如說碗筷吧,不管家裏缺不缺,人們也要象徵性地添置上些,而且一定要買個雙數。後來我才弄明白:增加碗筷是希望來年家裏添丁增人,比如娶媳婦、生孩子;買個雙數是爲了“好事成雙”;“筷子”寓意爲“快快生子”……另外,高條香買幾把,大蜡燭買幾根,燒紙買幾刀,春聯買幾副,也大致有一定之規。

小年過後,忙年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過去的人們日子過得窮,多數家庭沒有冰箱,只有到了這時候,纔開始備置一些雞鴨魚肉之類的年貨,買回來放在室外背陰處,利用隆冬季節的寒冷天氣存放着。除此之外,就是做一些灑掃庭除和煎炒烹炸工作了。

辭舊歲,迎新年,掃屋子家家都要進行。鄉親們爲圖過年吉利,過去連掃屋子也要找個“好日子”。“好日子”通常按着黃曆上來,指的是沒有任何禁忌的一天。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太顧忌這個,找個沒有風雪的晴好天氣,就把裏裏外外徹底打掃乾淨了。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把窗戶、大門都重新油漆一遍,看上去會更加光鮮靚麗。

與此同時,就是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就麪食來講,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是餑餑,二是年糕。餑餑是一種半球形的麪食,家家戶戶都會用最好的麪粉來做。由於餑餑是過年時的當家主食,所以人口多、親戚多的家庭,常常要蒸很多,有的甚至要蒸二、三百個,這樣一來,整個正月裏就不用再忙着做乾糧了。年糕用黍米粉做成。黍米麪和好之後,再在上面按幾顆紅棗,放在鍋裏蒸熟即可。出鍋的年糕呈金黃色,幾顆紅棗點綴其上,煞是好看。年糕須趁熱吃,吃在嘴裏會感到又甜又黏,而冷卻的年糕是沒法兒吃的,這與南方的糯米年糕比起來,無論是做法還是吃法都有着本質的區別。年糕取“年年升高”之意,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時候家裏的男人們也沒閒着,他們常常被主婦們調派着殺雞宰魚,炸藕盒、炸雞塊、炸魚段、燉豬頭、煮豬蹄……家家戶戶的院子裏都飄蕩着一股股香味。人們之所以要把這些食物在年前都忙着準備好,就是想着在年後吃的時候方便一些。那時候親戚們已經開始互相串門兒,客人們來了後,因爲手下有了幾個現成菜,也就不至於手忙腳亂了。

等終於到了年三十兒,忙年也就基本結束了。這時家家便又響起了剁餃子餡的聲音,新的一年就要到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12

不同地域的人們在請財神的儀式和時間上差異很大,就我家鄉來講,請財神儀式是在年除夕晚飯後進行,而且通常以單個家庭爲單位,鮮見有整個家族一起請的。

除夕的晚飯千篇一律,都是吃餃子。餃子下肚之後,家裏的男人們就要去請財神了。冬日天短,晚飯之後已是黑燈瞎火,所以請財神儀式常常是摸黑進行。

儀式並不複雜,只需帶上些紙錢和鞭炮,來到家門外的大路上,朝着財神所在的方位焚燒掉燃放掉即可,當然,跪下磕個頭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定要念上句“請財神到我家過年”之類的話語。至於說到財神的方位,我到現在也沒搞清楚它爲什麼每年都要發生變化,我想這大概跟它所對應的星宿有關係吧。財神的方位可以從祭竈時貼在竈臺上方的那張竈王像上查到,看清楚後,就可以直接朝着那個方向去迎接了。

財神請到後,就回到家中供奉財神的屋子,在財神掛像前點上香火。財神前焚香與別處有所不同,其它地方都燒三炷,而這裏卻是五炷,我小時候聽說,五炷香象徵着“五路財神”。

財神在民間信仰中有文武之分。文財神多指比干和范蠡,武財神多指關羽和趙公明。我們鄉下大多供奉趙公元帥趙公明,這是我從觀察神像中得知的,因爲在他的'畫像周圍還有四個人物,我想這應該就是《封神演義》中說到的由他統領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位神仙了。他們五人合在一處,也正好吻合了我小時候聽來的“五路財神”之說。

值得一提的是,財神是隻請不送的。有些做買賣的農戶家裏常年都供奉着財神,一年當中的大小節日都會燒香祭拜一下。那麼財神既然常駐家中,爲何還要年年去請呢?我始終沒有找到答案。

家鄉年俗作文 篇13

拜年的習俗各地都有,我們家鄉自然也不例外。

大年初一起個大早,同一家族裏的弟兄們便結成團隊,連早飯都顧不得吃,就一起到同姓、近鄰或平時交好的鄉親們家裏去拜年了。晨曦中,村裏每條大街上都是一撥撥趕着去拜年的人們,有些常年在外打拼的人,平時根本就見不到面,這時候也會出現在人羣中,偶爾遇見了,趕忙相互問聲“過年好”。

拜年大體上也是有個先後順序的。通常是先到與自家血緣關係最近的伯伯叔叔、堂伯堂叔家裏去,然後再到其他人家裏去。我們這裏拜年不光問一聲“過年好”就完事,去長輩家裏拜年,須得跪下磕頭。初一早晨,幾乎每戶人家的堂屋地上都鋪着席子或墊子,那是爲了防止地上的泥土弄髒了前來磕頭的晚輩們的新褲子。儘管如此,由於多次跪下磕頭,膝蓋處也難免要沾上一些灰塵,於是有人初一早晨乾脆就先不穿新褲子,直到把所有該磕的.頭磕完之後,再回到家裏換上新衣服。

初一去磕頭拜年是一種禮節,長輩們一般不必給前來的磕頭晚輩們發壓歲錢,只需準備些花生瓜子糖果之類的食物招待一下就可以了。記得小時候生活艱難,一年到頭吃不到稀罕東西,初一跟着大人去拜年,往往會得到不少水果糖、爆米花,回來時,兜裏都會被塞得滿滿的。現在的孩子們好東西都吃膩了,拜年的時候,再也不爲這些東西所吸引……

除了男人結伴去拜年,女人們也同樣如此,她們通常是妯娌一夥,姑娘一夥,拜年的路線和順序與男人們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媳婦們拜年時要磕頭,而姑娘們不必磕頭,只需問聲好就行了。

記得上世紀80年代以前,村中還都是一條條的衚衕,拜年時比較省時省力,幾條衚衕串下來,年就拜完了。後來隨着經濟發展,新房子一片片蓋起來,衚衕被拆除,村子被擴大,人們住得也不再集中,拜年的範圍於是變得“點多、線長、面廣”,這時候,我們的拜年也就成了“急行軍”,當全部拜下來之後,已經是飢腸轆轆了……

近幾年,家鄉的拜年儀式也在慢慢發生着變革,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磕頭這種禮節被逐漸淡化,很多人家都推讓着前來拜年的人們不要再跪下磕頭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14

過完春節,正月裏最大的節日自然是元宵節(將另文敘述),但除了元宵節外,還有幾個節日在我們家鄉也比較重視。

鄉間有句民諺:一雞二狗三貓四鼠,五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好天收芝麻……每年除夕過完,從大年初一開始,老人們便會瞅着天氣唸叨這些諺語。從這些諺語裏可以看出,元宵節之前的那些日子,每天都對應着一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動植物。譬如說,初一是“雞日”,如果當天天氣晴好,就意味着這一年養雞會比較容易成功,不會發生瘟疫。初二是“狗日”,如果那天天氣好,就預示着新的一年裏家犬不會有災病……不過在我看來,這裏面應該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

儘管每天都是一個“節日”,但人們大多也只是在嘴上說說而已,只有到了初五,才過一下“馬日”。民間把“馬日”叫做“五馬日”,至於爲什麼把“馬日”定在初五,似乎沒人解釋得清楚。我自己猜想,是不是因爲地支裏的“午”對應的是馬,而“午”又與“五”同音,於是初五就成了“馬日”的?我不得而知。我們鄉下過“五馬日”需要在早晨吃餃子、放鞭炮,然後燒些紙錢,儀式相對比較簡單。

人們之所以要鄭重其事地過“馬日”,我料想是因爲馬屬於大牲畜,在農耕時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人們才格外重視,而今天人們仍然要過“馬日”,那只是一種習俗的延續而已。有些地方把過“馬日”叫做“破五”,意思是從初五以後,過年的各種禁忌就解除了,但在我們這裏,主要的意思表達卻並不在此。

除了過“馬日”,我的鄉親們還過“初十”。從前面的民諺中看,初十應該是“菜日”,但那天祭祀的內容卻不是蔬菜,而是石頭。據說,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人們大清早便要起來放鞭炮以示紀念。

給石頭過生日,需要在家中有石頭的地方,比如房基、牆角、門檻、石碾、石磨、碌碡、石夯等處燒些紙錢香火,並說上些吉利話。家裏有小孩兒的`,還不忘囑咐一下石頭們,來年千萬別把孩子們磕着碰着云云。

在農耕時代,人們生活中與石頭的關係非常密切,修屋建房、壘坑砌牆、推米磨面、打場曬糧,幾乎都要與石頭或者石制農具打交道。那時候,人們對石頭幾乎有種崇拜意式,又因爲“十”與“石”同音,所以初十祭祀石頭也就不足爲奇了——這是我的個人分析,並未經過嚴格考證。

另外還有一個節日是“立春”,我們鄉下把立春俗稱爲“打春”。立春作爲一個節氣,經常出現在春節前後的六九第一天或者五九第九天,民諺所謂“春打六九頭”或“春打五九尾”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立春象徵着春天的開始,在我們鄉下,通常會在立春這天吃塊青蘿蔔,這被稱作“咬春”,除此以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儀式。

濰縣蘿蔔是我們當地的特產,因青翠可口而廣爲人知。民間有句順口溜說“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縣蘿蔔皮”,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濰縣蘿蔔的喜愛。生食蘿蔔可化痰理氣,清熱解毒,助消化,健脾胃,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咬春”的大致意思也是爲圖個吉利,所以儘管外地許多地方立春時都吃春餅,但我們當地的百姓依然鍾情濰縣蘿蔔,圖的就是防病消災,強身健體……

近些年,每到正月初六、初八,大街小巷也會響起一陣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那是一些做買賣或開商店的人們在放“開門炮”。人們之所以選在初六或初八開門營業,毫無疑問是爲了圖個“順”“發”之意。看他們那興高采烈的架勢,幾乎要把初六初八也演變成兩個盛大的節日了……

家鄉年俗作文 篇15

我覺得聰慧的你一定是猜了,而且猜的非常非常精確,終究這一節日大家每一年都是會過,而且過得非常非常莊重。

美麗的家鄉坐落於河套平原張掖市,大家這兒的年俗也跟絕大多數地域不一樣,終究:十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嘛。現在我就簡易的介紹一下美麗的家鄉張掖市的年俗。

大家這兒的新春佳節是以臘月初八,臘八節,喝臘八粥逐漸的,一直到一直到正月十九新春佳節算得上圓滿落幕了,實際上已過正月十五,農夫就逐漸在田裏辛勤勞動幹活兒了。

美麗的家鄉過春節還有一個最爲關鍵的風俗習慣便是炸一種叫油果子的吃的.,實際上他跟大家平常自己家買的貨,蒸的饅頭沒有什麼兩種,全是用面做的,僅僅在樣子上與萌萌噠不同尋常,在味兒上由於攝取了芝麻油雞蛋和牛奶,而且收益的量許多,因此吃起來美味可口。

大家這兒還有一個較爲知名的節日,你猜猜是啥,嘿嘿,即使你猜猜三天三夜也猜不出來,它便是元宵佳節,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大家要愛逛城市裏各式各樣的彩燈,城市裏彩燈十分的好看,看的大家應接不暇,當然也有最重要的便是吃湯圓,湯糰是用一種口味黏牙的面做的,等同於便是用紅薯粉條做的面,就跟做餃子一樣把餡包進口感黏牙的面裏,餡有五仁、白芝麻,紅豆沙、生雞蛋、及其各式各樣的食物做餡,這就是我們這兒元宵佳節的與衆不同過法。

還有一個較爲好玩兒的風俗習慣,便是守歲,傳說故事只需在大年三十除夕夜這一天,老人的子女爲老人守歲新春佳節的吉祥物設計(年),便會給老人提升幾十年乃至二十幾年的使用壽命,因此守歲,由此而來

聽我簡易的一詳細介紹,是不是你尤其要來歷史時間古都張掖市過春節呢?

你的故鄉有哪些年俗?

家鄉年俗作文 篇16

空氣中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新年帶來歡聚,歡聚帶來笑語。我家鄉是山西,我雖是在園洲長大,但是我對家鄉的春節卻並不陌生。

山西過年分大年小年,農曆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會給小孩紅包,表示吉祥如意。但是,園洲與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園洲,紅包大多數爲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個紅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幾百元,最常見的是102元。整錢加零錢,表示年年有餘。

在除夕,大家會吃葷菜,雞鴨豬魚等。但是,在大年初一,大家要吃齋飯,不吃肉。在園洲,凡是春節,大家通常有肉有菜,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家鄉正月初一,不能洗頭,不能洗衣服,不能掃地,因爲人們認爲一洗就會把財氣洗去,一掃就會把財氣掃去。

還記得年初一,我穿着一身紅彤彤的新衣服去奶奶家拜年。“奶奶!新年快樂!”一進門我便大喊。屋裏十分整齊,乾淨。奶奶迎聲而來,看見我們,十分高興,說:“好!真乖!”奶奶臉上的皺紋舒展

開來,就像一朵美麗的菊花。奶奶穿着一件已經掉色的紅大衣,黑色的長褲,潔白的牙齒十分顯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沒錢?“給!”奶奶從兜裏掏出一個紅包給我。媽媽連忙說:“不用了!媽!”“沒事!給孩子的!”最終,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強大”的奶奶。我大喜:“謝謝奶奶!”奶奶也很高興。外面的爆竹聲不斷響起,像是春節的笑。

家鄉年俗作文 篇17

我們家在河南許昌,在我們這裏過年有個習俗,就是訛女婿。

不訛不熱鬧,誰家的女婿不被訛說明這家在這個村上的人緣不好。不管是剛辦過事的新女婿還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女婿都逃不過被訛的命運。

大年初二到初六是過門的閨女帶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回孃家或者年長一點的妹妹或者姐姐來看樣兄弟姐妹們的日子。村上的晚輩早早的就準備好了,有的在村口守着,有的負責打聽看誰家的客人到了沒有,他們三五成羣的一起到家裏訛。一般都是要煙吸,沒帶煙的話訛錢,三五十的,一二百的都有可能,兜裏有多少訛多少,訛來的'錢湊在一起,請戲班子唱戲,過年圖個熱鬧。

所以如果是過年來串親戚的,男人要買幾包煙,同時兜裏要揣一二百塊錢,這樣的話即使全被訛走,也是有面子的,說明這家的女婿在外面混的不錯。有的準備的不充分,或者沒有買菸,兜裏沒裝錢,那就等着挨墩吧。

年輕的晚輩沒訛到錢,幾個人會墩你,我們這裏叫打夯。就是兩個人擡着你的腳,兩個人拉着你的胳膊,在院子裏墩你。有的地方叫“墩女婿”。聽媽媽說,有一年有幾個人要墩我爸爸,我姐姐抱住那些人的腿,不人墩,弄得大家都大笑不止。

在大城市待慣了,還真有點羨慕農村人的那種生活,他們一家有事衆人幫,吃飯串門圖熱鬧。過年訛女婿這種年俗雖說有點俗,但也反應了農村人的熱情好客好爽愛熱鬧的性格。

家鄉年俗作文 篇18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今年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闊別三年的家鄉過年,家鄉那邊過年有什麼習俗呢?讓我給你一一介紹吧。

每到年二十八和年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動手做年糕和餅。年糕和餅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過年糕沒有餡料,而餅的餡料就豐富多,有芝麻、花生、椰絲和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媽媽告訴我預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年三十早上,家家戶戶都要殺雞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飯後開始貼春聯貼門神,紅紅的`春聯真好看。我發現家裏還擺着一把帶葉子的紅蘿蔔,問爸爸才知道原來是象徵着日子紅紅火火。晚飯後小孩子洗澡換上新衣服,大人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小孩子放煙花,大人們聊天,一直等到十二點整,家家戶戶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在鞭炮聲中,迎來大年初一。早飯吃素,然後到鄰居家串門。大年初二到初七走親戚拜年。最熱鬧的要數元宵後的正月十七遊神活動,當天連外出的人都會趕回來參加。“神靈”由小夥子用轎子擡着挨家挨戶依次巡遊,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來拜,求神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這就是我家鄉的過年習俗。同學們,你們家鄉過年有什麼習俗,來和我分享交流吧。

家鄉年俗作文 篇19

家鄉的春節是熱鬧的。

有拜年,有守歲,有放鞭炮。很多地方興除夕包餃子,我們這兒也有,而且我們這兒的除夕餃子宴更爲好玩兒。

包餃子要等到晚上纔開始。差不多6點鐘的時候,街上的燈都亮起來了,各家各戶都忙起來了。我家也不例外,爸爸忙着和麪,媽媽準備餃子餡和煮餃子的鍋,我在旁邊看來看去,也想去幫忙。

媽媽先把紅白相間的肉餡,翠綠的小蔥,各種各樣的'佐料,一起倒入盆裏,讓所有的材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又洗了幾枚硬幣放在桌子上,說一會兒要包在餃子裏。如果過年吃到了帶着硬幣的餃子,一年都會一帆風順。

媽媽拿起一張又白又薄的餃子皮,在餃子皮中間放上一勺肉餡,又放上一枚小糖果,再把餃子皮完全對摺起來,有外到內捏好,放在盤子上,猶如一條條小銀魚。我也迫不及待地包起來,可這肉餡和糖果不聽話,總要探出腦袋,餃子包得不成樣,我生氣地把糖果扔在地上。媽媽看見了,說:“啊!你不能這樣做。要把糖果包在餃子裏,吃在心裏!”

我又重新包起來,這次包得有模有樣,我把邊捏得如紙一樣薄,才放到盤子中。爸爸看了看,笑着說:“這次包得不錯嘛,總算把甜甜蜜蜜包在餃子裏了!”這引來一陣笑聲。

包完餃子後,媽媽開始煮餃子!一個個餃子翻着跟頭滾下了鍋,就像一個個白色的元寶在翻騰,香氣也隨之撲面而來。看着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有種說不出的喜悅。我想:這餃子裏裝的不光是餡,還承載着我們的幸福和甜蜜。

熱鬧的春節就這樣過去了。不過,餃子香噴噴的味道卻一直在我心裏縈繞,好久才散去。

家鄉年俗作文 篇20

我們中國有許多重要的節日,例如:中秋節,端午節,父親節,重陽節,春節等,而我今天要寫的文章正好和春節密切相關,你猜猜是什麼?我想聰明的你一定是猜了,並且猜的非常非常準確,畢竟這個節日我們每年都會過,並且過得非常非常隆重。

我的家鄉位於河西走廊張掖,我們這裏的年俗也跟大部分地區不同,畢竟: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嘛。我現在就簡單的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張掖的年俗。

我們這裏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臘八節,喝臘八粥開始的,一直到一直到正月十九春節算是圓滿結束了,其實已過正月十五,農民伯伯就開始在地裏勞作幹活了。

我的家鄉過年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炸一種叫油果子的吃的,其實他跟我們平時自己家買的貨,蒸的饃饃沒什麼兩樣,都是用面做的,只是在形狀上與萌萌與衆不同,在味道上因爲攝入了香油雞蛋和牛奶,並且收入的量很多,所以吃起來色香味俱全。

我們這裏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節日,你猜猜是什麼,哈哈,就算你猜三天三夜也猜不出來,它就是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要去逛城市裏各種各樣的花燈,城市裏花燈非常的漂亮,看的人們目不暇接,當然了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吃湯圓,湯圓是用一種口感黏牙的面做的,相當於就是用粉條做的面,就跟包餃子一樣把餡包進口感黏牙的`面裏,餡有五仁、芝麻,豆沙、雞蛋、以及各種各樣的食材做餡,這就是我們這裏元宵節的獨特過法。

還有一個比較好玩的習俗,就是守歲,傳說只要在大年三十大年夜這天,老人的兒女爲老人守歲春節的吉祥物(年),就會給老人增加幾十年甚至二十幾年的壽命,所以守歲,由此而來

聽我簡單的一介紹,你是不是特別想來歷史古城張掖過年呢?

你的家鄉有什麼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