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五年級作文 > 五年級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作文示例

五年級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假期裏,我讀了十大名着之一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感覺就像同一位平的高尚的人談了一次長話。下面是五年級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作文,歡迎參考閱讀!

五年級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作文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霧中航行過,在霧中神情緊張地駕駛着一條大船,小心翼翼地緩慢地向對岸駛去?你的心怦怦直跳,惟恐意外發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霧中的航船,既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探測儀,無從知道海港已經非常臨近。我心裏無聲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給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時,愛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當我讀完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但我還是想試一試黑暗的滋味。

於是,我用一條絲巾摭住眼睛,突然,眼前一片漆黑,有種無助的感覺,就像大地沒有了水的滋潤;宇宙沒有了羣星的裝扮;孩子失去了爸爸媽媽……我立馬扯下絲巾,可我又想:“海倫用他的堅強毅力征服了黑暗,我一定也行!”於是,我重新將絲巾綁上,然後,兩手向前摸索,好像前面就是懸崖,隨時都可能摔倒,我像是推到了什麼東西,“砰、砰、砰”,扯下絲巾,原來,我將花瓶打碎了。我連忙把花瓶碎片收拾起來放入垃圾桶,我想:“這次失敗一定是因爲我沒有柺杖。”於是,我找來一隻“柺杖”——掃把,又開始了新一次的挑戰!

我再一次將絲巾綁上,兩隻手柱着柺杖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想:“好了,黑暗並沒有那麼可怕,接下來就按平常那樣。”於是,我柱着“柺杖”走進廚房,打開冰箱,拿出一瓶汽水,放在嘴邊,喝了進去,“呸!怎麼那麼辣?”我急忙扯下絲巾,“呀!原來是一瓶辣椒水,哎呀!辣死了!”我連忙抓起一杯水直漱口,走進客廳躺在沙發上,一邊喝水一邊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不僅要讓我們懂得感恩父母給我們一個健康的身體,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珍惜現在、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總之,行動起來吧!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向海倫保證:“我!會做到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的字裏行間無不洋溢着海倫對生活的熱愛,海倫.凱勒,她出生在一個小城鎮,在她出生的第十九個月因一次猩紅熱被迫失去了聽力和視力。在黑暗和寂寞的世界內她選擇了自暴自棄。指導她的導師——安妮.沙利文出現,纔將她從黑暗中解脫出來。使她學會用頑強的毅力去克服生理缺陷造成的精神痛苦。

三天的時間對正常人來說並不算什麼,在我們的眼裏那隻不過是短暫的幾天,或許我們只會像平時一樣做着日復一日的事情,而對於海倫來說,卻可以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可以去仔細看她的老師、親人、朋友;可以去看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蹟,仰望壯麗的曙光;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在日常的世界中度過一天。她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而與此同時,我們卻時常忽略這個世界給我們帶來的美。

海倫說:“苦難對於天才只不過是一塊墊腳石。”這種磨難練就了海倫堅強的性格。在老師的幫助下有着甚至是超過了常人的健康心理。她不去抱怨命運給她帶來的不公,不接受他人的憐憫,而是憑藉自己的毅力和意志去造就一個新的自己,勇敢的面對現實,接受命運的挑戰。

卡贊扎基曾經說過:“勇敢寓於靈魂之中,而不單憑一個強壯的軀體。”

上帝把你的一扇門關上了,一定會爲你打開一扇窗。

——題記

她的眼睛從光明變爲黑暗,但她的內心卻從黑暗走向光明;她的耳朵聽不見各種美妙的聲音,但她的記憶卻絢麗多姿,五彩斑斕;她雖很難表達想說的話,但她卻用一隻沾滿墨水的筆和一顆盛滿激情的心在紙上寫下文章篇篇。你們也許會問她是誰?她就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兼主人公——海倫·凱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是我最愛看的書之一,主要講了書作者年輕時的經歷:海倫·凱勒於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但兩歲時的一場大病,卻無情地奪去了她的視力與聽力,使海倫·凱勒成爲又盲又聾又啞的`殘疾人。這場厄運使她脾氣變得暴躁起來,直到她的指導老師安妮·莎莉文到來才改變了她的生活。安妮·莎莉文用獨特的教學方式,教她說話、拉丁文、單詞……還帶她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最後,海倫·凱勒靠着大家共同的努力,考上了他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在整本書的最後,她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來呼籲人們要珍惜這世界上的一切。

“黑暗將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使人更加喜愛聲音。”這是海倫·凱勒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非淺,讓我感到這世界的萬事萬物對於一個盲人來說有多麼珍貴,在海倫·凱勒從鄰居口中的瘋女孩變成在哈佛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一表人才的這條路上,又有多少的艱辛,多少的坎坷。她讀書時不是像我們一樣,必須用手觸摸書面,才能知道這是什麼字。走路時,不能看清路面,不像我們能隨意地跑跑跳跳。“《霜王》事件”沉痛的打擊,讓她從幼稚走向成熟。與別人交流時,她只能用那難懂的脣語……這讓我想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在27歲時患上耳鳴,而且後來越來越嚴重,這能聽見十分細微的聲音。以至於在作曲時,要將金屬管的一頭對着耳朵,另一頭對着鋼琴,感受金屬管的震動。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創造出了一首又一首世界名曲。

從海倫·凱勒的身上我認識到了:我們常常抱怨一到期末作業太多,累得手好酸,好麻。可這對海倫·凱勒來說簡直不是問題——因爲她是殘疾人,在學習生活方面比別人多付出了好幾倍的努力,這一點痛苦對她來說根本不值一提。海倫·凱勒付出汗水學習知識,知識的力量正如黑漆漆的大海上閃爍的明燈,照亮她的內心世界。而我們學習也應該像她一樣,學無止境,不斷用努力換取的成功。

還有安妮·莎莉文老師的耐心把我深深地感動了——找遍天下也難以找到對學生如此用心,被家人一次又一次看扁,卻無怨無悔的老師呀!

僅僅三天的光明,對海倫·凱勒來說是一種奢侈。1968年,她去世了,卻一直沒有實現這個願望。而我們卻有千萬天的光明,更應該好好珍惜。身體上的殘疾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心靈的殘疾。黑暗只能封閉你的眼睛,卻永遠也封閉不了你如天使般透亮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