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五年級作文 > 給作文鬆綁五年級語文教案

給作文鬆綁五年級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一、“我手寫我心”

給作文鬆綁五年級語文教案

一次作文大賽,題目是《禮物》,我發現了一篇材料新穎的作文:生日時,爸爸送給“我”的禮物是一張畫,畫面上有隻喳喳叫的喜鵲。奇怪的是沒畫尾巴,原來爸爸說“我”平時幹事總是嘰嘰喳喳,有頭無尾。後來當“我”改掉了這毛病,爸爸就把喜鵲的尾巴添上了。題材寓意很深,發人深思,大家公認是篇好作文。但是看着看着,類似的題材一篇篇出現了,比如禮物也是一張畫,不過畫的不是喜鵲,而是什麼“山羊”呀,“老虎”呀,同樣都沒尾巴,更讓人不解的是,某些畫面上竟是“人”。有的沒胳膊有的缺腳。最後都是在改了“有頭無尾”的毛病後又添了所缺的部分。這怎麼能不引起老師們的思考呢?先不評判套出來的作文是否得體,就特別是寫到“人”缺胳膊缺腿,給別人留下是多麼不愉快的感覺啊!再說,一篇篇的作文大同小異,讀起來不乏味嗎?在上作文課的時候,一提到寫作文,學生們就唉聲嘆氣、如履薄冰。“怎麼又寫作文了?”還一臉的苦瓜相。有的同學說是冥思苦想找不到材料,沒辦法,只好“套”上作文選上的優秀作文。因爲不是親身經歷的事,寫的時候不能入境動情,而是生編硬造、七拼八湊,作文自然乾乾巴巴沒情沒味了,更糟糕的是這樣會扼殺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對學生來說,如此練筆,水平是永遠提不高的。

再比如寫《我尊敬的一個人》。學生都“心領神會”他們都非常熟悉“尊敬”一詞,她們的作文幾乎都是假好人好事、假英雄人物,寫“送老奶奶回家,老師送雨傘給她,幫助小同學……”他們很自如地編着一個又一個故事,然後套上人物、時間、地點三要素這樣的格式,到老師那兒給批上一個“思想高尚、文筆優美”之類的評價。寫“尊敬”一文,清一色的“高高的鼻子,彎彎的眉毛,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彷彿這就是“尊敬”一詞的全部體現,全班59個人當中有59篇“換湯不換藥”的作文。學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性體,在我們成人眼光的薰陶下,學生一個個變得成人化,更可悲的是一個學生在聽到“英雄”兩個字時,“英雄救美”這樣的語句甚至脫口而出!這樣的例子不能不讓我感到觸目驚心,我們是在真正培養21世紀的人才嗎?一個文明的社會現代的社會,縱然付出高昂的代價,也要解放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得解放教師。

正如一位特級教師所講的那樣“師生的表達,大體有統一的套子,如寫‘青松’必須想到先烈;寫石子必須聯想到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我們年紀稍大一點的人都是上千堂語文課‘培養訓練’出來的,我們可以沉靜下來深入的想一想,通過上千堂語文課的‘訓導’,在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中,甚至連一些基本詞彙,都成了‘公共’的了,都是兩兩結合的。譬如白衣天使與護士、醫生;蠟燭、孜孜不倦、兢兢業業與教師;殘酷、黑暗、吃人與資本主義、舊社會;溫暖與社會主義、新中國等等……”這樣一來,學生寫的作文大都是千篇一律,因爲他們沒實踐,沒有內容可寫,缺乏一種身臨其境般的情感,教師已在他們的頭腦中塞滿了一大串一大串的“同化果實”,他們又怎麼還會結出自己豐碩的果實呢?

曾經有一位學生說他們老師給他們下了一個禁令:作文不許再寫揀錢包、公共汽車讓座、扶盲人過馬路。說這是老三篇,材料陳舊,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可是寫自己的事情怎麼可能千篇一律呢?我有我的生活,你有你的感受,即使大家都經歷了同一件事,不可能每個過程都一樣,感受就更是各不相同了。就算是數學公式那樣永恆不變,但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也會千變萬化呢?更何況作文就更不可能有可套的公式了。就拿“揀錢包”這事來說,我曾經問過很多同學:誰揀到過錢?大多數同學都揀過,當我再請每位揀錢的同學敘述經過時,可就大相徑庭了。比如:有位同學在商場裏揀到了一元錢,她主動交給了售貨員,而阿姨卻隨口一句:“拿去買冰棍吧!”當這位同學用驚異的目光看着阿姨時,那位阿姨卻認爲她傻,直到她對阿姨說《小學生守則》裏有一條揀到東西要歸公時,阿姨的臉才紅了,結局是一個孩子教育了大人。你說,這件事寫出來,會使人有千篇一律的感覺嗎?其實作文的材料又怎麼有禁區呢?不少同學絞盡腦汁去選材,想寫出與衆不同的新穎材料,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他們的願望是好的,但在普通生活中,哪有那麼多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情呢?平常人,平常心,平常事,生活中的事是很普通的,而且常常是周而復始的。春天,桃紅柳綠;夏天,酷暑難忍;秋天果實累累;冬天,冰雪覆蓋。照此,寫四季的景色也就一個模式了嗎?作文,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過的,親身經歷的事,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作文是創造性的勞動,不能般,不能套,更不能抄,它象春天的百花園一樣,應該是萬紫千紅的。因爲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很多事,與很多人交往,所見所聞,必然有所感。這“感”是從內心發出來的,表達出來就是情感在流淌,這也就是葉聖陶爺爺說的要“我手寫我心”啊!

  二、情感的實踐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在他的專著《多元智能》裏指出“每個人至少有七種智能,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爲不同的形式,對於一個孩子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一個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裏他可以滿意而又能幹。他不僅需要單純的引導,而且需要更多情感的實踐。”

我們的教育當中,很多時候卻都是以單純而枯燥的形式,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實踐。這不禁使我聯想到日本的教育。在2000年8月5日,中日兩國青少年爲了交流一些探險的感受,進行一次登山探險活動。黑姬山位於本州中央的長野縣境內,而且幾乎沒有路,是一座真正的原始野山。在登山途中,中國孩子引吭高歌、高談闊論,而日本孩子卻默默無語、埋頭趕路;中國孩子的行李中沒有一個是不缺東少西的,而日本孩子卻是着裝精良,準備充分。經過十四個小時的艱苦跋涉與奮力拼搏,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一起征服了2653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到達山頂的時候,中國孩子們已經是筋疲力盡,而日本孩子從開始到最後都是精神飽滿,運動自如。回來後,每個人都寫了一篇相當感人出色的作文。不錯,在這次重量級的探險較量中,中國學生雖有缺陷,但畢竟與多數日本學生一樣,是勝利者,他們不僅奇蹟般的堅持下來,而且最後互相幫助、團結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可是問題是:當他們回到中國,還有這樣的鍛鍊機會嗎?到底誰是造成他們在這次活動中這種毅力與承受力缺陷的罪魁禍首呢?我們不應該感到深思嗎?中日兩國國民在對待孩子及教育的差異可以說是兩民族的差異,一個是先讓孩子置於死地而後生,一個是讓孩子置於“蜜罐”中而後勞。在中國,大人對小孩一般是“刀不準動,電不準動,火不準動,只要學習好,別的都不用管”這句近乎國民共識的話道出了教育的真正隱患,它讓孩子缺乏自由表達缺乏實踐,從而使他們從“一個模式”走向“另一個模式”。正因爲如此,在寫作文時,孩子們無話可寫,寫出來的東西都不乏空洞,沒有真情實感。

而法國的素質教育又將帶給我們什麼啓示呢?大家都知道,法國是個崇尚藝術的國度,青少年接受藝術薰陶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有自己的讀書城和實踐城,每年接納過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來求學取經的教育人士。法國教育部長雅克?朗說:“音樂之於心算,戲劇之於閱讀,造型藝術之於幾何,不無裨益。情感教育喚醒敏感,催生創造力,它像是學生進入未知領域“芝麻開門”的呼喚引導他們去發現,去創造。”在洶涌而來的全球化浪潮中,法國竭力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持自我壯大自我,使本民族擁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高素質的人才,我想這種政府行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將潤澤世世代代。

長期以來,在我國,對學生情感實踐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一直沒有提到重要的位置。從作文教學來看,老師囿於教材甚至把教材當金科玉律“注入式”“滿堂灌”的現象基本上沒什麼改變。肢解課文,掰開了,揉碎了,把教參的分析和理解硬塞給學生,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更有甚者,爲了應考,讓學生花時間去背孤立的詞語,挖空心思地虛構作文,而真正需要讀的書卻無暇顧及,真正讓學生體驗的情感卻一直被壓抑,難怪學生不喜歡上作文課。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鄭振鐸曾把情感作爲文學與科學分野的“疆界”:這個疆界的土質是情緒……文學產生於人類的情緒之中的無情緒當然更不是文學。人類文學史上的偉大作品沒有一部不是響應心靈的呼喚,重視記錄自己感受的作品。惠特曼一部《草葉集》某種程度上是他自己的一部心靈史;魯迅的雜文其實就是他吐出來的怒火,是他的吶喊;巴金的《家》實質上是他對封建****體制腐朽的“我的控訴”。而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內容空洞,感情虛假,缺少自己的思考,作文中充斥着“假氣”。他們在寫作中喪失了表達自我的快樂,宣泄自我情感的快樂,剩下的只有完成一個枯燥程序的無聊之感!因此他們的文章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雷同。現在的學生活在狹小的城市空洞中,缺少和自然接觸的機會,缺少親臨廣袤的、無拘無束的環境的機會,而這些環境卻恰恰是誘發情感的重要力量。今天,我們慶幸新課程、新理念已經走進了課堂,教學園地也已經呈現出一片蓬勃的新氣象。爲此,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敢於向傳統的教學觀念挑戰,敢於給傳統的作文教學“鬆綁”。教學要有創新,教法要有創新,教學手段要有創新,大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想思維和創造性想象。作文教學應該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情感畫卷,教師在這畫卷中,既是情感的啓動者又是情感的傳遞者和表現者。自古以來,文章都源於興趣和情感的需要,即所謂“情動而辭發”。在教學中,教師摯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會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反映,繼而把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這就是《學記》中所說的“享其師,而信其道”的表現。學生喜歡你,喜歡你帶着他們去實踐去親身感受,學生纔會喜歡去寫作文,喜歡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要不留情面的去掉“套模式”,拋開傳統的開頭、結尾,要用情感用實踐去呵護學生創新的萌芽,看見學生作文上“樹上紅色葉子在歡快的跳舞”不要急着去一棍子打死,而是想想怎樣去理解怎樣去感受學生纖細的思維。我們得理解,學生是有個性的,他們需要真實而實際的素材,我們得讓他們在自己的天空裏自由的翱翔,在自己的海洋裏盡情的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