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年級議論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年級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爲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年級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年級議論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年級議論文1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說的就是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爲人處世,總要有一套準則。這些準則有的是換位思考,爲他人着想;有的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有一位女作家要租房子,在參觀的過程中,不小心將主人家的`玻璃杯打碎。而後,他將玻璃與其他垃圾,一起扔進了垃圾桶。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翻看了垃圾袋。之後便不願意再將房子租給女作家。而自己則將垃圾倒出,把玻璃碎片悉數撿出,用袋子裝起來並在上面寫道:“玻璃碎片,危險!”

老人不願將房子租給女作家,不是因爲她打碎了玻璃杯。而是她沒有換位思考,爲他人着想。如果按照女作家的方法處理,也許清潔工人處理這些垃圾時會被玻璃碎片劃傷。的確,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們應當從細微之處爲他人着想,從小事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

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都喜歡嚼口香糖,吃完以後隨便吐的也大有人在。也許,你未曾發現過自己也是其中一員。只是亂吐口香糖,要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等行爲,這都不曾爲他人着想過。已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位年輕人走在大街上,他手裏拿着一袋吃的,吃完後毫不在意的隨手一丟,將包裝袋扔在地上。可他沒走多遠就見到,另外一個邊吃邊丟的人,於是他上前制止他並責怪他。可他又何曾想過自己都沒有做到的事情,又有什麼理由讓他人去做呢?

明白自己所不做的事,這很簡單。可要勿施於人,這很難。我們不能只顧着自己,要考慮身邊還有其他人。在公共場所大聲喧,隨地吐口香糖,亂扔垃圾等,這些都是心裏只想着自己,不考慮他人的行爲。

我們不能要別人做到什麼,卻可以要求自己不去做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學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爲他人想一想,不能只以個人爲中心,不顧及他人,這樣只會害人害己。

每個人想要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件不容易的事。但只要我們能堅持,換位思考,爲他人着想,你會發現自己會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這時,你再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會發現這其實很簡單。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年級議論文2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

——題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麼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麼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願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後少年很後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恆久得多。如果她不這麼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爲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爲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癒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纔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纔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爲人着想,人也會爲你着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並充滿了快樂。

——後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年級議論文3

平常我們有一些人由於缺乏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經常不公平待人。其實,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他人,但你這樣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因爲,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這種思想,經自我暗示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種潛意識將使你形成不平等待人的壞習慣,而最後的結果將使你錯誤不斷、人格變壞、人際關係惡化、學習或事業的失敗。

在社會上,特別是對於初涉世事的青少年來說,由於對社會的茫然,總是時時處處小心翼翼,左顧右盼地想找出參照物來規範自己、約束自己,這種反應當然是正常的。但有時以此爲原則,反而會導致初衷與結果南轅北轍。因爲在每個人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提供給你。這時,你就可以採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多問一下自己:我做這件事產生的後果自己覺得如何?假如自己能夠接受,那麼別人也大概能夠容忍;如果自己都不能容忍,那麼別人肯定也不願接受。如果能夠這樣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我們就會少犯錯誤。

美國的歐文梅說:“一個人若能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瞭解別人的心靈活動,就永遠也不必爲自己的前途擔心。”所以,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爲別人着想,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只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別人才同樣會爲你着想,纔會樂於接受你。這樣,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和衝突就會減少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擺在你成功路上的障礙也會越來越少,你的成功之路自然也會變得更加平坦。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年級議論文4

其實,人難免有自私思想,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不受歡迎。社會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的一輩子都處於與他人的交往之中,如果自私自利,目中無人,完全不懂得爲他人着想,就不會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戰國時期,樑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樑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不理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樑亭的瓜田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覺得沒有面子,有一天,乘夜無月色,偷跑過去把樑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涼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扭斷好了。宋就說,這樣做當然很能解氣,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爲什麼還要翻過去扯斷別人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着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更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能讓他們知道。樑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過一天,仔細觀察後發現每天早上瓜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樑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爲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趕到十分慚愧和佩服,於是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這件事後,感於樑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給樑王,既以示自責,也用來表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由此可見,以己度人,推己及人,這樣處理問題和與人交往,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才能與別人和睦相處,甚至能夠化敵爲友。世間萬物是相通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年級議論文5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利益分割問題,我們要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多替別人考慮,學會替別人着想,長期這樣就會形成習慣,養成美德,受人尊重。

我國產生過衆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崇高典範。大禹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裏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羣衆,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到了戰國時期,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爲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過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完全是基於兩種不同的思想,白圭只爲自己着想,不考慮別人,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值得欽佩和效仿的。所以,大禹治水自然成了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