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通用8篇)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通用8篇)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 篇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楊慎的《臨江仙》中的一句。古往今來,真正有英雄氣概的有哪幾個呢?他們都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並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的呢?

中國古代有個故事叫“孟母三遷”,講的是一位孩子的母親爲了能讓孩子在好的環境中學習,一連搬遷了三次,直至最後在一所學堂旁安居。最後,這位小孩在文學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他就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孟子。他的故事便被後人傳頌。

由此可見,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個人的影響很大。

隨手翻開一份報紙或雜誌,都報道陝西的一名女子楊麗娟爲追星,父親在香港跳海自殺,留下遺言,只求香港明星劉德華能見上女兒一面。

楊麗娟本來是陝西省的一名初中學生,在16歲時迷上香港明星劉德華,並開始了她的追星之路。她曾5次去過北京,3次去過香港,目的都只有一個,只爲觀看“華仔”的演唱會。最後一次去香港,只和劉德華合影,但她要求單獨和劉德華談1個小時,被他拒絕。事後,楊麗娟父親在香港跳海自殺,寫下遺言,只求劉德華能見上女兒一面。這件事當時在媒體引起了軒然大波,有許多人都批評楊麗娟“回頭是岸”,當她卻執着不肯“回心轉意”。當媒體採訪她的母親時,她的母親承認當時家裏人都反對她追星,再後來沒有說什麼,最後轉變爲支持,才導致了這一悲劇的發生。其實大家何不妨反過來看,如果當時楊父楊母都不答應這件事情,或許不會落得像今天這個下場。

可見,不利的環境對個人的成長及其他方面影響都很大。

好的家庭環境可以成就一個人,不利的家庭環境可以毀掉一個人。可見,環境的影響對人都是很大的。我們要學會尋找好的環境發展自己,避開不利的環境。這樣我們纔可能成就屬於我們自己的成功!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 篇2

相信大家對《變形記》都有所耳聞,它是湖南衛視推出的一檔大型生活角色類互換節目,以紀錄片加真人秀的模式推出,號稱“新生態紀錄片”。每一期都爲我們呈現一個精彩的故事,展現感動畫面的同時,節目所討論的話題也被廣泛關注。探究節目成功的原因,關鍵在於其主打的“換位思考,互相理解”具備了教化意義。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對此深有體會,環境和教育對塑造幼兒良好的心理確實非常重要。

從心理學上來說,影響兒童發展的基本因素有三個:遺傳、環境(教育)和兒童自身的能動性。遺傳決定論以優生學創始者高爾頓爲代表,該學派認爲兒童心理髮展是受先天的遺傳素質決定的,他用譜系調查法來證明天才的遺傳性質,提倡優生學以改良人種。環境作用是指影響發展的外部條件的總和(含教育)。環境決定論以行爲主義者華生爲代表。他提出:請給我十幾個強健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養,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一個來,都可以訓練其成爲任何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能夠任意訓練他成爲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領袖,或可以訓練他成爲一個乞丐或竊賊。他認爲兒童心理的發展完全是外界影響的被動結果。

以上兩種觀點在當時曾轟動一時,但其片面性也顯而易見,隨着遺傳與環境進一步深入研究,研究者們發現了二者的複雜關係,人類心理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者相輔相成所造成的,遺傳對心理髮展作用的大小依賴於環境的變化,而環境作用的發揮也受到遺傳限度的制約。我們無法改變遺傳因素,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環境(教育)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格。環境影響又分爲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影響,今天,我就來談談家庭環境對幼兒成長的影響。

1、小孩子模防能力很強,你現在的所做所爲都會影響到他們

俗話說的好,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從在媽媽肚子裏開始,他們就有模仿能力,當媽媽聽優美的音樂時,他們會靜靜的傾聽,媽媽聽歡快的音樂時,他們會手舞足蹈,甚至會動小腳丫,在媽媽肚子裏翻跟頭,逐漸的,寶寶長大了,會走路了,你能發現,誰家的孩子,行爲舉止都會像誰家的人,還記得9月份剛開學的時候,在活動時我發現,很多寶寶喜歡蹺二郎腿,不用說也知道,這是誰的傑作,哪怕學校的影響再大,這些行爲也只能在家庭教育基礎之上再修改,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的行爲舉止,對寶寶的成長都很重要。

2、培養小孩子價值觀,家長的任何行爲對小孩子有直接的影響

前陣子《變形記》中的兩位男主角,一位是來自城市的易虎臣,他家很有錢,易爸爸更是出手闊綽,壓歲錢一給便是幾千,導致易虎臣花錢如流水,根本不在乎任何事,而另一個來自山村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一個月才只有幾塊錢生活費,除去買學習用品,都用在弟弟妹妹身上,在他爸爸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節儉這個詞,孩子的價值觀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家長的行爲導致的,你要孩子節儉,那麼請您先節儉。

3、家長與小孩子的互動,把正面的好的信息直接的帶給他們

很多父母與孩子發生隔閡,發生慘劇,都是不溝通的緣故,現在的孩子都是新一代的小公主小皇帝,處在青春期特別容易叛逆,一句話不到頭就容易發生爭吵。作爲家長,應該主動與孩子互動,把好的信息帶給他們,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悄無聲息的消除隔閡。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第一個學校,家長肩上扛着這麼重的任務,到底該怎麼做呢?

1、健全的家庭結構

健全的家庭結構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着積極作用,在這樣的家庭當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都恰如其分,有能力來照顧幼兒,關心幼兒。相反,一些家庭結構不健全的家庭,父母整日吵架,辱罵,連自己的基本日常生活都不能保證,怎麼會有良好的精力來關心照顧幼兒?曾經看過一則新聞,一個孩子由於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長期的壓抑致使他犯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以致到最後揮刀砍向自己的親生母親。這是一則悲劇,一則由於家庭不健全而導致的悲劇,設想假如他的父母沒有分開,給他健全的愛,他又怎會走上這條道路?因此,健全的家庭結構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2、合理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教育、撫養子女中所運用的方法和形式。當今社會父母所採用的教育方式大體分爲過度保護、溺愛、民主等等。

過度保護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現爲家長把自己的孩子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下,他們願意爲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包攬一切,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這種過度的包辦代替方式似的教育方式並不能給幼兒帶來良好的成長,反而會適得其反,還會滋生幼兒的一些不良習慣。

溺愛的教育方式給了孩子過多的願望,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能夠滿足的還是不能夠滿足的,家長通通給予。長期這樣下去,孩子一旦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滿足,便會大吵大鬧,這種教育方式會使孩子形成自私的性格,只知道被別人愛,卻不知道愛別人。

民主的教育方式比較合理,父母尊重、信任孩子,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以平等的地位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上進,接受孩子的意見和想法。當孩子有感興趣的事物時,家長能夠積極傾聽孩子的想法,並且加以引導。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幼兒的生理心理才能得到健全的發展。

3、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一種積極的家庭精神環境。家庭氛圍從正反兩面影響着孩子的成長。和諧、團結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生活,健康學習。而嘈雜、吵鬧的家庭氛圍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生活和學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建構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由此可見,家庭環境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對幼兒成長的影響實在是太大,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家庭環境對幼兒成長的影響,我們的孩子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成功。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 篇3

孫雲曉老師說:“要做理智父母,努力營造理性教育氛圍,通過環境、情感、方法等因素的控制,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我對孫老師的這段話,非常贊同,特別是家庭環境因素十分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從小就生長在家庭中。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會影響他的一生,行爲、習慣、性格、脾氣,興趣,愛好,讀書和做人等各方面,都是影響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方面。

就說我孫子譽騰來說,他有多種愛好,最重要的一個愛好是,喜歡書,愛讀書。從一年級開始,在學習上,基本上不用操心,各門課都比較好,尤其語文突出些,特別是寫作文,一般都寫的比較好。多次參加作文比賽都能獲獎。他喜歡讀一些歷史書籍,如《明朝的那些事兒》、《上下五千年》、春秋戰國和唐宋的故事等。有的書讀過多遍,因此,曾經連續兩年,代表桓臺縣小學生參加全市國學達人挑戰賽,兩次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這都與他喜歡讀書有關係。他還堅持學着幾項特長,如國畫、機器人教育、藍球和游泳,現在上中學了,興趣班仍不願放棄。

仔細想想,孫子的學習和讀書,與我們的家庭環境有關。我理解的家庭環境有兩個方面,一是硬環境:我們家裏的各房間,都掛有健康向上的書法作品,桌上,牀頭,几案上一般多是書籍,家中每年都訂閱幾種報刊。家中雖不富麗堂皇,但是可以到處聞到書香,十分方便孩子隨時開卷和閱讀。二是家庭軟環境,所謂軟環境就是家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以身示範的作用。在家中,所有成員閒下來時,不打牌,不下棋,不泡電視,不玩手機。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尊老愛小,團結禮讓,有和諧的家庭氛圍。給孩子一個學習和讀書的良好環境。陪孩子時,自己讀書看報,弄弄古錢幣,有時也寫文。這樣,日日月月,堅持數年,養成好習慣,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就比較健康,養成了好的學習和讀書的習慣,長期養成了不易改變的行爲方式。好習慣形成是家庭環境長期影響,和孩子學習的結果,是條件反射的建立、鞏固並臻至自覺的良好行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人人都知曉,爲什麼孟母堅持要三遷,最後搬遷到學堂旁邊居住,歸根到底就是爲孟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成長環境,連古人都懂的道理,現在的家長的我們應該認真的向孟母學習。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象複印機一樣,如法複製出來。所以,作爲孩子的家長,我們深感責任重要,不能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應該家校聯手,向老師多請教,家校多溝通多交流,共同努力教育我們的孩子。

既然上帝賜給我們一個象天使一樣的孩子,家庭環境的影響很重要,家庭就必須盡全力全責,家長責無旁代地把教育培養孩子的責任,認真履行好。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愉快的學習,健康的成長。將來,才能成爲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材。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 篇4

寒假我把《三字經》讀完了。我對“昔孟母,擇鄰處”的故事非常感興趣。孟母爲了改善孟子的學習環境三次搬家:第一次住在屠夫家附近,孟子和夥伴們天天玩殺豬宰羊的遊戲,孟母覺得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殘忍、粗魯,於是選擇搬家;第二次住在墳場附近,孟子天天和小夥伴們頭頂白布玩送葬的遊戲,孟母覺得這樣孩子就會看破一切、失去鬥志,孟母再次搬家;第三次住在學堂附近,孟子每天都被學堂裏的讀書聲吸引,常趴到窗臺聽老師講課。孟子有了好的學習環境,從此發奮讀書成爲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

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有好的學習態度。就像敬愛的毛主席小時候爲了鍛鍊自己的學習意志,到集市上去看書,無論外面多麼吵鬧他都沒有受到影響。這樣的鍛鍊讓毛主席在隆隆的炮聲中還能靜下心來思考。

我每天放學都是到媽媽的辦公室寫作業,那裏人來人往,非常吵雜,我依然能專心把作業寫好。我相信這樣的鍛鍊對我的學習成長會有很大幫助。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 篇5

人們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可見孩子的家長素質和家庭環境好壞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因爲孩子在年幼時具有極強的模仿力和可塑性,他們在幼年的意識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會在未來漫長的一生中發揮重要的影響。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爲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家長是什麼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的早期成長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中。

在英國有一個愛德華家庭,是真正的書香門第。老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爲人嚴謹勤勉。他的子孫有13位當大學校長,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

同樣在英國,另一個珠克家族,與之相比則大相徑庭。老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渾渾噩噩,無所事事。這個家族至今已傳下八代,其子孫後代中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漢,400多人酗酒致殘或死亡,60多人犯過或盜竊罪,7個殺人犯,整個家族沒有一個人有出息。

可見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和榜樣,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和翻版。爲了培養孩子的品德,做父親母親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行爲要自慎,應該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爲、壞的行爲,其實都是家長教育影響的結果。

我不恨不孝的子孫,我恨他們的家長罪有應得,因爲不孝的子孫一定與不孝的長輩密不可分。若母親愛打扮,其女兒也必然是愛打扮的。若母親是多舌的,女兒也不例外。同樣父親好喝酒,兒子也會喝酒;父親說髒話、粗話,則孩子也是如此;父母不孝,孩子纔是逆子,這已成爲家庭教育的定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什麼種子結什麼果,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

作爲家長,真的不必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而必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他們,給他們做出好榜樣,讓他們在實踐中感知那些道理,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地理解並運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正如有人所說,孩子的心是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爲的收穫;播上行爲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穫。

希望孩子勤勞有爲,家長就不該好吃懶做;希望孩子知書達理,家長就不該野蠻粗魯;希望孩子優秀,家長就必須以身作則。

我認爲,現在所有的問題學生,幾乎都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許多人事業有成卻忽略對孩子的教育,等到了年邁的時候,才知道一切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雲,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人晚景慘淡。我在生活實踐中深切體會到若有一個成功孝順的孩子完全可以讓人生活無憂,晚年幸福。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 篇6

從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可是長大以後我們也漸漸的知道了,原生家庭其實對孩子的影響真的是特別的重大。

其實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們,可能就是在父母面對孩子的時候,只是教育我們吃好穿暖就可以了,沒有更多心理上的教育。並且父母也就是在自己的一些行爲上面,有些不管不顧孩子的感受吧。

以至於就是好多家庭的孩子長大以後,儘管明確的知道了自己的父母的一些做法是不對的,我是好像在不知不覺之中也成了父母的翻版。

比如有一些父親或者母親在生活中對另一半是特別的苛責,孩子從小在這種環境里長大,雖然知道這樣做也是不對的,但是等自己有了另一半之後,也會忍不住對自己的另一半苛責。活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父母的模樣。下午和閨蜜聊起來關於父母之間的一些事情,在聊到關於現在大家對孩子的消費觀念的時候,就說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可能從小我們都是在並不富裕的家庭中長大,以至於就是現在對我們的孩子也是如此,超市裏遇上稍微貴一點的東西,總是習慣性地告訴孩子其實可以選擇稍微便宜一點的。

儘管有的時候也已經在很努力的剋制了,儘量不給孩子傳達一種自己特別貧窮的感覺,但是其實有的時候孩子還是能夠知道的。因此說,其實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並不是孩子在成人以後說改變就能夠輕易改變的。更多的時候還是會沿襲父母的一些習慣,一些教育方式可能言傳身教的刻在了骨子裏。

不過也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能夠儘量的剋制。儘量的給孩子做好好的榜樣。儘量的去擺脫原生家庭中一些不好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 篇7

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以下是“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其實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小集體有密切的聯繫。在家庭中,隨着社會進步和社會結構的複雜化,更突現家庭教育的重要。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一出生下來,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語言文字學習、心理思想態度、行爲舉止習慣的養成都受到父母的薰陶和感染,其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第一: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成長。因爲環境因素有廣泛性、經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點,所以,孩子會受到種種影響。尤其是自發性的特點,它有與教育相平行的影響,也有與教育相矛盾的影響,這時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不能低估環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孩子在家庭影響下,可以較早地顯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遷”,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旁”,最後徙居“學官之旁”,終於使孟軻在學官的影響下,成爲學者。這說明人們很早就重視環境影響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孩子的真正“啓蒙教師”是自己的父母!教會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長的首要條件,在孩子們用詢問的眼光注視世界,同時,認識着世界的時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見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達着他們自己的人生態度。父母最先總是被孩子無條件認定的,於是並無意識的,但模仿對象就由此確定了。因此,作爲家長事事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應該是一個正直的人、有責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時惜時的人……那種貪婪、自私、斤斤計較、欺善怕惡、吹牛、違犯法紀、缺乏愛心的是最損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難以磨滅,而且還是今後和父母產生情感障礙的潛在誘因。同時,又常是導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閉、自暴自棄等病態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還要敢於在孩子面前認錯,那種認爲認錯就意味着降低威信,於是強詞奪理硬辯,甚至以打駕手段鎮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誠信的,在孩子心理會刻下失望、傷心和輕視。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啓蒙教師”。

第三: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影響孩子的成長。現在的父母大多忙於掙錢,爲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會忽略了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有些父母可能簡單的認爲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有最先進的學習工具就是對教育的投資。其實不然,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僅僅是一些物質的簡單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對孩子心理的關愛和呵護。首先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髮展規律。其次,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既不自輕自賤,也不自驕自傲,這樣才能正確地爲人處事,否則孩子就會片面地認識別人,過高地估計自己,遇到事總感覺不順心,不是嫉妒別人,就是煩惱、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緒所籠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樂。要培養孩子的自信,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自信的基本點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某項任務,即使這項任務帶有挑戰性,自信心來源於獲得成功的體驗和父母的教正方式,欣賞孩子,是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應該有的基本態度。最後,要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敗與挫折。世界上,沒有一條綴滿鮮花的路鋪在孩子面前,只待他去收穫一個又一個的果子,去體會種種成功的歡樂,誰也躲不開那生活中必然會有的失敗和挫折。

總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承擔的責任。家庭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都有着重大的促進作用。孩子的成長,不是隻靠學校制度的約束、老師教學的管理來完成的,還有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學校、配合老師,紮紮實實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當務之需。爲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是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也是文化衝突的避風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繫產生着潛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響。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園文化情感的內化及薰陶。家長應該在不斷的進行自我學習,更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思想觀念,提高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時,家庭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孩子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爲和習慣,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議論文 篇8

做人第一,學習第二

一個人的性格與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關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一實踐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給孩子打基礎的教育,父母的爲人處事、言行舉止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在家庭中,每位家長都應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重視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因爲孩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親人朝夕相處,那麼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長的自身修養將給孩子的個性品質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時期,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形戍有着重要的影響,每位家長應爲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採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與發展。

一、幼兒時期是性格初步形成時期

性格是人在對待客觀現實的態度和行爲方式中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而習慣的個性心理特徵。人的性格發展又有着階段性。大體分爲四個階段:“5至11歲左右爲性格形成期;12至17歲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歲爲性格成熱期;56歲以上爲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兒童是人的個性初步形成的時期。一至三歲前爲個性萌芽時期;二是學前期是個性初步形成的時期。許多心理學家認爲,人的個性初步形成是從學前期開始的,正如有國外學者指出:“學前期是個性最初開始實際地形成時期。這個時期形成着最初的聯繫和關係,這些聯繫和關係構成活功的新的,更高級的統一休。同時也構成個性的新的,更高級的統一體。學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這裏。”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初步形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但還極易接受社會環境的薰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響。幼兒時期的個性形成是在素質、環境、教育統一作用中實現的。素質是個性形成與發展的物質前提,生理基礎是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而後天的環境和教育起決定的意義,其中教育在一定條件下起主導作用。孩子們自“哇吐”墮地就與家庭息息相關。出生後就會哭、吃奶,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需要,當他們在各自的家庭中一天天成一長起來,就會表現出:有的聰明、伶俐、智慧才能出衆,有的智力發展水平一般;有的形成了較好的行爲習慣,有的就比較任性;有的勇敢、堅強、有毅力,有的膽小、懦弱、無耐力;有的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有的孤僻、無熱情和主動性等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說明了幼兒階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形成期奠定較好的基礎,將影響他們以後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礎能促進他們積極向上,努力學習,走上工作崗位有一個熱情的工作態度。因此,在幼兒性格的形成時期,每位家長不可忽視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養。

二、家長的自身素質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家長的言傳身教促進幼兒時期良好性格的形成。衆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職,孩子隨着年齡的逐漸增長,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以及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父母的言傳身教關係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舉止每時每刻都在影響和教育着孩子,當孩子形成了優良的性格將對學習產生着積極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學習與個人價值的體現以及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聯繫起來,自覺的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從一點來說,父母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就曾說過:“不要以爲只有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執行教育兒童的工作。在你們的每一瞬間,其實都在教育着兒童,甚至在你們不在家裏的時候,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的人,你們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家長是孩子們特殊的老師,家庭是孩子們特殊的課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時期,家長的一言一行都顯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兩者一致,孩子才能學有道理,行有榜樣,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裏受到教育,對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響是不知不覺中進行的,這種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要強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這個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後果。據資料顯示,80%的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有關,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

行爲不美的佔相當的比例。無數的實踐證明,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極大的作用。採取民主型的正確教育態度,孩子表現出活潑大方,聰明可愛,善於與人合作,具有獨立性,有堅強的毅力等優良的性格品質;而粗暴、溺愛的、專制的等不正確的教育態度,孩子們表現爲孤獨、任性、依賴的、自我爲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們每位家長根據性格可塑性的特徵,結合孩子們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生理和心理髮展特點,嚴要適度,愛而不溺,循循善誘,因勢利導等正確的教育方式,去影響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變性,決定了性格是可以培養的,這就爲家長對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適應家庭環境的過程中,常以父母爲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徵。嬰幼兒對父母的態度特別敏感,父母的言行舉止足以影響孩子的情緒、意志和行爲,久而久之化爲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態的、穩定的情緒。父母對孩子愛意的表達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對小嬰兒的愛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愛和保護。對兩三歲的孩子則應愛意不外露,對他既平等嚴肅,又呵護有加,這樣孩子才能快樂、自信、開朗,而且獨立性強。和睦的家庭有助於孩子形成開朗的性格。所以,父母必須成爲孩子們的良師益友,爲孩子創設良好的成一長環境,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和積極主動的態度,培養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做人第一,學習第二

“做人第一,學習第二”,通俗的說,就是要“先成人,後成才”。學校只能教給孩子知識,性格的養成則往往直接關係到孩子的一生。然而,這樣樸素的道理卻難以在教育實踐中得以落實,以升學爲旨歸的功利主義教育已經成爲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於整個社會對教育的評價產生了誤差。於是乎,學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現重智育輕德育,重學生文化課成績輕品質培養的不良傾向。現在的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每個孩子之間天資有高低,成績有好壞,家長如果對孩子提出好高騖遠的要求,往往會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會導致孩子抱負水平過高,屢戰屢敗,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負面衝擊,以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太大,動機狀態太強,對成敗得失過分看重,形成了過度的焦慮。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制定合適的培養目標,因材施教,纔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使孩子成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裏,孩子會情緒穩定、性格開朗、感情豐富、自信心強。所以,父母要首先給孩子營造—個溫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圍。其次,要滿足孩子的歸屬感,使孩子感到被愛、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孩子的活動,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選擇權。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價值觀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對孩子的價值觀教育有着天然的優勢。它能優化社會風氣與生活情趣,能有效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足鼎立”,相輔相成。真心的呼籲,所有父母對孩子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心靈的溝通,讓孩子的性格飽滿、健康,友愛,讓人與人之間多一點信任,少一點隔閡,讓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