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中國十大古琴名曲

中國十大古琴名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嵇康在《琴賦》中說:衆器之中,琴德最優。我國的十大古琴曲分別是《流水》《瀟湘水雲》《梅花三弄》《陽關三疊》《醉漁唱晚》《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陽春白雪》。

中國十大古琴名曲

十大古琴曲之一:《流水》

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給後世留下了一段佳話,《流水》一曲也因此廣爲人知。

《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但《列子》中並無伯牙因鍾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呂氏春秋》的記述與《列子》的記述大致相當,但交代了結局:鍾子期死後,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流水》的譜本最早見於明太祖之子朱權編纂的《神奇祕譜》,但現時所用的是張孔山的《流水》曲譜。朱權序雲:《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爲兩曲,不分段數。至宋《高山》分爲四段,《流水》爲八段。

古琴曲《流水》是一首極具表現力的樂曲,充分運用滾、拂、打、進、退等指法及上、下滑音,生動地描繪了流水的各種情態。旋律起首之音,時隱時現,猶如置身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繼而轉爲清澈的泛音,節奏逐漸明快,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鬆根之細流。凝神靜聽行雲流水般的旋律,好似歡泉于山澗鳴響,令人愉悅之情油然而生。隨之旋律開始跌宕起伏、風急浪涌。曲末流水之聲復起,緩緩收勢,整首樂曲一氣呵成,聽之如同得到了流水的洗滌一般,不禁令人久久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的思緒中。

《流水》一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十大古琴曲之二:《瀟湘水雲》

此曲由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創作。當時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遊航。每當遠望九嶷山爲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象,便激起他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無限感慨而創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傳說中,九嶷山是賢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成爲賢明的化身。郭沔是一個終生未仕的知識分子,生活十分清貧。他所處的時代,正值元兵入侵,南宋王朝即將滅亡的前夕。而他又是一個反對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人,故他借九嶷山爲瀟湘雲水所蔽的形象;寄託他對現實的黑暗與賢者不逢時的義憤和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祕譜》,共十段:1、洞庭煙雨2、江漢舒清3、天光雲影4、水接天隅5、浪捲雲飛6、風起雲涌7、水天一碧8、寒江月冷9、萬里澄波10、影涵萬象。後經歷代琴家發展爲十八段加一尾聲,現存琴譜多達五十種。

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盪漾、煙霧繚繞的意境。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神奇祕譜》解題中說,作者每慾望九嶷,爲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

十大古琴曲之三:《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由笛曲改編而來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祕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故稱三弄。

明代《伯牙心法》中記載:梅爲花之最清,琴爲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 《枯木禪琴譜》中說:曲音清幽,音節舒暢,一種孤高現於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須從容聯絡,方得其旨。

《梅花三弄》全曲共有十段,其旋律前半部分悠遠飄逸,表現了梅花傲雪的風骨,後半部分則與其前形成對比,節奏急促,描寫了凜冽寒風中梅花的不屈性格。樂曲忽靜忽動,忽柔忽剛,表現了千姿百態的梅花形象。

十大古琴曲之四:《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渭城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詩《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琴歌。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最早載有《陽關三疊》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釋字琴譜》,而目前流行的曲譜原載於明代《發明琴譜》(1530),後經改編載錄於清代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1876)。

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覆,迭唱三次,故稱三迭。每迭又分一迭加清和節當春一句作爲引句外,其餘均用王維原詩。後段是新增的歌詞,每迭不盡相同。從音樂角度說,後段有點類似副歌的性質。這首琴歌的音調純樸而富於激情,特別是後段遄行,遄行 等處的八度大跳,和歷苦辛等處的連續反覆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動而沉鬱,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歌曲結尾處漸慢、漸弱,抒發了一種感嘆的情緒。

十大古琴曲之五:《醉漁唱晚》

此曲作者有唐代詩人皮日休、陸龜蒙及後世隱流之說。《西麓堂琴統》中記述:陸魯望與皮日休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太音補遺》稱此曲有張仲宗詞中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曉;醉眼冷看朝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閒煩惱之意。

全曲共分七段。以第一段呈現的主題作各種變化重複,從多側面表現醉漁的形象。第五段音樂躍入高潮,醉漁豪放不羈,佯狂之態猶見。第六段在音樂高潮過去之後,變化再現的主題,尾句速度漸慢,音樂氣氛低沉,呈現出一種茫茫然的情意。第七段下行的旋律被連續,音樂逐漸平穩下來。尾聲以急促的泛音,表現出一種感慨萬分的情狀。

十大古琴曲之六:《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曲譜最早見於《杏莊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 近代《琴學初津》說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畫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這裏錄雙方問答如下:

漁問樵曰:子何求?

樵答漁曰:數椽茅屋,綠樹青山,時出時還;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雲中之巒。

漁又詰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爲薪,生長莫達!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與木,天下古今誰沒?況山木之爲性也當生當枯;伐之而後更夭喬,取之而後枝葉愈茂。

漁乃笑曰:因木求財,心多嗜慾;因財發身,心必恆辱。

樵曰:昔日朱買臣未遇富貴時,攜書挾卷行讀之,一且高車駟馬驅馳,芻蕘脫跡,於子豈有不知?我今執柯以伐柯,雲龍風虎,終有會期;雲龍風虎,終有會期。

樵曰:子亦何易?

漁顧而答曰:一竿一釣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遊;得魚貫柳而歸,樂觥籌。

樵曰:人在世,行樂好太平,魚在水,揚鰭鼓髡受不警;子垂陸具,過用許極心,傷生害命何深!?

漁又曰:不專取利拋綸餌,惟愛江山風景清。

樵曰:志不在漁垂直釣?心無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巖邊獺,何道忘私弄月明?

漁乃喜曰:呂望當年渭水濱,絲綸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載上安車齎闕京;嘉言讜論爲時法,大展鷹揚敦太平。

樵擊擔而對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計來兩物一般般;息肩罷釣相逢話,莫把江山比等閒;我是子非休再辯,我非子是莫虛談;不如得個紅鱗鯉,灼火新蒸共笑顏。

漁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還期異日得志見龍顏,投卻雲峯煙水業,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錦而還;嘆人生能有幾何歡。

此曲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嚮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應是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構於無形,這纔是樂曲的主旨所在。

十大古琴曲之七:《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據傳爲蔡文姬作。拍在突厥語中即爲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聲之故。一章爲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操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節用重金贖回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郭沫若稱讚《胡笳十八拍》: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

十大古琴曲之八:《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可見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魏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到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後曾一度流失,後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祕譜》中發現它,再重新整理,纔有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廣陵散》。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琴曲的內容據說是講述戰國時期聶政爲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戰國時期,聶政的父親爲韓王鑄劍,超過了工期沒有完成,就被韓王下令殺害了,聶政成了遺腹子。聶政長大後,母親告訴了他父親的遭遇。自此,聶政就立下爲父報仇,刺死韓王的.誓願。聶政拜師習武,學得了一些劍法,便以泥瓦匠的身份混人宮內,但首次行刺未成。聶政就逃往泰山,向一位仙人學琴。因怕被人認出,聶政漆身爲厲,吞炭變其音,並擊落滿口牙齒,潛心苦練,歷時十年,終於彈得一手好琴,他辭別師父返回韓國。聶政在韓國的名聲越來越大,韓王知道後,就下旨把聶政召進宮中,欲聽其彈琴。聶政爲了躲過禁衛的搜查,就把利刃藏在琴內,神態自若地走進宮內。面對韓王,他使出渾身解數撫琴弄音。那仙樂般的琴聲已讓韓王和他周圍的衛士們聽得如醉如癡。聶政見此,迅速抽出藏在琴裏的短劍,猛撲過去,把猝不及防的韓王當場刺死。聶政怕禍及母親,就拿劍自毀容貌,斷其形體,所以無人能辨出刺客是誰。聶政死後,被懸屍街市,重金懸賞。一天,一位老婦人走到屍旁,抱起屍體哭道:他就是聶政啊!爲父報仇,知道要牽連母親,所以才自毀其容,我怎能爲保區區一女子之身,而不宣揚我兒子的英名呢?。哭着哭着,因冤結陷塞絕脈而死。

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爲《廣陵散》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而《廣陵散》的各曲段分別爲井裏(聶政故鄉)、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也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

十大古琴曲之九:《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漢族古琴名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子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爲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緻,容易爲聽衆理解。樂曲以舒緩的節奏和清麗的泛音開始,描繪了秋江上寧靜而蒼茫的黃昏暮色;然後旋律轉爲活潑靈動,點綴以雁羣鳴叫呼應的音型,充滿了生機和歡躍;最後又重歸於和諧恬靜的旋律中。意境蒼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古琴的泛音、滑音等特有的技法的運用,使得樂韻更加豐富,藝術感染力十分強烈。

《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羣,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十大古琴曲之十:《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又名《陽春古曲》,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滌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意。元代楊朝英的《陽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古琴名曲集,《陽春白雪》中收錄的白仁甫的《駐馬聽》中有這樣的句子,白雪陽春,一古琴名曲西風幾斷腸 ,可見元代已有《陽春白雪》這支古琴名曲子。

後用陽春白雪泛指高雅的藝術,與下里巴人相對。這一典故源於戰國時期宋玉的《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爲《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