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多讀史書的好處

多讀史書的好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羣來沈講座時接受獨家專訪。他認爲--歷史劇不是歷史但絕不能有硬傷。

多讀史書的好處

5月21日下午,央視“百家講壇”着名主講人、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羣蒞臨瀋陽,爲沈城市民講授《古代歷史的當代價值》。講座結束後,王立羣接受了記者獨家專訪。電視劇在歷史知識上絕不能有硬傷。

從2006年起,王立羣在“百家講壇”主講“王立羣讀史記”系列節目,先後講過項羽、呂后、漢武帝、秦始皇等,受到觀衆喜愛,被譽爲“最學術主講人”.央視“百家講壇”走紅引出一股“歷史熱”,但王立羣認爲當前我們對歷史的態度還不夠嚴謹,尤其是帝王系列的小說和電視劇。例如電視劇《秦始皇》中虛構了幾個主要女性角色,是典型的“戲不夠女人湊”.他說,現在很多人不懂得歷史,認爲一些書本上所說的是歷史,認爲一些電視劇中所表現的是歷史,實際上那都不是歷史。所以,要認識到歷史的當代價值,首先要弄清什麼是真正的歷史,這是一個關於歷史觀唸的問題。歷史對於今天是具有借鑑意義的,它可以讓我們懂得什麼叫“成功”,什麼叫“人生”.歷史並不複雜,也並不深奧,它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懂得自律,懂得謹慎。成功的歷史提供了經驗,失敗的歷史提供了教訓

新版電視劇《三國》自開播以來引起很多爭議,不少網友反映劇中引用的臺詞弄錯了歷史年代,劇情有隨意性,特別是“桃園三結義”這樣重要的情節,只有幾分鐘的戲,而老版《三國演義》用了整個一集來表現,很多網友對《三國》表示接受不了。王立羣對此也有自己的獨特看法。他說:“新版《三國》我沒看,主要是我沒有時間,95集篇幅太長了。但電視劇名字既然叫‘三國,在內容上就可以不同於老版《三國演義》。我認爲導演高希希有權重新解讀歷史,它可以既是娛樂的,又是嚴肅的,可以結合《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來重新創作電視劇,但在歷史知識上絕不能有硬傷。”

有人指責“’百家講壇‘娛樂化”,王立羣作出了迴應。他說:“作爲一檔電視欄目,通俗化是不可少的,離開了通俗,老百姓聽不懂,也更談不上普及了。至於娛樂化,我不敢苟同,至少我要保證我主講的內容不會娛樂化。”每個人都應該讀點史書採訪中王立羣告訴記者,他曾經到美國一些地方進行講學。美國雖然建國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200年前的東西保護得很好。我們有5000年的文明史,比如,在河南,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見秦磚漢瓦,但我們在保護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歷史的遺產不能在我們手裏丟掉,歷史是割不斷的,因此對於現代人來說,讀歷史意義非常大。

王立羣說,我國每年人均購書量排在全世界的後邊,遠遠不如美國、俄羅斯等國家。至於讀史書的人就更少了,王立羣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點史書。因爲讀歷史可以明大事,可以長見識,歷史告訴人們大到國家、小到自己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歷史不是人們反覆述說的事件,歷史的現實性很強。王立羣直言,不讀史誤大事,特別是年輕人更應該讀史書。他說,消化能力強、古文功底好的人可以直接讀原典,《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都要去讀;古文功底弱的可以讀今人的新着,另外還可以先聽歷史講座再讀書,比較着讀;如果連讀《論語》、《史記》原文的功底也沒有,那就翻翻“百家講壇”的書吧,這種通俗讀本可以當做走進國學殿堂的.柺杖。即便是你文化水平比較低,也應該去讀歷史,即便是看看帶有拼音和圖畫的兒童讀本也好。不認同“學術明星”這一說法王立羣認爲,每個人都可以成爲人才,但需完成一個證明,證明自己是個人才,證明的過程就是展現實力的過程。他認爲,一個成功的人首先是人格上的成功,然後纔是事業上的成功。要調整自己和社會的關係,每個人都不能做到讓社會適應你,而只有你去適應社會。

有人認爲,央視“百家講壇”是學術名家認定自己的平臺,自開播以來,造就了一批“學術明星”,那麼王立羣怎樣來看待“學術明星”這一說法?王立羣說:“我不認同’學術明星‘這種講法,至於網友和觀衆怎麼評價,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不是需要我去思考的。我們所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個人被認可以後,他們纔會去觀看去支持。人生非常短暫,我認爲要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搞文化傳播的這些專家,在業內都是大名鼎鼎的,但在其他行業、其他領域的人眼中,可能完全是個陌生人。現在有一批專家,因爲文化推廣的需要,在電視屏幕上出現並被大家認識、熟悉,但這和’明星‘這一概念完全不搭邊。我不認同因爲被公衆熟悉就變成了明星的說法。文化的普及,需要高校、社科院的專家,你找一個’超女‘,她肯定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