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漢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漢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導語:民歌發源於古代,是勞動人民創作的歌謠。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漢樂府民歌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漢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漢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

  漢代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

1、漢樂府民歌繼承和發揚了《詩經》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把現實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像《詩經》民歌一樣,漢樂府民歌也忠實地記錄了漢代社會的現實。可以說,《詩經》民歌中反映到的,樂府民歌都有所表現,而《詩經》中沒有或較少接觸的主題,漢樂府卻又有了新的開拓。例如,對於剝削階級家庭內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雞鳴》、《長安有狹斜行》等揭露了他們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兒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統治階級家庭裏的兄弟骨肉相殘,這都是在《詩經》民歌中少見的主題。就是相同主題的作品,漢樂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開掘,棄婦詩在《詩經》民歌中往往就事論事,譴責的常只是男子的無情和變化,很少接觸剝削階級的倫理道德等社會原因。漢樂府的民歌中的棄婦詩就不僅把矛頭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見異思遷,而更把矛頭指向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倫理和封建綱常的社會因素,因而加強了作品的思想意義和社會意義。像《孔雀東南飛》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長制和門第觀念,體現了更強烈的現實精神。漢樂府民歌的一些題目和題材被後世文人反覆摹擬過,建安時代直到六朝,出現了大量的擬樂府,唐代大詩人李白幾乎寫盡了樂府古題,杜甫推陳出新,即事名篇,寫出了《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等詩篇,白居易等人發起“新樂府”運動,寫作大量揭露社會、反映現實的作品,其精神雖上紹《風》、《雅》,但更近承漢樂府。這就使現實主義成爲一個綿綿不絕的傳統。

  2、漢樂府的第二個成就是標誌着我國古典詩歌中敘事詩的成熟。

我國的敘事詩萌芽於《詩經》,但其成熟是漢樂府民歌的敘事詩,《詩經》中稱得上敘事詩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劉》等被稱爲周族史詩的作品。其中雖有不少生動的描寫,但總的來說還缺少完整的情節和細緻的敘述。至於《詩經》民歌中的作品,則很少有可以被正經地稱爲敘事詩的。一些有一定敘事內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頭有尾的故事情節,只有《氓》是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可以說是初具規模的敘事詩。但敘事中,主觀感情的直接抒發還佔相當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觀的敘述來表達主觀的感情。所以我們說敘事詩在《詩經》民歌中還處在萌芽狀態。如果說《詩經》民歌標誌着我國抒情詩的成熟,那麼,敘事詩成熟的標誌就是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中雖也有抒情詩,像《悲歌》、《古歌》、《白頭吟》等,但佔突出地位的還是敘事詩。

漢樂府本是“緣事而發”,因此,作品中多敘事。一般來說,敘事的情況可分兩類,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場面敘事,另一個是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上山採蘼蕪》爲代表,後者則可以《孔雀東南飛》爲代表。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共同的特點是敘述得比較詳細,情節比較完整。《上山採蘼蕪》寫的是“故人”在上山採蘼蕪歸來時與“故夫”相遇時一番問答。但卻點明瞭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動、言語。情節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鮮明的,表現了敘事的高度技巧。至於《孔雀東南飛》,篇幅之長,敘事之紛繁,人物之衆多都是古代敘事詩中無可比擬的。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孔雀東南飛》質而不俚,亂而能整,敘事如畫,敘情若訴,長篇之聖。”正是肯定了它作爲敘事詩的成就。作爲敘事的基本方式,漢樂府民歌的特點是不用或少用作者敘述性的語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說話、對話來開展故事情節。《東門行》、《婦病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上山採蘼蕪》、《董嬌嬈》等都主要是依靠對話來開展故事、發展情節的。《十五從軍徵》雖基本是作者的敘述語言,但其中安排有老兵和相逢的路人的對話。《孤兒行》一篇完全可以看作是孤兒控訴的話語。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使語言生動而富於變化,避免了完全由第三者敘述可能產生的板滯的毛病。

總的來說,作爲敘事詩的漢樂府民歌,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敘述條理清楚,次序井然,是屬於成熟時期的敘事詩。

  3、漢樂府民歌的語言特點。

漢樂府民歌在語言句式上也有自己的特點。漢樂府的語言完全突破《詩經》的四言句式,更呈現出雜言的形式,《東門行》、《孤兒行》、《婦病行》各種句式錯雜紛呈於一詩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句式都有。這主要是由於樂府民歌來於民間,保留着很多的民間口語。例如《東門行》中有“咄!行!吾去爲遲!白髮時下難久居”的句子,連續四句中,句式起伏變化很大,當是人民口語的直錄。值得注意的是漢樂府雖然有長短不齊的句式,但也有整齊的句式,《陌上桑》、《十五從軍徵》、《孔雀東南飛》等就是整齊的五言句。還有一首《江南》,全首五言八句: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詩全用口語寫出,描寫生動,充滿輕快活潑的情調。“魚戲蓮葉間”以下四句接連鋪接,不厭其煩,正是漢樂府用語的古拙淳樸處。本詩的好處還在於詩中主要部分處處寫魚的活潑可愛,但卻處處在寫採蓮人的歡欣愉快的心情。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蓋美其芳晨麗景,嬉遊得時也。”雜言的,長短句錯落參差,保留着當時口語的自然、真率的特點;五言的,句式整齊,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音樂性。一般來說,早期的樂府民歌多呈雜言形式,而五言的則多是比較晚期的作品,這說明五言詩這種新詩體是在樂府民歌中逐漸孕育產生起來的4、漢樂府寓言體的運用

樂府民歌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寓言體的運用。漢樂府裏出現了幾首寓言詩,這些詩比擬奇特,富於浪漫主義的情調。寓言詩在《詩經》民歌中偶有運用,但只限於個別作品。像《豳風•鴟鴞》,可以說是最早的禽言詩。到漢樂府時,這種形式已經較多運用了。在漢樂府民歌中禽鳥魚蟲都被寫入詩中,作爲寓言詩的題材,如《雉子班》、《烏生》、《豔歌何嘗行》都以鳥喻人,《蛺蝶行》以蝴蝶和鳥喻人,《枯魚過河泣》以魚喻人。有的是表現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有的是表現愛情,但奇特的形式、奇特的內容,卻獲得了奇特的藝術效果。我們看《豔歌何嘗行》:

飛來雙百鵠,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隨。五里一反顧,六裏一徘徊。“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樂哉新相知,憂來生別離。躇躊顧羣侶,淚下不自知。“念與君離別,氣結不能言。各各重自愛,遠道歸還難。妾當守空房,閉門下重關。若生當相見,亡者會黃泉。”今日樂相樂,延年萬歲期。 最後兩句是樂府中的套語,是配樂演唱時所加,與原詩內容沒有關聯。前面全是託鳥言來比喻人間夫妻“生別離”的悲劇,這種夫妻不能相顧的慘劇,正是當時社會迫使勞動人民家破人亡的真實寫照。託禽鳥的遭遇來寫人,構思奇特。這幾首禽言詩,蟲言詩或魚言詩不僅構思奇特,而且描寫生動。《蛺蝶行》寫蝴蝶被燕子捉住去喂小燕,寫吃食之前的小燕見到蝴蝶時是“搖頭鼓翼”,《雉子斑》寫小雉被王孫所捕,老雉繞車追行,反覆叫喊“雉子”,悲鳴之聲動人心魄。這些都是勞動人民遭迫害情形的寓言化。還有兩首詩雖是寓言體,卻是以樹木喻人的,這就是《豔歌行》(“南山石嵬嵬”)和《豫章行》,也是想像頗爲奇特的作品。這些作品幾乎都是揭露社會現實的,但卻是寓言的形式,表現了漢樂府中帶有豐富想像的浪漫主義情調的風格。

漢樂府民歌是自《詩經》民歌之後,我國詩史上民間文學創作的一豐碩成果,它對後代有着巨大的影響。首先是現實主義精神影響了後代詩人。他們擬寫古題樂府,多數能反映社會現實,這是漢樂府民歌精神的繼承。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的創作所表現出來的現實主義精神也是《詩經》民歌、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發揚光大。其次,漢樂府敘事詩所表現出來的敘事技巧和手法也影響了後代敘事詩的創作。沈德潛就說杜詩中的“三吏”、“三別”的敘事詩是“運以古樂府神理”(《唐詩別裁集》卷二)。白居易、元稹主張“歌詩合爲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也是繼承漢樂府的“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寫實精神。另外,漢樂府的形式對後代詩歌創作的影響則表現在五言詩的創立上,因爲五言詩實際上源於漢樂府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