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區別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區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孔孟之別

孔子和孟子的三大區別

孟子不像孔子的弟子那樣是孔子的“具體而微”,像大江的一條分流;孟子“未得爲孔子徒”,僅僅“私淑”孔子,他也許沒有孔子那麼汪洋恣肆,卻真正繼承了孔子的精髓——社會責任感。

“孔孟之道”,人們已經習慣於這樣稱呼,將孟子和孔子併爲一談。總體上,這是不錯的。孟子的思想體系中,很多東西來源於孔子並有所發展提高。但如果將他們視爲一體,則是不嚴謹的。荀子作爲距孟子不遠的大思想家,首先不同意這樣做,他對孟子的指責十分嚴厲。事實上,孔孟有所異同是正常的,否則是不正常的。

  首先,孔子是從“人”出發闡述問題的,孟子則是從“性善”出發闡述問題的。

在孔孟最大的疊加點“仁政”上,兩人的立足點就很不一樣。孔子從未有“性善”“性惡”之說,他認爲“性相近習相遠”,即人的天性差不多,後天環境的不同影響導致個體之間習性差異很大。他的“古之爲政,愛人爲大”“仁者愛人、“爲政以德”,是他“好古”也就是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結論。孟子雖然也歷覽前代汲取經驗,但他的“仁政”,是從所謂人人都有的“不忍人之心”生髮出的“不忍人之政”。“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如此用“心”,濫觴“心學”,無怪乎荀子指斥他“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僻違無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