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代君子的容止

古代君子的容止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導語:古時文士注重自己的“容止”,及容貌與舉止。那麼如何的容止才能被成爲君子呢?

古代君子的容止

孔子之所以被稱爲“君子”,學問是一個原因,其爲人謙恭也是重要因素。錢穆先生在《鄉黨》第十中解釋“恂恂”一詞時說:“謙卑遜順,不欲以己之賢知先人。鄉黨乃父兄宗族之所在,孔子居鄉黨,其容貌辭氣如此。”《論語》原文說:“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錢先生解釋“便便言”爲“辨也。或說:閒雅之貌。”這就告訴我們,孔子的“君子風度”往往表現在言行上,在鄉黨中說話,謙卑遜順,像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在朝廷中發言,保持一種閒雅謹慎的語氣。而且,孔子講話善於分開場合,與下大夫講話,是一種和樂的'相貌;與上大夫講話,“中正有諍貌”;與君主講話,則是一副恭敬的樣子。講話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生活中於是就會有和顏悅色、盛氣凌人這樣的詞語。

《鄉黨》裏還說到君子的着裝,教人怎樣搭配纔算着裝適度。說君子在公開場合最好不穿大紅大紫裝飾領口、袖子的衣服,因爲這種裝飾的服裝一般只在祭祀時才穿着;在家中也不宜穿着紅色這樣鮮豔的衣服,因爲孔子時代視“青赤白黑黃”爲“正色”。古人冬天衣裘,夏天衣葛,夏天在家時可以穿單衣,但出門穿着單衣是對別人不禮貌,因此必須穿上外衣。孔子對着裝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鄉黨》裏有“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錢穆先生解釋說:“緇衣之內宜羔裘,黑羊皮。素衣之內宜麑裘,麑,鹿子,色白。黃衣之內宜狐裘,狐色黃。緇衣朝服,素衣凶服,黃衣臘祭之服,亦兵服。”現代社會已經不注重個人如何着裝,但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原理:一個人的衣着大體上還是要保持和諧的,這和講話得體是一個道理。比如“緇”爲黑色,山羊皮也爲黑色;“素”爲白色,幼鹿皮也是白色;黃衣往往與狐皮搭配在一起,這些搭配是和諧的。

言行和衣裝,是一個人的“形象”,也就是現代人稱之爲“風度”的理念。孔子將其列入自己的言論,說明這兩個看似隨便的問題其實關乎一個人的精神健康。工作中若與一位信口雌黃,對自己言論毫不負責的人在一起,斷然談不上和諧;而與一位蓬頭垢面,不修邊幅,散發臭味的人在一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者,若和一位衣不得體的同事出去辦事,大概事情辦成的成數就要大打折扣:沒有人相信衣着輕浮的人會幹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