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老子與道德經的故事

老子與道德經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紫氣從東來,流沙自西去。欲授五千言,有德方能遇。

老子與道德經的故事

老子在中國春秋末期,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是道教學派的創始人。他被推爲教主,號稱“太上老君”。到了隋唐,道教被尊爲國教,李姓皇室認老子爲先祖,於是老子被追封爲玄元皇帝,封老子之母爲“先天太后”,封老子之父爲“先天太皇”。

據《史記•老子列傳》等書載,當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之勢無可挽回時,便出函谷關一直往西,打算辭官歸隱(時任洛陽守藏史,類似現在的圖書館館長之職),在函谷關遇上了看守關口的官員尹喜。這個尹喜也是一位很有道行的人,早年他在自己的家鄉桎縣觀星樓觀察星象和雲氣的名望很高。一天,他突然看到有紫氣東來,吉星西行,知道三年後將有貴人路過這裏,於是他就注意觀察,最後終於見到了老子。當他聽說老子就要不問世事而隱居起來時,便一再要求老子住下來爲他寫點文章,以便爲世人留下點精神文化財富

老子被關令尹喜的真誠所感動,於是就將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加以總結寫了出來,書名《道德經》。

老子是一位智者,是千百年來閃爍在神州上空的一顆哲學之星。他站在歷史的高度,深層次地把社會人生等問題納入宇宙發展的漫長曆史長河中加以對照,並深入思考,有所發現。由於對世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才形成了常人無法達到的深奧、玄妙的思想。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這部書雖只有五千多字,彪炳後世稱爲老子五千言道德經,但它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是道教學派的必讀經書。尹喜如獲至寶,此後即拜老子爲師,追隨老子左右,最終也得道成仙。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是以“清靜爲宗、虛無爲體、柔弱爲用”的一種“道”。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氣”構成了天地、陰陽、四時、五行,又引而化生萬物。品物有方,混漠無形,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云。老子說:“天地間有四種主要規律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謂生死,屬形不屬道,普通規律歸根結底就是效法她自身的樣子。“道”雖然是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博之不得”的“先天地生”、“惚兮恍兮”、“不可名狀”的東西,但它是“萬物之母”。依“道”而行,順其自然則成,反“道”而行,逆乎自然則敗,其中隱含着極其深刻的道理。老子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爲幾千年來的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大膽提出若人人能“上善若水”,善利萬物,滋萬物而不爭,去營造一個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和諧社會那豈不更妙。

“德”是從“道”中分化出來的,因爲“道”是總體,“德”是個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各自特性而言,如醫德、武德、師德、公德等,故“道”和“德”有着共性與特性的關係。《道德經》中指出“道尊而德貴”,要“修道養德”,故道教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總準則,就是“既要修道,又要積德”。“經以五行,緯以四時,天地所稟,陰陽所資”。“道”與“德”駕馭宇宙的一切,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幫,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不妄諂,如此乃爲有德。老子進一步總結到:“法道無爲,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人的一切作爲都應當順乎自然,一要能利萬物,二要大公無私,三要甘處卑下,四要不與人爭,五要心胸遠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應時而動,八要善於治國,九要有辦事之才。對於合乎天道自然運行法則的事,則要盡力而行,以彰顯“天理”(即所謂的“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且道教基本戒律是不可成爲財、色、物慾的俘虜,由此就達到了道教的教義要求。

老子的這部經典傑作、立道學說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華夏兩千多年。一部八十一篇章五千言的《道德經》,言簡義豐,政治家認爲“可作帝王之師”,軍事家卻當兵書看,哲學家採用其辯證法,經濟家從中尋找某些規律,文學家分析他對漢語言的重大影響,醫藥家和養生家因此而增加了研究延長人類壽命的信心。

老子修道立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爲務,埋下了一條很長很長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脈絡。

今天,我們特別需要老子的智慧,同一之道,按道的本意,復興道德之治,返璞歸真,開拓進取,便可通向未來,那麼一條正光大道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