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學生老子道德經讀後感大綱

中學生老子道德經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7K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學生老子道德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學生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無爲”就是合道之爲。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無爲”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爲”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麼怎樣纔算是“無爲”?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爲”?由於現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爲“無爲”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爲”以平等爲基礎。雖然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聖人的眼裏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爲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最後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爲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爲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裏,因爲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益(陽光、空氣、財富、權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佔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益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而痛苦,你的權益也並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準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採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利,保障均衡的權益,纔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選擇。“聖人”正是透徹地理解了這一點,才順勢而爲,採取“無爲”的策略。

二、“無爲”以加強個人修養和以身垂範爲手段。“無爲”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不妄爲、不胡爲。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爲”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採取對策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同時,更爲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做到以身垂範。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爲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對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惡、美、醜都要照顧和關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佔有別人的資源和權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慾,多予少取。少私寡慾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慾了,纔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爲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提倡什麼,也不反對什麼,即不干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爲,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採取的管理措施纔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了萬物,但道並不佔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爲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啓發,創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爲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採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於公司員工和合作夥伴的成長爲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爲百年老店;同理“聖人”治國也不是爲了個人或爲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爲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爲了民衆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爲目的而採取的措施纔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纔是合道的“無爲”政策。

三、“無爲”以達至和諧爲最終目標。實行“無爲”就是爲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境、各環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導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外,在目前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於傾聽百姓的心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於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出的經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爲心”就容易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實行“無爲”的捷徑。二是要當好調和萬物矛盾的“氣”。“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着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但因爲(道向陰陽之間)衝填了“氣”而實現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和矛盾、實現和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