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劉備簡介

劉備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導語:劉備,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仁義君主,他的生平是如何發展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劉備的生平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劉備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字玄德,東漢時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國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蜀漢王朝的建立者.劉備出生於沒落的漢朝皇室世家,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論輩分是漢獻帝的族叔。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劉備集團的力量相對較弱,又無穩定的根據地,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境地。曾經一度寄居大軍閥曹操、袁紹、劉表之下。但劉備爲人的品質和品格方面最符合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處均深受禮遇和尊敬。

188年,劉備與關羽、張飛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地方武裝,加入東漢王朝撲滅黃巾起義軍的戰爭,史料記載他:“數有戰功”、“有武勇”。戰爭結束後,劉備建立了其軍事集團的正規武裝力量,任職東漢王朝的平原相(縣令)。196年升任徐州牧,官拜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徐州被呂布攻佔後改任豫州牧。

207年,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任軍師。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方針:佔荊州、聯孫吳、退曹兵、入四川。

221年於成都稱帝建立蜀漢王朝,疆土包括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成爲三國時期的其中一國。先後娶妻甘氏、麋氏、孫氏和吳氏。子劉禪繼位。

223年,在爲關羽報仇而發動的對吳戰爭中失敗,退兵回到蜀國。同年4月在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病逝,諡號爲“昭烈”。劉備在中國有兩個墳墓。一個是成都市武侯祠內的“惠陵”;另一處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

評價

劉備作爲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愛民愛材、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三國志》評論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盡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不二,誠君臣之聖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俠,然折而不撓,終不爲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爾。”他能將一大批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材收爲己用。最典型的範例就是諸葛亮,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遺言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爲成都之主”,諸葛亮卻在大權在握時,念念不忘完成劉備的遺志,最後在北伐的戰爭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劉備的政治品格特點,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的體現。孔、孟的政治主張強調“德治”,強調“仁政”,告誡統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來影響臣民,征服百姓。劉備在複雜的政治鬥爭實踐中領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對於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養,樹立賢德之君的風範,臨終時仍不忘留下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是這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鑄成了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劉備的一生霸業。

三國演義刻畫的劉備是一個愛哭,無主見的人,實際上我認爲不過是爲了使劉備更接近於羅貫中們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們很難接受一個草莽英雄能成爲帝王的事實。劉備的性格類似劉邦,但劉邦生性多疑,又善於納諫,還沒有“婦人之仁”,他們以爲劉邦的成功主要在於此,而劉邦的草莽性格在他們看來是缺點,若無以上的原因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劉備卻可以說毫無防人之心,又不納諫,又總是有“婦人之仁”,在關係到前途的最大選擇面前總是表現得優柔寡斷,這樣的人能成功,實在是沒有理由。但他真的成功了,只能說是個奇蹟了。

首先看看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爲營造劉備的性格,特地對於一些事情進行了修改:

1、劉備怒打督郵,這件事最能體現劉備的性格是江湖兒女的性格,與羅貫中所描述的劉備的性格格格不入,於是將此事安在了張飛身上。

2、東吳招親,面對陰謀,諸葛亮勸劉備勿往,劉備卻不在乎,以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件事也體現了劉備作爲一個草莽英雄的英雄氣概。三國演義中改爲諸葛亮勸劉備前往,明顯是要將劉備的草莽之氣去處。

3、劉備與龐統發生爭執,最後劉備將龐統叫回問龐統的話是“曏者之論,阿誰爲失?”,演義中改爲“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本來劉備並不認爲自己有什麼錯誤,他與龐統“宴樂如初”是抱着寬容的態度原諒了龐統;演義中卻成了劉備認錯,表現了劉備善於納諫。一改之下,意義完全不同,終於符合了他們眼中的帝王形象。

其次,看看歷史上關於劉備的記載,是如何體現劉備的個性的:

1、劉備愛喝酒,而且喜歡在軍營中和大將士兵們一齊喝酒,史料上記載了劉備兩次大擺宴席喝酒的事,一件就是入蜀大勝後,就是上面與龐統發生衝突的這次。還有一次是在漢中趙雲大敗曹操,劉備一高興,就“作樂飲宴至暝”。這些都體現了劉備的草莽氣息。

2、劉備不愛安安穩穩的做在家裏享福,卻喜歡和他的將軍士兵們在一齊。劉備至出道以來,一般都是親自領兵的,打袁術,打曹操,打蜀中,打漢中和回荊州救援關羽打東吳。可以說唯一他沒有親自打的仗就是赤壁之後打江南諸郡和穩定江南諸郡之戰,因爲這些仗太關鍵了。估計劉備有自知之明,所以呆在荊州沒有到前線。在中國曆代皇帝中,大概也只有劉備會爲“髀裏肉生”而“慨然流涕”吧。大概也只有劉備會做皇帝不久後就急不可耐的親自率兵打一場羣臣反對的戰役吧。

3、劉備待人坦誠到令人無法相信,帝王們向來是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的,曹操的夢中殺人正是這種想法的典型體現,而劉備則不然,與關張是“寢則同牀,恩若兄弟”,與趙雲是“同牀眠臥”,與諸葛亮是“情好日密,猶魚之有水”。史料記載至少有二次劉備對於刺客坦誠相見,這那像一個帝王?整個就是一個草莽英雄的作爲。

4、不但是不防備關張諸葛等人,甚至將兵權也全部交給他們。劉備起事之初,就是由關張“分統部曲”,諸葛來了後,就將軍權交給諸葛亮(關張對諸葛亮的不滿就是因爲諸葛亮插手他們的軍權)。打蜀中,軍權交給龐統;打漢中時,又將軍權交給法正。總之,根據我的分析,劉備一般不會親自指揮打仗的,他主要的作用是觀摩,附帶重大問題的決策(趙雲漢水一仗表現就是如此)。甚至我認爲他親自率軍只是因爲他更喜歡和他的將軍士兵們生活在一齊。若承認劉備是個草莽英雄的性格,這個推論就不奇怪了。

5、《三國志.先祖傳》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等本身就體現出劉備是個具有草莽英雄氣質的人。若以此性格來看,所有史料中關於劉備做每件事的記載都可以很好的解釋。否則,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給劉備安排的性格,有些事無法解釋,只好演義一把了。

劉備少有大志,史載“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所謂宗中諸小兒,也是劉邦的後代,都可以說得上是帝王貴胄。和他們說這樣的話隨時可能招致滅門之災的。我覺得這不是劉備年少無知的舉動,而是代表着劉備的遠大志向。這也是劉備不甘久居人下的原因。

劉備又常被人指責爲梟雄。梟,有幾種含義,一種是不孝的鳥,傳說梟長大後會咬死母親,但這個和劉備應該沒有關係;一種是指兇猛的鷹類,常說是貓頭鷹,我實在不覺得貓頭鷹有多麼的兇猛。但無論如何,梟與貓頭鷹應該有相似的地方,貓頭鷹是白天躲着,夜晚才捕食的。這應該也是梟的特點。古人以日爲陽,夜爲陰。是否就是指梟這種猛禽是在人的面前表現得比較溫順,但一但在人的背後就表現得十分兇猛,會反咬一口。

指責劉備爲梟雄的主要是東吳和巴蜀的人。對東吳而言,劉備寄宿在荊州,名爲和東吳聯盟,實則很可能養精蓄銳,併吞東吳。對巴蜀而言,劉備做爲援軍進駐巴蜀,隨時可能鳩佔鵲巢,吞併巴蜀。所以我認爲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將劉備比作梟雄,應該就是這種解釋了。還有一種解釋等同於英雄,是褒義詞,應該也不能代表時人比喻劉備的真實意圖。

縱觀劉備的前半身,將劉備比作梟雄似乎一點也不冤枉劉備。劉備投靠公孫攢,最後離開公孫攢投靠了陶謙,這倒無所謂。但後來,劉備投靠呂布,又率兵攻打呂布,更進言曹操殺死了呂布;劉備投靠曹操,後來又和曹操成爲不共戴天的`死敵;劉備投靠袁紹,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劉備藉故開溜。劉備投靠劉表,最後盡得劉表的荊州諸郡。這些事看上去實際都造成了劉備是個梟雄的鐵證。

但其實劉備是有原因的,呂布本來就是奪劉備的徐州,劉備恨呂布也是自然之事,借曹操之手除掉呂布算不得不義;劉備受獻帝衣帶詔,與曹操誓不兩立也是盡忠的表現;劉備因爲害怕袁紹報復關羽而開溜,雖然有些對不住袁紹,但爲的是兄弟情義,也無可厚非,況且劉備並沒有與袁紹爲敵。荊州則是取自曹操之手,而劉備不取劉綜的荊州,過劉表墓的弔唁等行動說明劉備更談不上對不住劉表。所以,梟雄一說只是出於對手的詆譭之言而已,仔細研究劉備就可以發現劉備並非忘恩負義,二面三刀的小人,只是因爲劉備才能不足,又胸懷大志,不甘人下而造成的歷史巧合而已。

總體而言,劉備胸懷大志是毫無疑問的,但他表現出對於“寬、仁、忠”的追求也是十分執著的。例如在奪取荊州後繼而攻取巴蜀本是隆中對的戰略之一,但因爲劉璋與劉備屬於同宗,所以劉備一直無意攻取,而諸葛亮又屬於不會力勸劉備的人,所以此事一直拖而不決,直到龐統來後。龐統屬於力勸型的謀士,於是就有了下面一番對話:

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備曰:“今指與吾爲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爲人利耳。”備遂行。

而劉備奪取西川的過程,也是如此,劉備和劉璋在涪聚會,龐統就進言劉備“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但劉備因爲堅守“寬、仁、忠”而不採用。後來劉備與劉璋翻臉,龐統又獻上中下三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 劉備仍然以爲上計太急,違背了自己“寬、仁、忠”的宗旨而不取上計。

反對者也許會說,劉備不是依然奪取了劉璋的西川,他的種種做爲不過是作秀而已。我以爲其實不然,劉備初進西川並沒有直接鳩佔鵲巢,而是到葭萌關駐守,這是當時獨一無二的舉動。與董卓進京,曹操進京,袁紹代韓馥等行爲比較起來真是天壤之別。而劉備與劉璋鬧崩以後,劉備的第一個動作是請求劉璋讓其回兵,但傻呵呵的劉璋卻命令關隘不許放劉備回荊州,戰爭由此爆發。以其說劉備不仁,實在應該說是劉璋不智,請都請不走的劉備要走,你居然還要強留,這不是找死是什麼?

所謂兵貴神速,劉備在奪取西川時浪費了無數的良機,整個過程是典型的“不納忠言”和“處事猶豫”。這不是劉備的性格缺點造成的,而是劉備不願違背其“寬、仁、忠”的宗旨而造成的。

所以說,劉備看重的不是錦繡河山,看重的不是成敗得失,而是自己的理想。這不正是一個草莽英雄的標準表現嗎?

三國,之所以精彩,我以爲主要就是有蜀漢這一支,可以說是由中國歷史上最奇特的一羣人組成的政權,注重江湖義氣的劉備,怎麼看都更像一個草莽英雄而非帝王。他居然能成功,z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不過也只有劉備這樣的帝王,纔會有諸葛亮,關羽這樣的人才才能閃耀於歷史長河之中,成爲千古推崇的楷模。“千古雲霄一羽毛”的中國第一完人諸葛亮,“至今廟貌盈天下”的關羽都應該好好感謝劉備纔是。